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复方倍他米松治疗瘢痕疙瘩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李志民;苏金榜;江连枝

    目的 观察复方倍他米松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方法 用复方倍他米松治疗104例瘢痕疙瘩,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痊愈为54.8%,显效为30.8%,有效为5.8%,无效为8.6%,有效率为91.3%.结论 复方倍他米松用于治疗瘢痕疙瘩的疗效显著.

  • 得宝松局部注射治疗瘢痕疙瘩40例疗效观察

    作者:王佳华

    目的观察得宝松局部注射治疗瘢痕疙瘩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2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得宝松皮损内注射,对照组用醋酸强的松龙皮损内注射.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痊愈率分别为62.5%和41.9%,痊愈率差异有显著性(x2=4.16,P<0.05).结论得宝松局部注射治疗瘢痕疙瘩疗效显著.

  • 瘢痕疙瘩发病机制的研究

    作者:朱莲花;李美玲;李周娜;金哲虎

    瘢痕疙瘩是一种以侵袭性生长为特点的良性肿瘤.瘢痕疙瘩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瘢痕疙瘩患者多有家族倾向性及家族聚集性,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受多种细胞因子,信号传导通路,细胞外基质的影响下,成纤维细胞的过度增殖和细胞外基质中胶原的沉积而导致瘢痕疙瘩的形成.近年来,很多学者通过分子生物学研究得出瘢痕疙瘩形成过程中各种基因作用机制及细胞因子的表达异常,对瘢痕疙瘩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一个新方向.

  • 皮损内注射治疗瘢痕疙瘩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美玲;朱莲花;方宇辉;金哲虎

    瘢痕疙瘩是一种以皮肤结缔组织增生和侵袭性生长为主要特征的病理性瘢痕.多在外伤、炎症、手术后形成,好发于胸前、肩胛部、耳垂等部位.暴露部位瘢痕疙瘩影响美观,功能区皮损影响局部活动,且瘢痕疙瘩常伴瘙瘁、疼痛、局部过度敏感等,对患者造成沉重心理负担,严重者生活质量受到影响.虽然瘢痕疙瘩在临床上治疗方法多样,但因其形成机制尚不明确,复发率高,故是外科治疗的难题.皮损内注射治疗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瘢痕疙瘩的治疗,本文对其作以综述.

  • 瘢痕疙瘩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李周娜;朱莲花;方宇辉;金哲虎

    瘢痕疙瘩具有持续增生力,其实质是纤维组织肿瘤,不仅影响皮肤外观且其不断增生引发皮肤破溃、炎症反应,且影响身心健康.目前针对瘢痕疙瘩的治疗主要为手术、药物、激光等治疗方法,但手术后复发却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因此药物综合治疗现在成为目前治疗热点.药物治疗一般用于小面积增生性瘢痕,目前治疗瘢痕疙瘩的药物很多,主要包括三类:第一类是细胞外基质靶向药物,第二类是细胞靶向药物,第三类是生化微环境靶向药物.本文就三种瘢痕疙瘩药物治疗的发展现状及新药物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激光治疗瘢痕疙瘩的进展

    作者:王斌;瞿伟;周粤闽

    瘢痕疙瘩是一种难治性病理性疤痕,以超过原始边缘向正常组织扩展和过度的胶原沉积为特征,目前治疗多为各种方法综合治疗为主.激光治疗瘢痕疙瘩的机制基于选择性光热作用原理,包括破坏疤痕内血管、抑制胶原合成、诱导细胞凋亡等.目前临床常用的有CO2激光、Nd:YAG激光、脉冲染料激光等.虽然激光治疗瘢痕疙瘩有其临床局限性,但为我们临床医师在治疗时提供了新的选择手段.

    关键词: 瘢痕疙瘩 激光 治疗
  •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误诊为瘢痕疙瘩1例分析

    作者:肖婧;张良;陈柳青

    报告36岁的女性患者1例,左侧腰部复发性结节1年余.曾被误诊为瘢痕疙瘩,经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诊断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本文对其误诊原因进行分析,为该病的正确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界线类偏瘤型麻风1例误诊分析

    作者:邓永琼;张剑;姚丽萍;柳研;叶田;杨文信

    患者男,21岁.双下肢及腰背部丘疹、斑块2年,泛发全身1周.当地医院以“瘢痕疙瘩”予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加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部皮损内注射治疗,无明显好转.皮肤科情况:全身泛发丘疹、斑块,部分皮疹中央破溃,眉毛外1/3脱落.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萎缩,真皮内及皮下脂肪层大量泡沫细胞浸润.组织液抗酸染色可见大量抗酸杆菌.诊断:界线类偏瘤型麻风.

