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疗效观察

    作者:王新月

    目的:观察复方血栓通联合高压氧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选择210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维生素B、维生素E治疗,实验组予以复方血栓通联合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治愈率为76.6%,对照组治愈率为28.1%,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实验组有效率为96.3%,对照组有效率为66.0%,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复方血栓通联合高压氧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有确切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 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505例分析

    作者:陈少华

    目的 评价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疗效.方法 对1999-11-2011-10开封眼病医院门诊就诊CSC患者505例(513眼)应用激光光凝治疗.结果 激光治疗CSC治愈率为56%,有效率为92%.结论 激光光凝治疗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耳脑胶应用于脉络膜撕脱一例

    作者:卢素素;张杰;徐鑫彦;王继兵;孙先勇

    患者女,48岁。因右眼被水枪击伤后视物不清9 d于2016年3月7日就诊于我院。患者伤后即感眼痛、流泪、视物不清,立即至当地医院就诊,具体诊疗经过不详,效果欠佳遂转至我院就诊。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1,矫正视力0.2;左眼视力0.4,矫正视力1.0。右眼眼压28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眼压21 mmHg。右眼角膜透明,瞳孔药物性散大,晶状体混浊并向颞侧脱位180°,玻璃体腔血性混浊,眼底隐见下方视网膜脱离。左眼眼前节及眼底正常。右眼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视网膜各层间形态结构正常。右眼B型超声检查,玻璃体暗区内一弧形强回声光带与视盘或与球壁回声相连。诊断:右眼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外伤性白内障、外伤性玻璃体积血、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眼挫伤。入院后给予右眼抗炎及降眼压滴眼液滴眼;并行复杂视网膜脱离复位、玻璃体切割、晶状体切除、激光光凝、虹膜周边切除及重水注入手术。手术中可见鼻下方大量片状出血;视网膜下方5点时钟位赤道部一约4个视盘直径大小的马蹄孔;3~7点时钟位脉络膜撕脱合并视网膜锯齿缘截离(图1A),脉络膜与巩膜呈裂隙状开放(图1B),宽约8 mm;5~6点时钟位巩膜暴露。注入重水,压平视网膜,给予视网膜裂孔及视网膜截离处激光光凝后仍见脉络膜撕脱。考虑脉络膜撕脱范围广,常规硅油填充无法完全复位脉络膜并易引起硅油进入脉络膜上腔,参考我院耳脑胶在眼眶骨折手术中的应用及其对于面神经及脑实质组织无毒性作用,在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后应用耳脑胶帮助脉络膜撕脱复位。行气液交换后用抽取了耳脑胶的1 ml空针换冲洗针头予黏附撕脱部分脉络膜,靠近脉络膜撕脱处轻挤耳脑胶接触撕脱部位,覆盖撕脱处,变换位置如上操作5次,使耳脑胶完全均匀平铺覆盖撕脱部位。顶压巩膜见脉络膜与巩膜黏附良好(图1C)。然后6点时钟位做虹膜周边切口,注入硅油。手术中补充诊断:右眼外伤性脉络膜撕脱。手术后9 d,右眼视力0.05,矫正视力0.3。角膜透明,晶状体缺如,视网膜平复,下方激光光凝斑可见,下方撕脱脉络膜贴复在位,鼻下方少量片状出血未吸收(图2A)。给予脉血康、卵磷脂络合碘片口服。手术后2个月,右眼视力0.05,矫正视力0.6。视网膜、脉络膜贴复在位,鼻下方出血吸收(图2B)。6月6日行右眼硅油取出联合气体注入手术。7月8日行右眼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人工晶状体悬吊及瞳孔再造手术。手术后脉络膜贴复在位,视网膜平复。10月13日末次随访,右眼视力0.2,矫正视力0.6。眼压15 mmHg。人工晶状体透明在位,视网膜平复,下方脉络膜贴复在位(图2C)。

  • 全氟丙烷以及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入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一例

    作者:陈春丽

    患者男,52岁,因有眼突然视物模糊1d于2014年1月到我院眼科就诊.既往无家族病史及眼病史,视力J常.全身检查无异常.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02,矫正不能提高;左眼视力1.0.双眼眼压均为14 mmHg(1 mmHg=0.133 kPa).右眼眼前节检查正常.眼底检查视盘边界清楚,颜色红,杯盘比约0.3,血管走行正常,视网膜平伏,后极部浆液性血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脱离(图1A),黄斑区橘红色扁平隆起病灶及视网膜下出血(图1B).

