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CT灌注成像探索缩宫素对兔产后失血性休克-肝脏微循环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张程程;李巨;李强;魏明周

    目的:利用CT灌注成像技术探索缩宫素对兔产后失血性休克-肝脏微循环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3组即假休克组、缺血再灌注组、催产素处理组。 S组行剖宫产术;I/R组剖宫产术后,建立失血性休克-再灌注模型;OT组在I/R基础上,于孕兔产后失血性休克后10min及再灌注后10min、30min各时间点经耳缘静脉以2 U/kg剂量推注缩宫素。 I/R组与S组分别于相同时间段注射与OT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各组均行CT灌注成像检查。结果与I/R组相比,S组和OT组肝脏微循环血流量及血容量数值明显增大( P <0.05);而OT组与S组比较各数值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初步表明缩宫素对兔产后失血性休克-肝脏微循环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肝宁方对门脉高压模型肝脏微循环的影响

    作者:吴发胜;梁健;邓鑫;唐艳芳

    目的 观察肝宁方对门静脉高压模型大鼠肝脏微循环的影响,诠释其防治肝纤维化的疗效及抑制门静脉高压的机制.方法 用复合因素法制作肝硬化模型,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肝宁方治疗组,每组20只.检测治疗前后大鼠肝脏血流量,肝功能、血清HA、PCⅢ、LN含量,观察肝脏微循环流速及肝组织病理结构.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和模型组大鼠肝脏平均血流灌注量及肝微血管流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肝脏平均血流灌注量及肝微血管流速均有明显提高,且肝功能、血清HA、PCⅢ、LN含量及肝组织病理结构均得到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 肝宁方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可以通过改善肝组织病理结构,提高模型肝脏血流灌注量及肝微循环流速,作用于门静脉高压形成的"后向血流"机制,从而降低门静脉压力.

  • 肝脏微循环的特点及其血流测定

    作者:李和泉

    许多肝脏疾病常伴有明显的微循环变化,肝移植、肝窦狭窄综合征则与微循环变化直接相关,因此深入探讨肝脏微循环变化在肝脏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在临床上,肝血流的测定早已普遍开展,但肝脏微循环血流的测定资料则报道不多.本文就有关肝脏微循环的部分问题,加以概述.

  • 活体肝脏微循环观测方法及应用

    作者:梁锐;王立明;魏艾红;柳勤龙;唐顺雄;Peter Schemmer

    许多脏器疾病都同微循环的改变息息相关,即微循环变化是许多脏器疾病的基础病变及先期改变.所以观察脏器的微循环变化,对诊断疾病和判断疾病的预后有很重要的作用.

  • 益气活血中药对原发性肝癌三维适形放疗肝脏微循环影响的研究

    作者:赵增虎;王明贤;李海;任成波;王小燕;葛艳丽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中药对原发性肝癌三维适形放疗肝脏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随机将83例巨块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对照组41例,两组均先采用TACE治疗1~2次,4~6周后再行三维适形放疗,治疗组放疗期间及放疗后2个月口服益气活血中药,对照组不服用中药,其余治疗与治疗组基本相同,放疗前及放疗结束后1周均查透明质酸(HA)、内皮素-1(ET-1).透明质酸及内皮素-1水平能够反映肝脏微循环状态.[结果]放疗前两组HA、ET-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放疗结束后1周两组HA、ET-1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对照组升高更明显,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益气活血中药能改善肝脏微循环,减少放射性肝损伤.

  • 苦参碱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炎药理与临床研究

    作者:刘刚

    苦参碱(Mat)是豆科植物苦豆子、苦参的活性成分,是苦参碱类生物碱的代表.药理实验苦参碱活性单体具有抗炎、抗免疫性肝损伤、改善肝脏微循环、促进胆汁分泌等作用.临床可用于急慢性黄疸型肝炎、胆汁淤积性肝炎的治疗.

  • 肝星状细胞对肝脏微循环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钧;杨镇

    肝脏具有独特的血液供应,接受肝动脉和门静脉的双重血供.肝脏重量占体重的2.5%,却接受了25%的心输出量,所以,其血管系统具有高容量和低灌注压的特点,这个特点被认为与肝窦结构有关.

  • 改善肝脏微循环能阻止肝纤维化、肝硬化吗?

    作者:李芹;王玉海;林恢

  • 改善肝脏微循环,能阻止肝纤维化吗?

    作者:孙仁龙

    关键词: 肝脏微循环
  • 慢性乙型肝炎的肝脏微循环变化

    作者:郝菁华;王万忠;朱菊人;任万华;石军;韩国庆;王书运;谢英渤

    我们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进行组织学观察肝脏微循环的病理改变.

  • 活体荧光显微镜技术在观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大鼠肝脏微循环结构变化中的应用

    作者:胡良硕;王浩华;王建华;吕毅

    目的 探讨活体荧光显微镜技术观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模型大鼠的肝脏微循环结构变化的应用效果.方法 取雄性SD大鼠70只,将其中40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胆总管结扎(BDL)模型2周组、BDL模型4周组及BDL模型6周组,每组10只,应用活体荧光显微镜技术观察大鼠肝脏微循环结构变化.将余下的30只SD大鼠于BDL模型建立4周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动态观察给予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组)、内皮素-1(ET-1,ET-1组)、NO供体亚硝基半胱氨酸(GSNO,GSNO组)后BDL模型大鼠肝脏微循环的急性改变.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BDL模型大鼠共死亡9只,存活率为85.0% (51/60).假手术组大鼠全部存活.随着BDL造模时间延长,肝脏肝窦直径逐渐变小,BDL模型2周组、BDL模型4周组及BDL模型6周组肝窦直径分别为(13.6±1.0)μm、(8.8 ±0.7) μm和(8.0 ±0.5)μm,与假手术组的(17.4±1.0) μ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6,18.24,15.57,P<0.05).随着BDL造模时间延长,肝窦开放数量逐渐减少,BDL模型2周组、BDL模型4周组及BDL模型6周组肝窦开放数量分别为(6.8±0.8)个/200 μm、(4.3±1.8)个/200 μm、(4.0±1.2)个/200 μm,与假手术组的(8.8±0.5)/200 μ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5,2.77,2.12,P<0.05).注射生理盐水15 min后,生理盐水组肝窦直径为(7.2±1.2)μm,与注射前的(6.9±0.5) μ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9,P>0.05);肝窦开放数量为(6.8±1.4)个/200μm,与注射前的(6.6±0.4)个/200 μ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P>0.05).注射ET-1 15 min后,ET-1组肝窦直径为(5.4±0.5)μm,与注射前的(7.9±0.6)μ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9,P<0.05);肝窦开放数量为(5.4±1.8)个/200μm,与注射前的(5.8±1.2)个/200μ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4,P>0.05).注射GSNO 15 min后,GSNO组肝窦直径为(11.4±1.3)μm,与注射前的(7.5±1.7) μ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5.95,P<0.05);肝窦开放数量为(6.4±1.6)个/200 μm,与注射前的(5.6±0.8)个/200μ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P>0.05).结论 活体荧光显微镜技术可以通过观察肝脏微循环结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评价肝纤维化的程度,并且能够通过动态捕捉肝窦直径和肝窦开放数量在药物作用影响下发生的改变.

31 条记录 2/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