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三维盆底超声评估盆腔器官脱垂的初步研究

    作者:耿京;谢冰;马彧;唐军;王建六

    目的 探讨三维盆底超声在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经会阴三维盆底超声检查绝经后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74例、绝经后(绝经组)无盆腔器官脱垂患者70例以及未育正常(未育组)患者80例,观察其盆底形态及结构变化,测量肛提肌裂孔大小、耻骨内脏肌厚度以及肛提肌角度进行分析统计,同时观察记录耻骨内脏肌损伤情况.结果 POP组肛提肌裂孔明显大于绝经组,绝经组明显大于未育组,三组之间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 POP组及绝经组耻骨内脏肌厚度大于未育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POP组与绝经组之间比较无差异.POP组耻骨内脏肌损伤占91.9%,绝经组占41.4%.结论 三维盆底超声为绝经后及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的肛提肌裂孔形态与结构改变提供了有用的数据,为临床诊断、预防、治疗提供帮助,在研究盆底结构上有较大应用价值.

  • 自由解剖切面联合容积对比成像评估未育女性肛提肌裂孔

    作者:王萍平;汪龙霞;李晨;郭翠霞;汪华

    目的 联合应用自由解剖切面(Omniview)与容积对比成像(VCI)技术观察和测量未育女性肛提肌裂孔.方法 对60例年轻未育女性于静息状态下行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检查,脱机分析图像数据.由2名医师应用Omniview联合VCI(Omniview-VCI)模式测量肛提肌裂孔的前后径、左右径及面积.并由其中1名医师应用三维重建渲染(Render)模式测量肛提肌裂孔各测量值.统计分析两种成像模式下各测量值的差异并评价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两种成像模式下肛提肌裂孔各测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肛提肌裂孔各测值的相关系数均>0.8.结论 Omniview-VCI技术是评估女性肛提肌裂孔方便可靠的影像学方法.

  • 实时三维超声评估产后女性盆底器官运动及肛提肌裂孔

    作者:杨慧燕;温红;程锐;刘晓锐

    目的 采用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动态观察和评估产后女性盆底三腔室器官的位置及肛提肌裂孔面积.方法 选取年龄、体质量指数匹配的60名产妇(产后组)和35名未育女性(对照组),采用经会阴超声分别在静息状态及瓦氏动作下测量膀胱、子宫颈、直肠壶腹部的低点与参考线(耻骨联合后下缘的水平线)之间的距离,采用实时三维超声测量瓦氏动作下肛提肌裂孔面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产后组在静息状态和瓦氏动作下膀胱及子宫颈的低点位置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直肠壶腹部位置在静息状态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05,P=0.398),在瓦氏动作下产后组低于对照组(t=17.378,P<0.001).产后组在静息状态和瓦氏动作下肛提肌裂孔面积均大于对照组(t=11.253、9.625,P均<0.001).结论 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可动态观察女性盆底三腔室器官的位置、运动情况及肛提肌裂孔面积,从而评价妊娠和分娩对盆底支持组织的影响.

  • 超声测量肛提肌裂孔面积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肖汀;张新玲;杨丽新;毛永江;黄泽萍;甘宜鑫

    目的 探讨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测量不同状态下肛提肌裂孔面积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女性SUI患者260例作为病例组,60名无症状者经临床及超声检查排除SUI和(或)盆腔器官脱垂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受检者均行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检查,分别测量并比较其静息、缩肛及瓦氏状态时的肛提肌裂孔面积,绘制ROC曲线,评估其在SUI中的诊断效能.结果 病例组患者在静息、缩肛、瓦氏状态时肛提肌裂孔面积分别为(13.59±2.82)cm2、(10.94±2.39)cm2、(23.08±7.01) cm2;对照组分别为(11.87±2.30) cm2、(9.75±1.84) cm2、(16.15±4.10)c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静息、缩肛以及瓦氏状态时肛提肌裂孔面积诊断SUI的临界值分别为13、11、19 cm2,其敏感度分别为49.2%、40.4%、68.8%;特异度分别为80.0%、86.7%、81.7%;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8、0.637、0.811(P均<0.01).结论 肛提肌裂孔面积可用于女性SUI的诊断,其中瓦氏状态时肛提肌裂孔面积在女性SUI的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

