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手术的要领(附光盘)

    作者:齐琳;王龙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标准治疗为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该手术重要的目标为完全的肿瘤控制、良好的控尿效果及勃起功能保留.本文探讨了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中盆腔淋巴结清扫、膀胱切除、尿流改道等方面的手术策略,并重点阐述了关于全程保留神经的手术技巧.

  • 原位新膀胱是尿流改道方式的首选

    作者:张朋;刘华伟

    根治性膀胱全切术是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标准治疗方案,膀胱全切术后尿流改道方式大体上分3种,即不可控性尿流改道皮肤造口术、可控性尿流改道皮肤造口术和原位新膀胱[1].其中,由BRICKER于20世纪50年代完善的回肠流出道(Ileal conduit)术式是不可控性尿流改道的代表,直到20世纪90年代都被认为是膀胱全切术后尿流改道的主流标准.但患者术后的永久腹壁造口、外接集尿装置,成为医患双方选择和

  • 原位新膀胱只是理论上先进,还不能代替回肠流出道手术

    作者:韩平;蒲春晓

    根治性膀胱全切术是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标准治疗方案,而膀胱全切术后尿流改道和膀胱重建方法的研究一直是泌尿外科学者面临的课题.初,尿流改道能够达到的目的主要是简单地将尿液经过肠道等转流到体外,实现尿液分流,保护上尿路功能.随着手术的不断改良和发展,尿流改道和膀胱重建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而演变的焦点多集中于如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自我形象、以及向更接近生理性排尿等方面发展.

  • 膀胱全切术后尿流改道:共识与争议

    作者:李响;魏强

    尿流改道(urinary diversion)是因各种疾病原因行膀胱全切术后(个别情况下为膀胱旷置)必须面对的问题,其中常见的疾病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早期的尿流改道目的仅仅是转流上尿路尿液、保护上尿路功能,术式以不可控性皮肤造口为主.随着患者生存期的显著延长,现代的尿流改道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上尿路尿液转流,而需要更多地考虑如何进行下尿路重建,在良好引流上尿路尿液、保护上尿路功能的基础上帮助患者获得更接近正常生理的储尿、排尿功能,以期更好地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 原位回肠膀胱术15例临床分析

    作者:尹清江;王玉杰;陈晓;何先东

    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尿流改道方式影响,可控性或非可控性尿流改道后患者不能自主排尿,生活质量差;而肠道原位新膀胱术后患者可自主排尿,生活质量改善,但存在排空不良和控尿不全等问题.

  • 保留后尿道横纹括约肌对肠道原位新膀胱功能的影响

    作者:周芳坚;秦自科;吴志刚;韩辉;刘卓炜;熊永红

    目的 探讨全膀胱切除后肠道原位新膀胱术中保留后尿道横纹括约肌对新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9例男性浸润性膀胱癌病人进行了全膀胱切除和肠道原位新膀胱重建下尿路.膀胱切除采用经典方法(13例)和改良法(16例).经典组在膀胱切除后,肠道新膀胱与后尿道间断缝合;改良组术中保留精阜平面以下前列腺包膜和其周围的尿道横纹括约肌,肠道新膀胱与残留的前列腺包膜连续缝合.对两组病人新膀胱的排尿和控尿功能随访和比较.结果患者年龄33~76岁(平均54岁),术后随访3~44个月,生存27例,2例因肿瘤转移于术后6个月和13个月死亡.全部病人自主排尿,无须导尿.改良组全部患者控尿良好,无尿失禁,膀胱排空满意,残余尿0~50ml;经典组完全控尿10例,1例昼夜尿失禁,2例夜间尿失禁,残余尿0~250ml.结论全膀胱切除术中保留后尿道周围横纹括约肌对肠道原位新膀胱控尿和排空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 浅谈膀胱全切去带回结肠原位新膀胱治疗膀胱癌的临床诊治体会

    作者:杨林杰

    本文主要探讨15例膀胱癌患者采用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及可控性去带回结肠原位新膀胱术治疗的疗效及相关技术.临床诊治后,通过术后3月后回访上述患者,新膀胱容量250~400mL,平均350mL,膀胱残余尿10~40mL,平均15mL,大尿流率10~20mL/s.上述患者完全达到自控排尿,均无血浆肌酐、尿素氮升高,无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发生.因此,本文认为该术式并发症少,患者原位可控排尿,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47 条记录 3/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