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Masquelet诱导膜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疗效观察

    作者:丁强;孙楠;张炯;孙永强;王孝辉

    目的 探讨应用Masquelet诱导膜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5-01采用Masquelet诱导膜技术治疗的32例感染性骨缺损病例.手术分期进行,第一阶段行病灶彻底清创、置入骨水泥间隔并缝合软组织伤口;第二阶段保留骨水泥间隔8~10周后取除,以髓内钉固定骨折后自体骨移植填充.结果 本组均获得随访6~22个月,平均13.5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所有皮瓣一期完全成活.所有患者骨缺损均在术后平均6(2~14)个月获得临床和影像学愈合.4例术后6个月时复查显示骨折愈合不全,再次取髂骨补充植骨后骨折获得愈合.末次随访时疗效采用Johner-Wruhs评分标准评定:优26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96.9%.结论 Masquelet诱导膜技术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对于治疗长骨干感染性骨缺损尤为适用.

  • 自体骨联合异体骨开放植骨治疗胫骨远端感染性骨缺损的疗效观察

    作者:黄其龙;柯勇平;郭卫中;王磊;林伟民;林旺;张申申

    目的 评价采用自体松质骨联合同种异体骨开放植骨治疗胫骨远端大段感染性骨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0-01-2013-01,采用自体骨联合异体骨(2:1)开放植骨治疗10例胫骨远端感染性骨缺损,骨缺损长度平均5.6(3~8)cm.先用外固定架固定骨折,调整恢复肢体长度及力线,彻底清创,取自体髂骨松质骨剪成直径约5mm的微粒与同种异体骨2:1混合植入骨缺损处,使骨质稍高于皮肤并超过骨折远近端各1 cm.结果 10例获得平均12(9~18)个月随访.术后平均7(5~9)周移植骨质表面被肉芽组织覆盖,7例(1例双侧)创面于术后8~11周自行瘢痕愈合,3例于术后9周行植皮术闭合创面.9例(1例双侧)骨折完全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8(6~12)个月;1例因胫骨交锁髓内钉取出术后3个月再次骨折伴骨缺损(约8 cm),且术后骨折端不稳、骨缺损较大导致假关节形成,骨折不愈合.结论 自体松质骨联合同种异体骨开放植骨是治疗胫骨远端大段感染性骨缺损的一种简单、有效方法.

  • 免植骨加压延长技术一期治疗大段胫骨感染性骨缺损

    作者:乔永平;原巧玲;丛培军;王辉亮

    目的 探讨免植骨加压延长技术一期治疗大段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手术方法.方法 12例感染性大段胫骨骨缺损骨折断端一期清创直接对合,近端截骨,外置重建单边重建外固定架,利用断端加压、近端骨痂牵拉延长技术免植骨治疗,定期摄X线片检查,结合患肢膝踝功能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在去除外固定架后获平均13 (8~21)个月随访,12例均一期骨性愈合,患肢膝踝功能恢复良好,按Johner-Wruhs评分标准评价:优8例,良3例,可1例.结论 免植骨一期加压延长技术是治疗大段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有效方法,能降低治疗难度,缩短治疗时间.

  • 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效果

    作者:王利敏

    目的:探讨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患者.给予对照组患者单独的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万古霉素进行联合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5、9以及10周以上感染控制率分别为18.18%、27.27%、43.64%、10.91%,明显高于对照组10.91%、18.18%、32.73%、38.18%控制感染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骨痂、骨连接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不仅具有较高的治疗安全性,而且创伤小、缩短骨愈合时间,促进患者新骨的形成.

  • 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作者:熊健斌;孙宏志;甘坤宁

    目的:探讨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效果,以寻找佳治疗方法,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4月110例感染性骨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万古霉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的差异。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后1~2、3~5、6~9、≥10周感染控制率分别为10.91%、18.18%、32.73%、38.18%;观察组分别为18.18%、27.27%、43.64%、10.91%;两组患者在治疗9周后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沉、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治疗后3、6、9、12周在X线片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临床效果满意,可提高骨质量,缩短骨愈合时间,促进新生骨形成,且抗菌活性高、安全性好、术中操作简单、不增加手术难度和创伤、效果稳定。

