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后10年以上患者随访

    作者:邱学德;徐鸿毅;石永福;李泽惠;李炯明;王剑松;李志鹏;方克伟;曾贵华;李海丹;何进;和术臣

    目的 总结回肠原位新膀胱手术的远期效果. 方法 1991至1998年共施行回肠原位新膀胱手术79例.男73例,女6例.平均年龄55(41~75)岁.术后随访时行肾功能、电解质、血常规等测定,B超测定残余尿,作IVU或MRU检查;测量术后5、10~14和15年患者肾盂大横径和膀胱大垂直和水平径线,不同时段结果间作两两比较;观察肿瘤局部或远处是否复发以及手术并发症等. 结果获随访64例.男58例,女6例.平均随访167(121~216)个月.死于非肿瘤原因7例,肿瘤盆腔复发7例,尿道复发2例,死于肿瘤远处转移3例,输尿管再发肿瘤1例,新膀胱再发肿瘤1例.存活时间>10年者48例,术后5、10~14和15年患者SCr、BUN、K+、Na+、Cl-、Ca2+和血红蛋白测定均在正常值范围,且不同时段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10~14和15年平均肾盂大横径分别为14.0、14.1和13.7 mm(P>0.05);平均膀胱大垂直径线分别为110.4,111.5和127.0 mm,水平径线分别为90.4、95.3、97.0 mm(P>0.05).残余尿>50 ml者5例,随访期间残余尿量均未见明显增加.发生新膀胱结石8例,经腔内碎石治愈;尿道狭窄2例,经内切开治愈;腹股沟疝14例,再手术治愈12例.无与手术或肿瘤有关并发症者17例. 结论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后上尿路和新膀胱功能能够保持长期稳定,肿瘤治愈率满意,但术后需要终身随访.

  • 保留部分前列腺外科包膜对原位新膀胱功能的影响

    作者:周芳坚;秦自科;吴志刚;韩辉;刘卓炜;梅骅

    目的探讨全膀胱切除术中保留远端部分前列腺外科包膜及其周围横纹括约肌对原位新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3例男性膀胱癌患者行全膀胱切除并肠道原位新膀胱术.分两组:①改良手术组:13例,在膀胱切除时保留远端部分前列腺外科包膜及其周围横纹括约肌,新膀胱与残留前列腺包膜连续缝合;②常规手术组:10例,行常规全膀胱切除,新膀胱与后尿道间断缝合.对两组新膀胱术后的控尿和排尿功能进行随访和比较.结果术后病理分期:T2aN0M013例,T2bN0M06例,T1N0M01例,T3aN0M01例,T3bN1M01例和T4aN0M01例.术后随访3~40个月.改良手术组无瘤生存11例;带瘤生存2例,其中1例为低分化移行细胞癌;另1例为低分化腺癌.13例新膀胱排尿良好,剩余尿0~70 ml;完全控尿12例,夜间尿失禁1例.常规手术组10例均无瘤生存,7例排尿好,剩余尿10~100 ml,3例剩余尿100~250 ml,需要不定期间歇导尿;完全控尿7例,昼夜尿失禁1例,夜间尿失禁2例.结论保留部分前列腺外科包膜及其周围横纹括约肌可改善原位新膀胱术后患者的排尿和控尿功能.

  • 无抗返流机制回肠原位新膀胱肾功能和上尿路形态的评价

    作者:

  • 男性全膀胱切除后下尿路功能重建——附120例报告

    作者:周芳坚;刘卓炜;余绍龙;韩辉;秦自科;李永红

    目的 改良全膀胱切除和原位新膀胱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经验.方法 采用改良全膀胱切除和原位新膀胱术治疗局部浸润性膀胱癌患者120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5.6岁.120例中移行细胞癌113例,鳞癌3例,腺癌4例.TNM临床分期T2N0M0101例、T3N0M0 7例、T3N1M0 2例.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和输血量,对新膀胱功能、并发症、肿瘤控制和病人生存情况进行随访分析.结果 120例患者无手术死亡,手术时间185~332分钟,平均254分钟.术中出血150~1270 ml,输血40例.病理分期T1N0M0 3例,T2N0M0 111例,T3aN0M0、T3aN1M0和T3bN1M0各2例.随访4~71个月,平均37个月.111例无瘤生存,因肿瘤死亡9例.新膀胱白天控尿良好112例(93.3%),夜间控尿良好95例(79.2%).残余尿量0~100 ml 112例,101~250 ml 8例.主要并发症:切口裂开3例,二次缝合治愈;输尿管吻合口漏1例,再吻合后治愈;输尿管口狭窄4侧,2侧经内镜下切开和扩张纠正,2侧行输尿管新膀胱再吻合治愈.输尿管口粘连4侧,经内镜下手术纠正;严重肠梗阻3例和慢性酸中毒低钾2例,均经内科处理纠正.结论 改良全膀胱切除和原位新膀胱术后严重并发症少、肿瘤控制满意,重建的新膀胱功能良好,能较好保持患者的生活质量,是目前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理想的方法之一.

