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颈椎后路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及其预防措施

    作者:陈柏龄;林焘;万勇;陈立言;刘少喻;彭新生;郑召民;李佛保

    [目的]分析不同颈椎后路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及其可能的原因,探讨C4、5椎间孔减压对C5神经根麻痹的预防作用.[方法]将2005年6月~2012年5月行颈椎后路减压术的131例颈椎疾病患者纳入研究,男86例,女45例;平均年龄(58.3±10.9)岁.其中行椎管扩大成形术63例,行椎板切除减压术68例;此外,67例患者行单纯颈椎后路减压术(A组),64例患者接受颈椎后路减压术并双侧椎间孔减压术(B组).对行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与行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患者术前术后的临床资料、术前影像学资料和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进行评估,同时对A、B组术前术后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和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12 ~ 54个月,平均(23.4±8.8)个月,131例患者中共有9例发生术后C5神经根麻痹,总体发生率为6.9%.行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中,3例发生C5神经根麻痹(4.8%);行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的患者中有6例发生C5神经根麻痹(8.8%).两种术式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8例患者发生C5神经根麻痹(11.9%),B组有1例患者发生C5神经根麻痹(1.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结论]颈椎后路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有一定的发生率,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发生率相对较高,但两种方法并无统计学差异;加行C4、5椎间孔减压术可降低颈椎后路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

  • 颈前路减压融合术后颈椎曲度改变对C5气神经根麻痹的影响

    作者:段钢;贾星海;冉波;陈宏亮;朱自强;闫长明;李高玉;刘刚;王斌

    [目的]探讨不同节段颈前路减压融合术后颈椎曲度改变对C5神经根麻痹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3年8月,本治疗组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病及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病例共78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减压节段分组,A组:减压1~2节段患者;B组:减压3~4节段患者,采用颈脊髓病功能评估(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测量两组患者术前、术后颈椎曲度指数(cervical curvature index,CCI)及颈椎前凸角度(Cobb角),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发生C5神经根麻痹1例,B组发生C5神经根麻痹6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B组手术后的CCI改变率大于A组,且B组术后颈椎前凸角度和CCI均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手术前后的JOA评分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节段减压融合使椎间隙撑开增加致术后颈椎曲度明显改变是发生C5神经根损伤的可能因素.

  • 颈椎病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毅峰;邓克强;黄轩;李凤宁;张帆;陈智;沈洪兴

    C5神经根麻痹是颈椎病减压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该病发病机制复杂,相关临床研究主要围绕医源性损伤、栓系效应和脊髓病变加重等假说展开.随着对该病认识的不断深入,通过完善术前脊髓病变程度评估,严格把握减压手术指征,合理制定减压术式,各国学者针对神经根麻痹的致病机理,开展了如预防性椎间孔切开以及常规使用术中电生理监测等预防措施,以期减少该病的发生率.本文就颈椎病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相关进展做一综述.

  • 颈椎病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震

    随着颈椎病手术治疗方式的日趋成熟,其临床地位得到广泛认可.但是,近年来有不少文献报道部分颈椎病患者术后并发颈神经根症状,尤以C5神经根麻痹多见[1],表现为三角肌瘫痪、肩部感觉减退、牵扯痛等,明显影响手术效果.本文就此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发生机制、防治措施及预后等综述如下.1 C5神经根的解剖C5神经根起于颈脊髓第5髓节,经同序数颈椎上方的椎间孔穿椎管,参与构成臂丛,经前斜肌间隙向外侧穿出,在锁骨后方行向外下进入腋窝.完全或部分支配肱二头肌、三角肌、胸大肌、大圆肌、小圆肌、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肩胛提肌、大菱形肌、小菱形肌,前锯肌、背阔肌、肱肌、肱桡肌.司臂部外面皮肤感觉,反射以肱二头肌反射为标志[2].

  • 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融合固定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刘正军;姜康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融合固定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3年我院因颈椎病行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06例患者,根据患者术后三角肌肌力及外展角度(肌力<3级及角度< 90°)分为受限组13例与非受限组93例.比较受限组与非受限组手术前后JOA评分及NDI评分,术前C4-5节段退变程度及术后C4-5节段撑开高度百分比,术前C3~C5脊髓高信号、后纵韧带骨化及手术节段.结果 受限组与非受限组手术前后JOA评分及N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限组与非受限组术前C4-5节段退变程度及术后C4-5节段撑开高度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受限组与非受限组C3~C5脊髓高信号发生率分别为53.8%、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限组与非受限组手术节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受限组与非受限组后纵韧带骨化发生率分别为15.4%、1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纵韧带骨化及手术节段可能是影响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融合固定致C5神经根麻痹的因素.

  • 两种术式治疗颈椎管狭窄症后神经功能改善的效果分析

    作者:支力强;段宁;董博;吴俊龙;曾思翔;马巍

    目的 探讨后路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术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CCS)后神经功能改善的效果及术后C5神经根麻痹(C5P)的发生率.方法 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行颈椎手术的CCS患者80例,其中40例行单开门椎板扩大成形术(观察组),40例行椎板切除减压侧块内固定术(对照组).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评分均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影像学评估.结果 两种术式均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术后6个月内每次复查的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所提高(P<0.05),且两组患者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C5P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现C5P患者椎间孔宽度与未发生者相比存在明显的狭窄(P<0.05).结论 脊髓漂移程度和椎间孔狭窄可能是C5P发生的重要因素,单开门椎板扩大成形术后C5P发生率较低.

