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弹簧圈栓塞术后的生存质量分析

    作者:丁晓丽;王福利;李秀敏;赵永利;杨瑞民;王惠方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弹簧圈栓塞术后生存质量及其影响生存质量的因素.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简表(WHOQOL-BREF)中文版量表对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行弹簧圈栓塞术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弹簧圈栓塞术后的生存质量评分男、女分别为(67.82±13.54)分、(58.54±11.03)分;年龄≤50岁和>50岁分别为(69.21±13.45)分、(57.57±11.23)分;动脉瘤≤7mm和>7mm分别为(68.12±7.76)分、(62.22±6.19)分;动脉瘤位于前循环和后循环分别为(68.33±4.92)分、(50.24±6.95)分;有并发症和无并发症的分别为(54.51±5.57)分、(65.67±4.73)分;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动脉瘤的大小、动脉瘤位置、并发症与行弹簧圈栓塞术后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生存质量有关;而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的偏回归系数和标准偏回归系数中,年龄分别为-3.637和-0.437;动脉瘤位置为-6.353和-0.764;并发症为2.674和0.638.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瘤位置、并发症、年龄是影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行弹簧圈栓塞术后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结论 动脉瘤位置、并发症、年龄是影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弹簧圈栓塞术后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在临床护理中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重点评估和针对性护理,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颅内动脉瘤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的麻醉进展

    作者:范议方;韩如泉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瘤样膨出.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发病率高,常使患者致残或死亡.目前,对其治疗多采用动脉瘤夹闭术或弹簧圈栓塞术.麻醉方法也相应地有全麻或镇静,但不论采取何种麻醉方法,麻醉管理均很重要.因此,麻醉医师在动脉瘤的治疗过程中,需了解动脉瘤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诊断、治疗及麻醉相关问题,以便更好地进行及术中管理.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予以综述.

  • 新型颅内支架植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术对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及远期安全性观察

    作者:肖胜辉

    目的 观察新型颅内支架植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术对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及远期安全性.方法 将自2012年1~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30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自愿原则进行分组(研究组15例,对照组15例),并分别采用不同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并对评价指标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采用新型颅内支架植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的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显著优于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术对照组的81.25%(P<0.05);2年后回访,研究组的复发率为11.76%,显著优于对照组的31.25%(P<0.05).结论 采用新型颅内支架植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远期安全性较为理想,可作为优选方式而在临床应用.

  • 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王丽春;钟郁鸿;张欣;邓丽丽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所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其主要症状是动脉瘤破裂后血液流入脑内或蛛网膜下腔压迫脑组织引起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并导致一系列不可逆的神经功能缺失,其致残及致死率较高[1]。以往以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为主要治疗方法,但手术创伤大、风险高。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主要特点在于微创性,在股动脉穿刺置入导管,利用人体正常的血管通道到达动脉瘤腔,经微导管置入各种微弹簧圈对动脉瘤腔进行填塞,从而达到永久封闭动脉瘤腔,避免再次出血的目的。2008年7月~2010年12月我院采用此法治疗60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 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的护理

    作者:安红征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原因,可占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的85%.弹簧圈栓塞术可有效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共收治89例,经过有效的治疗与护理,均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 新型颅内支架植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临床研究

    作者:张莉

    目的 研究采用新型颅内支架植入、弹簧圈栓塞术联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59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29例)两组.对照组采用弹簧圈栓塞术治疗,实验组采用新型颅内支架植入、弹簧圈栓塞术联合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并发症、预后状态;随访1年,统计两组复发率、手术前后认知功能(MMSE评分).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100.00%(30/30),高于对照组的79.31%(23/29(P<0.05);术后1个月实验组MMSE、GO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2/30)、复发率为6.67%(2/30),与对照组的13.79%(4/29)、21.74%(5/23)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颅内复杂动脉瘤采用新型颅内支架植入、弹簧圈栓塞术联合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认知功能及预后,控制并发症及预后复发风险.