  • 改良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代膀胱术11例

    作者:苏秦;叶敏;郑君俊;侯健

    2002年10月~2005年5月,我们对膀胱癌11例行改良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 W 形回肠代膀胱术,疗效满意.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11例均为男性,年龄42~70岁,平均63岁.经 B 超、CT 和膀胱镜检查,诊断为复发性多发浅表肿瘤(Ta~T1) 6 例,浸润性肿瘤5 例.病理报告移行细胞癌9例,鳞状细胞癌2例.术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均未升高,尿动力学检查示尿道括约肌功能正常.

  • 原位新膀胱术后肾功能损害病因的探讨

    作者:黄波

    根治性膀胱全切伴淋巴结清扫术及尿流改道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金标准.而膀胱全切后膀胱重建和尿流改道方式的研究一直都是泌尿外科学者所面临的课题.原位新膀胱手术已成为国内外一些大型的医学中心主流的尿流改道术式,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手术方式能够真正满意地代替膀胱的作用.在该术式的推广过程中,发现吻合口狭窄、尿潴留、尿路感染、代谢紊乱、术后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的发生概率较高.

  • 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围术期护理

    作者:白桦林;巧莉;冯德春

    膀胱癌是泌尿外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联合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具有创伤小、肠道功能恢复快,无需尿流改道,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我院于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协作共完成膀胱癌全膀胱切除去带乙状结肠新膀胱术6例。现将6例患者术后并发症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腹腔镜膀胱全切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的护理

    作者:陀健琳;李桂珍;黄子丹

    [目的]探讨腹腔镜膀胱全切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8例接受腹腔镜膀胱全切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病人术前加强心理护理,进行控尿、排尿方法的练习;术后积极预防并发症,指导病人进行循序渐进的排尿功能练习.[结果]病人均于术后25 d~33 d出院,出院时已掌握正确的控尿及排尿方法,采用蹲位排尿,随访6个月~24个月,病人掌握正确的排尿方法,效果满意.[结论] 术前注重病人的心理护理,指导病人进行正确的控尿及排尿功能训练,术后积极预防并发症,做好随访管理,可使腹腔镜膀胱全切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的病人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 17例膀胱全切原位肠道代膀胱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作者:张翠华

    [目的]总结膀胱全切原位肠道代膀胱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行膀胱全切原位肠道代膀胱术病人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及护理措施。[结果]术后发生尿漏、尿瘘2例,黏液分泌过多3例,应激性溃疡3例,代谢性酸中毒1例,新膀胱结石3例,所有并发症经及时护理均恢复良好。[结论]手术后及时的观察和护理是减少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 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后远期并发症及其防治

    作者:任宇;于广海;王伟;李天明;江彬;杜浩;高海峰

    通过对30例膀胱根治性切除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的跟踪随访,总结分析此术式的晚期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2003年1月至2007年6月我院共施行膀胱根治性切除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30例,病例随访2.5年-6年.随访期间发生的并发症有:新膀胱结石2例(6.7%),肾盂输尿管扩张肾功不全2例(6.7%),代谢性酸中毒4例(13.3%),尿道残端癌1例(10%),尿失禁4例(13.3%),尿潴留2例(6.7%).膀胱根治性切除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作为治疗膀胱癌的重要手术方法被广泛接受.但其术后远期并发症更应该得到重视.患者术后顺利出院不代表治疗已经结束,术后长期随访至关重要.

  • 保留勃起功能的原位M形回肠新膀胱的护理

    作者:肖小玲;刘洁珍

    探讨中青年膀胱癌患者实施保留勃起功能的膀胱全切及M形回肠原位膀胱术的护理.对7例患者术前给予个体化的心理护理和充分的肠道准备;术后加强病情监测、体位护理、饮食指导、各引流管的护理、锻炼排尿功能、维系正常的性功能的辅助治疗及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术后随访半年,7例术后控尿效果好,勃起功能均恢复正常.

  • 根治性膀胱切除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的手术配合

    作者:徐晶;徐华

    目的:探讨根治性膀胱切除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的手术配合及护理体会.方法:回顾研究137例根治性膀胱切除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术中配合经验及体会.结果:通过术前、术中、术后进行规范的护理,137例患者均手术顺利,无意外发生,取得了满意效果.结论:加强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管理,做好术前的准备工作、术中的配合工作、术后的监测工作,对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有积极的意义.

