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依恋与老年慢性疼痛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瑞玲;王靓;戴付敏;赵慧楠;张希;钮正春

    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是由英国心理学家John Bowlby[1]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他指出依恋行为应该是一个“从摇篮到坟墓”的连续过程[2].1982年Kolb[3]将依恋理论应用到慢性疼痛领域,从此开始探索依恋理论与慢性疼痛之间的联系.1995年国际疼痛学会(IASP)正式将疼痛确定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4].随着我国银发浪潮和疾病谱变化,慢性疼痛发生率不断攀升[5],约35%-48%的社区老年人每日忍受着疼痛的折磨[6].

  • 妊娠妇女的成人依恋与抑郁状况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同归;赵丽霞

    目的:探讨妊娠妇女的依恋类型、抑郁状况以及两者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关系问卷(RQ)、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及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对176例妊娠妇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妊娠妇女依恋类型的分布情况是:安全型57.2%、轻视型21.4%、倾注型15.0%、害怕型6.4%.②安全型、轻视型、倾注型、害怕型妊娠妇女的抑郁水平得分分别为11.58±7.09、18.16±10.85、18.82±7.68和21.65±10.5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12.78,P<0.01),安全型者均低于后三者.③妊娠妇女的抑郁水平与依恋回避( r=-0.445)及依恋焦虑(r=0.215)均呈正相关(均P<0.01).结论:妊娠妇女的依恋类型与抑郁水平有关.

  • 大学生依恋类型、亲密关系满意度与抑郁的关系研究

    作者:高岚;王可欣;陈晨;周奕欣;金铃;周明洁

    目的:探讨大学生依恋类型、亲密关系满意度与抑郁的关系。方法于2015年3—5月,采用方便抽样法,在上海市某3所高校抽取恋爱中的男女大学生180对。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招募恋爱中的男女大学生报名参加,共发放问卷360份(180对),回收有效问卷336份(168对),有效回收率为93.3%。采用修订的亲密关系体验量表简版( ECR-R)测量依恋类型;采用感知亲密关系质量量表( PRQC)测量亲密关系满意度;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 CES-D)测量抑郁。不同计量资料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影响因素分析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男生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亲密关系满意度、抑郁得分分别为(2.5±0.7)、(2.1±0.6)、(5.8±0.9)、(1.6±0.4)分,女生分别为(2.6±0.7)、(2.3±0.6)、(5.6±1.0)、(1.6±0.4)分。男生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得分与自身亲密关系满意度得分呈直线负相关(P<0.05),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得分与自身抑郁得分呈直线正相关(P<0.05),亲密关系满意度得分与自身抑郁得分呈直线负相关(P<0.05)。女生依恋回避得分与亲密关系满意度得分呈直线负相关(P<0.05),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得分与自身抑郁得分呈直线正相关(P<0.05),亲密关系满意度得分与自身抑郁得分呈直线负相关(P<0.05)。男生依恋回避得分与女生亲密关系满意度得分呈直线负相关(P<0.05),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得分与女生抑郁得分呈直线正相关( P<0.05)。女生依恋回避得分与男生亲密关系满意度得分呈直线负相关(P<0.05),女生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得分与男生抑郁得分呈直线正相关(P<0.05)。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生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得分是自身亲密关系满意度、抑郁得分的影响因素( P<0.05);女生依恋回避得分是自身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P<0.05),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得分是自身抑郁得分的影响因素( P<0.05);男生依恋回避得分是女生亲密关系满意度得分的影响因素( P<0.05),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得分是女生抑郁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女生依恋回避得分是男生亲密关系满意度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得分是男生抑郁得分的影响因素( P<0.05)。结论安全的依恋类型不仅可以减少个体自身抑郁程度,还可提高恋人的亲密关系满意度、降低对方的抑郁水平。

