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香港和内地大学生疏离感状况的比较

    作者:李艳华;程利国

    目的 比较香港和内地大学生的疏离感状况.方法 采用杨东编制的<青少年疏离感量表>对两地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 两地大学生在自我疏离感、社会孤立感、自然疏离感和生活环境疏离感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1),大三学生的总体疏离感均为高.结论 香港和内地大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疏离感,应从社会适应着手引导学生学会调节和疏导不良情绪.

  • 人际交往训练对卫校女生疏离感的影响

    作者:刘瑶;潘凤;梁执群

    目的:探讨人际交往训练课程对卫校女生疏离感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某卫校一年级两个班女生分别作为干预组(40人)、对照组(42人),干预组进行人际交往课程训练,对照组均不参与,以青少年疏离感量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进行评估.结果:干预后干预组人际关系总分比对照组显著降低(t=-2.939,P<0.01);干预后干预组疏离感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 =-3.797,P<0.01);干预组干预后疏离感得分显著低于干预前(t=2.469,P<0.05);延时测试显示了较低的疏离感水平.结论:人际交往训练可明显改善卫校女生疏离感.

  • 农村和城市空巢老人健康生活相关因素的比较

    作者:张海苗;张永爱

    目的:比较分析农村和城市空巢老人健康生活相关因素的差异.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西安市及周边农村335例空巢老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老年抑郁量表、一般疏离感问卷、心理坚韧性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以及生活质量评定量表.结果:农村空巢老人抑郁发生率为36.2%;城市空巢老人抑郁发生率为28.4%;与城市空巢老人相比,农村空巢老人抑郁得分高(t=5.415,P<0.05)、疏离感得分低(Z=-2.138,P<0.05)、社会支持总分(t=25.476,P<0.001)及其家庭外部支持维度得分低(t=13.259,P<0.01)、心理韧性总分(t =8.288,P<0.01)以及坚持维度得分低(Z=-2.321,P<0.05)、生活质量得分低(t=8.263,P<0.01).结论:农村空巢老人抑郁情况较重、社会支持较少、心理韧性较弱、生活质量偏低,而城市空巢老人以上情况相对较好,但人际疏离感反而更严重.

  • 海南省医学生疏离感与家庭功能、自尊的关系

    作者:李赛兰;庭艳

    目的:了解海南省医学生的疏离感水平,并探讨其与家庭功能和自尊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以及Rosenberg自尊量表,通过方便取样对海南医学院268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探讨疏离感与家庭功能和自尊的关系.结果:海南省医学生疏离感总均分为2.84分,社会疏离感均分高,为3.28分,其次是环境疏离感,得分为3.25分,人际疏离感得分低,为2.75分.在人际疏离感维度方面,独生子女医学生得分低于非独生子女医学生得分(t=-2.075,P<0.05);女生在家庭功能的问题解决(t=2.040,P<0.05)、角色(t=2.769,P<0.01)和情感反应(t=2.961,P<0.01)维度均显著低于男生;独生子女医学生的自尊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医学生(t=2.714,P<0.01).相关分析显示,总的疏离感与家庭功能总的功能得分呈正相关(r=0.378,P<0.01),总的疏离感与自尊得分呈负相关(r=-0.534,P<0.01),家庭功能总的功能与自尊得分呈负相关(r=-0.301,P<0.01).回归分析表明,家庭功能与自尊可以共同解释疏离感32.7%的变异.结论:海南省医学生的总体疏离感水平不明显,自尊水平相对较高,医学生疏离感与家庭功能和自尊两两相关显著,家庭功能和自尊对疏离感有预测作用.