  •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光动力疗法治疗后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多光谱眼底成像观察一例

    作者:戚沆;陈长征;苏钰

    患者女,77岁.因双眼视力下降半年于2014年7月24日来我院就诊.既往身体健康.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2,左眼0.4;矫正均不能提高.眼压:右眼13 mm Hg(1 mm Hg=0.133 kPa),左眼11 mm Hg.双眼外眼及眼前节检查未见异常.眼底检查,双眼视盘颜色红,边界清楚,杯盘比约为0.4.右眼黄斑区及颞侧大片视网膜下出血(图1A);左眼黄斑区及颞上血管弓处片状视网膜下出血,黄斑中心凹反光不清(图1B).

  • 玻璃体腔注气治疗渗出性脉络膜脱离三例

    作者:张磊;秦虹;杨晓莉

    例1 患者女,63岁.因左跟突然视物模糊伴黑影飘动10d来我院就诊.患者15年前开始双眼反复葡萄膜炎发作,右眼失明.4年前因"左眼继发性青光眼,继发性白内障"于我院行"左眼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和小梁切除手术",手术前后患者左眼葡萄膜炎均处于稳定期.有高血压、2型糖尿病病史.眼科检查:左眼视力:手动/20 cm,矫正不能提高.角膜清,角膜后沉着(+),前房深度正常,房水闪辉(++++),瞳孔区有纤维索性渗出膜,玻璃体混浊,眼底看不清.非接触气动眼压计检查:跟压4 mm Hg(1 mm Hg=0.133kPa).B型超声检查显示"左眼玻璃体混浊,左眼脉络膜脱离"(图 1).诊断为"左眼葡萄膜炎,左眼脉络膜脱离".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滴眼,硫酸阿托品眼膏散瞳,曲安奈德球后注射,地塞米松5 mg静脉滴注等治疗5 d视力无提高,眼压3~5 mm Hg,遂予全氟丙烷(C3F8) 玻璃体腔注射.经角巩膜缘后3.5~4.0 mm处的睫状体平坦部注入100%C3R8 0.3ml,手触眼压Tn左右时停止注气.治疗完毕时检查患者光感存在.手术后指导患者保持面部向下、头低位至脉络膜复位.注气治疗后每天检查患者视力、眼压、眼底至脉络膜复位.患者注气治疗后第1天眼压7 mm Hg.第10天间接检眼镜检查显示脉络膜复位良好.第13天复查B型超声检查,显示脉络膜复位(图2),眼压维持在8~10 mm Hg,矫正视力上升至0.25.