  • 盆底超声综合测量诊断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

    作者:袁文琳;李盈;黎月薇

    盆底功能受损常见为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临床表现为运动、咳嗽、打喷嚏及用力等增加腹压时尿液自主溢出,既往研究多集中于膀胱颈移动度(bladder neck descent,BND)对SUI的诊断价值.本研究采用盆底超声测量静息状态和大瓦氏动作下BND、膀胱尿道后角(posterior urethrovesical angle,PUVA)、尿道旋转角(urethral rotation angle,URA)及肛提肌裂孔面积(levator hiatus area,LHA),探讨上述测值对SUI的诊断价值.

  • 三维超声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乔社卿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4年7月期间96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女性患者,58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为观察组A,38例盆腔器官脱垂患者为观察组B,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经三维会阴超声检查,测定并比较相关参数。结果:会阴三维超声能够清晰显示肛提肌裂孔结构,观察组A缩肛状态下肛提肌裂孔面积大于对照组(P<0.05),静息状态下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和肛提肌裂孔面积均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B缩肛、Valsalva状态及静息状态下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和肛提肌裂孔面积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维超声是观察女性盆底结构的有效影像学方法,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中有巨大应用价值,应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经会阴二维及三维超声检查在绝经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肛提肌裂孔形变情况评估中的应用

    作者:兰英

    目的 探讨经会阴二维及三维超声检查在绝经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肛提肌裂孔形变情况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8月~2016年10月我院接诊的64例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均给予经会阴二维及三维超声检查,32例绝经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为观察组,32例未绝经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为对照组.观察膀胱颈下移距离、尿道旋转角度、前盆腔膨出距离、子宫下移、直肠下移等情况,记录静息时及Valsalva动作时,肛提肌裂孔的左右径、前后径、周长及面积.结果 两组患者膀胱颈下移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尿道旋转角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08,P=0.0435);观察组前盆腔膨出距离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267,P=0.0006);观察组子宫下移数量(24例)多于对照组的17例;观察组子宫下移距离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759,P=0.0000);观察组直肠下移数量(23例)多于对照组(15例),观察组直肠下移距离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457、4.7955,P=0.0417、0.0000).观察组患者无论静息时还是Valsalva动作时,肛提肌裂孔的左右径、前后径、周长及面积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经会阴二维及三维超声检查能反映患者肛提肌裂孔形变情况,对绝经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肛提肌裂孔形变情况评估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 经会阴盆底实时三维超声观察不同分娩方式对女性产后肛提肌裂孔的影响

    作者:袁志宏

    目的 探讨采用三维超声经会阴盆底探查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对女性产后肛提肌裂孔的影响.方法 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2017年11月—2018年5月收治的分娩的产妇90例,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自然分娩组30例、产钳分娩组30例和剖宫产组30例.产妇均利用实时三维超声收集图像,观察并比较3组产妇产后不同状态下的盆底超声各项指标情况(肛提肌裂孔大小、耻骨直肠肌角度).结果 在静息、Valsalva状态下,3组产妇肛提肌裂孔左右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周径、肛提肌裂孔面积、耻骨直肠肌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缩肛动作状态下,剖宫产组产妇肛提肌裂孔左右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周径、肛提肌裂孔面积、耻骨直肠肌角度小于自然分娩组和产钳分娩组(P<0.05).3组产妇在缩肛动作下肛提肌裂孔各项指标值均比静息状态、Valsalva动作小(P<0.05).结论 经会阴盆底实时三维超声检查女性产后盆底结构,在静息、Valsalva动作状态下,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肛提肌裂孔无影响,但在缩肛动作的状态下,剖宫产分娩产妇的肛提肌裂孔缩小.

