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GJB2基因致聋突变与听力变化研究进展

    作者:王现蕾;黄丽辉;杜亚婷;王雪瑶

    GJB2基因突变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非综合征型聋常见的原因,约占该耳聋人群的50%.既往研究认为,GJB2基因致聋突变所致听力损失多为先天性、双侧对称性和非渐进性,程度为中-重度,但近年来的研究证实GJB2基因突变可引起迟发性、渐进性和轻中度听力损失.本文重点对GJB2基因突变所引起的迟发性、渐进性听力损失进行综述,旨在了解GJB2基因突变所致听力变化的特点,为临床遗传咨询提供依据.

    关键词: GJB2 基因 突变 听力
  • GJB2基因致病突变杂合携带者核心启动子的研究

    作者:韩明鲲;王秋菊

    目的:探讨GJB2基因致病突变杂合携带的语前聋患者在核心启动子区域是否存在影响功能的碱基突变。方法从前期收集的1750例耳聋患者中选取20例GJB2基因致病突变杂合携带的语前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和20例GJB2基因无致病突变的语前聋患者,同时选取22例听力表型正常人作为对照。利用其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作模板,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对耳聋患者和对照组GJB2基因第一外显子和核心启动子区域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纯化后进行测序,运用DNAStar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比对。结果40例患者在GJB2基因第一外显子区未发现突变。20例GJB2致病突变杂合携带者中12例患者在转录起始位点上游-229位点存在T>C碱基改变,呈杂合携带形式;20例GJB2基因无致病突变的耳聋患者中7例在转录起始位点上游-229位点存在T>C碱基改变,呈杂合携带形式,7例在-229位点存在T>C纯合携带形式;22例听力正常对照者10例在转录起始位点上游-229位点存在T>C碱基改变,呈杂合携带形式,3例在转录起始位点上游-229位点存在T>C纯合携带形式。结论本研究发现的GJB2基因转录起始位点上游出现的-229位点T>C碱基改变不是致病突变,目前GJB2致病基因杂合携带的耳聋患者中GJB2基因与耳聋的关系尚难确定。

    关键词: 耳聋 GJB2 启动子
  • GJB2基因突变致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效果分析

    作者:徐洁;姚红兵;周媛;李年琼;邹琳;邓小玲

    目的 比较GJB2基因突变致聋患儿与非GJB2基因突变且内耳结构正常聋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方法 对37例经C下及MRI检查排除内耳畸形的聋儿术前行GJB2基因检查,根据结果 分成A组(GJB2基因突变10例)和B组(非GJB2基因突变27例),术后随访0.5~2年,进行术后的听阈、言语识别率及言语能力评估.结果 37例聋儿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全部成功,均建立了主观听性反应.A组的声场听阈水平平均为34.41±6.12 dB HL.言语识别率平均为76%; B组的声场听阈水平平均为36.23±4.16 dB HL.言语识别率平均为79%,两组均达到平均言语康复级别二级;两组听觉及言语能力测试结果 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耳蜗患者中GJB2基因突变率高,可能是内耳结构正常的人工耳蜗植入人群耳聋的主要致聋原因;GJB2基因突变致聋患儿与非GJB2基因突变且内耳结构正常聋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效果基本一致.人工耳蜗植入可作为GJB2基因突变致聋患儿的有效治疗手段.

  • 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缝隙连接蛋白相关基因(GJB2)突变分析

    作者:刘军;戴朴;韩东一;于飞;杨仕明;王国建;武文明;黄德亮;洪梦迪;康东洋;张昕

    目的 探讨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缝隙连接蛋白相关基因(gap junction protein beta 2,GJB2)突变情况,分析耳聋的遗传学发病机制.方法 对接受人工耳蜗植入的241例患者进行聋病基因GJB2基因突变筛查.结果 241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中检测出65例GJB2基因突变,其中1例为新发现突变GJB2 235delC/598G>A.结论 人工耳蜗植入患者中GJB2基因突变的发生率为27.0%,GJB2基因突变是人工耳蜗植入人群中耳聋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 50个聋儿家庭再生育前的基因突变分析研究