  • 光动力疗法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随访三年效果观察

    作者:王静;陈有信;王尔茜;张古沐阳

    目的 观察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随访3年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非对照性病例系列研究.临床确诊为PCV的29例患者32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首次均行常规PDT治疗.对治疗后6个月有活动性息肉状病灶、病灶残留及渗出性改变者,行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制剂治疗或单纯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制剂治疗.所有患者均随访3年以上,平均随访时间(43.64±10.84)个月.观察统计患者首次PDT治疗后1、3、6、12、24、36个月的佳矫正视力(BCVA)以及随访期间的PCV复发率和治疗次数.BCVA转换为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记录和分析.结果 首次PDT治疗后1、3、6、12个月,患者平均BCVA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7、4.57、3.77、2.37,P<0.05).首次PDT治疗后24、36个月,患者平均IogMARBCVA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9、-0.81,P>0.05).首次PDT治疗后36个月,视力提高6只眼,占所有患眼的18.75%;视力稳定14只眼,占所有患眼的43.75%;视力下降12只眼,占所有患眼的37.50%.随访期间,PCV复发24只眼,占所有患眼的75.00%;未复发8只眼,占所有患眼的25.00%.PCV复发的24只眼中,1次复发12只眼,占复发患眼的50.00%;2次复发9只眼,占复发患眼的37.50%;3次复发3只眼,占复发患眼的12.50%.首次PDT治疗后12个月内复发4只眼,占复发患眼的16.67%;治疗后13~24个月复发11只眼,占复发患眼的45.83%;治疗后25~36个月复发9只眼,占复发患眼的37.50%.所有患者PDT治疗、抗VEGF治疗平均次数分别为(1.86±1.04)、(4.95±3.92)次.结论 PDT治疗PCV随访3年的治疗效果较差,其视力提高率较低,PCV复发率较高.

  • 脉络膜色素痣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作者:李海东;沈丽君

    脉络膜色素痣是眼底常见的良性黑色素细胞性肿瘤,患病率为0.15%~10.00%.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白色人种患病率高,有色人种患病率低.其继发的视网膜下积液或脉络膜新生血管等视网膜病变可能损害视力.脉络膜色素痣存在恶变为黑色素瘤的风险,恶变危险因素包括脉络膜色素痣厚度、视网膜下积液、视觉症状、橘红脂样色素改变、瘤体边缘接近视盘、超声检查显示瘤体内呈挖空表现和周边晕消失等.临床上早期识别可能损害视力的相关征象对于尽早治疗和良好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监测其是否有恶变趋势更是非常必要.光相干断层扫描对脉络膜色素痣细节的评估有助于其诊断、鉴别和监测随访,其结合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正逐渐成为观察脉络膜黑色素细胞性病变的重要手段.今后应加强相关方面的研究,为深入揭示该类疾病的特点和本质提供更多精细化信息.关于脉络膜色素痣的治疗,已证实激光光凝、光动力疗法及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对其继发病变均有效.

  •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陆秉文;吴星伟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治疗方法主要为激光光凝治疗、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联合治疗以及针对并发症的手术治疗等.其中,PDT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已有较多非随机、缺乏对照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出较佳效果,是目前PCV治疗方法的主要研究方向.但佳治疗效果仍需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一步探索.

  •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争议、挑战与机遇并存

    作者:陈有信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性质认定存在争议.PCV是一个独立疾病还是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亚型尚需要更多临床和基础研究证据加以区分.不仅如此,PCV临床诊断、佳治疗方案选择以及预后判断也都存在较多困惑.除了这些共同问题之外,我们还面临人口基数大,患者数量多而复杂这一特殊情况的挑战.要真正减轻PCV对视功能的危害还任重而道远.面对这一挑战和社会需求,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好庞大的病例资源,变挑战为机遇,则有希望在PCV诊断治疗和疾病病理机制研究方面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而造福人类社会.

  • 光动力疗法与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制剂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meta分析

    作者:杨景元;王尔茜;陈有信

    目的 系统评价光动力疗法(PDT)与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制剂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初步探讨PCV的初始治疗方案.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万方数据库,选取干预方法为单纯PDT治疗、单纯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制剂、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制剂的临床对照研究进行meta分析.观察指标为息肉样病灶消退率和再发率、佳矫正视力(BCVA)、中心视网膜厚度(CRT)、治疗次数、不良事件发生率.共纳入符合条件的研究21项.其中,随机对照试验(RCT)2项,非RCT 19项.根据上述干预方法将提取的各项研究数据分为3组.应用比值比(OR)、加权均数差(WMD)及95%可信区间(CI)进行评价.结果 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患眼息肉样病灶消退率(OR=0.34、0.07,95%CI为0.13~0.88、0.02~0.36)、BCVA(WMD=0.25、0.11,95%CI为0.14~0.36、0.01~0.21)均高于单纯PDT治疗组或单纯抗VEGF制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PDT治疗组患眼息肉样病灶再发率低于单纯抗VEGF制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35,95%CI为0.16~0.74;P=0.006).单纯抗VEGF制剂组患眼BCVA较单纯PDT治疗组高(P=0.025),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单纯PDT治疗组低(OR=60.36,95%CI为6.04~603.50;P=0.000 5).结论 联合治疗疗效优于单纯PDT或单纯抗VEGF制剂治疗.PCV初始治疗方案首选联合治疗.

