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消银颗粒致急性肝损伤

    作者:刘洋;陈静;陈世财

    1例64岁女性患者因全身泛发红疹疑为银屑病,遵外院医嘱口服消银颗粒(3.5 g, 3次/d)和复方氨肽素片(5片,3次/d)治疗.用药15 d后患者出现乏力、恶心、纳差等症状,17 d后发现尿如浓茶色,24 d后外院实验室检查示ALT 1 500 U/L,TBil 98.5 μmol/L,遂遵医嘱停药.停药后1 d入住北京潞河医院,实验室检查示ALT 1 156 U/L,AST 410 U/L,ALP 259 U/L,γ-GT 198 U/L, TBil 112.8 μmol/L,DBil 92.5 μmol/L.排除病毒性肝炎和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损伤后,考虑为药物性肝损伤.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用甲硫氨酸维B1、赤丹退黄颗粒、熊去氧胆酸胶囊、门冬氨酸钾镁片等药物治疗.12 d后全身皮疹消退,31 d后黄疸消退,34 d后ALT 19 U/L,AST 17 U/L,TBil 32.9 μmol/L,DBil 26.0 μmol/L.经文献检索分析,患者的肝损伤很可能与消银颗粒相关,该药中含有的白鲜皮对肝脏有毒性作用.

  • 触发器技术在医院药物不良反应主动监测系统构建中的应用

    作者:耿魁魁;吴淑华;刘圣;沈爱宗;侯环;李苑雅

    目的 应用触发器技术构建药物不良反应(ADR)主动监测系统并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 基于DTHealth系统和电子病历系统,采用Brower/Server架构,应用DHCMedBase 2.0.doc、Ext3.1-API Documentation技术开发设计数据定义语言触发器程序,筛选能够用临床检验数据体现的ADR,与临床相关科室人员沟通后设定12项触发器,将相关程序嵌入医院信息系统,构建ADR主动监测系统.由3名药师专职负责该系统的运行,对全院23个病区约800例患者通过触发器检索进行ADR监测,完成对可疑ADR的筛选、评价和上报. 结果 触发器ADR主动监测系统构建成功后于2014年1月1日启用,运行至同年6月30日,共监测到触发器阳性患者561例,确认ADR 71例,总检出率为12.7%;涉及药物28种;发现21例入院后实验室指标发生明显变化但未超出正常范围者,其中12例患者更改治疗方案以避免可能发生的ADR. 结论 应用触发器技术成功构建了ADR主动监测系统,该系统可明显提高ADR主动监测工作效率,同时实现ADR预警功能.

  • 住院患者甘草酸制剂相关低钾血症主动监测系统的建立

    作者:张帆;王彦;陈菲;贾光伟

    目的:建立住院患者甘草酸制剂相关低钾血症主动监测系统。方法以医院信息系统(HIs)为基础,结合Client/server(C/s)架构、Oracle 10g数据库、C#语言、ODBC技术和DDL触发器构建住院患者甘草酸制剂相关低钾血症主动监测系统,根据预调查结果将血钾<3.5 mmol/L、使用补钾药物和突然停药作为甘草酸制剂相关低钾血症的触发器。将触发器程序嵌入HIs后,由2名主管药师检索本院2014年6月1日至2015年5月31日全部出院患者的电子病历,筛选使用甘草酸制剂患者的电子病历进行触发器检测,评价触发器阳性患者甘草酸制剂与低钾血症的因果关系,计算ADR检出率,并与同期甘草酸制剂相关低钾血症实际上报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主动监测系统共检测病例1405例,男性778例(55.4%),女性627例(44.6%);年龄1~94岁,≤20岁者86例(6.2%),21~40岁者419例(29.8%),41~60岁者492例(35.0%),≥61者408例(29.0%);患者所在科室居前3位者为乳腺及甲状腺外科(319例,22.7%)、消化内科(192例,13.7%)和感染性疾病科(172例,12.2%);原发疾病居前3位者为肿瘤(425例,30.2%)、慢性肝病(263例,18.7%)和肝功能异常(239例,17.0%);使用的甘草酸制剂数量居前3位者为异甘草酸镁注射液(742例,52.8%)、注射用复方甘草酸苷(501例,35.6%)和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101例,7.2%)。共637例检测结果为触发器阳性,其中1、2、3项触发器阳性者分别为259例(40.7%)、290例(45.5%)、88例(13.8%)。因果关系评价结果显示,低钾血症与甘草酸制剂关系为肯定、很可能、可能者分别为2、120和78例,触发器阳性者ADR检出率为31.4%(200/637)。同期通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上报的甘草酸制剂相关低钾血症为2例,前者是后者的100倍。结论成功建立了住院患者甘草酸制剂相关低钾血症主动监测系统。该系统可明显提高甘草酸制剂相关低钾血症的检出率。