  • 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作者:李同归;李楠欣;李敏

    目的:了解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方法:于2006-03以整体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企事业单位员工330人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成人依恋测量问卷(由关系问卷和亲密关系经历量表组成)、社会支持问卷、主观幸福感问卷(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关系问卷描述4种依恋类型,要求被试从中选出一种符合自己的依恋类型,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在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两个维度上进行记分;社会支持问卷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主观幸福感问卷从正性情绪、负性情绪、正性体验和负性体验4个指标计分.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以及线性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成人依恋类型对社会支持以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放问卷330份,回收问卷305份,回收率为92.4%.剔除空白问卷等无效问卷10份,得到合格问卷295份,有效率为89.3%.①成人依恋类型:安全型117人(占38.4%),轻视型80人(占26.1%),矛盾型54人(占17.7%),害怕型44人(占14.4%).②女性的社会支持的可利用度(t(293)=2.60,P<0.01),主观支持(t(293)=2.09,P<0.05)和社会支持总分(t(293)=2.74,P<0.01)显著高于男性.③不同依恋类型的个体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的可利用度以及社会支持总分、正性体验、负性体验以及主观幸福感问卷总分指标上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安全型依恋的个体的社会支持总分和主观幸福感总分均高于不安全型的个体.④依恋焦虑与负性情绪、负性体验都有着极强的正相关(r=0.425~0.463,P<0.01);与正性情绪、正性体验以及主观幸福感总分也存在负相关(r=-0.431~-0.213,P<0.01)⑤依恋焦虑、主观支持和支持的可利用度可以进入对主观幸福感总分的回归方程(P<0.01).结论:成人依恋类型和个体的社会支持以及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主观幸福感可以通过依恋焦虑、主观支持和支持的可利用度进行预测.

  • 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的成人依恋类型与社交焦虑障碍人格特征关系

    作者:吴薇莉;刘协和

    目的:分析社交焦虑障碍的成人依恋类型与其人格特质的关系,为进一步了解社交焦虑障碍的发病机制提供基础.方法:选择2004-06/2005-03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就诊的社交焦虑障碍住院和门诊患者以及成都市大中学生社交焦虑障碍流行病学调查中18岁以上的阳性检出者82例(社交焦虑障碍组),同时,建立配对正常对照组82人,为成都市大、中学师生等以及成都市机投镇社区居民.采用成人依恋量表,中国人人格量表问卷调查.结果:164名研究对象均进入结果分析.社交焦虑障碍组在外向性、才干、人际关系3项得分上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善良因子社交焦虑障碍组得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行事风格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社交焦虑障碍组在严谨小因子上更明显表现为不切实际,缺乏合作.社交焦虑障碍组在情绪上更明显表现为急躁、冲动、容易发脾气和难以控制情绪,以及情绪表达上更压抑和掩饰.处事态度上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自信方面社交焦虑障碍组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在追求成功和成就的态度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提示成人依恋恐惧型的人格特征患社交焦虑障碍的风险大.结论:①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的人格特征与正常人的人格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②社交焦虑障碍在人格特征上大的倾向比较一致,但不同成人依恋类型的人在人格特征上有一定的区别.

  • 成人依恋对内地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影响

    作者:张秀敏;郭予甜

    安全型成人依恋保持了对本民族的认同,提升了对外民族的认同;安全型成人依恋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交往呈开放状态,他们既与本民族成员交往,也会和外民族大学生交往,是以关注“接纳民族差异”“民族融合”的“我想靠近你”的模式.不安全型成人依恋强化了对本民族的认同,降低了对外民族的认同.不安全型成人依恋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交往呈封闭的状态,“抱团式交往”,“更愿意”甚至“只愿意”与本民族同学交往,与外民族同学交往则呈现出“无交流、少接触”的特点和倾向,是关注“存在民族差异”的“我是我、你是你”的模式.

  • 大学生成人依恋和同一性影响社会支持的研究

    作者:邓伟;杨小勇

    目的 探讨大学生成人依恋和同一性对社会支持的影响作用. 方法 采用亲密关系体验问卷、同一性测试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44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依恋焦虑仅与主观支持呈负相关(r=-0.103,P<0.05),而依恋回避与社会支持的各项指标均呈负相关(如,依恋回避与主观支持,r=-0.255,P<0.01).同一性维度与社会支持存在显著相关(如,现在的自我投入与主观支持,r=0.316,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依恋回避和现在的自我投入进入回归方程(F=36.916,P<0.01). 结论 成人依恋和同一性影响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水平,依恋回避和现在的自我投入有一定预测作用.

  • 农村留守儿童依恋特征实证研究

    作者:许学华

    目的 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依恋质量及特点. 方法 整群选取山西某中学农村留守儿童156名及非留守儿童25名,年龄在12~ 14岁之间,采用张杉杉的初中生依恋问卷进行测查. 结果 留守儿童除了在朋友依恋上与普通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母亲、父亲、照顾者依恋上其得分均显著低于普通儿童(P<0.05);留守儿童在母亲、父亲、朋友和照顾者依恋上没有表现出性别及与父母联系频率方面的显著差异;在年级变量上,初中一年级比初中二年级留守儿童更多对朋友依恋(P<0.05).在4类依恋对象上,留守儿童更多的依恋母亲、朋友和其照顾者,其依恋得分显著高于对父亲的依恋得分(P=0.000). 结论 留守儿童的依恋质量不如非留守儿童.初中一年级留守儿童相对于初中二年级儿童更多对朋友依恋.留守儿童更多依恋母亲,朋友和照顾者,较少依恋父亲.