  • 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与光动力疗法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疗效的meta分析

    作者:朱丹;金子夜;陶勇

    目的 评价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IVB)与光动力疗法(PDT)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方法 通过对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荷兰医学文摘EMBASE及循证对照试验注册Cochrance Controlled Trials Register等数据库广泛地检索文献,选取以病理性近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首选治疗方案采用IVB与PDT相比较的所有临床对照研究.对这些临床对照研究进行meta分析,获得IVB组和PDT组治疗病理性近视CNV的疗效.采用漏斗图、Egger线性回归法和Begg轶检验法分析发表偏倚.评价指标为佳矫正视力(BCVA)和中心凹厚度(CFT).结果 共纳入临床对照研究6篇,共351只眼.351只眼中,IVB组166只眼,PDT组185只眼.漏斗图、Egger线性回归法和Begg轶检验法均提示无明显发表偏倚.治疗后3、6、12个月,IVB组患眼视力得到明显提高[3个月:加权均数差(WMD)=-0.14,95%可信区间(CI)为-0.26~-0.01,P=0.04;6个月:WMD=-0.18,95% CI为-0.33~-0.03,P=0.02;12个月:WMD=-0.26,95% CI为-0.35~-0.18,P<0.001].IVB组与PDT组患眼CF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月:WMD=-22.49,95% CI为-93.49~48.52,P=0.53;6个月:WMD=-17.34,95% CI为-56.00~21.31,P=0.38;12个月:WMD=-5.32,95% CI为-56.37~45.74,P=0.84).结论 IVB较PDT可明显提高病理性近视CNV患眼的BCVA.IVB与PDT在减少病理性近视CNV患眼的CFT方面无明显差异.

  • 光动力疗法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制剂与单纯光动力疗法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系统评价

    作者:沈朝兰;李楚;夏仁春;朱晓波;唐仕波

    目的 系统评价光动力疗法( 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制剂与单纯PDT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以“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光动力治疗、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制剂/玻璃体腔注射、联合治疗”等中英文检索词,计算机检索Pubmed、OVID等外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等中文数据库.手工检索相关期刊和会议文献,包括相关综述及所获文献的参考文献.纳入相关随机和非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发表时间截止2011年9月,语种不限.以佳矫正视力、息肉样病灶消退和复发率、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缓解或者消退率、严重视力下降甚至失明、视网膜下出血并发率为结局指标,采用荟萃分析软件(RevMan) 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比较联合治疗与单纯PDT治疗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1个,非随机对照试验4个,涉及受试对象273例.其中,单纯治疗组148例,联合治疗组125例.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6、12个月,两组小分辨角对数佳矫正视力标准化均数差分别为0.01、0.04,相应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0.12,0.14)、(-0.16,0.2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4、0.69);治疗后3个月,两组息肉样病灶消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优势比(OR)=1.38,95% CI(0.74,2.55),P=0.31];治疗后12个月,两组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缓解或者消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67,95% CI(0.12,3.69),P=0.65];治疗后12个月,两组息肉样病灶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4,95% CI(0.58,2.24),P=0.71];治疗后12个月,两者视力下降大于3行或者失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20,95% CI(0.34,4.11),P=0.78];治疗后12个月,单纯组并发视网膜下出血发生率较联合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44,95% CI(0.18,0.94),P=0.04].结论 与单纯PDT相比,联合疗法的视网膜下出血发生率较低,其视力改善、病灶消退、病灶复发率方面效果是否优于单纯PDT尚不确定.

