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大学生冲动性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

    作者:张东军;王丽娜;张捷;杨世昌

    目的 调查大学生的冲动性水平及心理健康水平,并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大学生一般调查表、Barratt冲动性量表第11版(BIS-11)、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研究工具,对分层随机抽取的722名大一~大三的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的冲动性总分为(67.43±8.67)分;SCL-90的恐怖因子高于全国常模(P<0,05),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精神病性5个因子的得分低于全国常模(P<0.05);SCL-90的10个因子与冲动性存在正相关(P<0.05).精神病性(b=0.295,P=0.007)、敌对(b=0.334,P=0.004)、焦虑(b=0.574,P=0.001)、恐怖(b=0.496,P=0.000)对于冲动性具有预测作用.结论 大学生冲动性水平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心理健康水平总体稍优于全国水平,心理健康状况对冲动性水平具有较强的影响作用.

  • 大学生冲动性、文化取向对饮酒行为的影响

    作者:王静诗;张澜

    目的 了解大学生冲动性、内隐与外显文化取向与饮酒行为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程序和冲动性、文化取向量表,对6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 规律饮酒者、非饮酒者与偶尔饮酒者的内隐文化取向得分分别为(-65.46±155.00)、(186.86±337.04)、(150.32±225.8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5,P<0.05);规律饮酒者、非饮酒者与偶尔饮酒者的冲动性得分分别为(72.75±5.63)、(63.89±6.56)、(66.75±7.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4,P<0.05);内隐文化取向与饮酒行为之间存在负相关(r=-0.29,P<0.05),冲动性与饮酒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r=0.33,P<0.05),运动冲动性与内隐文化取向效应值可以预测饮酒行为.结论 大学生冲动性对饮酒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内隐文化取向对饮酒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 高中生青春期发育、感觉寻求、冲动性与吸烟的关系

    作者:胡春梅;张晓燕;何华敏

    目的 了解高中生吸烟现状及青春期发育、感觉寻求、冲动性对其吸烟的影响.方法 采用青春期发育事件自评量表、吸烟行为问卷、冲动性和感觉寻求量表对重庆市某区2所中学的167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高中生的吸烟率为14.4%;高中男生和女生吸烟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722,P<0.001),男生吸烟比例为21.9%,女生吸烟比例为9%.不同性别高中生的青春期发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2,P<0.001),女生发育水平高于男生(女生:15.92±1.70;男生:14.82±2.34).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冲动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33,P<0.01),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女生:3.39±1.87;男生:3.71±1.89).感觉寻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64,P>0.05).高中生的感觉寻求会影响其吸烟(女生:OR=1.28,95% CI:1.16 ~ 1.41;男生:OR=1.28,95% CI:1.18 ~1.39,P均<0.001),感觉寻求高的学生更倾向于吸烟.女生青春期发育会影响其吸烟(0R=0.84,95% CI:0.72 ~0.98,P<0.05),青春期发育程度低的女生更倾向于吸烟;男生青春期发育不影响其吸烟(OR=1.08,95%CI:0.99 ~ 1.18,P>0.05).高中生的冲动性不影响其吸烟(女生:OR=0.93,95% CI:0.93 ~ 1.22;男生:OR =0.98,95% CI:0.88 ~1.09,P均>0.05).结论 感觉寻求是影响高中生吸烟的因素之一,我们应该关注该人格特质,引导高中生感觉寻求人格特质的健康发展.

  • 口服农药自杀未遂者自杀特点的研究

    作者:李芳健;陈薇;范雪云;秦复康

    目的口服农药自杀未遂是目前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本研究通过对口服农药中毒自杀未遂者的调查,分析了自杀未遂者所服农药的种类、来源及自杀行为特点、原因,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奠定了基础.方法对某市中心人民医院1999年收治的120例自杀未遂病人用自制的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 58.3%自杀未遂病例使用家里已有的农药自杀,78.4%病例属于冲动性自杀行为,60.0%和65.5%的病例当时确实想死并认为自己的自杀行为是认真的.结论我国农村农药有待加强管理,冲动性行为是农村自杀未遂行为的特点之一,对这部分人群进行心理干预是农村精神卫生服务迫切解决的问题.

