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拉米夫定对PBMC及血清内HBV-DNA的阴转和细胞因子的诱导作用

    作者:王健;项桂菊;王自林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对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及血清内HBV-DNA的阴转效果和对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81例慢性乙肝患者分为A(47例)、B(34例)两组,分别采用拉米夫定和常规治疗,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PBMC、血清中HBV-DNA和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拉米夫定治疗36周后,慢性乙肝患者PBMC内和血清中HBV-DNA阴转率分别为55.32%(26/47)和61.70%(29/47),常规治疗组PBMC内和血清中HBV-DNA阴转率分别为26.47%(9/34)和32.35%(11/34),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拉米夫定治疗24、36周后,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eAg的阴转率分别为46.81%(22/47)和68.09%(32/47),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采用拉米夫定和常规治疗后,丙氨酸转氨酶(ALT)、门冬氨酸转氨酸(AST)、ALT/AST水平分别为(30.1±9.6)U/ml、(32.3±10.7)U/ml、0.9±0.1和(48.4±10.7)U/ml、(44.7±11.0)U/ml、1.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乙肝患者IL-6、IL-8、TNF-α表达水平较高,拉米夫定可显著下调IL-6、IL-8、TNF-α至(250.5±33.3)pg/ml、(153.4±22.2)pg/ml、(232.6±21.2)pg/ml,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拉米夫定对PBMC及血清内HBV-DNA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其阴转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法.拉米夫定比常规药物更具有减轻局部炎性细胞因子浸润、分泌和促进肝细胞功能恢复的作用.

  • 超抗原SEA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杀伤乳腺癌细胞效力的诱导作用

    作者:朱秀珊;孙嘉琳;胡坤;张世奇;王雪;冯艳敏

    [目的]研究超抗原葡萄球菌肠毒素A(SEA)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杀伤人乳腺癌细胞(MCF-7)效力的增强作用.[方法]淋巴细胞分离液梯度离心法从人外周血中分离出PBMC,在其中加入终浓度分别为0.01、0.1、1、10mg/L的SEA,与MCF-7在96孔板中共同培养.24、48、72h后用酶标仪检测吸光度值.计算杀伤率.[结果]SEA的促杀伤作用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强.SEA与PBMC相互作用72 h后,SEA浓度10 mg/L时,可达到大杀伤效率.[结论]SEA能够提高PBMC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 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雷公藤内酯醇的耐药特征和机制的研究

    作者:张文娟;涂胜豪;胡永红;方赫

    目的 探讨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对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P)的耐药特征和机制.方法 采用递增TP剂量的浓度梯度诱导法使PBMC产生耐药.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及耐药指数(resistance index,RI),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分别检测正常对照组和耐药组PBMC中多药耐药相关基因(multidrug resistance gene,MDR1)、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ultidrug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MRP)和肺耐药蛋白(lung resistance-related protein,LRP)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上清液中IL-1β的量.结果 和正常细胞组相比,耐药组细胞的群体倍增时间延长2.7 h,RI是1.99,并且MDR1 mRNA、MRP mRNA、LRP mRNA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TP能显著抑制正常组PB-MC分泌IL-1β(P<0.05),但对耐药组的抑制作用不明显(P>0.05).结论 TP体外持续诱导可使正常人PB-MC产生耐药,其耐药性的产生涉及多个相关基因的表达,这可能是导致类风湿关节炎(RA)病人临床服用雷公藤一段时间后产生耐受的原因之一.

  • 恩替卡韦治疗慢乙肝患者血清及PBMC中HBVDNA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周永;魏仁东;王海东;曾一清;史昌河

    目的 研究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期间血清及PBMC内HBV DNA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73例慢乙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应用恩替卡韦0.5㎎/天>48周,分别于治疗后的0、4、12、24、48周检测血清及PBMC中HBVDNA.结果 治疗后的4、12、24、48周治疗组患者血清HBVDNA阴转率分别为31.57%、81.58%、94.74%、97.37%,PBMC内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10.52%、42.11%、57.89%、76.32%,治疗后的12、24、48周血清和PBMC内HBV DNA阴转率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P<0.00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恩替卡韦对慢乙肝患者血清及PBMC中HBVDNA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PBMC中HBV DNA的阴转率低于血清HBV DNA的阴转率.