    作者:王淑娟;梁鹏飞;王剑;陈阳;邱建华

    目的:为50个无家族遗传史的聋儿家庭寻找可能的致聋基因突变,为这些家庭的再生育计划予以指导并进行风险评估。方法通过受检者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直接测序技术对GJB2、SLC26A4、线粒体DNA 12SrRNA的1494和1555等3个基因进行分析。结果50个家庭中明确遗传倾向的有22家,其中GJB2基因突变者12家,突变方式有235delC、176del16bp、299_300delAT、257C>G、427C>T、189del14bp、605ins46bp等;SLC26A4基因突变者10家,突变的方式有IVS7-2A>G、2168A>G、317C>A、413-414delT、589G>A、IVS15+5G>A、1229C>T、1594A>C、1975G>C、2027T>A。结论即使没有家族史,聋儿家庭再生育前也须行基因诊断,以降低再生育聋儿的风险。

  • 山西太原129例重度非综合征型感音神经性耳聋基因的筛查

    作者:张强伟;张芩娜;杨向茹

    目的 应用耳聋基因芯片对重度极重度非综合征型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进行筛查.方法 采集本地区聋哑学校和门诊散发的重度极重度非综合征型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129人的外周血并提取DNA,应用耳聋基因芯片检测GJB2,GJB3,SLC26A4,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mtDNA)12SrRNA热点突变位点.结果 该耳聋人群中与筛查位点有关的耳聋比例占41.09%,共检出GJB2基因突变26例(20.16%);mtDNA突变8例(6.2%);SLC26A4基因突变21例(16.28%);未检出GJB3基因突变.结论 本组耳聋人群中与筛查位点有关的耳聋比例高达41.09%,GJB2突变是该人群遗传性聋的常见病因,SLC26A4突变为第二常见病因.

  • 94例非综合征性耳聋患儿基因突变结果分析

    作者:肖彩霞;陈亚秋;刘爽;王洪月;丁怡冰

    目的分析非综合征性听力障碍儿童耳聋基因突变情况,从分子水平探究该人群聋病的遗传病因和特点,为早期诊断、治疗及预防先天性和遗传性耳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技术,对天津市儿童听力障碍诊治中心诊断的94例非综合征性听力障碍儿童进行常见耳聋基因(GJB2、GJB3、SLC26A4、线粒体12SrRNA)共20个突变位点的检测,并对检测结果及听力学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4例研究对象皆为中度、重度及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其中双侧听力下降组73例,单侧听力下降组21例.94例患儿中31例(32.98%,31/94)检出携带耳聋易感基因突变,单基因纯合突变13例,单基因复合杂合突变9例,单杂合突变9例,其中双侧听力下降组耳聋基因阳性率(42.47%)明显高于单侧听力下降组(0.00%)(χ2=13.31,P<0.01).GJB2基因、SLC26A4基因、GJB3基因及12SrRNA的突变检出率分为17.02%、15.96%、0.00%和0.00%.GJB2阳性例数16例,皆位于双侧听力下降组,其中纯合突变8例,复合杂合突变5例,杂合突变3例.SLC26A4(PDS)基因阳性例数15例,皆位于双侧听力下降组,其中纯合突变者5例(皆位于IVS7-2A>G位点),复合杂合突变者4例,杂合突变者6例.双耳听力下降组的GJB2基因阳性检出率(21.92%)高于单耳听力下降组(0.00%)(P<0.05);SLC26A4基因阳性检出率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别(20.55%,0.00%)(P>0.05).结论遗传因素在非综合征性耳聋的致聋病因中所占比例较高,双侧聋遗传性高于单侧聋,对于双侧耳聋及耳聋基因阳性患儿定期进行听力学随访意义重大,耳聋基因筛查是对常规听力学筛查的有效补充,可为降低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措施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 2598例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分析

    作者:王芳;陈小婉;徐百成;刘晓雯;朱一鸣;陈兴健;郭玉芬

    目的:探讨GJB2基因和线粒体DNAA1555G与临床听力学、发病年龄的相关性。方法对收集的2598例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进行GJB2和线粒体DNAA1555G检测,然后对GJB2纯合与复合杂合突变患者的听力学表型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GJB2致病突变患者、线粒体DNAA1555G阳性检出者与患者的听力学表型及发病年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在GJB2纯合突变样本中,极重度、重度、中度、轻度的检出率依次为74.65%、19.27%、5.63%、0%;复合杂合样本中,极重度、重度、中度、轻度的检出率依次是56.60%、37.74%、5.66%、0%。GJB2纯合与复合杂合突变所致的听力损失程度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064,P=0.007)。②在GJB2致病突变患者中,听力损失程度构成比:极重度10.43%、重度8.81%、中度8.03%、轻度0%,四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2,P=0.04)。在线粒体DN?AA1555G阳性患者中,听力损失程度构成比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90,P=0.07)。③GJB2致病突变患者中语前聋发病率为11.96%,语后聋发病率为3.83%,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3,P=0.00);GJB2致病突变患者中各年龄组之间的发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36,P=0.00)。A1555G阳性患者中语前聋与语后聋发病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9,P=0.766);A1555G阳性患者中各年龄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6,P=0.59)。GJB2与A1555G基因突变患者在发病年龄构成比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0,P=0.02)。结论 GJB2纯合突变患者的听力损失程度重于复合杂合突变患者;GJB2致病突变患者的听力损失程度以极重度为主,A1555G阳性患者的听力损失程度相对较轻;GJB2致病突变患者多集中于语前聋,线粒体DNAA1555G阳性患者在各年龄均可发病。