  • 透析液钙浓度对血液透析患者透析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

    作者:陈彬;张萍;陈江华

    目的 探讨透析液钙浓度(DCC)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的影响. 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6年6—10月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行维持性透析治疗的稳定终末期肾病患者.按照DCC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1.25 mmol/L组、1.35 mmol/L组、1.50 mmol/L组),观察时间为12周.比较3组患者尿素清除指数Kt/V和尿素下降率(URR),透析前后平均动脉压,透析前后血钙、血磷、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及碱性磷酸酶(ALP)水平,以及肌肉痉挛、恶心呕吐、头痛、胸闷、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纳入研究的患者为273例,男性159例,女性114例;年龄25~83岁,平均(52 ± 9)岁;1.25 mmol/L、1.35 mmol/L和1.50 mmol/L组各91例,3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周血液透析后,3组患者Kt/V和UR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25 mmol/L组和1.35 mmol/L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分别为(102 ± 9)mmHg、(103 ± 11)mmHg]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1.50 mmol/L组患者平均动脉压明显高于透析前[(120 ± 12)mmHg比(103 ± 9)mmHg,P<0.01]且明显高于1.25 mmol/L组和1.35 mmol/L组(均P<0.01);1.25 mmol/L组患者血钙水平低于透析前[(1.94 ± 0.31)mmol/L比(2.24 ± 0.18)mmol/L,P<0.01],1.50 mmol/L组血钙水平高于透析前[(2.54 ± 0.18)mmol/L比(2.24 ± 0.17)mmol/L,P<0.01];1.25 mmol/L组iPTH和ALP水平均明显高于透析前[(356 ± 68) ng/L比(291 ± 49)ng/L,(443 ± 45)U/L比(343 ± 58)U/L,均P<0.01].1.35 mmol/L组患者透析12周后血钙、血磷、iPTH、ALP水平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透析过程中,1.25 mmol/L组肌肉痉挛发生率明显高于1.35 mmol/L组和1.50 mmol/L组[14.28% (13/91)比5.49% (5/91)、4.39% (4/91),均P<0.05];1.50 mmol/L组头痛发生率明显高于1.25 mmol/L组和1.35 mmol/L组[14.28% (13/91)比3.30% (3/91)、5.49% (5/91),P=0.01,P<0.05].3组患者胸闷、心律失常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应用钙浓度为1.35 mmol/L的透析液可在保证透析充分性的同时降低透析过程中肌肉痉挛的发生率,而且不明显增加高血压和头痛的发生率,可有效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 利妥昔单抗致迟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临床分析

    作者:丛佳;王景文

    目的 了解利妥昔单抗导致迟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LON)的发生率和临床特点.方法 利用医院信息系统收集2012年12月1日至2017年3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利妥昔单抗治疗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1.5×109/L为判定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标准. 结果 纳入分析的患者共166例,男性94例,女性72例;年龄16 ~90岁,平均年龄(63 ± 11)岁;B细胞淋巴瘤158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6例,视神经脊髓炎2例;利妥昔单抗疗程为2~16个,中位疗程5个.158例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Ann Arbor分期为Ⅰ、Ⅱ、Ⅲ、Ⅳ期者分别为37、30、22和66例;骨髓受累者27例.166例患者中19例(11.4% )发生20例次LON,其中10例(6.0% )出现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3级6例,4级4例);末次应用利妥昔单抗至发生LON的中位数时间为56 d(22~105 d);低NEUT的中位数为0.95×109/L[(0.05~1.47)×109/L].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期间3例患者(均为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出现并发症(肺炎/菌血症、带状疱疹、发热各1例),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以及抗感染或抗病毒治疗后恢复.出现LON后5例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4级4例,3级1例)接受了GCSF治疗,14例未行特殊干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中位持续时间为16 d(5~42 d).没有发现LON的发生与患者性别、年龄、淋巴瘤分期、骨髓是否受累有关,但停药6个月时LON患者的IgM水平和B淋巴细胞计数均明显低于无LON患者(均P<0.001). 结论 我院利妥昔单抗致LON发生率为11.4% .利妥昔单抗所致2~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多呈自限性,预后良好;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可并发感染,使用GCSF治疗有效.