  • 273名山西大学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孔鑫;葛玲

    目的 研究大学生依恋类型和孤独感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山西大学一至四年级273名本科生作为被试,采用关系问卷(RQ)、孤独感量表(UCLA)2个量表为测量工具,调查其依恋类型及孤独感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大学生群体中4种依恋类型的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安全型(40.3%)、专注型(26.7%)、恐惧型 (18.3%)和忽视型(14.7%).性别、年级、专业和生源地对4种依恋类型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学生安全依恋类型与孤独感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结论 大学生的依恋类型以安全型为主,依恋类型与孤独感密切相关.

  • 大学生亲子依恋和同伴依恋对手机成瘾的影响

    作者:卿再花;曹建平;吴彩虹;刘丽君;刘小群

    目的 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状况与亲子依恋、同伴依恋的关系,为减少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Scale,MPATS)、父母与同伴依恋量表(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IPPA),对整群抽取的1 109名湖南省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不同性别大学生手机成瘾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28,P<0.05),女生的手机成瘾程度高于男生.大学生手机成瘾与亲子依恋、同伴依恋量表中的沟通、信任因子均呈负相关,与疏离因子呈正相关(P值均<0.01).同伴依恋在父子依恋与大学生手机成瘾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52,占总效应的26.7%;同伴依恋在母子依恋与大学生手机成瘾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52,占总效应的24.9%.结论 亲子依恋、同伴依恋与手机成瘾关系密切,亲子依恋可以通过同伴依恋影响大学生手机成瘾.

  • 结构式团体辅导对不同依恋类型大一新生人际问题的干预效果

    作者:周春秀;孙小菲;张晓霞;黄丽

    目的 探索结构式团体辅导(团辅)对不同依恋类型大一新生人际问题改善的效果,为改善大一新生人际问题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杭州某大学95名大一新生分为实验组(49名)和对照组(46名).实验组被试接受连续10周,每周2h的结构式团辅,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处理.在团辅前分别对2组被试施测关系问卷(RQ)和人际问题量表(IIP-32),团辅结束后对2组被试施测人际问题量表(IIP-32)和团体治疗疗效因子问卷(GTFQ).结果 不同依恋类型大一新生人际问题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185,P<0.01);实验组害怕型依恋大一新生团辅后人际问题总分低于团辅前(t=2.942,P<0.05),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88,P>0.05).结构式团辅对害怕型依恋个体的人际问题干预后的疗效因子得分高为存在意识,为(21.29±4.23)分.结论 结构式团辅对害怕型依恋大一新生人际问题的干预具有较好的效果.

  • 有恋爱经历医专学生依恋类型与恋爱暴力的关联

    作者:汪瑞;万宇辉;陶芳标

    目的 了解有恋爱经历在校医专大学生恋爱暴力发生情况,为有效预防校园暴力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安徽省某医学专科学校在校一、二年级有恋爱经历的1 73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性别及不同依恋类型学生恋爱暴力的检出率.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在控制相关混杂因素的作用后,评价依恋类型对男女大学生恋爱暴力发生的影响.结果 1 734名大学生中,主动施暴者共733名(42.3%),被动受暴者573名(33.0%).女生主动施暴检出率(47.8%)高于男生(31.3%),男生被动暴力检出率(36.8%)高于女生(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3.19,5.50,P值均<0.05).以安全型依恋为参考,迷恋型依恋是女生主动暴力(OR=1.88,95%CI=1.15~3.07)、被动暴力(OR=2.52,95%CI=1.49~4.24)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恋爱暴力现象普遍,依恋类型与大学生恋爱暴力的关联有性别特异性,迷恋型依恋增加女生恋爱暴力发生的风险.