  • TLR3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BV宫内感染关系

    作者:宋秀霞;王素萍;冯丽萍;渠轶群

    目的 了解Toll样受体3(TLR3)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上的表达情况,探讨TLR3与PBMCHBV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随访228例HBsAg阳性孕妇至分娩,免疫荧光双标记法检测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PBMC涂片上HBsAg及TLR3.结果 228例HBsAg阳性孕妇有64例(28.07%)PBMC HBsAg阳性;161例(70.61%)TLR3表达阳性;TLR3在PBMC HBV感染组和非感染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944,P<0.000 1);新生儿有35例(15.35%)PBMC HBsAg阳性;HBsAg阳性孕妇PBMC上TLR3的表达与新生儿PBMCHBV宫内感染有关(X2=12.354,P<0.000 1).结论 TLR3可能是HBsAg阳性孕妇PBMC HBV感染的一个保护因素(OR=0.181,95%CI=0.091~340);也是PBMCHBV宫内感染的保护因素(OR:0.279,95%CI=0.133~0.585).

  • TH1/TH2对HBV特异性抗原HBcAg和HBeAg应答的研究

    作者:王少扬;林玉梅;马卫闽;张树林

    为研究HBcAg和HBeAg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H1/TH2类细胞分化的影响.将64例慢性HBV感染者根据免疫状态不同分为ATL正常组(ATL<40u/L)和ATL异常组(ATL>60u/L);HBeAg阳性组和抗-HBe阳性组.分别用重组HBcAg和HBeAg诱导感染者PBMC体外增殖.并设20例健康人群做正常对照组,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TH1类细胞因子(IL-2、IFN-γ)和TH2类细胞因子(IL-4、IL-10)发现无论何组,在HBcAg诱导下产生TH1类细胞因子量明显高于HBeAg诱导下产生的量,TH2类细胞因子量低于HBeAg诱导下产生的量,正常对照组也得出类似的结果.提示:对于慢性HBV感染者在不同的免疫状态下,均表现为HBcAg倾向诱导TH1类细胞分化,而HBeAg倾向诱导TH2类细胞分化.

  • IL-18对卵巢癌细胞系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作者:黄啸;周决;张凤坤;蔡树模

    目的:研究IL-18对人卵巢癌细胞系HO-8910的抗肿瘤免疫作用.方法:ELISA法测定IL-18诱导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液中IFN-γ浓度;MTT法测定PBMC的杀伤活性;流式细胞仪测定HO-8910的细胞周期分布.结果:不同浓度IL-18(0、2、4、6、8、10μg/ml)能较好诱导PBMC分泌不同水平的IFN-γ(0、0.39、0.66、0.81、1.56、1.58 IU/ml);PBMC与不同效靶比的肿瘤细胞共同温育后,IL-18组PBMC对肿瘤细胞杀伤率较对照组为高(P=0.016);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IL-18使HO-8910卵巢癌细胞的S期百分比明显下降,分别由31.26%降为5.18%(上清液),29.01%降为18.80%(上清液和PBMC).结论:IL-18能诱导PBMC分泌IFN-γ因子,IL-18能提高PBMC对HO-8910卵巢癌细胞系的杀伤率及其抑制卵巢癌细胞的生长.