  • 全面触发工具中药物不良事件触发器的优化与应用研究

    作者:刘佳明;白向荣;褚燕琦;唐静;曾艳;王育琴;闫素英

    目的 探讨优化全面触发工具(GTT)中药物不良事件(ADE)触发器对ADE检测效能的影响. 方法 随机抽取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4年1月1日至6月30日和2014年7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出院患者病历.前一时段病历分别应用优化前触发器(含30项)和优化后触发器(含8项)审查,后一时段病历应用优化后触发器审查.病历审查均采用手工方式进行,检测到触发器者再全面审查病历内容以确定是否发生ADE.采用美国国家用药错误报告与预防协调委员会用药错误分级系统的E~I级对ADE进行严重程度分级.比较应用优化前和/或优化后触发器检测不同时段抽样病历的ADE检出率和触发器检测ADE的阳性预测值(PPV). 结果 应用优化前触发器审查2014年1至6月抽样病历418份,所涉及的418例患者中确定发生ADE者38例,ADE检出率为9.1%.38例患者共发生ADE 53例次,排在前3位的ADE为肝功能异常、腹泻和皮疹;E级ADE 50例次(94.3%),F级3例次(5.6%);导致ADE发生的前3类药物依次为抗菌药物(15例次)、抗肿瘤药物(6例次)和激素及其有关药物(6例次).30项触发器中有23项被检出552例次,确定ADE 35例次,总阳性预测值(PPV)为6.3%.通过分析上述病历审查结果对30项触发器进行优化,主要是删除未被检出或虽被检出但难以判断与药物关联性的触发器,优化后触发器减少至8项.应用优化后触发器重新审查上述418例患者的病历,确定发生ADE者33例,ADE检出率为7.9%;33例患者共发生ADE 44例次,排在前3位的ADE为腹泻、肝功能异常和皮疹;E级ADE 41例次(93.2%),F级3例次(6.8%);导致ADE发生的前3类药物依次为抗菌药物(13例次)、中枢神经系统药物(5例次)和激素及其有关药物(4例次).8项触发器均被检出,共检出120例次,确定ADE 25例次,总PPV为20.8%.优化后PPV与优化前PPV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优化后触发器审查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抽样病历837份,所涉及的837例患者中确定发生ADE者60例,ADE检出率为7.2%.60例患者共发生ADE 74例次,排在前3位的ADE为皮疹、呕吐和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恶心;E级ADE 70例次(94.6%),F级4例次(5.4%);导致ADE发生的前3类药物依次为抗菌药物(14例次)、抗肿瘤药物(9例次)和中枢神经系统药物(9例次);8项触发器均可检出,共检出252例次,确定ADE 25例次,总PPV为9.9%.优化后PPV与前一时段优化前PP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优化后ADE触发器改善了GTT的ADE检测效能,提高了PPV.触发器数量减少对ADE种类和严重程度的确定无明显影响,且实施方便.