  • Ilizarov法短缩延长术治疗感染性大段骨缺损42例

    作者:王伟;王兴义;王公奇;王兴国;苏桂有;马媛;王靖;王军

    感染性大段骨缺损虽然发病率较低,但治疗困难[1-2],特别是感染性骨不连病灶切除后骨缺损的填补,一直是困扰临床医师的难题.以往对此类骨缺损的填补,多半应用自体骨移植,缺损较大时则须采用带血管蒂骨移植.Ilizarov法则是通过牵拉成骨形成大量的复合组织填补病灶切除后遗留的骨缺损,其优点是即使不进行骨移植,也能够得到和正常骨同样的骨组织[3].2000年以来,我们采用Ilizarov法短缩延长术治疗感染性大段骨缺损42例,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 下肢创伤后感染性骨缺损的骨运输治疗效果分析

    作者:孙业东;王仁鹏

    目的:分析采取骨运输治疗下肢创伤后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72例行骨运输治疗的下肢创伤后感染性骨缺损患者,评价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随着跟踪时间延长,72例患者骨缺损长度及软组织缺损面积均有明显改善(P<0.05),髋关节、膝关节与踝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结论骨运输技术治疗下肢创伤后感染性骨缺损,效果明显,骨缺损恢复较快,感染治愈效果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应用价值极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

    作者:张伟;张群;唐佩福;梁向党;张立海;郝明

    目的 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采用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315例,男性236例,女性79例;年龄14 ~ 72岁,平均35岁;病史2个月~10年,平均9个月.病变在胫骨上段86例,胫骨中段92例,胫骨下段137例;伴有软组织缺损146例.骨缺损长度2~ 18cm,平均8cm;随访时间1~6年,平均28个月.术后随访观察骨及软组织愈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315例感染均一期控制,未见骨髓炎复发,软组织缺损创面全部愈合.63例行胫骨短缩延长术患者均实现一期骨性愈合.252例行胫骨骨搬移术,147例骨断端一期骨性愈合;97例骨断端经二期植入髂骨松质骨后实现骨性愈合;8例骨延长区成骨不良,经髂骨植骨后全部愈合.8例出现足下垂畸形,15例出现钉道感染,2例拆除外固定架后出现再骨折,10例出现轴向偏移,上述患者经对症处理后均得到良好疗效.结论 对于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Ilizarov技术能同时实现感染病灶彻底清除、骨不连治疗、皮肤软组织修复以及均衡肢体长度,一期手术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 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作者:吴洪坤;隋善勇;张富田

    目的:探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行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接收的120例感染性骨缺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行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施加万古霉素治疗,对比两组治疗1周、5周、8周以及10周后的感染控制率与感染指标控制情况和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经治疗1周、5周、8周以及10周后,对照组的感染控制率分别以6.7%、13.3%、23.3%、33.3%明显低于观察组的13.3%、26.7%、36.7%、50.0%(P<0.05);观察组感染相关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X线片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性骨缺损患者行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的效果显著,具推广价值。

  • Ilizarov外固定架骨搬运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护理措施

    作者:丁晓云;李丹;张永灵;王群;何培培;刘娟

    目的 探讨Ilizarov外固定架骨搬运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及护理方法,以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方法 对35例行Ilizarov外固定架骨搬运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的治疗及护理方法进行分析归纳,评价效果.结果 35例均获得良好的治疗及护理,患者创面修复,骨缺损愈合,均按治疗计划拆除Ilizarov外固定架,未因护理不当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在Ilizarov外固定架骨搬运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中,全面的护理措施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

  • 局部抗生素缓释技术在骨缺损修复材料中的应用

    作者:高建廷(综述);黄国锋;丁真奇(审校)

    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新策略层出不穷,该文对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治疗及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并以局部抗生素缓释系统为重点,分别对细菌生物膜与移植相关感染的机制、缓释支架常见包封抗生素种类及支架细胞毒性及生物相容性进行讨论,着重分析目前药物缓释系统中载药技术的种类及存在的问题。对缓释系统的制备工艺做了总结,指出其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对局部抗生素缓释系统材料和工艺的未来发展以及临床应用前景作一展望。