  • 大学生应对方式、疏离感与心理健康三者机制

    作者:肖柳婷;梁瑞琼;钟泳如

    目的:探讨大学生应对方式、疏离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干预提供实证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广州某5所高校的305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应对方式量表、大学生自我疏离感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对他们的应对方式、疏离感和心理健康进行模型设定和验证.结果:①应对方式对自我疏离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R2=0.245,F=15.92,P<0.001);②自我疏离感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R2=0.275,F=115.11,P<0.001);③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R2=0.137,F=20.12,P<0.001);④自我疏离感在工具性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起中介效应(χ2/df=3.63,RMSEA=0.093,CFI>0.900,IFI>0.900);⑤自我疏离感在防御性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起中介效应(χ2/df=3.70,RMSEA=0.094,CFI>0.900,IFI>0.900).结论:大学生自我疏离感是应对方式作用于心理健康的中介因素.

  • 初中流动儿童疏离感在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关系中的中介效应

    作者:邱剑;安芹

    目的 考察初中流动儿童疏离感、社会支持以及问题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长处和困难问卷(学生版)对271名北京初中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社会疏离感在社会支持与情绪症状(β=0.619,P<0.001)、品行问题(β=0.196,P<0.01)及多动(β=0.488,P<0.001)之间发挥完全中介效应,在社会支持与同伴交往问题(β=0.128,P>0.05)之间不发挥中介作用;人际疏离感在社会支持与情绪症状(β=0.573,P<0.001)、品行问题(β=0.247,P<0.01)、多动(β=0.400,P<0.001)之间发挥完全中介效应,在社会支持与同伴交往问题(β=0.212,P<0.01)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环境疏离感在社会支持与情绪症状(β=0,273,P<0.001)、多动(β=0.266,P<0.001)之间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在社会支持与品行问题(β=0.045,P>0.05)、同伴交往问题(β=0.068,P>0.05)中间不发挥中介作用.结论 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环境疏离感在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之间发挥完全或部分中介作用.

  • 医学院校低年级学生疏离感的调查

    作者:刘宇丹;徐清龙;石流伟;杨书

    目的 了解川北医学院低年级学生疏离感现状,以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形成健康人格.方法 于2015年4月至5月采用改良后的疏离感量表对川北医学院428名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两个年级学生疏离感平均得分为3.45分;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总疏离感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年级不同、家庭经济状况不同和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其自我不确定感得分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其非卷入感得分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级不同、家庭经济状况不同、性别不同的学生以及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其无力感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家庭经济状况不同、性别不同的学生以及有恋爱经历和无恋爱经历的学生,其被控制感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川北医学院低年级(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疏离感处于中等水平;总疏离感及各维度的影响因素不同.学校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提高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 流动儿童疏离感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作者:孙晓婷;毛智慧;刘晓亭;卜秀梅;都弘;兴美丹;曲笛

    [目的]探讨流动儿童的疏离感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辽宁省沈阳市部分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流动儿童的自我疏离感高,生活环境疏离感居第二。以性别、年龄段为自变量,疏离感各维度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时,性别的主效应显著[F(1,194)=3.15,P<0.01];年级主效应不显著[F(1,194)=0.84,P>0.01]。且不同年级流动儿童获得的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以及总分支持存在显著差异(P<0.01),但主观支持差异不显著。[结论]流动儿童存在明显的疏离感,其社会支持水平也普遍偏低。提示:良好的社会支持对流动儿童的疏离感改善有明显作用,通过合理干预不仅有利于流动儿童发展亲社会行为,而且能够促进其社会性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

  • 沈阳市流动儿童疏离感现状的调查研究

    作者:孙晓婷;刘艳霞;卜秀梅;都弘;毛智慧;兴美丹;曲笛;王雪;刘晓亭

    [目的]了解沈阳市流动儿童疏离感现状,关注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出具有指导性的建议和对策,帮助流动儿童能够顺利地融入城市生活。[方法]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对沈阳市的126名流动儿童和98名城市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沈阳市流动儿童疏离感整体良好;沈阳市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在环境疏离感、人际疏离感上存在差异;沈阳市流动儿童环境疏离感和人际疏离感上存在性别和地域的差别。[结论]流动儿童作为一个处于发展和成长中的群体,其心理状况需要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 沈阳市某学校流动儿童疏离感的归因及干预研究