  • 离异单亲大学生父母依恋同伴依恋与心理韧性的关系

    作者:王月琴;张宇;王青

    目的 探讨离异单亲大学生父母依恋、同伴依恋特点及其与心理韧性的关系,为有效预防离异单亲大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青岛市2所高校12个学院的362个样本班共17 807名学生参与调查,其中离异单亲大学生463名(2.60%),在离异单亲大学生所在班级中随机抽取同性别完整家庭学生463名作为完整家庭组.采用父母同伴依恋量表(IPPA)、心理韧性量表(RS)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离异单亲大一新生的母亲依恋得分(55.51±10.71)高于大三学生(49.62±11.73).不同家庭月收入离异单亲大学生父亲依恋、同伴依恋、心理韧性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性别、独生与否、生源地、离异时年龄、监护人等人口学变量的父母同伴依恋及心理韧性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离异单亲大学生的父亲依恋总分(47.26±14.43)和心理韧性总分(108.12±12.61)均低于完整家庭大学生(52.62±8.96,110.47±11.93)(P值均<0.05).离异单亲大学生的同伴信任(β=0.53)、母亲交流(β=0.31)、父亲信任(β=0.18)、同伴交流(β=0.17)正向预测心理韧性,同伴疏离(β=-0.25)、母亲疏离(β=-0.17)负向预测心理韧性.中介效应检验显示,同伴依恋在母亲依恋与心理韧性间、父亲依恋与心理韧性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60.84%,74.00%.结论 离异单亲大学生父母依恋、同伴依恋与心理韧性关系密切,母亲依恋和父亲依恋既可直接对心理韧性产生作用,又均间接通过同伴依恋对心理韧性产生作用.

  • 医学生成人依恋自我同一性与手机成瘾的关系

    作者:杜江红;杨鑫;聂光辉

    目的 探讨医学生成人依恋、自我同一性与手机成瘾的关系,为预防医学生手机成瘾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分层整群随机抽取广西某医学院校1 014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成人依恋量表、自我同一性量表、手机成瘾量表进行评价.结果 医学生手机成瘾检出率为16.57%,手机成瘾组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得分均高于非手机成瘾组(t值分别为2.809,7.312,P值均<0.01),现在的自我投入得分(15.38±3.06)低于非手机成瘾组(16.34±3.40)(=-2.839,P<0.01).相关分析显示,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与自我同一性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12,-0.150,P值均<0.01),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与手机成瘾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06,0.369,P值均<0.01),自我同一性与手机成瘾呈负相关(r=-0.198,P<0.01).结构方程模型显示,依恋焦虑正向预测手机成瘾(β=0.522,P<0.01),依恋回避对手机成瘾的直接效应无统计学意义,完全通过自我同一性影响手机成瘾,中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效应值=0.115,P<0.05,95%CI=0.108~0.126).结论 成人依恋和自我同一性是手机成瘾的重要影响因素,自我同一性在依恋回避和手机成瘾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 小学高年级留守儿童亲子依恋与养育状况关系分析

    作者:杜文军;刘馨宇;张建明;牛欣;付连国;姚荣英

    目的 探索农村留守儿童亲子依恋与养育状况的关系,为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亲子依恋关系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在安徽省蚌埠地区和宿州地区分层随机整群抽取5所乡镇中心小学四~六年级学生,共调查1 026名学生,其中非留守儿童415名、留守儿童611名(包括母亲单方打工者27名、父亲单方打工者245名和父母均打工者339名).问卷内容包括养育状况与亲子依恋量表.结果 母亲依恋及其维度和父亲信赖维度得分均为父母均打工留守儿童低于非留守儿童(P值均<0.05),而父母单方打工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亲子依恋及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父母均打工留守儿童养育状况与亲子依恋的关系分析显示,母亲联系频率、母亲探望频率、父亲探望频率、犯错误时父亲态度、看护人与儿童聊天的频率以及家庭经济状况与亲子依恋有关;其中看护人与儿童聊天的频率与父母依恋及其维度均呈正相关,而家庭经济状况仅与父亲亲近程度有关(P值均<0.05).结论 父母均打工农村留守儿童亲子依恋安全性较低.改善养育状况,如增加父母与儿童的联系探望频率等有助于促进安全亲子依恋关系的建立.