  • 公交车驾驶员冲动性及其与疲劳、应对方式的关系

    作者:蒲明慧;陈玮;薛海滨;周静;张爱娟;张东军

    目的:了解公交车驾驶员冲动性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抽取河南省某市公交总公司驾驶员257人,采用Barratt冲动性量表第11版(BIS—11)、疲劳评定量表(FAI)、简易应付方式问卷(SCSQ)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冲动性与疲劳严重程度、疲劳产生的结果、消极应付方式呈显著正相关(r=0.288、0.269、0.189,P<0.05),与积极应付方式呈显著负相关(r=0.286,P<0.01);其中消极应付方式(b=3.308,P<0.01)、积极应付方式(b=-4.335,P<0.01)对冲动性分别有正性和负性的预测作用.结论:应付方式对公交车驾驶员的冲动性有影响作用.

  • 内隐和外显情绪刺激反应抑制与大学生冲动性行为的关系

    作者:张芹;吕世欣;温玉凤冉;李欢欢;郭剑楠;王艳郁

    目的:基于情绪性Go/Nogo任务,探究了内隐和外显情绪刺激条件下反应抑制的差异及其对大学生冲动性行为的影响.方法:运用Barratt冲动性量表(BIS-11)对随机抽取的84名在校大学生的冲动性水平进行了测量.采用情绪性Go/Nogo任务比较被试在不同情绪刺激条件下,按键或不按键反应的错误率和反应时.所得数据采用描述统计、方差分析及相关分析进行了统计学处理.结果:①高、低冲动两组在普通任务中的反应时(F=1.53,P>0.05)、错误率(F=0.98,P>0.05)均没有显著差异,而在外显任务中,高冲动组比低冲动组有更短的反应时(F=6.63,P<0.05)、更高的错误率(F=5.68,P<0.05);②在内隐任务中,高、低冲动两组在中性图片背景卞的反应时(F=0.41,P>0.05)、错误率(F=2.38,P>0.05)均没有显著差异;在负性图片背景下,高冲动组的反应时短于低冲动组(F=7.82,P<0.01),错误率高于低冲动组(F=4.67,P<0.05);③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外显任务反应时与无计划冲动性呈受相关(r =-0.312,P<0.05),内隐任务中的负性图片反应时、错误率分别与无计划冲动性呈正相关(r=0.333,0.323;P<0.05).结论:高冲动者更易受到内隐和外显负性情绪刺激的影响从而表现出反应抑制功能的缺损.

  • 大学生冲动性和攻击行为的关系:焦虑情绪的中介作用

    作者:李婵;单雨婷;李文辉

    目的:探究大学生焦虑情绪在冲动性和攻击性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为改善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现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方便取样,选取辽宁省某高校选修课程学生238名,完成Buss-Perry攻击性量表(Buss-Perry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BPAQ)、Barratt冲动量表中文版(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Barratt Impulsiveness Scale,11 version,BIS-11-C)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结果:焦虑情绪与冲动性呈正相关(r=0.246,P<0.05);焦虑情绪和攻击行为呈正相关(r=0.333,P<0.05);攻击行为和冲动性呈正相关(r=0.204,P<0.05).焦虑情绪在冲动性和攻击行为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1376,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7.45%.结论:大学生焦虑情绪在冲动性和攻击行为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冲动性通过降低焦虑情绪可以减少攻击行为.

  • 医科大学生手机网络成瘾与冲动性

    作者:张燕贞;张卫;伍秋林

    目的 探讨医科大学生的手机网络成瘾及其与冲动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修订的Young的网络成瘾量表和Barratt冲动性量表(第11版)对1117名大一~大四的医科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 ①手机网络不同程度使用者的冲动性总分以及在冲动性各维度上均有显著性差异(F=71.64,52.96,59.63,25.33;P<0.001);②手机网络成瘾程度与冲动性以及注意力冲动性、运动冲动性和无计划冲动性3个维度均存在显著性相关(P<0.01);③回归分析显示,冲动性包括注意力冲动性,运动冲动性,无计划冲动性3个维度以及年级和性别都是医科大学生手机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结论 医科大学生手机网络成瘾倾向与其冲动性关系密切.

  • 冲动性和攻击性对大学新生自杀意念的影响

    作者:郑涵予

    目的:探讨冲动性、攻击性对大学新生自杀意念的影响,为大学生自杀预防与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 Beck 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arratt 冲动性量表中文版、Buss 和 Perry 攻击问卷中文版对成都市某高校1356名大一新生进行调查。结果:自杀意念发生率为31.64%,女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高于男性(χ2=4.287,P <0.05);女大学生冲动性量表总分(t =‐2.796,P <0.01)、行为冲动性(t =‐2.670,P <0.01)、认知冲动性分量表分(t=‐3.179,P <0.005)及愤怒分量表分(t =‐2.434,P <0.05)高于男大学生,男大学生躯体攻击分量表分高于女大学生(t =7.487,P <0.001);有自杀意念大学生冲动性量表总分、行为冲动性、认知冲动性分量表得分、攻击性量表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均高于无自杀意念大学生(t =3.942,5.597,2.070,7.559,2.653,4.251,4.846,7.507,7.466;P 均<0.05);女性(OR =1.736)、敌意(OR =1.036)和指向自我的攻击分值高(OR =1.038)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指向自我攻击因子得分对大学生自杀意念水平具有预测作用(R2=0.157)。结论:大学生自杀意念受冲动性和攻击性的影响。

