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肌纤维瘤/肌纤维瘤病九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作者:付尧;管文燕;武海燕;吴鸿雁;樊智文;叶庆;孟凡青

    目的 探讨肌纤维瘤/肌纤维瘤病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6年11月就诊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7例)及会诊病例(2例)共9例肌纤维瘤/肌纤维瘤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免疫表型特点,7例进行PDGFRB基因外显子第12、14号突变检测,4例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ETV6-NTRK3融合基因,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男性7例,女性2例.发病年龄3 d至18岁,平均年龄5岁.发病部位:头面部8例,躯干部1例.临床表现多为局部境界清楚的肿块.组织学上,肿瘤可出现浅染区及深染区的双相结构.浅染区由具有嗜酸性胞质的胖梭形细胞构成,肿瘤细胞排列呈结节状、短束状或旋涡状.高倍镜下,细胞核呈细长的圆锥形或雪茄形,并缺乏核异型性.间质可发生程度不同的透明变性.深染区由原始的多边形或圆形的细胞核深染的细胞组成,细胞质淡染,细胞边缘较模糊,有时可见血管外皮瘤样结构,核分裂象可见.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肿瘤浅染区细胞表达波形蛋白和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弥漫阳性;深染区原始间叶细胞表达波形蛋白弥漫阳性,SMA灶性区弱阳性;肿瘤表达结蛋白、S-100蛋白、h-Caldesmon、CD34、STAT6阴性.PDGFRB基因第12、14号外显子突变检测结果显示:2例伴有第12号外显子点突变c.1681C>T(p.R561C),1例伴有第14号外显子点突变c.1998C>G(p.N666K).4例3岁以下病例FISH检测ETV6-NTRK3融合基因显示阴性.9例均行外科单纯切除术,术后随访6~68个月,2例复发.结论 肌纤维瘤/肌纤维瘤病常发生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形态学上肿瘤可出现浅染区及深染区的双相结构,分子遗传学可出现PDGFRB外显子突变,可作为疑难病例的辅助诊断指标.

  • G蛋白信号转导调节5和血小板衍生因子受体β在慢性脑白质损伤后的表达

    作者:朱海兵;刘琳;冯李长;余海

    目的 探讨慢性脑低灌注白质损伤后脑周细胞G蛋白信号转导调节5(RGS5)和血小板衍生因子受体β(PDGFR β)的表达.方法 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8只和模型组24只,模型组大鼠造模后,于慢性脑低灌注白质损伤模型第7、14、30、60天处理,依次分为A、B、C、D组.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脑周细胞RGS5和PDGFR β表达.结果 与S组RGS5表达(1.520±0.032)比较,B组明显下降(0.490±0.054,P<0.05),C组和D组明显升高(3.820±0.072,4.890±0.057,P<0.01);A组和B组PDGFR β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C组PDGFR-β表达至高峰(3.260±0.031,P< 0.01);D组PDGFR β表达仍高于S组(P<0.05).结论正常生理条件下,RGS5和PDGFR-β在脑周细胞中有一定量的表达;慢性脑低灌注白质损伤后期阶段,脑周细胞中RGS5和PDGFR-β蛋白表达增强,且PDGFR-β先于RGS5达到表达高峰,两者表达存在时相关系.

  • 过表达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β的小鼠内皮祖细胞有助于损伤后血管的再内皮化

    作者:王航;黄浩;尹扬光;邓梦杨;康华丽;黄岚

    目的 观察高表达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β(PDGFR-β)的内皮祖细胞(EPC)修复损伤血管的功能.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使用含血管内皮细胞的专用培养基诱导脾源性EPC,使用基因转染的方法获取高表达PDGFR-β的EPC,并将其回输至脾切除后的颈动脉损伤模型中,以伊文思蓝染色评估血管再内皮化程度.结果 荧光双染鉴定显示培养的EPC阳性率在90%以上,荧光显微镜观察表明质粒转染效率为50%~ 60%,转染后EPC高表达PDGFR-β,伊文思蓝染色结果显示EPC尾静脉移植,有助于损伤后血管的再内皮化,PDGFR-β过表达EPC移植效果优于单纯EPC移植(P<0.01).结论 体外培养脾源性EPC切实可行,使用基因转染的方法可以有效上调PDGFR-β表达,而过表达PDGFR-β的EPC显著促进小鼠颈动脉损伤早期血管再内皮化.