  • 肛提肌裂孔标志在腹腔镜直肠癌超低位保肛中的应用

    作者:潘晓飞;陈本鑫;张干;李宝

    目的:探讨肛提肌裂孔解剖标志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超低位保肛中的定位意义.方法:选取60例实施直肠癌根治术+超低位保肛术的低位直肠癌患者(肿瘤下缘距肛门4 ~6 cm),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腹组和腹腔镜组各30例,以术中发现肛提肌裂孔或者肛提肌(经腹)为游离直肠下缘解剖标志.结果:60例患者术中均遵循TME原则完整切除直肠系膜,两组术后环周切缘阳性率、吻合口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腹腔镜组在淋巴结清除数、切口感染发生率方面要优于经腹组(P<0.05).术后3~18个月随访发现两组在腹腔种植、局部复发、远处转移、排尿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方面发生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肛提肌裂孔解剖标志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超低位保肛中的下缘定位可靠,腹腔镜直肠癌根治+超低位保肛术对于低位直肠癌患者(肿瘤下缘距肛门4~6cm)安全可靠,在根治的前提下保肛极大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 应用盆底四维超声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女性肛提肌裂孔径线的影响

    作者:卢翠碧;万润珊;何淑媚

    目的 探讨应用盆底四维超声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女性的肛提肌裂孔径线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单胎初产妇132例,其中剖宫产66例,阴道分娩66例(产钳分娩22例、自然分娩44例).132例产妇均给予盆底四维超声检查,比较不同方式分娩者肛提肌裂孔径线值,如左右径、前后径、周径,分析其膀胱颈大移动度.结果 膀胱颈大移动度产钳分娩者为(21.19±2.91)mm,自然分娩者为(16.08±3.02)mm,产钳分娩者大于自然分娩者(t=9.899,P<0.05).产后肛提肌裂孔左右径、前后径、周径,Valsalva动作和静息状态下剖宫产者与阴道产者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于缩肛动作下比较,阴道产者大于剖宫产者(P<0.05).结论 盆底四维超声可准确测量不通分娩方式产妇肛提肌裂孔径线,阴道分娩者缩肛动作肛提肌裂孔较大.于缩肛动作时判断产妇肛提肌裂孔大小,并积极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可改善产妇预后.

  • MRI对女性盆底功能失调肛提肌裂孔解剖及形态的研究

    作者:黄燕;张国安;张瑞;高元安;王国际;王毅

    目的 探讨正常女性与盆底功能失调患者力排相MRI肛提肌裂孔形态及解剖结构的变化.方法 选择23名女性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和35例盆底功能失调患者(试验组),采用MRI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采集静息和力排相盆腔横断、冠状和矢状面影像,观测肛提肌裂孔的解剖和形态,比较力排相试验组与对照组肛提肌裂孔面积和解剖结构的变化.结果 静息相两组间肛提肌裂孔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力排相试验组肛提肌裂孔面积[(35.9 ±13.1)cm2]和面积增大百分比[(64.7±22.5)%]均显著大于对照组[(21.7±4.9)cm2和(11.3±6.4)%](P<0.01).静息相两组受试者肛提肌裂孔解剖结构由前至后均分别为尿道、阴道和肛管,力排相试验组肛提肌裂孔出现膀胱10例(31.3%)、子宫12例(37.5%)、直肠黏膜21例(65.6%)和腹膜脂肪8例(25.0%),而对照组仅发现2例(9.5%)肛提肌裂孔内出现直肠黏膜,经x2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 女性盆底功能失调患者力排相常出现多个盆腔器官向肛提肌裂孔脱垂,并导致肛提肌裂孔异常膨大.