  • 大学生的愤怒情绪在社会排斥与行为冲动性间的中介作用

    作者:徐四华;杨钒

    目的:探讨愤怒情绪在社会排斥和行为冲动性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大学一至三年级本科生224名[男97名,女127名;年龄18 ~24岁],采用随机表法将其分成两组,一组(社会排斥组)完成社会排斥的网络掷球任务(CP),另一组(非社会排斥组)完成非社会排斥的网络掷球任务,两组随后依次完成愤怒情绪自评问卷和仿真气球冒险任务(BART,用于测量个体的行为冲动性).结果:社会排斥组的愤怒情绪自评问卷得分和BART未爆气球被吹的平均次数均高于非社会排斥组(均P<0.01).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社会排斥对行为冲动性有正向预测作用(β=0.28,P <0.001),引入愤怒情绪中介变量后,社会排斥对行为冲动性的预测作用无统计学意义(β=0.14,P>0.05),社会排斥对愤怒情绪有正向预测作用(β=0.59,P<0.001),愤怒情绪对行为冲动性有正向预测作用(β=0.23,P<0.01);Bootstrap检验结果显示,愤怒情绪是社会排斥与行为冲动性之间的完全中介,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6.5%.结论:本研究提示,社会排斥增强个体的行为冲动性,愤怒情绪在社会排斥与行为冲动性间具有中介作用.

  • 不同冲动水平男大学生的注意偏向特点

    作者:李文辉;李婵;但菲

    目的:探究不同冲动水平男性大学生对面孔表情的注意偏向特点.方法:选取男大学生161人,根据Barratt冲动性量表-11 (BIS-11)总分,按前后各16%的比例选出高冲动组和低冲动组各25人进行行为实验.行为实验以高兴、愤怒和中性面孔表情图片为线索,采用线索-靶子任务来考察注意偏向.结果:线索-靶子任务的反应时结果显示,冲动性、线索和面孔表情三重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11),高冲动组在有效线索条件下,高兴表情比愤怒表情和中性表情反应时更快[(346.17±10.71)ms vs.(351.36±11.53)ms,(351.45±11.31)ms];在无效线索条件下,高兴表情比中性表情反应时更慢[(380.91±12.91)ms vs.(374.78±12.32)ms],与愤怒表情反应时[(378.73±11.33)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冲动组在有效和无效两种条件下均显示,高兴表情比中性表情反应时更快[(349.60±9.01)ms vs.(355.17±9.88)ms],与愤怒表情反应时[(351.83±9.33)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冲动和低冲动男大学生均对高兴表情存在注意偏向,但是高冲动男大学生比低冲动男大学生更难从注意中解脱出来.

  • 淄博市儿童多动症发病情况调查

    作者:孙学英;庞启明;赵桂杰;郑燕飞;彭伟;成英;唐兆贵;梁晓兰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时期起病的神经精神病学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注意缺陷和活动过度,有时伴有社会行为冲动性和学习困难,可合并精神异常或多种功能损害,病程常延续到青春期甚至成年期[1].本文对山东省淄博市ADHD的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

  • ADHD患儿认知神经缺损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勇慧;周晓林;孟祥芝;王玉凤

    注意缺损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是一种早年发生的、具有遗传特性的发展性精神障碍,表现为注意力分散或不能维持注意、冲动性和多动性[1].在临床上将ADHD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多动-冲动型、注意缺陷型、和混合型.国内外的研究资料表明,在儿童中大约有1-10%的人具有这种障碍.由于障碍常常会给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一定的困难,而且研究证据显示有些ADHD症状可以持续到成年,所以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受到不同领域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并日益成为一个很活跃的研究领域.本文拟从当前解释ADHD实质的主导理论以及相关研究问题上综述ADHD认知神经缺损研究的主要进展.