  • 先天性非综合征型耳聋相关基因检测及热点突变分析

    作者:李亮;鲁建光;刘颖;肖玉丽

    目的 应用耳聋基因芯片对先天性非综合征型感音神经性聋患儿及有明确遗传史病例的家族成员进行常见耳聋相关基因检测,分析不同的可能已知相关因素引起的先天性聋患儿基因突变的热点位点,探讨突变基因位点与耳聋病因的相关性,并对热点突变基因的家系遗传规律进行初步分析.方法 先天性非综合征型感音神经性聋儿童109例,通过CT检查及问卷调查寻找其可能的发病原因.对所有病例均采集血液样本,提取DNA,并以26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应用耳聋基因芯片进行常见耳聋相关基因检测,分析突变位点及突变频率与耳聋病因的相关性.同时,对有明确遗传史的5个家族的相关成员进行相应检测,并绘制家系图,对热点突变基因可能的遗传方式进行初步探讨.结果 109例耳聋儿童的外周血样本中,GJB2和SLC26A4基因突变均有较高的检出率,所有病例均未检测到GJB3基因突变.线粒体均质突变检出3例,均有明确的氨基甙类抗生素用药史;实验组基因突变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有明确遗传病史组突变检出率明显高于无遗传病史组(P<0.001),有前庭导水管扩大组突变检出率明显高于无前庭导水管扩大组(P<0.001);SLC26A4基因突变主要集中于SLC26A4 2168 A>G和SLC26A4 IVS7-2A>G位点,与有无遗传病史和有无前庭导水管扩大均有显著相关性(P<0.01),GJB2基因突变主要集中于GJB2235 delC和GJB2299 del AT位点,本组病例显示其突变率与有无遗传病史无显著相关性(P>0.05);对4个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家系和1个遗传性耳聋家系的分析显示,5个家系的遗传方式均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规律.结论 先天性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耳聋相关基因突变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GJB2、SLC26A4基因突变均有较高检出率.本组病例显示GJB2基因突变与家族遗传史无明显相关性,而SLC26A4基因主要在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患者中被检出,并表现出明显的家族遗传性,其遗传方式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规律;线粒体均质突变多集中于12S rRNA 1555 A>G位点,主要在药物中毒性耳聋患儿中被检出.

  • GJB2基因听力学表型与基因型关系分析

    作者:代志瑶;孙宝春;黄莎莎;康东洋;张昕;董敏;袁永一;戴朴

    目的:分析GJB2基因的听力学表型与基因型关系。方法2007年4月~2011年3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就诊的具有完整听力学资料的1481名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均进行GJB2编码区测序,并对其GJB2基因突变检出阳性率及与听力学表型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81例患者GJB2基因阳性突变率为20.05%,双耳感音神经性聋组阳性突变率为20.66%,高于单耳耳聋组(2.08%)(P<0.01)。在双耳感音神经性聋组中,极重度聋组中的GJB2阳性检出率高(26.07%),其次是重度(18.12%)、中度(17.4%),轻度组为11.54%,各组间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297例GJB2基因突变阳性患者听力曲线分型分析中,发现了10例上升型听力曲线(14.93%),但GJB2耳聋听力图仍以残余型(26.27%)、平坦型(25.16%)常见,各组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GJB2基因突变者听力学表型呈多样性,在进行基因检测时,除重视双耳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或听力图为残余型和平坦型的人群外,也应该对单耳耳聋、双耳轻度听力损失或听力图为上升型感音神经性聋患者进行常规耳聋基因检测。