  • 严重创伤患者外周血sCD14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苏卓娃;马文松;陶霖玉;杨宇;杜冀晖;蔡安季;周蓓;李蓉;麦丽文

    目的:观察重度创伤患者sCD14水平的变化与病情的关系.方法:ELISA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上清液和外周血血浆中sCD14含量和五分类法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数量和比率.结果:22例重度创伤患者手术24h后外周静脉血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sCD14水平(4.50ng/ml)较健康对照组(1.17ng/ml)明显升高(P<0.05),而手术后48h的sCD14有明显降低(1.15 ng/ml),血浆中的sCD14在手术前较高(11.85 ng/ml),同时外周血单核细胞数量和比率不同程度升高.结论:在重度创伤患者检测sCD14和外周血单核细胞的变化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条件的探讨

    作者:张素华;林丹丹;张美娟;陈雪松;徐进梅;单昊;吴观陵;吴海玮

    目的 探讨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佳分离条件,为寄生虫免疫学研究提供有效的方法.方法 使用猪淋巴细胞分离液,在不同离心转速和时间条件下分离猪PBMC,观察所得云雾状PBMC层的厚度,计算细胞得率及细胞活力,以确定猪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猪PBMC的佳实验条件.同时采用文献报道的人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猪PBMC的分离条件(1 500 r/min,30 min)分离猪PBMC,比较两者分离PBMC效果.结果 使用猪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1.110 ng/L),在20~25 ℃室温下以1 500 r/min(半径15 cm)离心30 min,接着低温(4℃)1 500 r/min离心10 min,洗涤2次,这样获得的猪PBMC效果好.同样条件下,用人的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猪PBMC,不仅所得细胞沉淀中混杂细胞如红细胞及其他细胞碎片较多,而且PBMC细胞得率及活力也不好.结论 本实验提出了获得大量有活力的猪PBMC的方法和条件.

  • 乙肝病人T细胞亚群、mIL-2R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彭江龙;王克霞;李朝品

    目的检测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膜白介素-2受体(mIL-2R)表达水平并探讨其在乙肝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生物素-链霉亲和素法对188例乙肝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进行T细胞亚群及植物血凝素(PHA)诱导前后mIL-2R水平测定.结果乙肝病人T淋巴细胞亚群中CD3+、CD4+降低,CD8+升高,CD4+/CD8+比值降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IL-2R表达水平在PHA诱导前后均降低,与正常对照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另外,乙肝病人PBMC中HBV-DNA(+)病人与PBMC内HBV-DNA(-)病人相比,mIL-2R表达水平亦存在较大差异(P<0.01).结论乙肝病人体内存在明显的细胞免疫功能紊乱,T细胞活化障碍,并与肝病的慢性化相关.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外周单个核细胞CD25 mRNA表达

    作者:孙琳;陆勤;王健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CD25 mRNA表达.方法:以管家基因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为参照,应用Real-time PCR法检测新生儿HIE患儿及足月正常新生儿出生后第1、7天外周血CD25 mRNA水平,以lg cDNA/Ig GAPDH比值代表其终mRNA水平.结果:HIE患儿生后第1天静息期和诱导期CIY25 mRNA水平分别为0.72±0.19和1.12±0.2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着通气、换气等综合性治疗时间的延长,患儿缺氧缺血症状逐步改善,生后第7天静息期和诱导期CD25 mRNA水平分别为1.02±0.22和2.02±0.3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中HIE(重度)患儿静息期和诱导期CD25 mR-NA水平均较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HIE患儿存在一定程度的细胞免疫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外周血CD25 mRNA水平降低,并与HIE严重程度有关.

  • 川崎病患儿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细胞毒效应分析

    作者:张雷;黄娟

    目的:研究川崎病患儿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细胞毒效应,以及细胞毒效应与患儿年龄、性别的相关性.方法:利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然后用DIOC18(3)/碘化丙锭(PI)荧光标记法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细胞毒效应,同时分析淋巴细胞细胞毒效应与患儿性别、年龄的关系.结果: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其主要效应细胞细胞毒淋巴细胞,与正常幼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相比,川崎病患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靶细胞有较强的杀伤活性(P<0.02),且随着效靶比升高,其相应的细胞毒作用也显著提高,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但其与患儿年龄、性别之间的相关性,未发现显著性差异.结论:川崎病与免疫相关,患儿外周血细胞毒效应与年龄、性别有一定相关性.