  • Barratt冲动性量表中文修订版在社区和大学人群中应用的信效度

    作者:李献云;费立鹏;徐东;张亚利;杨少杰;童永胜;王志青;牛雅娟

    目的:检验Barratt冲动性量表(BIS-11)中文修订版在社区和大学人群中应用的信效度.方法:多阶段分层随机抽取山东农村居民603例、天津城市居民548例、重庆大学学生627例(均≥18岁),用BIS中文修订版进行调查.将具有初中或以上学历的社区受试(署名)随机分为两组:自己独立填写问卷(自评)和由调查员提问并填写问卷;大学调查均为自评,但分署名和匿名两种形式,来探索不同评估方式对问卷的影响.在初测后5-8天对完成初测的504例农村受试、252例城市受试和307例大学学生进行了重测.结果:BIS中文版包含30个条目,其总量表和3个分量表(非计划性、行动冲动性和认知冲动性)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 α在0.77-0.89之间,重测信度ICC在0.68-0.89之间.自评或由调查员提问并填写、署名或匿名者之间BIS中文版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农村、城市和学生之间BIS中文版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农村受试的冲动性得分低,学生受试的冲动性得分高(P<0.05).结论:修订后的Barratt冲动性量表中文版的信效度良好,可以应用于国内的研究和临床工作中.

  • 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分析与护理对策

    作者:王新伟;叶益珍;魏霏霏

    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精神病患者往往会发生攻击行为.行为医学认为,攻击是基于愤怒、敌意、憎恨和不满等情绪,对他人、自身和其他目标所采取的破坏性行为[1].精神病患者的暴力冲动行为具有突发性、冲动性、盲目性等特点[2],较难预测,很可能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 奖赏缺陷综合征研究进展

    作者:禚传君;王瑛;陈玉辉

    奖赏缺陷综合征(Reward Deficiency Syndrome)这一概念由Kenneth Blum 于1995年提出,指由于基因异常等原因导致脑内奖赏系统内神经递质功能异常,终导致维持大脑正常奖赏愉悦感的多巴胺功能低下(多巴胺释放、转运以及多巴胺受体可利用性异常等),引发一系列冲动性、强迫性以及成瘾性行为障碍综合征[1].

  • 浅谈在康复教学中如何对智力落后儿童进行意志培养

    作者:李丽君;涂哲明;钟贤素;毛静

    智力落后儿童指智力发展显著低于平均智力水平,同时伴有日常社会方面的障碍,患病在发育年龄阶段(18周岁以前)的儿童.所谓意志是人在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以达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集中体现,是所有有志者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意志具有三大特征:明确的目的性、以随意运动为基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智力落后儿童生活经验缺乏,参加的实践活动少,心理发展水平低,所有这些就影响了他们意志的发展,使之表现出行为缺乏目的性、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以及缺乏自制力和不可遏止的冲动性,并且不善于支配自己行为动作,不会按照较远的目标去行动,脾气固执等特点.

  •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药物治疗

    作者:熊菲;杨凡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儿童,尤其是学龄期儿童常见的行为问题.全球范围ADHD的发病率为3%~9%,我国报道的发病率为1.30%~13.58%,男、女患儿的发生比例为(3~9):1[1~3].ADHD主要表现为注意障碍、多动性和冲动性,严重影响患儿学习成绩、心理发育及社会适应性等.美国医学会推荐,尽可能让ADHD患儿同时接受精神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70多年来的临床研究发现,精神类药物可减轻ADHD的症状.本文对药物治疗ADHD进行总结如下.

  • 物质依赖中渴求的功能磁共振研究进展

    作者:邵春红;江开达;徐一峰;李一峰;汤伟军

    物质依赖中的渴求(craving)是物质依赖者对特定物质或经历的一种内在的强烈渴望感,为复吸的主要原因之一[1,2].由于物质依赖者常明知使用成瘾物质会在认知、行为和生理等方面带来明显的问题,但却仍继续使用,从而导致对成瘾物质的耐受性增加、戒断症状和冲动性觅药行为[3],因此,以渴求为突破口,探讨成瘾机制及复吸干预策略已成为当今研究热点.既往对渴求脑机制的探讨主要借助于动物模型,20世纪90年代随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的出现,开始了对清醒人脑进行从语言、记忆、认知甚至情感等领域的观察,为活体探讨渴求这一心理现象提供了新的契机.现就fMRI成像的方法、原理,以及在物质依赖中渴求的研究做一综述.

  • 视性眼阵挛肌阵挛综合征

    作者:高娟;代瑞廷;赵慧新;郭力

    视性眼阵挛(opsoclonus)早由Orzechowski在1913年描述为"与注视方向无关的双眼完全性无节律的快速、冲动性和多向性的不规则异常眼球运动".曾被命名为"跳舞的眼睛"、"婴儿肌阵挛脑病"、"眼摆动-躯干共济失调综合征"等.

101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