  • 血管腔内治疗注射毒品所致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

    作者:李应龙;何强;顾福嘉;庞尊中;袁平;潘扬

    目的 探讨血管腔内覆膜支架成形及弹簧圈栓塞治疗注射毒品所致股动脉假性动脉瘤(FAP)破裂出血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32例注射毒品所致FAP破裂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平均年龄36.5岁,其中男性25例(78.1%).结果 32例患者均成功止血,血管腔内治疗技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无死亡患者.其中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25例(78.1%),弹簧圈栓塞股深动脉3例(9.4%),覆膜支架+股深动脉栓塞4例(12.5%).平均随访(17.5±11.6)个月,随访率93.8%(30/32),3年血管支架累积通畅率为90.9%,3年总体生存率为91.3%.结论 血管腔内治疗注射毒品所致FAP破裂出血安全、快速,近中期疗效良好,为急危重症患者赢得二期外科清创修复时间,二期彻底清创是控制感染的重要手段.

  •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和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安全性的比较

    作者:张小曦;左乔;刘建民;黄清海;许奕;赵瑞;杨鹏飞;洪波

    目的 考察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和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比较两者的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的133例(支架组)和接受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的289例(单纯栓塞组)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1:1倾向评分匹配后2组各104例.比较2组的基线资料、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 2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动脉瘤位置、与血管的关系、动脉瘤大径、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支架组围手术期出血性并发症、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分别为6.7%(7/104)、3.8%(4/104)和1.9%(2/104),单纯栓塞组分别为1.9%(2/104)、1.9%(2/104)、1.0%(1/104),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1.858、0.172、0.000,P=0.173、0.679、1.000).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和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均有较高的围手术期安全性,支架的应用不会增加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 支架辅助弹簧图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27例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吕美云;易萍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应用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27例患者,观察患者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病情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痊愈出院,未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预防和减少并发症发生.

  • 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的手术配合

    作者:姚文英;徐慧琴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血管壁的局限性异常膨突[1],电解可脱性铂金弹簧圈(gugliumi detachable coil,GDC)栓塞是目前颅内动脉瘤首选的介入治疗方法,具有侵袭性小、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安全、可靠和有效的治疗方法.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本院为19例颅内动脉瘤行铂金弹簧圈栓塞术,现将手术配合报告如下.

  • 颅内前交通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治疗一例报告

    作者:曹铭华;江顺福;吴明超

    1 病例资料患者,女,52岁.因突发头痛、呕吐、意识障碍2 h于2009年2月20日入本院.患者入院前2 h无明显诱因突发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呼之不应,尿失禁,无抽搐,无偏瘫,急送本院.

  • 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中常见并发症的防治探讨

    作者:吴明超;曹铭华;江顺福;高黎明;毛元潮

    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常见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3例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患者的常见并发症。结果本组63例患者中,12例出现并发症,占20.63%。其中5例脑血管痉挛,占7.94%;2例穿刺部位血肿,占3.17%;2例动脉瘤破裂,占3.17%;1例血栓栓塞,占1.59%;1例弹簧圈移位,占1.59%;1例空气栓塞,占1.59%。结论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常见并发症为脑血管痉挛、动脉瘤破裂、血栓栓塞、弹簧圈移位等,术中、术后采取有效的措施可提高治愈率。

  • 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邹存伟

    目的 观察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进行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100例采用传统手术进行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病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观察两组患者的恢复状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等,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观察组再出血率、永久性致残率分别为2.0%、1.0%,对照组分别为10.0%、8.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674、4.188,均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为(10.32 ±3.12)d,对照组为(20.83 ±5.23)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258,P<0.05).结论 患者经血管内治疗后,栓塞程度较高,手术成功率大,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患者疗效显著且具有术后并发症少,创伤小,恢复快,可以缩短疗程、节省开支、不需要开颅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颅内动脉瘤造影后行弹簧圈栓塞术27例围术期护理