  • 术前注射和术中瘢痕核心切除术联合术后放疗治疗耳部瘢痕疙瘩20例临床观察

    作者:刘晶;马红兵;王娟;姚聪;张园园;梁宝宝;王静;任静;史君丽

    目的 观察耳部瘢痕疙瘩术前注射和核心切除术联合术后放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入选的40例耳部瘢痕疙瘩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治疗组:术前2个月和术前1个月时分别局部注射曲安奈德及得宝松各1次,以使瘢痕疙瘩呈萎缩趋势.术中行瘢痕疙瘩核心切除术,以保留部分瘢痕皮肤形成组织瓣来修复缺损皮肤,术后18h时予6Mev电子线照射(400cGy/次,1次/d,连续4天,总剂量1 600cGy).对照组:不行术前注射,余同治疗组.两组患者均随访6~30个月.结果 治疗组:治愈18例,有效2例;对照组:治愈11例,有效7例,复发2例,两组患者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 <0.05).随访期内患者均未见皮肤萎缩或恶性肿瘤等并发症.结论 术前注射和术中瘢痕核心切除术联合术后放疗治疗耳部瘢痕疙瘩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医生应用.

  • 瘢痕组织瓣修复术联合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耳部瘢痕疙瘩38例临床观察

    作者:白朝

    目的 观察瘢痕组织瓣修复术联合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耳部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入选的75例耳部瘢痕疙瘩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全部患者予瘢痕组织瓣修复术治疗,治疗组38例,皮损计57处,术后外用5%咪喹莫特乳膏;对照组37例,皮损48处,术后予锶90放射治疗.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97.36%)和痊愈率(63.16%)与对照组的有效率(91.89%)和痊愈率(56.7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未见不良反应出现,对照组3例有不良反应.结论 耳部瘢痕疙瘩予瘢痕组织瓣修复术治疗后,外用5%咪喹莫特乳膏比予锶90放射治疗的安全性好,疗效相当.

  • 瘢痕疙瘩的中医药治疗

    作者:刘青武;王思丹;陈静;杨知山;寇然;陈颖;杨顶权

    瘢痕疙瘩是皮肤科常见的良性皮肤肿瘤,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中医药治疗瘢痕疙瘩具有悠久的历史,本文通过对近年有关中医药治疗瘢痕疙瘩的方法及作用机制分类综述,认为中医药治疗瘢痕疙瘩简便易行,安全有效,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疗效,还能降低复发率.

  • 瘢痕疙瘩的遗传学及相关基因研究新进展

    作者:曲乐;何春涤

    目前认为瘢痕疙瘩为多基因遗传病,其确切病因不明.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瘢痕疙瘩发病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遗传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一步揭示了一些特定基因如P53,Fas,c-myc,c-fos,ras和BCL-2等特定基因多态性在人类瘢痕疙瘩发病过程中的相关性和作用,而另一些基因如转化生长因子TGF-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表皮生长因子EGF与瘢痕疙瘩的相关性则需要进一步研究证明,这些研究为瘢痕疙瘩的发病机制提供了遗传学理论依据.

  • 妊娠期瘢痕疙瘩的预防与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栗玉珍

    瘢痕疙瘩是一种慢性异常纤维增生性皮肤病,可引起身体功能障碍和外观的缺陷.瘢痕疙瘩的治疗仍是一大难题,目前尚无广泛认可的安全有效治疗方法.研究证实,妊娠可影响瘢痕疙瘩的形成和发展.而妊娠期瘢痕疙瘩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有限,本文综述了妊娠期瘢痕疙瘩的特点和其预防和治疗的新进展.

  • 瘢痕疙瘩的外科治疗

    作者:姜日花

    外科手术是治疗瘢痕疙瘩有效的方法之一,它可切除瘢痕组织,去除刺激瘢痕生长的外在因素,同时也可为其他治疗创造条件,但单纯手术治疗复发率极高,且复发后的瘢痕疙瘩要较术前扩大,故不作为首选疗法.本文将重点介绍瘢痕疙瘩外科手术适应症、常用术式、手术注意事项及术后复发预防措施.

