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薄壁滤过泡对左氧氟沙星滴眼液进人兔眼晶状体的影响

    作者:乔利亚;梁远波;卢清君;彭忆;王宁利

    目的 研究兔眼薄壁滤过泡形成后局部滴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晶状体内浓度的变化.设计实验研究.研究对象新两兰白兔.方法 将右眼行联合丝裂霉素C的巩膜咬切术后形成苍白、隆起、薄壁滤过泡的新西兰白兔26只,随机分为A、B、C三组.其中A、B组各8只,每日4次双眼滴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每次0.1ml,分别持续4天和7天;C组10只,每30分钟双眼滴左氧氟沙星滴眼液一次,共点8次.三组全部后一次滴左氧氟沙星滴服液半小时后处死兔,取出晶状体,通过高效液相法(HPLC)检测晶状体中左氧氟沙星的浓度,分别比较各组中薄壁滤过泡眼与自身健康对照眼晶状体左氧氟沙星浓度的差别,比较各组之间薄壁滤过泡眼晶状体左氧氟沙星浓度的差别.主要指标兔眼晶状体中左氧氟沙星浓度.结果 三组中薄壁滤过泡眼(A组:0.33±0.10 μg/g;B组:0.27±0.15μg/g;C组:0.62±0.28 μg/g)与自身健康对照眼(A组:0.12±0.03 μg/g;B组:0.12±0.03 μg/g;C组:0.15±0.05 μg/g)品状体中左氧氟沙星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P<0.0001;B组:P<0.05;C组:P<0.0001),A组和B组薄壁滤过泡眼晶状体左氧氟沙星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6),A、B组与C组薄壁滤过泡眼晶状体左氧氟沙星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01),C组(0.62±0.28 μg/g)薄壁滤过泡眼晶状体中左氧氟沙星浓度分别高于A组(0.33±0.10 μg/g)和B组(0.27±0.15 μg/g).薄壁滤过泡结膜下大片疏松区域,结膜上皮萎缩变薄,结膜基底层细胞不规则,间隙增宽,炎症细胞浸润.结论 薄壁滤过泡形成后,眼内晶状体中左氧氟沙星浓度增高,频繁点药晶状体内左氧氟沙星浓度增高更为明显.(眼科,2009,18:42-45)

  • 裂隙灯照相法观察成功的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形态的一年演变

    作者:辛晨;王宁利;乔利亚

    目的 观察成功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形态的演变过程.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薄壁滤过泡与厚壁滤过泡患者各5例.方法 术后1~2、3周、1、3、6、12个月进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并行滤过泡照相,利用Photoshop软件对滤过泡形态相关指标进行定量测量.主要指标 滤过泡面积,滤过泡高度,滤过泡上方边界及下方边界距角膜缘大距离,被动Sheild试验.结果 薄壁滤过泡患者术后3周滤过泡下缘与角膜缘间的距离较术后1周缩短(P=0.042),面积减小(P=0.043),滤过泡中央小片苍白无血管区;术后1个月,滤过泡面积较术后3周显著缩小(P=0.043),高度增高(P=0.042),滤过泡中央苍白区变大;术后3个月,滤过泡中央苍白区变大,绝大多数血管于滤过泡周边区形成末端吻合状,终止于滤过泡边缘,泡壁明显变薄;术后6、12个月滤过泡形态无显著变化.厚壁滤过泡患者术后3周,滤过泡边界上缘略向下方扩展(P=0.043),面积明显减小(P=0.043),滤过泡中央小片无血管区;术后1个月滤过泡边界上缘与角膜间距缩短(P=0.042),面积明显缩小(P=0.043),滤过泡中央苍白区无明显变化,血管走行成树枝状,未形成末端吻合状;术后3、6及12个月滤过泡形态无显著变化.结论 成功小梁切除术后3个月内滤过泡形态变化较为明显,薄壁滤过泡下界逐渐向角膜缘内侵入.3个月后,厚壁滤过泡组患者滤过泡形态稳定,薄壁滤过泡患者滤过泡中央苍白区进一步扩大,泡壁进一步变薄.