    作者:高淑丽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造影后行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27例颅内动脉瘤实施造影后行弹簧圈栓塞术治疗患者的围术期护理进行分析.结果:术后随访3~6个月,26例患者未发生护理并发症,其中18例100%栓塞、5例90%栓塞、3例90%栓塞;1例伴严重动脉粥样硬化,栓子脱落,脑后下动脉闭塞,自动出院.结论:造影后行弹簧圈栓塞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配合科学有效的围术期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临床护理路径对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患者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朱慧;徐娟;刘琼;陆玉萍;夏君君;吴雪燕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NP)对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患者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5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均在全身麻醉下行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实施 CNP 护理。比较两组术后1周和1个月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 量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ES)和洛文斯顿认知功能评定测验(LOTCA)评分的差值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生活质量(SF -36量表)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ADL、MMES 和 LOTCA 评分差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 SF -36量表的生理功能、躯体疾病、生理职能、精力、一般情况、精神健康、社会功能、情感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CNP 可明显改善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 LVIS支架置入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作者:冀方愿;宋英;杨新健

    目的 观察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并总结手术经验.方法 回采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53例(动脉瘤62个).结果 62个动脉瘤均栓塞成功.术后即刻评价栓塞结果完全栓塞42个(68%)、近全栓塞16个(26%)、部分栓塞4例(6%),栓塞有效率94%.术中LVIS支架完全打开56例,未完全打开6例.3例患者(均为单发)出现术后并发症.LVIS支架未完全打开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完全打开者,P=0.015.术后随访6个月,mRS评分0分49例、1分2例、2分1例、3分1例、良好率为98%.术后6个月3个动脉瘤复发.术后即刻完全栓塞者无复发,近全栓塞者复发2例,部分栓塞者复发1例. 结论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疗效满意.LVIS支架打开程度与患者术后并发症有关.

  • 不同麻醉方式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麻醉效果比较

    作者:刘彩霞

    目的 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取接受介入治疗的3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根据不同的麻醉方式分为2组,每组19例.对照组给予丙泊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观察组实施静吸复合麻醉.观察比较2组的麻醉效果.结果 手术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及OAA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各时间点的HR、DBP、S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全凭静脉麻醉比较,静吸复合麻醉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术后患者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清醒时间及拔管时间短,OAAS评分高,而且血液动力学指标平稳.

  • 不同全麻维持药物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麻醉效果比较

    作者:苏智霞

    目的:探讨不同全麻维持药物用于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的麻醉效果。方法拟于全麻下行颅内动脉瘤弹簧圈介入栓塞术患者40例,根据全麻维持药物不同分为2组,A组实施吸入七氟醚和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输注;B组实施丙泊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输注。结果2组各时间点HR、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组内麻醉后T2、T3、T4时间点MAP均低于T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发生高血压5例、B组发生高血压12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出现术中知晓现象,麻醉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及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2种麻醉方法均有较好的麻醉效果。但在控制血压,减少降压药物的使用方面,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优于丙泊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方式。

  • 弹簧圈栓塞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8例护理体会

    作者:杨巧玲;冯照新;范波胜

    我科自2009年以来在上级医院的支持下行弹簧圈栓塞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8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8例患者中男8例,女10例;年龄36~66岁,平均50.5岁.均行头颅CT检查提示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又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证实SAH的病因均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

  • 血管内介入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王伟丰

    目的 探究血管内介入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济源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1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均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并依据肿瘤直径选择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观察术中情况,并随访12个月统计患者视力恢复、并发症、动脉瘤闭塞情况.结果 31例患者通过造影检查共发现36枚动脉瘤,其中瘤颈直径<2 mm 3枚,≥2 mm 33枚,视术中情况使用25枚支架,支架均成功释放至动脉瘤内,其中3枚出现支架移位,术中产生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1例,经及时发现并行栓塞治疗后无脑疝等并发症发生;经12个月随访,视力恢复正常者29例、视野缺损者1例、单纯偏盲者1例;动脉瘤完全闭塞30枚,大部分闭塞4枚,小部分闭塞2枚,且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者动脉瘤完全闭塞比例高于单纯弹簧圈栓塞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瘤复发1例,均为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治疗者.结论 对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应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显著.

2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