  • 天晴甘美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

    作者:李永伟;柯千山;杨跃武;王拥泽;卢建溪

    目的:研究天晴甘美注射液对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采用凯基细胞周期检测法检测天晴甘美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天晴甘美注射液呈剂量依赖性抑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z增殖,使细胞阻滞于G0/G1期,细胞DNA合成减少,但细胞无凋亡.结论:天晴甘美注射液对PBMC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可能使细胞阻滞于G0/G1期,导致细胞DNA合成减少.

  • CpG-ODN活化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对肿瘤细胞杀伤效应的研究

    作者:章保新;范学工;李宁;应若素

    目的 探讨CpG ODN体外活化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后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方法 CpG-ODN体外刺激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将活化的PBMC与肿瘤细胞按50∶1的比例共孵育72h后,以MTT和酶学检测活化的PBMC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 CpG-ODN诱导活化的PBMC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增强,而对正常肝细胞则无明显的杀伤作用.结论 CpG-ODN可诱发机体免疫效应,提高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 HBcAg/HBeAg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中Th1/Th2类细胞应答的影响

    作者:王少扬;林玉梅;马卫闽;张树林

    目的 探讨HBcAg/HBeAg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中Th1/Th2类细胞应答的影响。方法 用套式PCR法检测64例慢性HBV感染者PBMC中HVB DNA;分别用PHA、HBcAg和HBeAg诱导PBMC体外培养;ELISA法检测PBMC产生Th1类细胞因子(IL-2、IFN-γ)和Th2类细胞因子(IL-4、IL-10)的含量。结果 表明HBV DNA阳性组和阴性组相比,无论是在PHA还是在HBcAg/HBeAg诱导下,两组间Th1和Th2类细胞因子含量均无显著差异。HBcAg和HBeAg诱导组同PHA诱导组相比,HBcAg诱导下PBMC产生Th1类细胞因子量明显增高;在HBeAg诱导下Th2类细胞因子量明显增高。结论 HBV侵犯PBMC并不影响Th1/Th2应答;HBcAg和HBeAg可能是影响慢性HBV感染者Th1/Th2类细胞应答的主要因素之一。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κB活性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彭学标;王娜;曾抗

    目的 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NF-κB活化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凝胶阻滞电泳(EMSA)检测NF-κB活性,抗dsDNA抗体及IgG测定使用ELISA方法.结果 SLE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均有一定量的NF-κB活化,但SLE患者NF-κB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活动期又明显高于非活动期.SLE患者NF-κB活化量与SLEDAI及PBMC培养上清液dsDNA、IgG分泌量呈正相关.结论 SLE患者体内NF-κB处于高表达状态,NF-κB活化量与疾病活动程度及自身抗体的产生密切相关,阻抑NF-κB过度活化可能有利于SLE的治疗.

  •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COS/ICOSL水平升高并与病情相关

    作者:崔鲂;孟江萍;向瑜

    目的 检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不同阶段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诱导性共刺激分子(ICOS)及诱导性共刺激分子配体(ICOSL) mRNA的水平,并探索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80例CHB患者以及20例健康对照者(HC)的外周血,检测血清中的丙氨酸转氨酶(ALT)、HBV血清标志物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和HBV DNA定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BMC中的ICOS、ICOSL mRNA的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相比,HBeAg+和HBeAg-患者ICOS、ICOSL的mRNA水平均明显升高,但HBeAg+和HBeAg-患者间无显著差异.根据其血清ALT、HBsAg、HBeAg和HBV DNA定量结果将CHB患者其分为免疫耐受期、免疫活跃期、免疫低复制期、HBeAg阴性慢性肝炎期,分析其结果发现免疫活跃期ICOS和ICOSL的mRNA水平较其他各期明显增加.结论 CHB患者PBMC中ICOS和ICOSL的mRNA水平升高,且与疾病活动度和病程相关.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