  • 半剂量光动力疗法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作者:李鹏程;盛双燕;彭冲;张缨;王智

    目的 观察半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疗效.方法 慢性CSC患者27例32只眼纳入研究.男性22例,女性5例;年龄31~63岁,平均年龄45.0岁;病程6~32个月,平均病程16.2个月.所有患者均行小视角对数(logMAR)视力表佳矫正视力(BCVA)、直接检眼镜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IogMAR BCVA 1.6~0.1.局限性神经上皮脱离者28只眼;合并色素上皮脱离(PED)者4只眼.中心视网膜厚度184~465μm,平均视网膜厚度318.6 μm.患者知情并答署同意书后行半剂量维替泊芬PDT治疗.治疗后每3个月复查,观察患眼BCVA、视网膜下液吸收情况及视网膜厚度变化.结果 末次随访时,OCT检查显示.局限性神经上皮脱离者28只眼中,视网膜下液吸收、视网膜完全平伏者25只眼,占89.3%;视网膜下液部分吸收、视网膜未完全平伏者3只眼,占10.7%.合并PED的4只眼中,视网膜下液吸收、视网膜完全平伏者2只眼,占50.0%;视网膜下液部分吸收、视网膜未完伞平伏者2只眼,占50.0%.视网膜完全平伏的27只眼,治疗前平均视网膜厚度为(321.4±88.2)μm,治疗后为(150.4±22.3)μm.治疗前后平均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9,P<0.05);治疗前平均logMAR BCVA为0.68±0.09,治疗后平均logMAR BCVA为0.44±0.07,其中logMAR BCVA低于0.32者12只眼.治疗前后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视网膜完全平伏者治疗后BCVA与视网膜厚度呈显著正相关(t=0.96,P<0.01).末次随访时,视网膜完全平伏者未见病变复发,亦未见与治疗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半剂量维替泊芬PDT治疗慢性CSC安全有效,特别是不合并PED者.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治疗前后视网膜色素上皮-Bruch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体中Bruch膜的光相干断层扫描分型特征

    作者:周容;贾晓林;孙祖华;林冰;高伟娜;郑微微;李英姿;刘晓玲

    目的 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治疗前后视网膜色素上皮-Bruch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体(CBRP-C)中Bruch膜(BM)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中的分型特征.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临床确诊为CSC并经激光光凝或半剂量光动力疗法(PDT)治疗的60例患者60只眼纳入本研究.其中,激光光凝治疗51只眼,半剂量PDT治疗9只眼.治疗前后所有患者均采用频域OCT扫描黄斑区,以BM为核心观察指标对CBRP-C行整体观察.根据BM反射带是否显现,将其分为不可辨型BM 和可辨型BM.再根据视网膜色素上皮(RPE)下有无液腔,将可辨型BM分为显型BM和隐型BM.对比分析患者治疗前后CBRP-C中BM分型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前,60只眼均为可辨型BM.其中,显型BM 59只眼,占98.3%;隐型BM 1只眼,占1.7%.治疗后1个月,激光治疗组51只眼中,可辨型BM 50只眼,占98.0%;不可辨型BM 1只眼,占2.0%.可辨型BM 50只眼中,显型BM 34只眼,占68.0%;隐型BM 16只眼,占32.0%.PDT治疗组9只眼中,可辨型BM 8只眼,占88.9%;不可辨型BM 1只眼,占11.1%.可辨型BM 8只眼中,显型BM 1只眼,占12.5%;隐型BM 7只眼,占87.5%.结论 CSC患眼治疗前后CBRP-C中BM在OCT中均存在显型BM,但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所好转.

  • 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的治疗

    作者:张军军

    络膜血管瘤属于错构瘤性良性肿瘤,它有两种形态,一是边界清楚的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circumscribed choroidalhemangioma),另一种则为弥漫性的肿瘤,它常伴有颅面血管瘤病(Sturge-Weber综合征).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都生长在赤道部以后,大多数肿瘤位于以中心凹为中心的25°范围内.尽管未见肿瘤恶变及肿瘤极少增大,但常出现渗漏引起浆液性视网膜脱离而明显影响视力[1].