    作者:孙晓婷;刘晓亭;刘艳霞;卜秀梅;毛智慧;都弘;兴美丹;曲笛;王雪

    了解流动儿童疏离感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以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沈阳市某学校的280名流动儿童和240名非流动儿童采用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进行问卷调查与归因分析。[结果]流动儿童总疏离感、环境疏离感、生活环境疏离感和孤独感得分显著高于非流动儿童;流动儿童疏离感在性别、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可以解释总变异的67.5%。[结论]流动儿童的疏离感得分高非流动儿童疏离感得分,年龄、性别是流动儿童疏离感的影响因素;应关注流动儿童的成长环境和心理发展状况,并采取积极措施干预。

  • 高等院校护理专业男生疏离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张祎

    [目的]了解护理专业男生疏离感状况及与社会支持、应付方式的关系.[方法]通过整群抽样法抽取不同高校医学类专业男生235名,使用青少年社会疏离感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及应对方式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护理专业男生疏离感得分较高,3个维度每题均分从高到低依次为人际疏离感、环境疏离感、社会疏离感;护理专业与非护理专业在社会疏离感(t=-2.410,P=0.017)、人际疏离感(t=4.113,P=0.000)及疏离感总分(t=3.120,P=0.002)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学历男护生在社会疏离感(t=-2.120,P=0.036)、人际疏离感(t=-2.130,P=0.035)及疏离感总分(t=-2.000,P=0.048)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护生客观支持与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环境疏离感、疏离感总分均呈负相关(P<0.05),主观支持与社会疏离感呈负相关(P<0.05),消极应对方式与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环境疏离感、疏离感总分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男护生疏离感状况较严重,且与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存在相关性.

  • 卫生学校女生疏离感相关因素研究

    作者:刘瑶;潘凤;梁执群

    [目的]探讨护理专业女生的疏离感状况和相关因素。[方法]采用青少年疏离感量表对某卫生学校468名护理专业女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卫生学校女生疏离感存在年级差异,且与生活事件、领悟社会支持、一般自我效能感有相关关系;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级、人际关系因子、受惩罚因子、家庭外支持和一般自我效能感进入回归方程(R 2=0.496)。[结论]卫校女生的社会支持状况及自我效能感对其疏离感具有一定程度预测作用。

  • 农村初中生疏离感及与自尊、主观幸福感关系

    作者:赵明旭;张丽锦;左亮霞;盖笑松

    目的 探讨农村初中生疏离感及与自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运用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自尊量表、单一项目主观幸福感量表对宁夏回族自治区2所农村初中的269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农村初中生疏离感总均分为3.72分,环境疏离感均分高,为3.99分,社会疏离感为3.84分,人际疏离感得分低,为3.39分;女生的无意义感和社会孤立感得分均高于男生(P<0.05);初一学生孤独感得分明显低于初三学生(P<0.05);除生活环境疏离感外,农村初中生疏离感各维度与自尊、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P<0.05或P<0.01).结论 农村初中生疏离感状况相对良好,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可以一定程度上预测其疏离感.

  • 简析病人的存在性孤独

    作者:刘李

    对于很多久病不愈或濒死的病人来说,存在性孤独是侵扰他们的主要精神痛苦.从生存论哲学的角度看,这种孤独根源于人的“共生”和“终有一死”的生存论特征,它的核心是病人因死亡的逼近而产生的与他人的深刻疏离感.存在性孤独具有很多不同于一般性孤独的特征,应当引起医生和病人家属的重视.

  • 老年人疏离感特点及与抑郁的关系

    作者:古思奕;李彦章;董玲;赵小淋;吴霜;代琦

    目的 探讨老年人疏离感特点及与抑郁的关系.方法 采用疏离感量表(GSAS)、老年抑郁量表(GDS)对800名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 ①老年人疏离感在性别、居住地、经济状况、婚姻状况、家庭成员感情、健康状况、居住情况、应激事件上有显著差异(P<0.01).②老年人疏离感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r=0.41,P<0.01),不同抑郁程度的老年人其疏离感差异显著(F=48.19,P<0.01).结论 老年人疏离感受性别、城乡来源、家庭关系、健康状况、经济状况等影响.老年人疏离感与抑郁关系密切,抑郁程度越严重,疏离感越强.