  • 结膜下注射丝裂霉素C对于滤过泡形态的影响

    作者:陈红

    目的:研究小梁切除术后早期根据滤过泡形态,充血状态选择性一次或多次结膜下注射不同浓度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对于滤过泡形态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至2012年就诊的60例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且需行小梁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每组30例。 A组术后根据滤过泡形态,结膜充血状态一次或多次结膜下注射低浓度MMC,B组术中一次性使用MMC,随访1年,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滤过泡形态的差异。结果术后1年A组功能性滤过泡占76%,B组功能性滤过泡占8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A组Ⅱ型滤过泡占总数667.%,B组Ⅱ型滤过泡占总数3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小梁切除术后结膜下注射较低浓度的MMC使得扁平弥散型滤过泡的比率增加,此种治疗方式安全有效,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 薄壁滤过泡修补术的临床观察

    作者:宋玉艳

    目的 探讨切除原有滤过泡菲薄区联合带蒂转移结膜瓣覆盖术矫正青光眼滤过术后薄壁滤过泡的改良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9年至2014年在新疆职业病医院眼科应用剪开滤过泡菲薄区周围的结膜,上穹窿部Tenon囊下放置丝裂霉素棉片,切除原有滤过泡菲薄区,清除瘢痕,修补巩膜渗漏,向健康侧结膜延长切口做带蒂转移结膜瓣覆盖创面,分层减张缝合于角膜缘.结果 36例(40只眼)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平均眼压由术前(6.54±2.78) mmHg提高至术后(13.74±6.58)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3.15,P<0.01).40只眼均保持滤过功能,Seidel荧光素试验阴性,5只眼黄斑水肿消退,2只眼感染控制,1只眼发生转移结膜瓣边缘部分裂开并行再次修补.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有统计学意义(x2 =15.78、P<0.01).结论 切除原有滤过泡菲薄区联合带蒂转移结膜瓣覆盖术是矫正薄壁滤过泡性低眼压、减轻黄斑水肿、修复结膜渗漏或破裂、防止眼内感染的有效手术方法.

  • 选择性结膜下注射丝裂霉素C对滤过泡形态及眼压的影响

    作者:陈红;田爱军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后早期选择性一次或多次结膜下注射低浓度丝裂霉素C(Mitomycin C, MMC)对滤过泡形态及眼压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就诊于我院的60例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且需行小梁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30例,A组术后根据滤过泡形态、结膜充血状态一次或多次结膜下注射低浓度MMC (0.2 mg/ml),B组术中一次性使用MMC (0.33 mg/ml),随访1年,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滤过泡形态及眼压的差异。结果术后1年A组扁平弥散型滤过泡占总数的66.7%,B组扁平弥散型滤过泡占总数的3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术后1年时A组眼压控制良好者占76%,B组眼压控制良好者占8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A组出现2眼角膜上皮缺损,1例局部注射部位结膜苍白;B组出现1例角膜上皮缺损,5眼滤过泡渗漏,2眼低眼压黄斑病变。结论小梁切除术后选择性结膜下注射较低浓度的MMC使得扁平弥散型滤过泡的比率增加,与术中一次性使用MMC相比两组均能较好控制眼压,手术成功率相似,此种治疗方式安全有效,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 青光眼薄壁滤过泡相关性眼部感染临床分析

    作者:周莅斌;李俊;吴成富

    目的:分析和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溥壁滤过泡相关性眼部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处理和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06/2007-12我科收治的由于薄壁滤过泡产生相关并发症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收集10例青光眼滤过手术后薄壁滤过泡感染患者的资料.其中,单纯滤过泡感染7例,滤过泡伴眼内炎3例.感染发生于术后1~24mo不等.所有患者均使用过丝裂霉素(MMC),病原学培养阳性率为50%,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感染病例经药物治疗,感染控制良好.所有病例均予手术治疗,术后滤过泡薄壁状况改善,视力提高,眼压控制良好.结论:簿壁滤过泡与滤过泡感染及迟发性滤过泡相关性眼内炎的发生密切相关,MMC的使用是导致薄壁滤过泡的重要原因.药物和手术治疗可以消除炎症,维持正常眼压,改善视力.

  • 重型青光眼术后滤过泡侵入角膜1例

    作者:陈云辉;周和政;张文强

    1病例报告患者,女,73岁,主诉右眼小梁切除术后视力下降、异物感及角膜新生物38mo于2006-12-20收入院.患者因慢性闭角型青光眼2003-09在我院行小梁切除术,当时小梁切除术方式为做以穹窿为基底结膜瓣,巩膜瓣及结膜瓣下丝裂霉素C棉片敷贴3min,小梁切除,置巩膜瓣可松解缝线2根,术后常规用药,术后复诊时发现滤过泡进行性浸入角膜.入院时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2(滤过术后为0.6),上方巨大薄壁滤过泡并侵入角膜,遮盖1/3瞳孔区,侵入角膜部分滤泡与角膜融为一体(图1A),眼压16mmHg.入院诊断为"青光眼术后滤过泡侵犯角膜",完善术前检查后于局部麻醉下行角结膜滤过泡切除加板层角膜移植并滤过泡重建术(图1B-E),恢复良好.观察13mo,角膜基本透明,视力0.4,眼压14mmHg,保留了功能性滤过泡.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