  • 新生儿听力及基因联合筛查临床实践及筛查模式研究

    作者:韩冰;李倩;纵亮;兰兰;赵亚丽;王大勇;赵翠;刘楠;关静;王秋菊

    目的分析新生儿听力及基因联合筛查的全国多中心数据,探讨建立新生儿听力及基因联合筛查临床推广的标准模式。方法2006年12月至2012年12月,全国13个省市出生的106,513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听力及常见致聋基因的同步筛查。其中,听力筛查方法采用OAE和AABR两步筛查,采集新生儿脐带血或足跟血进行常见耳聋基因突变热点筛查,突变筛查方法包括测序、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检测、四引物扩增受阻PCR试剂盒检测和质谱分析,所有阳性样本通过直接测序方法进行验证和确认,对联合筛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建立新生儿听力及基因联合筛查的标准化模式与规范。结果106,513例新生儿中,听力筛查通过率为91.48%(97,433/106,513),未通过率为8.52%(9,080/106,513)。基因筛查突变率为:GJB2 c.235delC未通过25例,GJB2 c.235delC携带者1647例,占1.55%(1647/106,513);SLC26A4 c.919-2 A>G未通过11例,SLC26A4 c.919-2 A>G携带者1203例,占1.16%(1203/103,798);MTRNR1突变m.1555A>G未通过157例,占0.15%(157/106,064),m.1494C>T未通过12例,占0.01%(12/83,299);四个筛查位点未通过共205例,携带者共2850例,基因筛查阳性者共3055例。其中,GJB2 c.235delC突变未通过的25例中,听力筛查未通过21例,4例听力初筛通过;SLC26A4 c.919-2 A>G突变未通过的11例中,听力筛查未通过7例,4例听力初筛通过;MTRNR1突变未通过169例中,m.1555A>G突变者听力筛查通过147例,占93.6%(147/157), m.1494C>T突变者听力筛查通过10例,占83.3%(10/12), MTRNR1总体突变者中听力筛查通过157例,占92.9%(157/169)。结论对新生儿进行听力及基因联合筛查具有临床可行性,对筛查结果的联合解读可以在听力筛查的基础上提供更多迟发性或潜在耳聋的遗传信息,为推广新生儿听力及基因联合筛查提供了多中心临床研究证据,并通过临床实践建立了聋病防控新模式。

  • 一个非综合征性耳聋家系的GJB2基因突变分析及产前诊断

    作者:陈晓华;余小艳;周洁;姜威;胡俊;钟山;杨国华

    目的 确定一个非综合征性耳聋家系的致病基因并为耳聋家庭提供准确的遗传咨询和早期干预,防止耳聋患儿出生.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方法,对该家系成员缝隙连接蛋白2(GJB2)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与内含子交界处进行测序,寻找基因突变点.对妊娠20周母亲进行产前诊断,行羊膜穿刺,抽取胎儿羊水细胞,提取DNA测定胎儿基因型,预测胎儿听力状态.结果 该家系先证者GJB2基因携带235delC、176-191de116bp复合杂合突变,其父亲携带176-191del16bp杂合突变,其母亲携带235delC杂合突变.胎儿携带来自母亲的235delC杂合突变.结论 GJB2基因的235delC、176-191de116bp复合杂合突变是导致先证者耳聋发生的原因.胎儿为235delC杂合突变携带者.耳聋患者的基因诊断结合产前诊断对预防耳聋家庭再次生育聋儿可起到明确的指导作用.

  • GJB2基因突变始祖效应对中国耳聋人群的影响

    作者:李庆忠;王秋菊;韩东一;赵立东;刘穹;李丽娜;杨伟炎

    目的对中国耳聋患者中缝隙连接蛋白beta 2(gap junction protein beta 2, GJB2)基因突变情况进行筛查,探寻该基因各种突变的分布情况.方法在聋病门诊收集各种感音神经性聋患者141例,其中非综合征型耳聋135例(有家族史者17例),综合征型耳聋6例.另外收集听力正常者150例作为对照.采取PCR扩增、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GJB2基因突变.结果在耳聋患者中发现7种GJB2基因碱基改变:79G→A,109G→A,341A→G,235delC,455A→G,176-191del16和504insGCAA.79G→A纯合15例,杂合5例;341A→G纯合4例,杂合8例;109G→A纯合1例,杂合4例;235delC纯合5例,杂合6例; 176-191del16杂合3例;504insGCAA杂合2例;455A→G杂合1例.结论在耳聋患者中开展GJB2基因的筛查工作可以将235delC作为一个候选突变筛查位点.