  • 瘢痕疙瘩的成因及治疗新进展

    作者:金哲虎

    瘢痕疙瘩有着过度生长、侵犯邻近组织、手术切除后极易复发、治疗效果不佳等特点,成为当今整形外科和皮肤科的一个重大难题.瘢痕疙瘩发病机制迄今未明,本文从遗传机制、生物活性因子、胶原代谢等方面综述了近几年来对瘢痕疙瘩病因研究的新进展,并对瘢痕疙瘩的治疗方法进行了总结.

  • 中医药防治瘢痕疙瘩的现状及展望

    作者:陈明岭

    瘢痕疙瘩是皮肤科常见的良性肿瘤,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治疗方法多样,疗效不满意.中医药疗法以其疗效较好、安全性高等优势呈现出良好应用前景.笔者对近几年中医药治疗、预防瘢痕疙瘩的文献作一综述,以期探索未来研究及治疗的发展方向.

  • 瘢痕名词源流及规范

    作者:马毳毳;王娟;赵波;马振友;马慧群

    目的 考证瘢痕名词的源流及规范.方法 回顾有关瘢痕的历史文献,以及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结果 瘢痕名词历史悠久,瘢、瘢痕、瘢痕疙瘩为国际及国家标准名词,蟹足肿和瘢痕疙瘩为国家中医标准名词.结论 必须使用国际和国家标准名词.

  • LASIK矫正体表瘢痕疙瘩者近视的临床研究

    作者:蒋宏苏;伍卫华

    目的:研究和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体表伴瘢痕疙瘩近视患者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预测性.方法:前瞻性连续研究,在伦理委员会同意下,对16例32眼体表有瘢痕疙瘩的近视患者行LASIK矫正,年龄19~29(平均23.6)岁,裸眼远视力0.05~0.2,佳矫正视力0.8~1.2,常规行裂隙灯显微镜,OrbscanⅡ眼前节分析系统、眼压、角膜厚度、电脑验光、散瞳检影、主观验光、对比敏感度和眩光等检查.患者均先行1眼手术,术后3mo无异常反应者再行对侧眼,术后随访2~6a,平均58.20±4.6mo.结果:术后2~6a,裸眼视力≥1.0者30眼(94%),0.8者2眼(6%).术后佳矫正视力高于或等于术前者31眼(97%),1眼有- 0.75D屈光回退,术后屈光度与目标屈光度的差值平均为- 0.25±0.35(- 0.75~+0.75)DS.角膜透明,层间无haze形成及瘢痕愈合,无角膜扩张及角膜明显增厚.结论:LASIK治疗瘢痕疙瘩近视患者安全、有效;同时也说明,角膜瓣与基质层间愈合非瘢痕性愈合,但需大样本长期随访进一步证明.

  • 瘢痕疙瘩术后90Sr-90Y敷贴治疗复发率相关因素的探讨

    作者:马潞娜;张红;金泉;王骁

    瘢痕疙瘩在临床上较多见,常归为皮肤的一种良性肿瘤,目前对其治疗方法很多,但治疗结果大多不令人满意,研究认为手术结合90锶-90钇(90Sr-90Y)敷贴治疗效果好,但在治疗过程中诸多因素对其效果均有明显影响.我科自1993-2003年期间对506例病人共计734块瘢痕在术后用90Sr-90Y敷贴器进行表面敷贴放射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 病理性瘢痕与正常皮肤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作者:李晖;刘广忠;孙伟民;薛宏斌

    目的:利用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找出增牛性瘢痕、瘢痕疙瘩与正常皮肤组织成纤维细胞的差异蛋白质,为防治病理性瘢痕提供新思路.方法:应用2-DE技术建立三种组织细胞的蛋白质图谱,分析后找到差异蛋白点,用质谱分析仪及数据库确定蛋白质的种类.结果:选择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表达的差异蛋白9个,鉴定出差异蛋白5个,分别为:磷脂酰胆碱结合蛋白、银屑病型脂肪酸结合蛋白、Ⅰ型胶原蛋白、Ⅲ型前胶原蛋白、Ⅰ型前胶原蛋白.结论:共找出增牛件瘢痕、瘢痕疙瘩与正常皮肤间5种差异蛋白,为研究病理性瘢痕的发病机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也为临床用药研究提供了新方向.

1601 条记录 75/81 页 « 12...72737475767778...808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