  • 万古霉素复合型骨水泥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

    作者:李刚;杨皓然;杨炎彬

    目的:探讨万古霉素复合型骨水泥治疗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感染性骨缺损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清创引流治疗,实验组在清创处理基础上行万古霉素复合型骨水泥植入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WBC、CRP、ESR、TNF-α、IL-6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万古霉素复合型骨水泥植入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Ilizarov技术一期短缩延长术治疗感染性大段骨缺损

    作者:王兴义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一期短缩延长术治疗感染性大段骨缺损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0~2013年13年间,应用Ilizarov技术一期短缩延长术治疗下肢大段感染性骨缺损60例.男42例,女18例;治疗时年龄:小6岁,大52岁,平均34岁.股骨20例,胫骨40例,合并足下垂30例.骨缺损长度7 ~9 cm 16例,9 ~12 cm 18例,12 cm以上26例,长缺损25 cm.治疗时仍有感染的42例,股骨15例,胫骨27例;感染静止18例.治疗过程:彻底切除感染病灶,从切除骨端清除髓腔内炎症肉芽组织,骨髓腔内及残存髓腔内放置川嶌式持续洗净管,生理盐水加敏感抗生素洗净,安装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一期尽可能加压短缩使两断端接合;如缺损范围过长或软组织臃肿,一期不能完成加压短缩对接,术后缓慢加压短缩,直到两断端对接.骨干骺端皮质骨截骨,截骨后2周开始延长,每日延长0.5 ~1 mm,分4~6次进行,直到两下肢等长.对接点部分骨缺损,股骨12例,胫骨26例,经再次补充植骨16例,碎骨术8例,骨断端愈合及延长段骨皮质化完成后,拆除外固定.[结果]炎症全部治愈.股骨20例全部对接点愈合,两下肢等长;13例膝关节僵硬,7例能部分屈伸,1例合并髋内翻.胫骨40例,38例两下肢等长,2例下肢短缩1 cm,自感满意.足下垂30例同时矫正27例,2例部分矫正,1例出院时尚未矫正.[结论] Ilizarov技术一期短缩延长术是治疗大段感染性骨缺损肯定有效的方法,值得普及推广.

  • 新型可缓释万古霉素脱蛋白松质骨支架的研究

    作者:高建廷;黄国锋;刘国浚;任磊;陈长青;丁真奇

    目的 制备新型的缓释万古霉素脱蛋白松质骨支架并研究其性能.方法 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将载万古霉素的纳米纤维膜贴附于牛脱蛋白松质骨支架表面.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处理前后骨支架的表面特征、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载药支架的万古霉素释放速率、抑菌实验观察载药支架的体外抗菌效率,支架与兔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观察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载万古霉素纳米纤维膜紧密贴附于脱蛋白松质骨支架表面,纤维直径约100 ~1 200 nm,表面孔径大小约1~5 μm.体外万古霉素释放实验结果显示洗脱液中第1天的药物浓度高,随后逐渐缓慢降低,但维持在小抑菌浓度以上的时间超过4周.体外抑菌实验结果证实了活性万古霉素的存在,并且有效抑菌圈可以维持至4周.兔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实验结果显示载药、非载药支架和空白组在1、3、6、9、14d时,相对细胞生存系数先降低,在第6天达到低约93.8%,以后观察时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各组间的细胞增殖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型缓释万古霉素脱蛋白松质骨支架可以缓慢释放活性万古霉素,有效抑菌时间长,且细胞相容性好,是修复感染性骨缺损的理想支架材料.

  • 骨修复材料 HAPw/n-ZnO 抗感染效果的实验研究

    作者:代宏伟;张文云;陈庆华;袁艳波;杨立斗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HAPw/n-ZnO在感染性骨缺损中的抗感染效果。方法:在24只SD大鼠(雌雄不限,220 g-250 g)左后肢股骨外侧髁处制备环状骨缺损,在缺损区置入金葡菌溶液(1×104CFU/mL,ATCC6538),2周后随机分为两个实验组(n=14)和一个空白组(n=7),对实验组骨缺损区行清创术后植入骨修复材料,空白组仅行清创术。于术后2周处死动物,进行组织切片及细菌学检查。结果:实验组对比空白对照组具有一定的抑菌抗感染的效果,其中HAPw/n-ZnO效果为明显。结论:HAPw/n-ZnO能抑制金葡菌的生长,控制感染。