  •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β对局灶性脑缺血小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作者:申杰;朱润秀;袁军;石井陽子;笹原正清;徐桂华

    目的 分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DGFR)-β信号在脑缺血后血-脑屏障修复及功能恢复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生后条件特异性系统性PDGFR-β基因小鼠204只,利用光化学法将其中186只小鼠制作为大脑中动脉栓塞脑缺血模型,即PDGFR-β基因敲除小鼠(Esr-KO缺血组)和基因未敲除小鼠(Floxed缺血组),各93只;将其余18只假手术模型(未进行激光照射)小鼠分为Esr-KO假手术组和Floxed假手术组,各9只.于缺血6、14d,计算两缺血组脑梗死体积.比较两缺血组周细胞相关蛋白(α-SMA)、基膜相关层黏连蛋白的表达水平、血管周细胞覆盖水平(α-SMA/层黏连蛋白)和周细胞增殖水平(Ki67/α-SMA),并分析缺血后血-脑屏障渗透性差异. 结果 (1)缺血第6、14天,Esr-KO缺血组小鼠脑梗死体积明显大于Floxed缺血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缺血第6天,Esr-KO缺血组中缺血边缘区和中心区PDGFR-β及α-SMA表达量较Floxed缺血组明显降低(均P<0.01),而层黏连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差异(均P>0.05);双重免疫荧光染色显示,Esr-KO缺血组缺血边缘区α-SMA/层黏连蛋白及Ki67/α-SMA均明显低于Floxed缺血组[(15±5)%比(43±3)%,t=4.221,P<0.01;(14.2±1.7)%比(43.7±3.9)%,t=3.964,P<0.01].(3)绿色荧光示踪定量技术分析显示,Esr-KO缺血组缺血边缘区血管渗透性比Floxed缺血组明显升高[第3天:(40.1±1.2)%比(25.5±1.7)%,t=3.882,P <0.01;第6天:(90.1±8.7)%比(36.5±4.5)%,t=4.957,P<0.01]. 结论 PDGFR-β信号系统可能部分参与脑缺血后血-脑屏障修复及功能恢复过程.

  •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β对神经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的影响

    作者:徐桂华;申杰

    目的 分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DGFR)-β信号在神经干细胞(NSCs)自我更新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分离与培养生后第1、28天(P1、P28) PDGFR-β基因敲除小鼠(PDGFR-β-/-)神经源性区域NSCs,培养第2代神经球,计算其数量及直径;利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参入法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评价其干细胞活性;利用PCRArray法分析其神经新生相关基因的调节;通过添加外源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分析其在NSCs自我更新过程中的辅助作用.结果 PDGFR-β-/-NSCs的干细胞活性明显低于鼠龄相同的对照组[BrdU(%) P1:73.3 ±2.7比88.7 ±3.6,t =2.773,P<0.05;P28:28.6 ±9.6比68.2±4.5,t=6.302,P<0.05.TUNEL(%)P1:14.5±2.1比9.3±1.3,t=7.222,P<0.05.第2代神经球的形成数目(只/孔)P1:25.9 ±1.3比117.6 ±3.6,t=4.236,P<0.01;P28:13.8± 0.7比19.8 ±0.6,t=2.116,P<0.01.直径(μm)P1:67.7±1.9比69.1 ±2.0,t=3.211,P<0.01;P28:33.4 ±0.8比37.8±0.8,t=2.354,P<0.01].同一基因型细胞中,P28 NSCs的干细胞活性明显低于P1细胞.PCR Array显示PDGFR-β-/-NSCs中,BDNF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的表达量明显降低(-2.04±0.25,t=2.653,P<0.05;-3.24±0.37,t=1.324,P<0.05),而Noggin的表达量明显增高(2.31±0.37,t=2.749,P<0.05).添加BDNF可部分促进PDGFR-β-/-NSCs活性.结论 PDGFR-β信号系统可能参与NSCs的自我更新及增殖过程,且BDNF可能参与其中.

  •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与冠心病研究进展

    作者:路雅茹;秦勤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是24 ku的阳离子糖蛋白,主要存在于血小板α颗粒中,也存在于受损的内皮细胞、移行于内皮下的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MC)、成纤维细胞、系膜细胞等细胞中.这些细胞以自分泌,旁分泌[1]的连锁放大反应形式大量释放PDGF,介导多种组织中内皮与间质的相互作用[2-3].PDGF生物学特征主要促细胞分裂效应、化学趋化性和血管收缩效应.

