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固定平台与旋转平台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疗效的回顾性观察

    作者:李文波;张文明;白国昌;沈荣凯;林建华

    目的 回顾性观察PFC固定平台假体和RP旋转平台假体2种人工膝关节置换系统治疗成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术后早期疗效.方法 54例(58膝)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其中固定平台组28例(30膝);旋转平台组26例(28膝).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3~54个月随访,术后切口愈合良好,均能直立行走.末次随访时固定平台组、旋转平台组膝关节评分(HSS)与膝关节活动度(ROM)分别为(87.20±8.12)、(86.34±6.39)分和(106.73±6.24)°、(107.12±4.58)°,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C与RP假体系统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成人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早期假体生存率较满意,术后两者对膝关节功能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长期的假体生存率需要进一步研究观察.

  • 不同类型膝关节假体对初次单侧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患肢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

    作者:蒲超;张珊珊;白亦光;李伟;吴青霞;吴辉

    目的 比较不同类型膝关节假体对初次单侧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患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6月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初次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350例,根据不同膝关节假体分为A组(旋转平台,180例)和B组(后稳定固定平台,170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美国膝关节学会(HSS)评分、世界膝关节学会(KSS)评分、膝关节屈曲度(ROM)及静态稳定性指标,记录两组并发症情况.结果 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HSS评分、KSS评分、ROM均显著上升,横轴向GCP偏移位置、GCP漂移轨迹均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6个月GCP漂移轨迹显著小于B组(P< 0.05),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旋转平台与后稳定固定平台假体均能明显促初次单侧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患肢功能恢复,并发症类似,但前者相对静态稳定性更好.

  • 全膝关节置换固定和旋转平台假体的有限元分析

    作者:张立超;张立敏;武丽珠

    背景:目前有研究对全膝关节置换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但关于全膝关节置换固定平台假体和旋转平台假体聚乙烯衬垫内外侧接触压和接触面积的研究不多。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固定平台假体和旋转平台假体聚乙烯衬垫内外侧接触压和接触面积。方法:建立全膝关节置换固定平台假体和旋转平台假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比较全膝关节置换固定平台假体和旋转平台假体聚乙烯衬垫内外侧接触压和接触面积。结果与结论:全膝关节置换固定平台假体和旋转平台假体的聚乙烯衬垫内侧和外侧接触压峰值以屈膝0°时小,全膝关节置换固定平台假体和旋转平台假体聚乙烯衬垫内侧接触压峰值在屈膝0°-90°时均高于外侧接触压峰值(P<0.05)。全膝关节置换固定平台假体在屈膝60°-120°时聚乙烯衬垫内外侧接触压峰值均高于旋转平台内外侧接触压峰值(P<0.05)。全膝关节置换固定平台假体和旋转平台假体聚乙烯衬垫内侧和外侧接触面积以屈膝0°时大。全膝关节置换固定平台假体聚乙烯衬垫内侧接触面积在屈膝0°-30°时均低于外侧接触面积(P<0.05),全膝关节置换固定平台假体聚乙烯衬垫内侧接触面积在屈膝0°-90°时均低于外侧接触面积(P<0.05)。全膝关节置换固定平台假体在屈膝30°-120°时聚乙烯衬垫内外侧接触面积均低于旋转平台内外侧接触面积(P<0.05)。表明全膝关节置换固定平台假体和旋转平台假体内外侧聚乙烯衬垫内侧接触压峰值高于外侧接触压峰值,内侧接触面积低于外侧接触面积,旋转平台假体的内外侧接触压低于固定平台假体,旋转平台假体的内外侧接触面积高于固定平台假体。

  • 固定与旋转平台膝关节假体治疗重度膝外翻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比较

    作者:史作兵

    目的 比较固定与旋转平台膝关节假体治疗重度膝外翻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76例接受治疗的重度膝外翻骨性关节炎患者按照膝关节假体类型分为观察组(应用旋转平台假体,36例)和对照组(应用固定平台假体,40例).比较术后两组患者解剖学参数(股骨角、胫骨角、平台后倾角、髌骨高度、膝外翻角)、膝关节屈曲角度和KSS评分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36个月.两组患者术后股骨角、胫骨角、平台后倾角、髌骨高度以及膝外翻角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膝关节屈曲角度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KS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旋转平台假体能够有效恢复膝关节屈曲角度,纠正膝关节外翻畸形.

