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黏液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贡其星;范钦和;谢军;侯乍琼;张智弘

    目的 探讨黏液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6例黏液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结果 本组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8个月~42岁,平均年龄29岁.主要表现为缓慢生长的皮肤或皮下结节性肿块.肿瘤位于腹壁2例,前额、胸壁、腹股沟区和臀部各1例.肿瘤直径为1.5 ~4.5 cm,平均直径2.9cm;切面灰白、灰黄色,质实到胶样.镜下肿瘤间质黏液变性>50%,背景血管明显.肿瘤细胞排列成实性片状或模糊的结节状,席纹状结构不明显;瘤细胞温和,梭形或星芒状,胞质淡染,胞界不清.所有病例均可见典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特征性的脂肪蜂窝状生长构型.6例中4例见经典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成分,1例伴巨细胞纤维母细胞瘤图像,1例部分区域为纤维肉瘤样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免疫组化示6例均至少局灶CD34(+),S-100和SMA均(-).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3年,2例局部复发,未见转移.结论 黏液型是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形态学亚型之一,其临床表现和生物学行为与经典型相同,认识这种亚型的组织学特征有助于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

  • 伴巨细胞纤维母细胞瘤样结构的黏液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1报道

    作者:程波;权兰菊;吴西钊;孙锁柱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是一种源于真皮的低度恶性软组织肿瘤.DFSP以中青年多见,发病高峰年龄20 ~ 60岁;组织学亚型多样,其中伴巨细胞纤维母细胞瘤样结构的黏液型DFSP非常罕见.

  • 黏液型和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比较

    作者:孙淑红;胡晓峰;刘晓红;朱德全

    目的 比较黏液型和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在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中对各种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采用VITEK-32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及配套的GNI+、GNS-448和E-test、K-B纸片等方法 对菌株进行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并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在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中对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美洛培南、头孢匹肟、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哌拉西彬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和头孢噻肟的耐药率分别为5.3%、16.1%、5.6%、20.6%、1.1%、10.5%、26.9%、5.3%、31.5%和60.2%.除头孢他啶外,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均显著低于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值

  • 从脑脊液与血液同时培养出黏液型肺炎链球菌

    作者:方宁

    我科于2007年4月从1例颅内感染患儿的血液和脑脊液中,同时分离出黏液型肺炎链球菌,现报道如下.1 病例患者,女,11岁,因高热头疼、呕吐,于2007年4月28日入院,并报病危.该患儿有车祸外伤史,2005年有过发热抽搐史.入院后查体:体温40℃,脉搏102次/min,呼吸40次/min,血压100/75mm Hg,体重29kg,神志清、嗜睡、咽红、结膜稍充血、颈项强直,呼吸较促、尚规侧,心肺腹未见异常.

  • 血液与痰液中同时检出黏液型肺炎链球菌报道

    作者:张淑青;王贺永;李宏芬;张树春

    2009年2月,我们从1例患者血液和痰液中同时检出黏液型肺炎链球菌,现报道如下.1 病例患者,男,55岁,主因间断性全身浮肿24年,肾功能异常10年,发热、咳嗽1 d于2009年2月16日入院.检查:体温39.6℃,白细胞21.3×10~9/L,中性粒细胞0.92%,双肺布满哮鸣音及散在湿哕音,胸片示右肺下叶炎症,肺不张.

  •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药敏分析及对策

    作者:王胜;陈素梅;刘东声;王飞

    目的 了解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E)药物敏感性,为临床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K-B法分别检测黏液型和非黏液型PAE各45株,对常见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黏液型PAE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头孢哌酮、环丙沙星、氨曲南、哌拉西林的敏感率分别为100.0%、95.6%、91.1%、86.7%、84.4%、68.9%、66.7%,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他啶均为93.3%,对庆大霉素、头孢吡肟、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均为89.9%,均高于非黏液型PAE药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实验室培养出黏液型PAE时,临床医师应根据病原菌特点,结合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 2010-2014年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药物敏感性及多药耐药菌分析

    作者:胡晓峰;孙淑红;凌宗欣;朱德全;陈维忠

    目的:分析医院2010-2014年分离出的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药物敏感性及多药耐药菌的检出情况,为临床及时、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分离出的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同时对多药耐药菌的检出率进行统计。结果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均>75.0%,对大部分抗菌药物的敏感率逐年下降;与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相比,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敏感率较高;门诊患者对头孢他啶和环丙沙星的敏感率高于住院患者(P <0.05);呼吸内科患者对头孢他啶的敏感率低于其他非呼吸科室(P <0.05);多药耐药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9.0%,泛耐药黏液型铜绿检出率0.9%,均低于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结论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药物敏感率较高,但呈逐年下降趋势;其多药耐药菌检出率逐年递增;治疗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时应注意其生物膜影响,可联合用药,避免抗菌药物滥用,以减缓多药耐药菌的产生。