  • 全面触发工具在药品不良事件检测中的应用初探

    作者:刘佳明;闫素英;刘琛;刘宁;李晓玲;白向荣;王雅葳;李星炜;程红勤;唐静;褚燕琦;王育琴

    目的:探讨全面触发工具( GTT)在我国医疗机构检测药品不良事件( ADE)的可行性。方法调取1013年1月1日至11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出院患者的信息,按照出院时间排序后,使用Microsoft Excel 1007软件中的随机抽样工具,每半个月随机抽取30例患者的病历。根据入选标准(患者年龄≥18岁,1013年住院次数为1次,住院时间﹥1 d)、排除标准(入住产科、计划生育科、康复科、肿瘤科、日间病房、儿科的患者)剔除不合格病历,使用GTT推荐以及根据国外相关研究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自身经验确定的35项触发器(包含实验室指标、解救剂、临床症状和处理措施等)按样本随机顺序每半个月审查10份病历(若符合入选标准者不足10份则全部纳入),检测到触发器者标记为触发器阳性,对触发器阳性所涉及情况进一步审查以确定或排除 ADE,对确定为ADE者进行分级。使用Microsoft Excel 1007软件对阳性触发器和ADE进行整理分析,计算阳性触发器的阳性预测值。结果审查病历共465份,涉及465例患者,其中男性156例,女性109例,年龄19~91岁,平均57岁,住院时间1~37 d,平均10 d。465例患者中触发器阳性者108例(44.7%)。35项触发器中有11项触发器呈阳性(61.9%),共检出341例次。确定ADE 18例次,涉及16例患者,ADE检出率为3.4%(16/465)。18例次ADE中13例次有相对应的触发器,涉及8项触发器。11项阳性触发器的总体阳性预测值为3.8%。18例次ADE包括肺炎、肝损伤、寒战和皮疹各1例次,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低血糖、过度镇静、谵妄、出血、白细胞减少症和兴奋各1例次;14例次为E级,4例次为F级;涉及药物11种,包括抗菌药物5种,血液系统药物和精神系统药物各3种,心血管系统药物、激素类药物和中成药各1种,调脂药、影响骨代谢药、解热镇痛药和麻醉药各1种。结论 GTT有助于ADE信号的早期检出,并为防范用药风险提供参考依据,在我国医疗机构有推广使用价值。

  • 全面触发工具在住院患者药物不良事件评估中的应用

    作者:黎骊;刘滔滔;蒋霞

    目的:探讨全面触发工具(GTT)在我国住院患者药物不良事件(ADE)评估中的应用。方法根据 Institute for Healthcare Improvement Global Trigger Tool for Measuring Adverse Events 及我国具体用药情况,选出14项触发器。自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院信息系统随机抽取2013年1-12月出院病历300份进行审查,筛选触发器阳性病历进行 ADE 判定、分级以及累及器官和系统分析,计算触发器检出率,并与同年度医院 ADE 自愿上报率进行比较。结果300份病历涉及300例患者,其中触发器阳性者59例,占19.67%;共检出触发器阳性72例次(检出1项触发器者48例、2项触发器者9例、3项触发器者2例)。对触发器阳性者进行 ADE 判定,确定 ADE 共64例次,涉及患者49例,ADE 检出率为16.33%(49/300)。64例次 ADE 中53例次(82.81%)为 E 级,6例次(9.38%)为 F 级,5例次(7.81%)为 H 级。损害器官以胃肠系统多,共21例次,临床表现为呕吐(20例次)和腹泻(1例次)。同年度医院 ADE 自愿上报率为0.43%(286/66395),与经触发器检出的 ADE 发生率16.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79.589,P ﹤0.001)。结论 GTT 可较自愿上报系统发现更多的 ADE。

  • 碘造影剂相关不良反应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高儒雅;纪立伟;朱孔彩;胡欣;曹国颖