  • 固定平台与旋转平台假体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早期疗效观察

    作者:马成才;刘冰;李小娜;廖中亚

    目的 观察PFC固定平台假体与RP旋转平台假体两种人工膝关节置换系统治疗成年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术的早期疗效.方法 对39例(39膝)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根据术中采用的假体类型不同而分为两组:固定平台组和旋转平台组.其中,固定平台组16例;旋转平台组23例,术后观察伤口愈合情况、患者行走步态和膝关节活动度.结果 3例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经保守治疗,症状好转出院;2例术后伤口脂肪液化,经换药后伤口愈合,按时拆线出院.随访3~ 12个月访(平均10个月),所有患者均能直立行走而无明显跛行.末次随访时固定平台组、旋转平台组膝关节评分(HSS)与膝关节活动度(ROM)分别为(83.17 ±7.12)分、(81.32±5.39)分和(109.73±6.35)°、(103.12±4.28)°,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HSS:t =22.10,ROM:t =9.21;B组HSS:t=30.69,ROM:t =9.54,均P<0.01),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SS:t =0.88,ROM:t=3.63,均P>0.05).结论 采用PFC与RP假体系统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早期均有良好疗效,两者早期关节功能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观察.

  • 固定平台与旋转平台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疗效对比

    作者:汤发强;流小舟;胡世平;吴宏;郑建章;郭徽灵;颜来鹏;赵建宁

    [目的]评价膝关节置换固定平台假体(fixed bearing,FB)和旋转平台假体(rotating platforms,RP)的疗效.[方法] 64例患者随机接受FB或RP假体的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临床和放射学随访至少2年.HSS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及I-S指数进行髌骨评分;SF-12评分表评估生理及心理状况.术后3、6个月,1、2年复查X线片及上述各项评估. [结果] FB组患者与RP组患者各个随访时间点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疼痛评价、膝关节屈曲活动度、HSS总分、I-S指数及SF-12生理、心理状况比较,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对术前I-S指数和术后出现局部膝前痛(HSS疼痛评分<15)的比较,发现高位髌骨患者中术后膝前痛的发生率较低位及正常髌骨患者的发生率均升高.[结论]RP假体至少在安全性和有效性上等同于FB假体.使用两种假体均能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旋转平台假体与固定平台假体短期随访对比

    作者:Ziad Mohammed Almaghalsa;孙水;张伟;李伟;王先泉

    [目的]观察对照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旋转平台假体与固定平台假体的早期效果.[方法]从2011年8月~2012年12月收集了120位患者的样本,包括162例在此期间进行了膝关节置换术的膝关节.膝关节假体(旋转平台与固定平台)是通过随机抽样选出的.对所有患者在手术前与手术后1、6、12个月进行评估,全部使用标准评分方法(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功能评分,活动度).[结果]A组66位患者共85膝使用的是旋转平台假体,平均年龄为(63.13±7.18)岁.B组54位患者共77膝使用的是固定平台假体.平均年龄为(61.35±6.75)岁.平均随访时间为(8.25±6.22)个月.全膝关节置换术固定平台假体与旋转平台假体的平均膝关节协会评分在1年之后分别为(84.5±13.8)分和(82.2±15.7)分,平均膝关节功能评分在1年之后分别为(70.3±20.5)分和(71.4±19.3)分,全膝置换的固定平台假体与旋转平台假体平均活动度在一年之后分别为(103.2±13.5)°和(104.3±13.7)°.两组的术后效果并无差异(P>0.05).[结论]在旋转平台假体与固定平台假体设计中,当前研究表示没有明显的临床性、功能性和影像学上的差异.研究表明,控制其他可变因素,不论使用旋转平台假体或者固定平台假体设计,都不会在短期随访时间内影响到效果.