  • 中国西北地区部分语前聋患者GJB2基因突变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关静;郭玉芬;徐百成;赵亚丽;李庆忠;王秋菊

    目的在中国西北地区部分语前聋患者中进行GJB2基因突变检测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以初步掌握GJB2基因在该地区语前聋患者中的分布.方法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对274例聋哑学生进行临床资料的采集,抽取外周静脉血,血样经基因组DNA提取,进行GJB2基因的PCR扩增,PCR产物行双向直接测序,检测GJB2基因突变.结果 274例聋哑学生均为非综合征型耳聋,语前聋.GJB2基因检测发现了10种序列改变方式,包括2种多态性改变(79G→A、341A→G)、7种文献中已有报道的致病突变(30delG、94C→T、109G→A、139G→A、176→191del16、235delC、299-300delAT)和一种新的序列改变方式(257C→G).结论 GJB2基因突变在中国西北部语前聋人中的比例很高,占10.95%,开展GJB2基因筛查工作对该地区聋病的早期诊断、遗传咨询具有重要的意义.

  • 我国人群GJB2基因235delC突变与非综合征性耳聋相关性的meta分析

    作者:王喜文;林海波;曾小情

    目的探讨我国人群GJB2基因235delC突变与非综合征性耳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国内外公开发表的中国人群GJB2基因235delC突变与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该meta分析共纳入文献22篇。合并效应量:OR=11.375(Z=16.34,P=0.00,95%可信区间为8.497~15.227)。异质性检验:x2=27.95,P=0.142,I2=24.9%。出版偏倚:Z=0.70,P=0.481。结论 GJB2基因235delC突变是导致NSHL的重要危险因子,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应重视该基因突变的检测。

  • 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室间质量调查结果分析

    作者:王薇;钟堃;何法霖;张妍;赵彦;王治国

    目的 分析评价2013年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室间质量评价调查结果,以改进和提高耳聋基因检测质量.方法 2013年5月向全国30家开展新生儿耳聋基因检测实验室发放15个批号质控血片,包括线粒体DNA 12SrRNA 1555A>G(批号201311~201315)、SLC26A4 IVS7-2A>G(批号201321 ~201325)、GJB2 235delC(批号201331 ~ 201335).实验室自愿参加此次调查活动,并按照规定格式上报结果、测定方法、仪器和试剂等相关信息.组织者采用Clinet EQA程序、Microsoft Excel 2007和SPSS 13.0软件对各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质控样本的结果采用正确率(回报结果正确实验室数/参加该项目检测实验室总数)进行描述性评价.结果 有24家实验室回报了线粒体DNA 12SrRNA基因1555A>G检测结果,回报率为80.0%(24/30),5个批号的正确率分别为95.8%(23/24)、95.8%(23/24) 、100%(24/24)、95.8% (23/24)和95.8%(23/24),总体批号中正确率为96.7%(116/120).有23家实验室分别回报了SLC26A4基因IVS7-2A>G和GJB2基因235delC质控血片的检测结果,回报率为76.7% (23/30);IVS7-2A>G 5个批号的正确率分别为95.7%(22/23)、95.7%(22/23)、100%(23/23)、95.7%(22/23)和95.7%(22/23),总体批号中正确率为96.5%(111/115);235delC 5个批号的正确率均为100%(23/23).本次调查中约2/3的实验室使用了荧光PCR法,约1/3的实验室使用了微阵列芯片法.结论 本次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室间质量调查结果总体上是满意的,线粒体DNA12SrRNA基因和SLC26A4基因检测部分批号存在着错误的结果.基因检测实验室应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意识,及时采取措施纠正检测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错误,提高我国新生儿耳聋检测准确度.

  • 人工耳蜗植入者连接蛋白26基因(GJB2)突变分析

    作者:陈东野;陈晓巍;曹克利;金昕;左瑾;魏朝刚;方福德

    目的 研究重点探讨在接受人工耳蜗植入的患者中,连接蛋白26基因(GJB2)突变发生的几率、突变形式.方法 取115例中国人接受人工耳蜗植入的患者及健康对照109例.取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经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PCR-SSCP)及直接测序分析.结果 36.5%(42/115)的人工耳蜗植入患者发现GJB2基因突变,其中41%(41/100)的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发现GJB2基因突变,内耳畸形组仅1例(1/15).研究中共发现突变形式有11种,其中235delC是常见的突变类型,等位基因频率占全部人工耳蜗植人患者的18.3%(42/230),占非综合征型耳聋组的21.0%(42/200).187G>T和230G>A突变是首次发现的新突变.结论 GJB2基因突变是中国人工耳蜗植入患者主要的致聋基因突变,235delC是其常见的突变类型.