  •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雷珠单抗联合C3F8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并发早期黄斑下出血的疗效观察

    作者:张霜;张杰;徐鑫彦;高荣玉;吴鹏;韩海涛;孙先勇;黄旭东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雷珠单抗和C3F8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并发早期黄斑下出血(SMH)的临床效果.方法 临床确诊为PCV并发早期SMH的20例患者20只眼纳入研究.患眼出血持续时间7~28 d,平均出血持续时间(14.8±5.6)d.所有患眼均采用Snellen视力表测定佳矫正视力(BCVA),并将其转换为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记录;采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测量中央视网膜厚度(CRT)及中央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ED)厚度.患眼平均logMAR BCVA为1.73±0.91;平均CRT为(620.0±275.7) μm;平均中央PED厚度为(720.3±261.9) μm.所有患眼接受玻璃体腔注射t-PA、雷珠单抗和C3F8治疗.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采用连续3个月每个月注射一次,后续按需治疗的方案.治疗后平均随访时间为(9.9±3.6)个月.将SMH清除情况分为完全清除、部分清除、无位移三种.观察治疗后6个月时患眼BCVA、CRT、中央PED厚度的变化及SMH清除情况.结果 治疗后价月,患眼平均logMAR BCVA、CRT及中央PED厚度分别为0.42±0.37、(2902±97.4) μm、(41.6±78.1) μm.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6个月患眼BCVA明显提高(F=38.14,P=0.000),CRT及中央PED厚度明显降低(F=7.48、75.94,P=0.000、o.ooo),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0只眼中,SMH完全清除16只眼,占80%;部分清除4只眼,占20%.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均未见SMH复发及全身、局部并发症发生.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t-PA、雷珠单抗、C3F8治疗PCV并发早期SMH可有效清除SMH,提高视力,降低CRT及中央PED厚度.

  •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患眼光动力疗法治疗前后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及其与视力的关系

    作者:张利娟;陶远;王玉;刘健;范传峰

    目的 观察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患眼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前后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探讨其与视力的关系.方法 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PCV的34例患者40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确诊后接受PDT治疗.治疗前后均行小分辨角对数(logMAR)矫正视力及频域OCT检查.测量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ED)高度和基底宽度、视网膜脱离(RD)高度和基底宽度、黄斑中心区厚度(CST)及6 mm直径范围内黄斑容积(MV).治疗前患眼平均logMAR矫正视力0.66±0.32;OCT检查均可见明显PED及神经上皮脱离.对比观察分析治疗前及治疗后1、3、6、12个月OCT检测指标的变化情况及其与视力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后1、3、6、12个月,患眼平均logMAR矫正视力分别为0.58±0.27、0.48±0.38、0.51±0.37、0.50±0.36.治疗前后视力比较,治疗后1、6个月与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2、1.96,P>0.05);治疗后3、12个月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2、2.10,P<0.05).治疗后1、3个月PED高度(t=1.07、1.50)和基底宽度(t=1.39、1.57)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12个月PED高度(t=2.34、2.03)和基底宽度(t=2.08、2.00)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1、3、6、12个月RD高度(t=2.22、2.99、3.30、3.95)和基底宽度(t=2.55、3.33、3.11,3.9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1,3,6,12个月CST (t=2.71、3.55、3.81、3.21)和MV(t=2.10、3.30、3.62、4.1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CV患眼视力与PED基底宽度、RD高度和基底宽度、CST及MV均呈负相关(r=-0.88、-0.89、-0.92、-0.86、-0.94,P<0.05);与PED高度无相关性(r=-0.70,P>0.05).结论 PDT治疗后PCV患眼PED高度和基底宽度、RD高度和基底宽度、CST和MV均较治疗前降低.PCV患眼视力与PED基底宽度、RD高度和基底宽度、CST、MV呈负相关.