  •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在瘢痕疙瘩形成中的作用

    作者:周剑虹;邢新;黄勇;韩妲丽

    目的:观察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和β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并与正常皮肤比较.方法:实验于2005-04/10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切取12例瘢痕疙瘩和6例正常皮肤标本,先经原代培养为成纤维细胞,取3~6代细胞分别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β的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①免疫细胞化学结果:与正常皮肤相比,瘢痕疙瘩中的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β的染色都增强,但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的染色增强尤其明显;图像分析定量统计显示瘢痕疙瘩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的染色阳性指数显著高于正常皮肤(2.76±0.52,0.74±0.17,P<0.01),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β的染色阳性指数与正常皮肤比较差异不显著(0.95±0.202,0.76±0.17,P=0.07).②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结果: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的每百万看家基因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皮肤(21.73±6.51,14.41±3.37,P=0.02),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β的每百万看家基因含量与正常皮肤比较差异不显著(P=0.06).结论:在瘢痕疙瘩形成过程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的蛋白和mRNA表达都显著升高,可能是其病因机制之一.

  • 移植物转染反义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2基因减轻慢性移植物血管病

    作者:陈曦林;宫念樵;陈知水;丁召;董冲;郭晖

    目的 研究转染反义ERK2基因对慢性移植物血管病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构建含有反义ERK2基因和带有LacZ基因的腺病毒载体.以BN大鼠为供者,Lewis大鼠为受者,制作大鼠腹主动脉移植模型.ERK2组接受转染反义ERK2基因的腹主动脉移植,LacZ组接受转染LacZ基因的腹主动脉移植,对照组接受不进行处理的腹主动脉移植.移植后60 d,取各组移植血管和血清样本,以2,3-二羟基丙醛-3-磷酸脱氢酶(GAPDH)为内参照,计算ERK2条带灰度与GAPDH条带灰度的比值(ERK2/GAPDH,即为ERK2的相对表达强度);测量移植血管内膜厚度(I)和中膜厚度(M),计算I/(I+M)之百分比;检测移植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数目和分布;检测血清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的浓度.结果 对照组、LacZ组和ERK2组ERK2/GAPDH的比值分别为1.21±0.15、1.02±0.06和0.47±0.09,后者显著低于前二者(P<0.05).对照组和LacZ组移植血管呈典型的移植物血管病表现,两组I/(I+M)比值分别为84.1%和79.9%;ERK2组移植血管呈移植动脉内膜炎表现,该组I/(I+M)比值为13.7%,显著低于前两组(P<0.05).对照组和LacZ组内膜增厚处散在分布大量VSMC,计数分别为(71.3±9.2)个和(76.4±11.3)个;ERK2组内膜处VSMC计数为(34.8±5.3)个,明显少于前两组(P<0.05).对照组和LacZ组受者血清PDGF-BB浓度分别为(1075±70)pg/ml和(1200±25)pg/ml,ERK2组为(626±27)pg/ml,ERK2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和LacZ组(P<0.05).结论 转染反义ERK2基因可减轻慢性移植物血管病,并延缓其进展,其机制可能与VSMC增殖和迁移受到抑制以及PDGF-BB表达下调有关.

  •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联合伊马替尼及化疗治疗EBF1-PDGFRB阳性费城染色体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戴海萍;徐婷;李正;尹佳;吴德沛;唐晓文

    目的 提高对EBF1-PDGFRB阳性费城染色体(Ph)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方法 报道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例EBF1-PDGFRB阳性Ph样ALL患者,采用全外显子测序检测EBF1-PDGFRB融合基因,采用荧光原位杂交进行微小残留病监测.先后予化疗、伊马替尼以及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输注等综合治疗.结果 患者初诊时骨髓标本经全外显子测序检测到EBF1-PDGFRB融合基因,经过综合治疗后PDGFRB重排持续阴性,至截稿前患者获得持续分子生物学缓解已22个月.结论 联合化疗、CAR-T细胞输注及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综合治疗能促进EBF1-PDGFRB阳性Ph样ALL患者获得持续深度分子生物学缓解.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