  • 根治性膀胱全切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的手术配合

    作者:徐丽莹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统肿瘤中常见的疾病,多数为移行细胞癌.膀胱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多见于中老年人,一旦确诊其病程多属中、晚期.国际上膀胱癌的发病率在男性泌尿生殖肿瘤中仅次于前列腺癌,居第2位,在我国居首位.肠带膀胱术适用于膀胱肿瘤行根治性全切除术的患者.我院自2001年~2008年共实施手术74例,现将手术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 改良全膀胱切除和原位新膀胱术重建下尿路功能

    作者:周芳坚;刘卓炜;余绍龙;熊永红;韩辉;秦自科;李永红;王欢

    背景与目的:全膀胱切除原位新膀胱术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有效的手段.但由于手术繁杂、时间长、出血和并发症较多,以及相当一部分患者控尿不佳等缺点,我们对全膀胱切除和原位新膀胱术进行了反复改良,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本文报告我们的经验.方法:采用改良的全膀胱切除和原位新膀胱术治疗119例临床诊断为浸润性膀胱癌的患者.男性109例,女性10例.年龄33~78岁,平均55岁.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和输血量,对新膀胱功能、并发症、肿瘤控制和生存情况进行随访分析.结果:对全膀胱切除和原位新膀胱术一共进行了八处改良.从2000年1月至2007年2月用改良术治疗119例,无围手术期死亡.手术时间150~330 min,平均245 min.输血39例(32.8%).术后病理分期浅表性膀胱癌(T1N0M0) 9例,浸润性110例(其中T2N0M0 102例、T3aN0M0 3例、T3aN1M0 2例、T3bN1M0 2例,、T4N1M0 1 例).随访6~72个月,平均45个月,108例生存,10例因肿瘤死亡,1例非肿瘤原因死亡.术后白天控尿良好113例(95%),夜间控尿良好97例(81.5%).主要并发症有切口裂开5例,二次缝合后治愈;输尿管新膀胱吻合口漏1例,经再次手术作输尿管再植治愈;肠梗阻3例需住院处理.输尿管末端粘连引起肾积水8例,经内镜下切断粘连后积水消退.无肠瘘和新膀胱尿道吻合口瘘或狭窄,无膀胱输尿管返流.结论:全膀胱切除后采用改良原位新膀胱术重建下尿路功能,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和并发症少,新膀胱控尿和排尿满意,是目前全膀胱切除后理想的下尿路重建方式.

  • 完全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加原位U形回肠新膀胱术治疗膀胱癌的临床效果(附8例报告)

    作者:肖永双;陈家存;李望;李海龙;卢猛;程欢;陈跃;温儒民

    目的 探讨完全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加原位U形回肠新膀胱术治疗膀胱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行完全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原位U形回肠新膀胱术的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治术前均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病理结果:T1G3期1例,T2期7例.分析手术方式和术中处理方法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 8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348±33)min,术中出血量(218±28)ml,术后住院时间(24±5)天,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3.9±0.6)天.标本切缘均为阴性.盆腔淋巴结均为阴性.术后发生1例新膀胱尿漏,经腹腔引流后自愈;1例肠瘘,行二次手术修补治愈.术后随访4~18个月,未见复发或远处转移病例.所有病例肾功能正常,B超检查双肾无积水或仅轻度积水,残余尿量小于80ml.膀胱造影示无输尿管反流.3例患者术后即刻尿控良好,4例患者经过提肛训练后好转,仅1例仍有夜间尿失禁.结论 完全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原位U形回肠新膀胱术治疗膀胱癌是可行的,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远期并发症少,但手术难度较大,须有临床经验者操作.

  • 两种原位新膀胱术相关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观察比较

    作者:杨帅;李庆文;陈志军;汪盛;张家俊

    目的:评价原位回肠新膀胱(IN)和乙状结肠新膀胱(SN)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相关并发症.方法:65例膀胱癌患者,IN 40例,SN 25例.结果:65例患者平均随访18个月.术后6个月,IN组大贮尿量较SN组多;膀胱充盈压及膀胱排尿压均较SN组低.IN组白天尿控满意率为87.5%,SN组为92.0%;SN组夜间尿控满意率为48.0%,IN组为65.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漏尿4例,排尿困难2例,术后感染2例,粘液堵塞2例,尿失禁1例,肠梗阻1例;勃起功能障碍6例,吻合口狭窄4例,慢性尿潴留3例,上尿路积水2例,盆腔转移1例.结论:回肠新膀胱可以达到足够的贮尿量和较好的尿流动力学改变,控尿满意.回肠是优先选择的新膀胱材料.

