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食蟹猴疟原虫实验感染恒河猴后原虫密度消长的观察

    作者:陈昌源;张华勋;裴速建;左胜利;陈伟

    目的探讨食蟹猴疟原虫感染恒河猴后原虫密度消长和抗体滴度变化及相互关系. 方法食蟹猴疟原虫实验感染恒河猴后,在7年多的时间内,定期进行病原学检测和疟疾荧光抗体检测,记录分析原虫密度消长和抗体滴度变化等数据. 结果实验恒河猴接种食蟹猴疟原虫后,早3 d可检出原虫,12~19 d可达到原虫血症高峰期,2 483 d(时间长者)时还可检出原虫;荧光抗体试验显示感染第8 d时可检出阳性(1∶20),158~181 d达到高峰滴度(1∶640~1∶2 560),持续60~85 d后抗体滴度逐渐下降,到实验结束时各猴抗体滴度还保持在1∶40~1∶160. 结论食蟹猴疟原虫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实验虫种,用它在疟疾研究和抗疟工作中适时的替代间日疟原虫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在上海疟疾监测中的应用

    作者:宋峻;陈耀祥;施全龙;黄德生

    以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 P.f)为抗原,代替以食蟹猴疟原虫(Plasmodium cynomolgi, P.c)作为检测人体间日疟的替代抗原,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ndirect luorescent antibody test, IFAT)在间日疟流行地区的人群中,进行疟疾血清学调查,其特异性与敏感性均较高,且节约人力、物力、财力[1].1987~1998年,作者以IFAT对当地人群(包括15岁以下儿童)和外来人口进行疟疾监测,以期说明应用IFAT的效果,并以此推算人群中的疟疾年感染率.

  • 食蟹猴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两种抗原检测不同疟区人群中间接荧光抗体的实用性

    作者:罗曼珍;郑香;尚乐园;陈继峰;祝卫东;汤林华

    [目的]比较食蟹猴疟原虫(P.c.)和恶性疟原虫(P.f.)两种抗原在不同疟区人群疟疾抗体检测的实用性.[方法]1997年5~10月在海南省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及河南省单纯间日疟区用P.c.和P.f.两种抗原测试人群疟疾抗体.[结果]在海南省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P.c.和P.f.两种抗原检测人群疟疾间接荧光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7.4%和31.3%,其阳性符合率为83.9%;河南省单纯间日疟流行区的P.f.和P.c.两种抗原阳性率分别为23.0%和9.7%,阳性GMRT分别为42.9%和29.3%.[结论]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P.f.和P.c.两种抗原均可用于人群疟疾抗体的检测,而单纯间日疟地区则以P.c.抗原为优.

  • 两种疟原虫抗原片不同保存温度及时间稳定性比较

    作者:房文;潘嘉云;郑香;冯晓平;蒋伟康

    目的 观察比较食蟹猴疟原虫(Plasmodium cynomolgi,P.c)抗原片和人工培养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P.f)抗原片在不同保存温度与时间下检测疟疾抗体滴度的效果.方法 显微镜下计数2种抗原片原虫密度,计算每个视野的平均原虫数.以间日疟和恶性疟病人的混合血清作为已知疟疾抗体血清,稀释浓度为1∶5~1∶1280.将2种抗原片置于4~6、25~27、33~35℃3组温度下,于放置第3、5、7、10天各取出2张,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法检测抗体终点滴度,并比较-20℃下贮藏1年和2年的2种抗原片,在3个温度组保存3d时抗体滴度的变化.结果 2种抗原片红细胞疟原虫密度分别为2.00× 105/μ1和1.89×105/μl,每个视野平均疟原虫数分别为157±13和142±9.3个温度组P.c和P.f抗原其抗体终点滴度均在5d后呈下降趋势.2种抗原片在4~6℃组及以上组的平均抗体滴度分别为1∶440和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40,P<0.05).在4~6℃放置3d,-20℃贮藏1年的P.c和P.f抗原片检测疟疾抗体的终点滴度均为1∶640;贮藏2年的2种抗原片终点滴度分别为1∶320与1∶1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p=11.362,Pp.c<0.01;tp.f=38.845,Pp.f< 0.001).结论 P.c和P.f抗原片检测疟疾抗体终点滴度随存放温度的上升和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