  • 临床标本中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马颖;桓新

    铜绿假单胞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正常皮肤、肠道、呼吸道、医院病房及医疗器械等,是临床上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因其易定植、易变异以及多重耐药性的特征,已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分为黏液型和非黏液型2种.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不形成生物膜,而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与铜绿假单胞菌的黏化有关.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在渗透压较高、氯化钠较多、磷酸盐较少等环境条件下容易转化为黏液型.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极易吸附于导管、黏膜表面形成生物膜,引起临床难治性感染.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内科及泌尿外科等应用导管所致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症中容易培养、分离出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而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率远低于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为此,笔者测定并探讨了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药物敏感性.

  • 两种类型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

    作者:李芳;杨春玲;宫晓黎;曲昌华

    铜绿假单胞菌(PA)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对人类而言,其属于条件致病菌,在人体抵抗力低下时,易引起人体很多部位感染,是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为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减少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本文对我院分离出的42株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和566株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耐药性分析,报告如下.

  • 黏液样脂肪肉瘤的CT和MRI特征

    作者:李振辉;李鹍;高德培;张治平

    目的 探讨黏液样脂肪肉瘤(myxoid liposarcoma,MLS)的影像学(CT及MRI)特征及其与病理组织学的联系,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经病理证实的MLS患者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组织学,并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其中,CT检查25例,MRI检查4例.结果 26例MLS中,19例发生在四肢,腹膜后2例,腹腔、会阴部、胸壁、左乳及左耳后各1例;形态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17例,不规则9例;直径约2.1cm-28.9cm.25例MLS中,21例CT平扫表现为水样密度肿块,边缘清晰,包膜完整,其中5例密度不均并可见脂肪密度,增强后19例呈轻度强化,1例无强化,1例明显强化;3例CT平扫呈不均匀软组织密度,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病灶中心有小片状坏死区,增强后明显强化,坏死区无强化.1例为混杂密度,内含脂肪密度、水液样密度、钙化密度及软组织密度,边缘清晰,包膜完整,增强后无强化.4例MLS在T1WI上呈低和稍低信号,其内均可见线状、花边状或云絮状稍高信号;在常规T2WI及脂肪抑制T2WI上,4例病变均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均呈不均匀强化,1例病变内部可见分隔样强化.结论 黏液型脂肪肉瘤的影像学特征与脂肪肉瘤的分化程度、脂肪含量多少有关,影像学检出少量脂肪成分是诊断的关键;CT和MRI检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病理组织改变,增强扫描可与其他囊性病变及病灶内坏死囊变鉴别,有助于黏液型脂肪肉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药物敏感性测定报告时限的研究

    作者:刘建辉;崔亚斌;苏卫东;邱丽君

    目的::探讨黏液性铜绿假单胞菌药物敏感性测定报告时限,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应用纸片法分别检测黏液型和非黏液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15种抗生素的敏感性,于24 h 和48 h 分别记录实验结果,并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比较24 h 和48 h 试验结果,黏液组除多黏菌素 E和妥布霉素外,余13种抗生素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非黏液组除多黏菌素 E、头孢噻肟、复方新诺明、美罗培南外,余11种抗生素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24 h 药敏结果不能准确反映细菌体外药敏情况,应延长至48 h 报告药敏结果。

  •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和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分布及耐药性比较

    作者:周爱春

    目的:了解黏液型和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临床分离黏液型和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分布特征及其对抗生素敏感性,分析其耐药特点。细菌鉴定用VITEK 2 Compact 全自动细菌培养鉴定仪、API 20NE;药敏试验采用 K -B 法。结果:38株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中,痰液标本检出多(31株),占81.58%;科室以呼吸科、ICU、烧伤科患者居高。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中,痰液占74.19%;以呼吸科、烧伤科分离居多。除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外,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其他9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黏液型 PA;对庆大霉素的耐药性在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他抗生素的耐药性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结论:应结合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特点,联合大环内酯类等抗生素,破坏其生物膜的影响,增强抗生素的杀菌作用。

  • 中耳炎患者血液中分离出1株黏液型肺炎链球菌

    作者:肖中华

    肺炎链球菌为口腔和鼻咽部正常菌群,一般不致病.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可引起大叶性肺炎或支气管肺炎,还可引起化脓性脑膜炎、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脑脓肿、菌血症和心内膜炎等[l].2012年10月,我科从一例患有中耳炎的儿童患者血液中检出l株黏液型肺炎链球菌,现报道如下.