    关键词: 疏离感 抑郁
  • 大学生疏离感的调查分析

    作者:马方圆

    目的:调查分析大学生疏离感的发展现状。方法采用青少年疏离感量表对大学四个年级的198名学生分层随机抽样,进行问卷测量。结果大学生疏离感总体处于正常水平,大学生疏离感在年级( P<0.05)、家庭教养方式(P<0.05)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仅在自我疏离感维度上存在性别差异(P<0.05)。结论大学生疏离感处于正常水平,但疏离感随年级的增长表现出特殊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 大学生 疏离感
  • 城市移居老人疏离感水平现状及其干预对策

    作者:叶丛蕾;于龙娟;邹雨辰;皋文君

    目的 探讨城市移居老人的疏离感水平现状、主要原因及干预对策,以期帮助城市移居老人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提高晚年生活质量.方法 2015年3至2016年3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上海市杨浦区5个社区的150名城市移居老人为研究对象,以自行研制的城市移居老人疏离感量表为测量工具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城市移民老人疏离感水平现状和原因,提出干预对策.结果 城市移居老人疏离感总均分为(123 .47 ± 1 .10)分,其中亲人疏离感维度均分高,为(3 .52 ± 0 .76)分,自我疏离感维度均分低,为(2 .76 ± 0 .51)分;婚姻状况、与子女相处时间及家庭月收入是城市移居老人疏离感水平的影响因素(均 P<0 .05) .结论 城市移居老人作为社会的特殊人群,其疏离感水平较高,应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 人格与青少年疏离感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作者:邓琳双;郑雪;杨帮琰;李慧玲;胡金凤;罗琳

    目的:考察青少年疏离感的基本情况及人格、社会支持与青少年疏离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大五人格量表(简化版)、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对541名初、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①青少年的环境疏离感高,社会疏离感次高,人际疏离感低.②青少年疏离感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性别差异不显著.③青少年疏离感与人格的开放性、责任意识、外倾性、群体相容性和情绪稳定性维度,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④人格的五个维度及社会支持对青少年疏离感均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⑤社会支持在群体相容性与青少年疏离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责任意识、外倾性与青少年疏离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人格既直接影响青少年疏离感,同时又通过社会支持对其产生间接影响.

  • 假想观众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

    作者:杨鹏飞;宋玉红;连帅磊;柴唤友;孙晓军

    目的:探讨青少年假想观众、社交焦虑与疏离感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作用机制.方法:使用假想观众量表、社交焦虑问卷、朋友疏离感量表和亲人疏离感量表对1473名初一到高三的青少年进行施测.结果:①在假想观众、亲人疏离感、朋友疏离感和社交焦虑这四个变量中,两两之间均呈现显著正相关;②社交焦虑不仅能够在假想观众与朋友疏离感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而且能够中介假想观众与亲人疏离感的关系,且社交焦虑在假想观众与朋友疏离感之间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更大.结论:社交焦虑在假想观众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 大学生冲动性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疏离感的中介作用

    作者:黄海;李翠景;桂娅菲;周春燕;吴和鸣;张建育

    目的:考察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冲动性、疏离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手机依赖评定量表(MPAI),Barratt冲动性量表(BIS-Ⅱ),疏离感量表对湖北省某高校大一至大三学生进行班级集体施测,收回有效问卷2514份,用SPSS17.0及Amos20.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相比手机依赖低分组的大学生,手机依赖高分组的冲动性、疏离感的总分以及各维度得分显著更高(P<0.001).手机依赖与冲动性、疏离感的总分及各维度分均显著正相关(r=0.319~0.505,P<0.01).疏离感在冲动性与手机依赖的关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3.2%.结论:疏离感在大学生冲动性和手机依赖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3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