  • 抗生素骨水泥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观察

    作者:唐保永

    目的:分析研究抗生素骨水泥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日联谊医院骨科2007年2月至2009年9月感染性骨缺损并接受抗生素骨水泥植入术患者32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17例经传统治疗方法者,1例感染得到控制,感染控制率为5.9%;抗生素骨水泥植入术治疗后,15例感染得到控制,感染控制率为88.2%.治疗组共24例,21例感染得到控制,其治愈率为87.5%;对照组共8例,有3例感染获得控制,其治愈率为37.5%.统计学处理:两种治疗方法的感染控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生素骨水泥治疗感染性骨缺损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 Masquelet技术与一期骨移植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炎症控制效果比较

    作者:王智黔;张一;王远政;佘荣峰

    目的 对比分析Masquelet技术与一期骨移植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炎症控制效果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8月该院接受Masquelet技术治疗的31例下肢长骨创伤后骨髓炎骨缺损患者(观察组)和2012年1月-2014年7月该院接受一期自体松质骨移植治疗的33例同类患者(对照组)治疗资料.比较两组炎症控制率、手术前后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变化情况、骨重建长度和成功率、术后12个月时骨缺损愈合效果及邻近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炎症控制率与对照组接近(90.32%vs 84.85%)(P>0.05),但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PCT、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骨重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96.77%vs 69.70%)(P<0.05),观察组中骨重建成功的骨不连患者,其骨重建长度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2个月时骨缺损愈合效果及邻近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asquelet技术重建感染性骨缺损对炎症因子的控制效果更好,且骨重建成功率更高、骨重建长度更长,患者中期关节活动功能更好.

  • 骨搬运技术对下肢创伤后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

    作者:颜琴

    目的:观察下肢创伤后感染性骨缺损行骨搬运技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6年2月于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中心卫生院接诊的98例下肢创伤后感染性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依术式不同分两组,对照组行带血管游离腓骨移植,观察组行骨搬运技术,对比组间术后疗效.结果:观察组软组织损伤面、骨损伤长度均比对照组小(P<0.05);观察组胫骨骨折患者特种外科医院(HSS)、Kofoed评分及股骨骨折患者HSS、Harris评分均比对照组优(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率8.16%比对照组22.45%低(P<0.05).结论:下肢创伤后感染性骨缺损在骨搬运技术医治下,可有效修复受损软组织及骨缺损,促进各关节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风险,疗效显著且安全.

  • 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非感染性骨缺损原因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建生;高兆宾;王志强

    随着第一例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成功,手术患者不断增加,在美国估计每年有250 000例髋关节手术,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大约为髋关节手术量的17.5%~([1]).Kurtz等~([2])的研究显示全美髋关节翻修的人数和花费还在持续增加.近年来髋关节置换术在我国发展迅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翻修手术.导致翻修的原因主要为假体周围出现骨缺损和骨丢失,致使假体松动、假体柄下沉,终导致假体失败.因此,解决骨溶解和丢失成为对抗假体失败的重要途径,阐明骨缺损的病因学就成为指导治疗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 ARBX与RBX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实验对比

    作者:余升华;胡汉生;范震波;李远辉;杨展翔;曹灿贤

    目的:研究抗感染重组合异种骨(ARBX)对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作用.方法:在36只新西兰大白兔胫骨近端制备大小为0.8cm×1.2cm×1.8cm的矩形骨缺损并注入金色葡萄球菌,以构建感染性骨缺损模型,2周后再次手术清除病灶.实验分为ARBX组(植入ARBX)、RBX组(植入RBX)及对照组(不植骨),每组12只.术后12周对缺损修复情况行大体解剖学、影像学、组织学、细菌学观察.结果:ARBX组骨缺损骨皮质与髓腔组织结构接近正常,与相邻正常组织连接较佳,均无明显的骨髓炎表现,而RBX组标本外观显示骨折、死骨、脓液征象,修复新生骨增生与缺损交替存在,与相邻正常组织连接松散,髓腔可见炎症细胞和脓肿存在.ARBX组细菌计数及改良X线Norden感染分值低于其他两组(P<0.01).结论:ARBX抗感染的同时可诱导成骨,是一种较理想的一期修复感染性骨缺损的植骨材料.

30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