  • 某地区黏液型与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潘俊均;修宁宁;邓沛汶;庄云菁;朱雪云;温海生;隋洪

    目的 了解本地区黏液型与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情况与药物敏感性的差别,为临床控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间住院患者合格痰标本中分离出88株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和320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黏液型与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常见抗生素的体外药敏结果相比较敏感,尤其是多黏菌素B,碳青霉素类,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等的敏感率均在90%以上.结论 临床实践中应重视黏液型与非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间的差异性,根据药敏结果,可以为医院感染控制铜绿假单胞菌提供可靠依据.

  • K-B法检测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不同时间药敏结果及临床意义

    作者:孙淑红;胡晓峰;冯尚彩;朱德全

    目的 探讨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不同时间的药敏结果差异.方法 采用K-B法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药敏试验,分别检测24h、48 h及72 h结果,并对其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4h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常见抗菌药物敏感率均在70%以上,其中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庆大霉素、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敏感率超过90%.48 h后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庆大霉素、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敏感率均在85%~ 90%之间,对头孢吡肟、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敏感率分别为60.1%、50.5%、52.0%和54.0%,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氨曲南敏感率较低,分别为46.0%和41.9%.48 h药敏结果与24h相比敏感性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P<0.001).72 h与48 h药敏结果无明显差别.结论 实验室尽量向临床报告48 h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结果.治疗黏液型铜绿感染时应联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破坏其生物膜的影响.

  • 黏液型肺炎链球菌检出1例

    作者:郭庆合;宋志善;张忠新;程中乐

    黏液型肺炎链球菌曾是造成成人侵袭性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具有荚膜,致病性较强.近几年该细菌的检出率非常低,在有些国家已成为罕见菌种.

  • 黏液型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

    作者:罗甫花;姜维;蒋晓军;宁艳平;黄海花

    目的:了解黏液型肺炎克雷伯菌的科室分布和耐药性,为临床治疗选药和医院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某院2013年1—12月临床分离的180株肺炎克雷伯菌株,筛选黏液型菌株,采用 VITEK 2 Compact 鉴定系统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测定。结果共获得28株黏液型肺炎克雷伯菌,主要标本来源为呼吸道,主要科室分布为神经外科。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环丙沙星、阿米卡星体外敏感率,黏液型分别为96.43%、96.43%、89.29%、92.86%、96.43%,非黏液型分别为78.29%、78.29%、69.08%、72.37%和78.29%。结论肺炎克雷伯菌的体外敏感率黏液型高于非黏液型,但临床治疗时应考虑其生物膜的存在,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 黏液型与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比较

    作者:朱伟斌;胡艳立;龙跃兵

    目的 探讨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的耐药性及其耐药机制,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合理的选药依据.方法 采用API鉴定卡及K-B纸片扩散法对菌株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并应用WHONETS.4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黏液型和非黏液型PA对常用1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比较结果为:非黏液型PA对庆大霉素、头孢噻肟、氨曲南、头孢吡肟、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显著高于黏液型PA(P<0.05),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舒巴坦、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和头孢哌酮的耐药性,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菌药物联合治疗黏液型PA感染前后,常用的12种抗菌药物耐药性比较结果为: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性一致;对阿米卡星、头孢噻肟的耐药性,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结论 黏液型PA体外药敏试验耐药性较低,但体内用药治疗效果不佳,而使用体外药敏试验敏感药物与能抑制细菌表面生物膜作用的药物联合使用,治疗效果较为明显.

  •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研究进展

    作者:高巧营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是引起菌血症、泌尿系感染及多种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重要病原菌,也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根据菌落形态及是否产生大量藻酸盐,可将PA分为黏液型和非黏液型2个型别[1].

  • 一株黏液型沙门菌的鉴定与分析

    作者:蓝锴;屈平华;周强;张文;庞雪云;张伟铮

    目的 对住院患者血液分离的一株黏液型沙门菌进行多种方法的鉴定及血清凝集试验,以期将该菌准确鉴定到种.方法 采用多种鉴定方法,如西门子MicroScan WalkAway 96 plus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API 20E,VI-TEK MS,16S rRNA测序法对该菌进行鉴定.结果 多种鉴定方法结果均为沙门菌属,但血清凝集试验一直为阴性.结合本菌菌落呈黏液型可能凝集反应不典型的特点,采用多次传代恢复到非黏液型菌落后出现凝集反应,后鉴定为猪霍乱沙门菌.结论 黏液型沙门菌表面黏液状的物质会极大的干扰血清凝集试验,可能会导致临床鉴定错误,有条件实验室好用16S rRNA进行更加准确的菌株鉴定.

24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