    目的 分析碘造影剂相关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 方法 应用自行设计的“碘造影剂使用情况调查表”,对2013年4月20日至7月20日在北京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所有住院患者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主要出院诊断、手术相关信息、合并用药、应用造影剂前后实验室检查结果和不良反应/事件相关信息.由调查人员询问患者术后1d和出院时主观感受,并结合病历记录填写调查表.以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行CAG或PCI、既往和本次住院造影剂使用情况、过敏史、饮酒史、合并疾病及合并用药情况等为自变量,将其分别与碘造影剂相关全部不良反应和单系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选取有统计学意义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以比值比(OR)和95%置信区间(CI)表示. 结果 共纳入581例患者,男364例(62.7%),女217例(38.3%);年龄29 ~ 90岁,平均(65±12)岁;BMI 15.8~41.0 kg/m2,平均(25.5±3.4) kg/m2;行CAG者338例(58.2%),PCI者243例(41.8%);应用碘海醇注射液(双北)者173例(29.8%),碘海醇注射液(欧乃派克)者160例(27.5%),碘克沙醇注射液(威视派克)164例(28.2%),碘普罗胺注射液(优维显)者84例(14.5%);碘造影剂使用剂量为23~500 ml,平均(136±77) ml.581例患者中69例出现碘造影剂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9%.双北、欧乃派克、威视派克、优维显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7% (22/173)、7.5% (12/160)、18.3% (30/164)、6.0% (5/84),不同品种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0.01).69例患者共出现88例次不良反应(轻度60例次,中度28例次),其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23例次(26.1%),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17例次(19.4%),胃肠系统损害14例次(15.9%),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损害12例次(13.6%),泌尿系统损害12例次(13.6%),全身性损害损害8例次(9.1%),肌肉骨骼系统损害2例次(2.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皮肤及附件损害危险因素为住院时间(OR=1.083,95% CI为1.024~1.146,P=0.005)、既往肝病史(OR=4.483,95% CI为1.815 ~ 11.072,P=0.001)和既往总过敏史(OR=5.686,95% CI为2.136 ~ 15.135,P=0.001);胃肠系统为既往肝病史(OR=3.879,95% CI为1.110~13.552,P=0.034)和联用胰岛素(OR=3.764,95% CI为1.087~ 12.027,P=0.036);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为既往总过敏史(OR=6.778,95% CI为1.187 ~ 38.685,P=0.031);泌尿系统为联用抗感染药物(OR=6.918,95% CI为1.425~33.589,P=0.016);肌肉骨骼系统为BMI(OR=0.608,95% CI为0.376 ~0.984,P=0.043);全部不良反应危险因素为既往肝病史(OR=2.925,95% CI为1.412 ~6.061,P=0.004)、PCI(OR=2.546,95% CI为1.071~6.054,P=0.034)、体重过轻(OR=10.743,95% CI为2.040~56.572,P=0.005)和既往总过敏史(OR =2.925,95% CI为1.191 ~7.183,P=0.019). 结论 机体不同系统发生碘造影剂相关不良反应的主要危险因素有所不同,既往肝病史、体重过轻和既往总过敏史是碘造影剂相关全部不良反应的主要危险因素.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引起的皮肤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及防治

    作者:朱愿超;常建民;胡欣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EGFRI)的靶目标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EGFRI能阻断肿瘤细胞EGFR的激活和信号转导,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从而起到抗肿瘤作用.EGFRI是目前被广泛应用的抗肿瘤靶向治疗药物.由于这类药物可作用于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干扰角质形成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迁移和附着,使皮肤基底层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停滞和过早分化,常导致皮肤不良反应.EGFRI相关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 ~90% .常见的皮肤不良反应包括丘疹脓疱样皮疹、皮肤瘙痒、皮肤干燥、皮肤龟裂、毛细血管扩张、毛发和指甲改变.多数皮肤不良反应可逆且呈药物剂量依赖性.皮肤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EGFRI临床疗效密切相关,因此应正确认识皮肤不良反应,并根据反应的严重程度分别处理.1级和2级皮肤不良反应一般不需要停药或调整EGFRI的剂量,但严重皮肤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需要减少EGFRI剂量或停药,待皮肤损害改善后再继续EGFRI治疗.

  • 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诱发银屑病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郭莹莹;王晓霞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炎症反应及免疫系统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依那西普、英夫利昔单抗、阿达木单抗在内的TNF-α拮抗剂已成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肾小球疾病、银屑病及炎性肠病等疾病的有效手段.随着临床应用的逐渐增多,TNF-α拮抗剂诱发或加重银屑病的报道逐渐增多.该类不良反应的发生可能与TNF-α拮抗剂的应用导致TNF-α、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细胞因子失衡有关,也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有关.TNF-α拮抗剂品种和血药浓度也可能对银屑病的发生产生影响.

  • 单克隆抗体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廖益;王梦瑶;牛挺

    近十年,蛋白酶体抑制剂(PI)和免疫调节剂(IMID)的应用,使多发性骨髓瘤(MM)的治疗得以迅猛发展,但是目前MM仍不可治愈.近期大量研究发现,应用单克隆抗体,如daratumumab、elotuzumab等靶向治疗MM,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缓解率和延长其生存时间,并且该类药物对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或新诊断的多发性骨髓瘤(NDMM)患者均有效.笔者拟就治疗MM的单克隆抗体的靶点、疗效及安全性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