  • 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铰链侧C5神经根麻痹与不同椎板开门角度的临床分析

    作者:孙天威;张杭;卢守亮;李辉南;于斌;张学利

    目的 评价颈后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不同椎板开门角度与术后临床疗效、铰链侧C5神经根麻痹以及再关门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 2009年1月,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的19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通过术后CT测量,按照椎板开门变化角度,以30°为界限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76例为椎板开门变化角度>30°者,其中男44例,女32例;B组122例为椎板开门变化角度15~30°者,其中男71例,女5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节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法评定手术前后患者神经功能及改善率,并记录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及再关门患者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周内A组7例(9.2%)、B组2例(1.6%)铰链侧发生C5神经根麻痹,均经对症治疗后恢复;两组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68,P=0.033).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问24~48个月.术后24个月A、B组JOA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24个月两组间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同一组内术后24个月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24个月,9例C5神经根麻痹患者患肢上举功能均恢复;CT检查示A组患者无再关门发生,B组患者4例(3.3%)发生再关门,但随访期间症状无反复或加重.结论 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不同椎板开门角度临床疗效相似,C5神经根麻痹的预后良好;将椎板开门变化角度控制在15~30°降低了铰链侧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但应注意开门应固定牢固,防止再关门发生.

  •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C5神经根麻痹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王梦原;张蜀华;李承罡;刘建州

    目的:探讨多节段颈椎病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手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2011年3月~2014年3月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多节段颈椎病患者。搜集患者病历、影像学资料,术后进行定期随访。通过逻辑回归分析,评估C5神经根麻痹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包括96例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连续病例,其中7例发生C5神经根麻痹,89例未发生C5神经根麻痹。回归分析结果提示,C5椎间孔宽度与术后C5神经根麻痹相关。结论术前椎间孔狭窄为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危险因素。

  • 测量MRI预测颈椎病减压术后发生C5神经根麻痹的研究

    作者:张群立;刘林;李德霞;薛文

    目的 探讨术前MRI测量与颈椎病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行C4~5水平前路或后路减压术的脊髓型颈椎病90例患者资料,其中男24例,女66例;年龄42~70岁,平均(56.2±16.2)岁.测量每例患者C4~5节段MRI图像,采用双盲法,测量指标包括颈椎中线前后径(anteroposterior diameter,APD)、左侧和右侧的椎间孔直径(foraminal diameter,FD)以及左侧和右侧的脊髓椎板角(cord-lamina angle,CLA).基于一个或多个预测因子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C5神经根麻痹发生的可能性.结果 13%患者出现了术后C5神经根麻痹,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与APD、FD及CLA相关的C5神经根麻痹发生的优势比分别为0.292、0.019、1.507;APD的增加与术后发生C5神经根麻痹的概率呈负相关;FD的增加与术后发生C5神经根麻痹的概率呈负相关;CLA的增加与术后发生C5神经根麻痹的概率呈正相关.结论 本研究首次提出了用于预测颈椎病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一种简单可行方法,所用的参数分别为APD、FD及CLA,该预测方法有助于手术病例的选择,并根据预测结果建议术者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 椎间隙高度变化影响颈前路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的研究

    作者:王金炉;张方舒;栾继耀;梅伟;李格

    目的 分析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变化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8月郑州市骨科医院因脊髓型颈椎病而行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35例.根据术后是否存在C5神经根麻痹症状,把患者分成麻痹组8例和正常组127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前后C4~5椎间隙高度变化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的关系.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540,P=0.590;x2 =0.224,P=0.636).两组手术前后C4~5椎间隙高度变化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77,P=0.031),且麻痹组的椎间隙高度比正常组的增加多.结论 手术前后C4~5椎间高度的增加可能导致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术后C5神经根麻痹.

  • 颈椎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症状恢复时间的影响因素

    作者:谢雁春;轩安武;李卓;于海龙

    目的 探讨颈椎减压术后影响C5神经根麻痹恢复时间的临床及影像学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沈阳军区总医院骨科脊柱病区接受颈椎减压手术的7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人口统计学、放射学及临床信息,分析其与术后C5麻痹恢复时间的相关性.结果 36例患者术后发生C5神经根麻痹,其中33例患者术后2年内C5神经麻痹完全恢复(18例患者术后6个月内恢复),3例患者在随访时间内C5神经根麻痹未完全恢复.术后C5神经根麻痹恢复时间超过6个月的影响因素有:术后四肢肌力小于等于2级(P<0.01)、除C5神经根以外的多个节段神经根麻痹(P =0.002)、痛觉与躯体感觉的缺失(P =0.008)以及脊髓移动的程度(P=0.040);多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后肌力小于等于2级(P =0.010)是C5神经根麻痹恢复时间超过6个月的重要因素.结论 术后四肢肌力小于等于2级、除C5神经根以外的多个节段神经根麻痹、痛觉与躯体感觉的缺失以及脊髓移动的程度为影响C5神经根麻痹恢复时间是否超过6个月的主要因素.

31 条记录 2/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