  • 原位回肠新膀胱与乙状结肠新膀胱早期贮尿囊功能的比较

    作者:薛胜;李庆文;张家俊;陈志军;王成勇

    目的:评价原位回肠新膀胱(IN)与乙状结肠新膀胱(SN)术后早期贮尿囊功能状态.方法:73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和肠道原位新膀胱术,其中行IN 40例,行SN 33例.采用影像学、尿流动力学检查和控尿状态评估早期新膀胱的功能.结果:73例平均随访12个月,无围手术期病死病例.术后3~6个月,IN组大贮尿量为(485±60) ml,较SN组的(350±52) ml多(P<0.01);膀胱充盈压及排尿膀胱压均较SN组降低(P<0.01);IN组白天尿控满意率为87.5%,SN组为90.9%;SN组夜间尿控满意率为48.5%,IN组为65.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N组出现2例上尿路轻度积水,肾功能轻度受损.结论:采用去管化的回肠或乙状结肠重建新膀胱能达到足够的贮尿容量和可接受的尿动力学改变,获得满意的日间控尿.SN夜间控尿较IN差.夜间尿失禁仍是肠道膀胱替代术所面临的问题.

  • 基于膀胱癌出院患者监控平台的电话随访对原位新膀胱术后患者的影响

    作者:洪含霞

    目的:探讨基于膀胱癌出院患者监控平台的电话随访对原位新膀胱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5例膀胱癌行原位新膀胱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例和对照组8例,两组住院期间接受相同治疗护理,出院后对照组接受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膀胱癌出院患者监控平台的电话随访.比较两组术后6、12个月训练依从性,训练后尿垫试验及尿流动力学参数.结果:观察组术后6、12个月排尿日记比例、盆底肌锻炼自我效能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24 h平均尿垫数、残余尿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膀胱癌出院患者监控平台的护士主导电话随访,能够提高原位新膀胱术后患者新膀胱功能锻炼依从性,帮助患者重建术后尿控功能.

  • 膀胱全切术后原位回结肠代膀胱并发尿瘘的原因分析

    作者:杨军;肖亚军;鞠文;肖传国;曾甫清;邢毅飞

    目的:探讨膀胱全切原位回结肠代膀胱术后新膀胱并发尿瘘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对膀胱肿瘤行膀胱全切原位 W 形回肠代膀胱手术210例,行膀胱全切原位U形乙状结肠代膀胱术26例,术后随访3个月~4年(平均1年),观察新膀胱功能及有无尿瘘并发症并分析其病因和进行相应处理.结果:11例男性,3例女性术后出现新膀胱皮肤瘘;1例女性出现新膀胱阴道瘘.其中>70岁新膀胱瘘发病率为55.6%,≤60岁发病率为1.1%;Ⅱ型糖尿病的患者新膀胱瘘发病率为11.8%,非糖尿病患者为5.9%.经5%碳酸氢钠冲洗新膀胱,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和严格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并进行二期手术修补,除1例男性患者术后半年新膀胱皮肤瘘迁延未愈,其余均治愈.结论:全膀胱切除原位回结肠代膀胱术后新膀胱并发尿瘘的原因众多,结合其发病原因加强预防和治疗,是可以大幅减少甚至可以避免的.

  • 膀胱癌原位新膀胱术后残余尿道黏膜病理改变观察

    作者:詹辉;王剑松;徐鸿毅;石永福;左毅刚;杨德林;丁明霞;颜汝平;柯昌兴;王伟;刘靖宇

    目的:观察膀胱癌原位新膀胱术后不同时期残余尿道黏膜的病理改变,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观察1999~2010年期间膀胱癌原位新膀胱手术患者15例,膀胱镜下观察其残余尿道病理改变,并取黏膜组织做镜下观察.同时将19例BPH患者后尿道黏膜作为对照观察.结果:新膀胱组中,≤1年组(4例)l例肿瘤复发,1例为慢性炎症细胞浸润,2例为急慢性炎症改变;1~5年组(8例)3例为慢性炎症改变,5例为腺性膀胱炎改变;≥5年组3例均为腺性膀胱炎改变,且病变程度高于1~5年组.对照组发现后尿道黏膜慢性炎症改变11例,其中并发腺性炎症改变6例.结论:膀胱癌原位新膀胱术后残余尿道黏膜常伴有慢性炎症改变,并随时间延长出现逐渐加重的腺性膀胱炎,长期看存在恶变的风险,但术后残余尿道的肿瘤复发主要由原发肿瘤细胞残留引起.

47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