  • 依恋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手机依赖间的调节作用

    作者:张建华;桂立辉;郭冰杰;杨世昌

    目的 探讨依恋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手机依赖之间的调节作用机制,为改善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病理性症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依恋量表[包括关系问卷(RQ)与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总体主观幸福感量表(GWB)、手机成瘾指数量表(UCLA),对河南师范大学与新乡医学院的1 455名大学生进行测评;应用SPSS 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ECR测得的依恋类型结果中,安全型占36.85%,迷恋型占20.45%,恐惧型占22.02%,冷漠型占20.68%.不同依恋类型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主观幸福感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9.032,16.041,P值均<0.01).手机依赖与依恋焦虑呈正相关(r=0.315,P<0.01),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r=-0.308,P<0.05).依恋焦虑维度与主观幸福感的交互效应对手机依赖有正向预测作用(β=0.338,t=2.174,P<0.05).结论 依恋焦虑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手机依赖之间起调节作用,可以通过调节内在主观幸福感改善焦虑型依恋个体手机依赖症状.

  • 成人依恋和同一性在大学生网络成瘾影响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邓伟;丁璇;杨小勇

    目的 探讨成人依恋、同一性在大学生网络成瘾影响机制中的作用,为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大学生网络成瘾调查问卷、关系问卷、亲密关系体验问卷、同一性测试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随机抽样调查珠海市4所大学一至四年级大学生2 161名,筛选网络成瘾大学生259名作为试验组;随机抽取学校、专业、年级和性别匹配的非网络成瘾大学生259名作为对照组.结果 网络成瘾组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得分均高于非网络成瘾组,过去的危机、现在的自我投入和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得分均低于非网络成瘾组,社会支持4个维度得分均低于非网络成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依恋焦虑、现在的自我投入、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和社会总支持4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F=49.51,P<0.01).AMOS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依恋焦虑对网络成瘾有直接正向影响(β=0.35,P<0.01),并通过现在的自我投入对网络成瘾产生间接影响(β=0.05,P<0.01);现在的自我投入对网络成瘾有直接负向影响(β=-0.12,P<0.05),并通过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和社会总支持对网络成瘾产生间接影响(β=-0.17,P<0.01).社会总支持对网络成瘾有直接负向影响(β=-0.15,P<0.01).结论 成人依恋和同一性是网络成瘾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自我评价是网络成瘾的深层次原因.

  • 深圳大学生述情障碍在网络成瘾与成人依恋中的中介作用

    作者:李小龙;卢宁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提供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当前中国网民人数达5.64亿,其中学生群体所占比重大[1].诸多研究表明网络成瘾会对个体学业、工作、人际等方面造成严重影响[2],国内外关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一定比例的网络成瘾者[3-4].成人依恋是指个体与当前同伴的持续和长久的情感联系[5],对大学生的人格健全发展和社会适应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大学生的成人依恋表现出消极的特征,则很有可能躲进网络世界中寻求安全感.从依恋的角度看,网络成瘾大学生的成人依恋是消极的.有研究者指出,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可以看作是一种依恋需求的转移和补偿,是正常依恋受阻或未能获得满足的变形[6].

  • 大学生攻击行为与成人依恋及防御机制的相关研究

    作者:陈蒂丝;胡峻梅

    目的 了解大学生攻击行为与成人依恋及防御机制的关系,为预防和干预大学生攻击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编的一般资料调查表、攻击行为问卷、成人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防御方式问卷(DSQ),对随机选取的成都市30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愤怒因子得分为(2.45±0.77),身体攻击因子为(2.42±0.67),敌对因子为(2.61±0.69),言语攻击因子为(2.81±0.84),攻击总分为(58.38±12.31).大学生依恋回避维度得分为(3.61±0.71),依恋焦虑为(3.79±0.86).80.13%的被调查大学生采用成熟的防御机制.多元逐步回归发现,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和依恋焦虑维度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预测力为39.1%.结论 成人依恋和防御机制对大学生攻击行为有影响.降低大学生不成熟防御机制和依恋焦虑的程度能减少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发生.

  •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依恋模式及家庭环境分析

    作者:岳云玲;周晓琴;史丹;杜晓玮;陈吟菊;程莉

    目的 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依恋模式以及家庭环境的特点,为防治青少年抑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36名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及住院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组,以33名年龄、性别、教育年限匹配的青少年作为对照组,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和家庭环境量表为研究工具进行施测.结果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在依恋回避、依恋焦虑维度上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知识性和娱乐性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矛盾性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青少年抑郁症组依恋回避维度与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呈负相关,与矛盾性呈正相关.对照组依恋回避维度与亲密度、情感表达、娱乐性和道德宗教观呈负相关,与矛盾性因子呈正相关.结论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表现出高回避、高焦虑的依恋模式,在家庭环境中成员之间的亲密度低、矛盾性突出.不安全依恋模式和不和谐的家庭环境可能是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3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