  • 非综合征性耳聋人工耳蜗植入者基因分析

    作者:田永胜;陈晓巍;曹克利;陈东野;左瑾;方福德

    目的 研究连接蛋白26(Connexin26)基因(GJB2)突变和线粒体12S rRNA基因突变在人工耳蜗植入的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中发生的几率及特性.方法 选取100例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患者,语前聋为96例,语后聋为4例.自外周静脉血中提取总DNA,进行GJB2基因和线粒体12S rRNA基因核苷酸PCR,对扩增的基因片段进行测序,检测GJB2基因突变和线粒体12S rRNA基因突变.结果 接受人工耳蜗植入的非综合征性耳聋病例中发现GJB2基因突变率高,为34%(34/100).其突变类型主要为235delC,占27%;同时有氨基糖甙类药物使用史的16例病例中发现2例有线粒体12S rRNA基因A1555G突变,1例有线粒体12S rRNA基因突变delT961Cn.结论 GJB2基因突变在人工耳蜗植入的患者中发生率高,235delC是主要突变类型,有氨基糖甙类药物应用史的语后聋患者中线粒体12S rRNA基因突变A1555G为常见突变形式.

  • 连接蛋白基因突变在散发耳聋人群中的病因学分析

    作者:李庆忠;王秋菊;迟放鲁;李丽娜;赵亚丽;袁虎;韩东一

    目的 探讨连接蛋白基因突变在散发耳聋患者发病机制中的意义,绘制北方耳聋人群连接蛋白基因突变谱.方法 利用遗传性耳聋遗传资源收集网络所收集的遗传性聋病资源,在耳聋人群中进行系列连接蛋白基因(GJB2、GJB3和GJB6基因)突变检测.PCR扩增连接蛋白基因编码区,应用直接测序法进行突变检测,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整理、生物信息学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1)研究对象为214例散发聋病患者,包括语前聋66例,语后聋94例,听神经病32例和大前庭水管综合征(EVAS)22例.正常听力者86名作为对照.(2)在本组中共检测到各种连接蛋白基因序列改变16种(其中GJB2基因9种、GJB3基因6种、GJb6基因1种);携带各种连接蛋白基因序列改变的患者共有157例,占73.36%(157/214);其中有34例携带致病突变,占15.89%(34/214)明显高于对照组(1.18%.X2=12.9072,P=0.000).在语前聋组中GJB2-235 delC发生率高为16.67%.结论 通过本研究发现,在北方汉族耳聋人群中GJB2基因的235 delC突变所占比例高,是语前听力损失患者中的主要病因,而GJB2基因的35 delG和GJB6基因的大片段缺失[△(GJB6/D13S1830)]在中国耳聋人群中并不常见.

  • 山东省聋哑学校485例耳聋患者易感基因突变检测分析

    作者:纪育斌;韩东一;王大勇;周瑜;赵翠;王卉;兰兰;王秋菊

    目的 探讨耳聋易感基因流行病学筛查过程中合理选择样本量的方法和重要性;揭示山东省聋哑学校耳聋患者线粒体DNA12sRNA A1555G突变、GJB2和SLC26A4基因突变特征,为耳聋基因诊断方法和筛查策略提供数据基础.方法 通过统计学方法确定样本量;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对山东省485例聋哑学校耳聋患者的线粒体12SrRNA基因、GJB2和SLC26A4外显子8,10,17,19基因编码区进行扩增;限制性内切酶Alw26I检测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对酶切提示A1555G突变的病例、全部GJB2和SLC26A4基因扩增产物进行DNA测序.结果 在485例患者中,27例携带A1555G突变(5.57%);167例具有GJB2已知致病突变(34.34%),其中致病突变频率为24.12%;60例携带SLC26A4已知致病突变(12.37%),致病突变率为6.60%;235delC和IVST-2A>G分别是GJB2和SLC26A4的突变热点;山东省聋哑患者中约有36.29%由这3种基因突变导致耳聋.结论 样本量的合理选择在耳聋易感基因流行病学调查中至关重要;山东省有约2.4万聋哑患者是由这3种基因突变所导致耳聋;在新生儿中开展耳聋易感基因的筛查工作刻不容缓.

69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