  • 青蒿琥酯对食蟹猴疟原虫在按蚊体内发育的影响

    作者:李艳文;何登贤

    目的观察青蒿琥酯(Artesunate)对食蟹猴疟原虫在大劣按蚊体内发育的影响.方法受疟原虫感染实验猴在肌注和静注青蒿琥酯各60mg之前、之后0h、2h各感染一批大劣按蚊;另取部分药前感染的大劣按蚊在感染后第3天和10.5天吸药血,另设一对照组吸正常猴血.各组实验蚊均在感染后第9天解剖蚊胃和第13天解剖涎腺,观察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情况.结果药前组和药后0h组的蚊胃及唾腺感染阳性率均为100%,两组蚊胃卵囊平均密度、卵囊平均大小、子孢子平均感染度都无显著性差异(P>0.5);药前组和药后2h组蚊胃卵囊平均密度有显著性差异(P<0.5);大劣按蚊感染后第3天和10.5天吸药血组和吸正常血组,蚊胃卵囊平均密度、卵囊大小、子孢子平均感染度都无显著性差异(P>0.1,P>0.5).结论青蒿琥酯对食蟹猴疟原虫在蚊体内的配子生殖、孢子增殖及子孢子进入唾腺无直接的抑制作用.

  • 国内两株食蟹猴疟原虫传播阻断基因Pvs25和Pvs28比较分析

    作者:黄亚铭;毛玮;林康明;韦海艳;杜进发;覃业新;林珍

    由于疟原虫自身生活史的复杂,不仅存在多期的免疫蛋白,而且存在各期免疫蛋白不同及地理位置的多态性,因此,给疟疾的疫苗研究带来困难,自从科学家在疟原虫中发现卵囊表面抗原 (ookinete surface antigen P fs25,Pfs28 和 Pvs25,Pvs28)以来,开展了对恶性疟原虫传播阻断疫苗 (Transmission Blocking Vaccines TBV) Pfs25和 Pfs28的研究 [1],发现它们的阻断活性能阻断配子体受精、阻止合子、动合子和卵囊的发育 ,并能减少成熟子孢子的数量.

  • 食蟹猴疟原虫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亚铭

    人类恶性疟原虫体外连续培养的成功及人恶性疟原虫灵长类(Aotus monkeys)动物模型的建立推动了疟疾各方面的深入研究,而人类间日疟原虫由于其生物学特性比较复杂,在体外连续培养及动物模型的建立方面却十分的困难,科学家做了多方面的研究但是进展不明显[1],因此,间日型的猴疟动物模型在疟疾研究中的位置就显得十分的突出.

  • 青蒿琥酯治疗食蟹猴疟复燃后感染大劣按蚊的实验观察

    作者:李艳文;何登贤

    目的观察青蒿琥酯治疗食蟹猴疟原虫复燃后感染大劣按蚊的情况.方法用血传方法感染实验猴成功后,原虫密度适宜时(1%左右),供大劣按蚊吸血,吸血结束后给实验猴一次性肌注 60mg青蒿琥酯(17.14mg/kg).给药后第 30天复燃,连续 4天每天供一批大劣按蚊吸血,于蚊吸血后第 9天解剖蚊胃,观察卵囊发育,计算蚊胃阳性率(阳性蚊数 /解剖蚊数)、卵囊密度(每只阳性蚊胃所含卵囊数);第 13天解剖涎腺,计算涎腺阳性率(阳性蚊数 /解剖蚊数)和子孢子感染度. 结果复燃后第 1~3天感染的 3批大劣按蚊,有卵囊形成,但不能发育为子孢子进腺,第 4天感染的按蚊,卵囊能正常发育为子孢子进腺. 结论原虫受到药物攻击后,受损残留原虫需经过十几个周期甚至更长时间才能逐渐恢复活力(包括增殖能力、感染性等),其感染性的恢复有时也可能会滞后于增殖能力的恢复.

  • PCR检测食蟹猴疟原虫的实验研究

    作者:蔡贤铮

    目的建立一种特异、敏感、简捷的PCR检测食蟹猴疟原虫(P.C)的方法.方法检测样品来自人工接种感染P.C的阳性猴血膜及滤纸血斑.根据P.CSSUrRNA基因序列,设计P.C特异引物Pc1和Pc3,用PCR常规操作对P.CDNA模板扩增.同时用多对间日疟原虫(P.V)特异引物对照比较.结果从P.C血样中扩增出425bp特定扩增带,而P.V红内期和子孢子、恶性疟原虫、伯氏疟原虫、人基因组DNA和健康猴血均未见扩增带;敏感度可检测1.68×10-6的原虫感染水平.同时发现P.C对多对P.V特异引物均出现阳性扩增带,以往一直未被注意.结论该方法检测P.C特异、敏感和简捷,提供了鉴别P.V与P.C的准确诊断.建议在PCR的P.V引物设计和特异性的检测过程,把应用P.CDNA检测列为常规对照,以提高检测质量.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