  • 旋转平台假体置换治疗膝外翻畸形的疗效观察

    作者:顾剑;孙俊英;赵锡江;王涛;徐宁;万国杨;尹海波;刘勇

    目的 探讨采用旋转平台假体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治疗膝外翻畸形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12月-2014年12月采用Gemini MKⅡ旋转平台假体行初次TKA的25例(28膝)膝外翻畸形患者临床资料.男6例(7膝),女19例(21膝);年龄47~82岁,平均64.8岁.单膝22例,双膝3例.病因:骨关节炎20例(22膝),类风湿性关节炎4例(5膝),创伤性关节炎1例(1膝).病程2~22年,平均10.4年.主要临床症状均为膝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根据Keblish膝外翻畸形分级标准,轻度13膝、中度11膝、重度4膝.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皮肤坏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25.4个月.术后1例出现膝关节内侧不稳症状,2例足背皮肤感觉减退,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均消失.X线片复查未见髌骨轨迹不良及假体周围感染或松动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美国特种医院(HSS)评分、股胫角、大伸膝角度、大屈膝角度、膝关节活动度及髌骨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采用旋转平台假体行TKA治疗膝外翻畸形可获得较好疗效,但术中软组织松解平衡要求较高,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旋转平台与固定平台假体在外翻膝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疗效分析

    作者:王军;张育民;宋伟;马涛;王军伟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研究TKA术中应用旋转平台及固定平台治疗外翻膝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关节外科由同一医师进行初次人工膝关节置换的48例外翻膝患者(55膝).其中A组23例(28膝)使用固定平台型假体(德国LINK PS),B组25例(27膝)使用旋转平台型假体(德国LINK CR).所有患者术前行KSS、HSS、WOMAC评分,测量关节活动度、胫股角等指标.术后1、3、6、12月及每年门诊随访,门诊临床评估采用KSS、HSS、WOMAC评分,并测量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影像学评估常规拍摄膝关节正、侧位片及双下肢全长片,测量假体位置、固定情况及下肢力线.数据通过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成功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5个月.术后所有患者膝外翻畸形均得到矫正,两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的KSS、HSS、WOMAC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胫股角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固定平台组和旋转平台组在术后KSS、HSS、WOMAC评分以及胫骨角、膝关节活范围(ROM)改善度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末次随访膝关节活动范围固定平台组(101.8±8.8)o与旋转平台组(108.4±7.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旋转平台组没有发现垫片脱出,两组患者术后均无感染、脱位、腓总神经麻痹、膝关节不稳等并发症的发生,X线检查未见假体周围骨溶解及松动发生.结论:在外翻膝的病人中,应用旋转平台(CR)和固定平台(PS)型假体均能获得满意的近期临床效果,两者在外翻膝TKA中是安全可靠的.旋转平台和固定平台在外翻膝TKA的近期临床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异.但应用旋转平台手术难度较大,手术中恢复下肢力线和屈伸间隙平衡是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尽管如此,旋转平台假体为我们外翻膝TKA的假体使用提供了更多选择性.

  • 在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使用固定平台假体和旋转平台假体的效果对比

    作者:郝玉彬

    目的 研究对比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使用固定平台假体和旋转平台假体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9月—2016年11月在该院进行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固定平台假体和旋转平台假体固定,对比固定效果以及患者的膝盖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患者病情恢复稳定12个月后,采用膝关节KSS以及WOMAC评分量表对患者的膝关节进行评分,两组患者评分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固定平台假体和旋转平台假体在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使用固定效果差异不明显,临床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取.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