  • 362例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刘会娟;陈中山;丁琴;宋艳萍

    目的 观察华中地区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经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为PCV的362例患者403只眼纳入研究.回顾分析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等临床特征.结果362例患者中,男性249例,占68.8%;女性113例,占31.2%.年龄45~91岁,平均年龄(64.81±9.31)岁.双眼发病41例,占11.3%;单眼发病321例,占88.7%.BCVA手动~1.2.403只眼中,眼底可见典型橘红色病灶162只眼,占40.2%;黄白色渗出185只眼,占45.9%;面积较大的不同程度视网膜下出血268只眼,占66.5%;玻璃膜疣23只眼,占5.7%;色素增生20只眼,占5.0%;纤维血管性瘢痕96只眼,占23.8%.PCV病灶位于黄斑区386只眼,占95.8%;位于视盘周53只眼,占13.2%;PCV病灶呈多灶性67只眼,占16.6%.病灶呈囊袋样荧光积存304只眼,占75.4%;脉络膜异常血管网152只眼,占37.7%.出血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ED) 200只眼,占49.6%;浆液性PED 96只眼,占23.8%;同时存在出血性及浆液性PED 25只眼,占6.2%.视网膜神经上皮层间囊样暗腔56只眼,占13.9%;视网膜色素上皮与Bruch膜层分离,出现“双层征”109只眼,占27.0%.RPE层下穹窿状隆起274只眼,占68.0%;神经上皮层脱离151只眼,占37.6%.结论 华中地区PCV患者单眼发病率、男性患病率较高;病灶绝大多数位于黄斑区,眼底多可见视网膜下出血、息肉样病灶及脉络膜异常血管网,出血性PED比例较浆液性PED高.

  •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临床个性化治疗效果评价

    作者:孙祖华;林冰;李英姿;张逸夔;黄颖;周容;李明翰;刘晓玲

    目的 观察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临床个性化治疗方案的效果.方法 临床检查确诊的PCV患者79例86只眼纳入研究.患者中,男性60例65只眼,女性19例21只眼.平均年龄(64.48±13.15)岁.均行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联合前置镜、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或)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患眼平均BCVA 0.19±0.20.根据息眼所接受治疗情况不同分为单纯光动力疗法(PDT)治疗组(A组)、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组(B组)、PDT联合后Tenons囊下注射曲安奈德治疗组(C组),分别为45、31、10只眼.治疗后1个月复查,以后根据临床需要定期复查.A组45只眼中,治疗后失访5只眼,其余治疗眼平均随访时间3.27个月.B组31只眼中,治疗后失访3只眼,其余治疗眼平均随访时间6.68个月.C组10只眼中,治疗后失访1只眼,其余治疗眼平均随访时间5.67个月.随访病情加重或复发者行FFA和(或)ICGA检查.对比分析患眼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月BCVA、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变化;观察治疗后病灶消退、复发或加重的情况.结果 A组45只眼均接受1次治疗;B组31只眼中,接受1次治疗20只眼,占64.5%;C组10只眼中,接受1次治疗9只眼,占90.0%.治疗后1个月A、B、C组患眼BCVA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1、3.262、3.258,P<0.05);3组间治疗后1个月患眼平均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45、0.683、0.168,P>0.05).治疗后1个月,A、B组患眼平均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9、4.334,P<0.05);C组患眼平均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286,P>0.05).FFA和(或)ICGA检查结果显示,A组接受检查的13只跟中,息肉样病灶、色素上皮脱离(PED)消退3只眼;息肉样病灶、PED减少4只眼;息肉样病灶仍然存在3只眼;息肉样病灶伴PED加重3只眼.B组接受检查的10只眼中,息肉样病灶消退3只眼;息肉样病灶减少3只眼;息肉样病灶消退后复发4只眼.C组接受检查的5只眼中,息肉样病灶消退4只眼;息肉样病灶消退后复发1只眼.结论 单纯PDT、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或后Tenons囊下注射TA均能不同程度使息肉样病灶消退或渗漏减轻;患眼视力稳定或提高.

24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