  • 经会阴三维超声观察100例初产妇行选择性剖宫产后的盆底变化

    作者:曹韵清;黄伟俊;温影红;曹进进

    目的 应用经会阴三维超声观察100例初产妇行选择性剖宫产后的盆底变化.方法 对100例选择性剖宫产分娩的初产妇于产后6~8周行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观察Valsalva动作时前、中、后盆腔有无器官脱垂并测量膀胱颈下移距离、尿道转移角度等参数,观察静息、缩肛动作、Valsalva动作时肛提肌裂孔的变化并测量其面积.再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将病例分为有脱垂、无脱垂两组,对两组结果的影像学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0例受检病例中有盆腔器官脱垂34例,无盆腔器官脱垂66例,有脱垂组初产妇在Valsalva动作时,膀胱颈下移距离、尿道转移角度均大于无脱垂组(P<0.05),有脱垂组在静息、缩肛动作及Valsalva动作时其肛提肌裂孔的面积均大于无脱垂组(P<0.05).结论 选择性剖宫产不能完全避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轻度的盆腔器官脱垂,是产后筛查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一项客观而简单且值得推广的影像学方法.

  • 应用盆底三维超声评估不同分娩方式的初产妇产后的盆底解剖与功能变化

    作者:曹韵清;黄伟俊;温影红

    目的 了解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产后的盆底解剖与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妇产科选择性剖宫产(剖宫产组)和经阴道分娩(顺产组)的初产妇各250例,于产后6~8周进行盆底三维超声检查.观察Valsalva动作时前、中、后盆腔有无器官脱垂并测量膀胱颈下移距离、尿道旋转角度等参数,观察静息、缩肛动作、Valsalva动作时肛提肌裂孔的变化并测量其面积.结果 顺产组出现盆腔器官脱垂的病例数明显多于剖宫产组(P<0.05),且脱垂的严重程度也明显重于剖宫产组(P<0.05);顺产组在Valsalva动作时,膀胱颈下移距离、尿道旋转角度均大于剖宫产组(P<0.05);顺产组在静息、缩肛动作及Valsalva动作时其肛提肌裂孔的面积均大于剖宫产组(P<0.05).结论 经阴道顺产对盆底结构和功能的损伤大于剖宫产组,盆底三维超声是产后筛查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一项客观而简单且值得推广的影像学方法.

  • 盆底超声测量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应用

    作者:袁文琳

    目的:探讨盆底超声多个参数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行盆底超声检查者200例,其中有SUI症状55例为研究组,临床排除SUI 145例为对照组,测量膀胱颈移动度(BND)、Valsalva状态膀胱尿道后角(PVUA)、尿道旋转角(URA)及肛提肌裂孔面积(LHA),评估诊断意义.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经盆底超声测量膀胱颈移动度、Valsalva状态的膀胱尿道后角和Valsalva状态肛提肌裂孔面积及尿道旋转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01),4个数据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0.98.结论:综合分析盆底超声测量膀胱颈移动度、Valsalva状态膀胱尿道后角及肛提肌裂孔面积、尿道旋转角对诊断女性SUI有较高诊断价值.

  • 三维超声评价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肛提肌裂孔的影响

    作者:农美芬;凌冰;陈海宁;王小燕;廖明珠

    目的:探讨应用会阴三维超声评估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肛提肌裂孔的大小形态改变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12~2014-12产科分娩后42~45 d的产妇65例,其中选择性剖宫产组30例,阴道顺产组35例。另选择25例未生育妇女作为对照组,经会阴三维超声分别采集静息期和Valsalva期的图像,观察不同状态下肛提肌裂孔的形态改变,并测量裂孔的形态学参数。结果两种不同状态下,顺产组和选择性剖宫产组肛提肌裂孔的左右径、前后径和面积各径线的测值均大于对照组,左右侧耻骨直肠肌的厚度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顺产组肛提肌裂孔的左右径、前后径和面积各径线的测值均大于选择性剖宫产组,左右耻骨直肠肌的厚度小于剖宫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产后女性肛提肌裂孔增大,肛提肌变薄,经阴道分娩者大于选择性剖宫产者;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检查可有效显示产后肛提肌裂孔情况。

  • 盆底超声检测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肛提肌损伤的临床研究

    作者:钟春燕;林芸;唐静;张晓航;王彦;冉素真

    目的 应用盆底超声观察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肛提肌裂孔及肛提肌撕裂情况,探讨肛提肌损伤与产后SUI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经临床检查证实的产后SUI患者40例(SUI组)、产后单纯盆腔脏器脱垂患者42例(POP组),以及同期产后盆底健康者40例(健康对照组);采用盆底超声检查测量静息状态及Valsalva动作下各组肛提肌裂孔的大前后径、横径和面积;TUI技术观察肛提肌裂孔及其周边肌肉形态,并对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SUI组患者在静息状态下肛提肌裂孔大横径与POP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前后径与PO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lsalva动作下大横径、前后径均较POP组和健康对照组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UI组患者无论在静息状态和Valsalva动作下,肛提肌裂孔面积均较其他两组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应用TUI观察发现,SUI组发生肛提肌撕裂的比例(22.5%)均较POP组(4.8%)和健康对照组(0)均明显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盆底超声尤其是TUI等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评估SUI患者肛提肌裂孔相关指标及损伤肌肉的撕裂情况;肛提肌损伤可能会导致产后SUI.

  • 经会阴部超声检查在绝经后女性肛提肌裂孔形变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价值

    作者:吴晓翔;张凤玲;刘秀平;朱萍

    目的 探讨经会阴超声检查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该院收治的盆底功能障碍患者36例(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于该院体检的健康女性3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静息和Valsalva动作时盆底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 Valsalva动作时,观察组患者子宫脱垂和直肠膨出发生率、尿道转移角度、膀胱膨出距离和子宫脱垂距离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静息时和Valsalva动作时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左右径、面积及周长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盆底结构变化较大,经会阴部二维及三维超声检查用于其诊断简单有效.

  • 经会阴三维超声动态观察生育后无盆底功能障碍女性不同状态下肛提肌裂孔形态变化

    作者:江丽;林丽仙;陈琦芳;朱建平;宋梅;罗晓莉

    目的:观察生育后无盆底功能障碍女性在静息、瓦氏动作及缩肛状态下肛提肌裂孔形态结构及动态变化。方法生育后无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女性36例,经会阴二维超声基础上进行三维超声成像,获得静息、瓦氏动作及缩肛状态下盆底三维横断面,观察肛提肌裂孔形态结构及动态变化,测量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左右径、面积、耻骨内脏肌夹角及厚度等相关参数。结果经会阴三维声像图显示肛提肌裂孔呈菱形结构,前方为耻骨联合下缘,形成倒V形,两侧为肛提肌(耻骨内脏肌部分),其内盆底器官自前往后依次为:尿道、阴道、直肠。生育后无盆底功能障碍女性在静息时肛提肌裂孔前后径(M)、左右径(N)、面积(A)、耻骨内脏肌夹角(γ)及厚度(T)分别为(5.61?±?0.69)cm、(4.41?±?0.43)cm、(17.36?±?2.80)cm2、(69.02?±?6.80)°、(0.79?±?0.12)cm;Valsalva时分别为(5.77?±?0.79)cm、(4.43?±?0.46)cm、(19.00?±?3.75)cm2、(69.34?±?7.04)°、(0.73?±?0.13)cm?;缩肛状态下分别为(4.98?±?0.72)cm、(4.07?±?0.49)cm、(16.10?±?8.04)cm2、(73.12?±?5.80)°、(0.81?±?0.16?)cm。生育后无盆底功能障碍女性静息时肛提肌裂孔内部结构紧凑,排列整齐,Valsalva时肛提肌裂孔增大,耻骨内脏肌夹角增大,耻骨内脏肌厚度变薄,缩肛时肛提肌裂孔变小,耻骨内脏肌夹角增大,耻骨内脏肌厚度变厚,内部结构更加紧凑。结论会阴三维超声能够清晰显示生育后无盆底功能障碍女性在静息、Valsalva及缩肛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形态结构及动态改变。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