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循环温差法测定生物组织活性的实验研究

    作者:于丽娜;刘静;周一欣

    如何测定低温损伤后的生物材料活性是低温保存和低温医疗领域中的重要课题.本文提出了循环温差法测定生物组织活性的新方法,并进行了初步的实验研究,给出了定量评价生物组织活性的数学关联式.实验证明,该方法所采用的测试装置简单,易于操作,结果稳定可靠,重复性较好.本文后指出了进一步的改进方法.

  • 低温保存对生物样本及其生物大分子的影响

    作者:梁玮;王美霞;刘宝林

    生物样本库在现代医学研究中的作用日趋重要,基于生物样本库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极大地推动转化医学的发展.生物样本库中样本保存的质量对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有较大影响,如何保存高质量的样本是生物样本库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低温保存技术可以保持样本的活性,若将其用于生物样本库,不仅能够保存样本完整的分子信息,还能保持样本的活性,对生物样本库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综述低温保存方法对样本的损伤(尤其是生物大分子的损伤)以及减小这些损伤的技术与方法,为提高生物样本的保存质量提供指导性建议.

  • 低温冷冻对皮肤α-tubulin、β-tubulin和cytoskeratin表达的影响

    作者:贾晓明;蔡宏;马彩虹;吴志谷;姚咏明;杨毅;李绍然;陆江阳

    目的:探讨低温冷冻对皮肤骨架蛋白中α-微管蛋白(α-tubulin)、β-微管蛋白(β-tubulin)和高分子量角蛋白(cytoskeratin)表达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揭示皮肤低温损伤的机制.方法:用α-tubulin、β-tubulin、cytoskeratin抗体对5种储存条件下的皮肤作免疫组化染色,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进行定量分析.并进一步采用透射电镜观察α-tubulin、β-tubulin、cytoskeratin的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α-tubulin、β-tubulin、cytoskeratin在4℃组、-20℃组、-80℃组均表达显著下降,且超微形态结构及分布改变明显.在-196℃组储存时三种成分含量下降较少,形态改变亦不显著.结论:皮肤的低温损伤与骨架蛋白α-tubulin、β-tubulin、cytoskeratin的破坏有关.

  • 低温下皮肤力学信号相关蛋白表达与活力关系研究

    作者:贾晓明;马彩虹;于瑜;姚咏明;董宁

    目的:探讨皮肤力学信号相关蛋白整合素(integrin)、踝蛋白(talin)在不同低温条件下的表达与皮肤活力改变的关系,进一步揭示皮肤低温损伤的机制.方法:从同一个体取标本后用5种不同的温度保存,分为新鲜组、4 ℃组、-20 ℃组、-80 ℃组和-196 ℃组,并在保存48 h后进行实验观察,用integrinβ1、talin抗体对5种储存条件下的皮肤作免疫组化染色,图像分析方法定量,同时采用氧耗量的方法对不同低温保存后皮肤活力进行检测.结果:新鲜组、-196 ℃组、-80 ℃组、-20 ℃组、4 ℃组活力依次下降,同时-80 ℃组、-20 ℃组、4 ℃组两种蛋白表达亦有明显下降.结论:低温保存后活力的改变与皮肤力学信号相关蛋白的表达下降关系密切.

  • 不同应激损伤所致血管内皮细胞中vWF的变化

    作者:洪欣;李凤芝;尹昭云;颜培华;何一心

    目的:通过检测血管内皮细胞(VEC)中vWF的变化,评价VEC的损伤.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技术对体外培养的猪肺动脉内皮细胞(PAEC)和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AEC)中vWF进行免疫荧光标记,通过流式细胞仪对vWF的细胞阳性率和荧光强度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观察低氧和低温所引起的vWF变化.结果:正常猪PAEC和大鼠AEC的vWF阳性率在80%左右,阳性程度较高.但缺氧或冷冻损伤可使PAEC和AEC的vWF阳性率不同程度的降低,同时,阳性细胞功能代偿,合成vWF增加,阳性细胞的荧光强度增加 .结论:检测细胞vWF的变化可以反映VEC的在不同致损伤条件下的功能状态.

  • 火箭推进剂中毒急救护理小组的建立与培训

    作者:孙颖

    火箭推进剂是易燃的化学物质,具有毒性、窒息、低温损伤等危害作用,一旦火箭推进剂泄漏,会引起中毒.因此,我院成立了全院性的医疗救护队,其中护理急救小组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 内皮细胞的低温损伤及少腹逐瘀汤挥发油干预研究

    作者:马宏跃;唐于平;段金廒;刘立;宿树兰;朱维娜;詹臻

    目的:考察低温对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及用于寒凝血瘀证的方剂少腹逐瘀汤(SFD)挥发油部位的干预效果.方法:低温损伤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6~24h后,MTT法检测细胞活力,hoechst33342、碘化丙啶(PI)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生化测定细胞丙二醛(MDA)及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变化.并在该模型中采用SFD及组方药材的挥发油部位进行干预.结果:低温损伤18h后与正常组比较,内皮细胞活力显著下降;荧光染色出现核固缩、碎裂等凋亡和坏死的形态变化;氧化损伤标志物MDA含量显著升高,但胞内SOD水平无显著差异.SFD总挥发油及川芎油、当归油及有效成分藁本内酯和桂皮醛,对低温造成细胞活力下降有显著保护作用.结论:持续低温可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活力下降、凋亡和坏死,且伴有氧化损伤;少腹逐瘀汤及组方药材挥发油部位能够提高低温受损内皮细胞的活力,这种有益作用为其临床提供部分药理学依据.

  • 细胞深低温冷冻损伤机制探讨

    作者:何波;王增涛;段永壮;郝丽文;沈芸;朱庆棠;刘小林

    目的 探讨深低温冷冻损伤导致细胞死亡的机制.方法 用不同电解质及不同浓度的冷冻保护剂(DMSO)对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进行程序降温,至深低温后复苏.采用Annexin V/PI荧光标记双染色、DNAPrep stain荧光标记染色,流式细胞术分析冻存前后细胞凋亡、坏死、存活、细胞碎片及BEL-7402细胞周期变化.结果 无冷冻保护剂时,冷冻后细胞坏死、碎片明显(P<0.05).随着离子和DMSO浓度的增加,冷冻后BEL-7402细胞凋亡更趋明显,但细胞坏死、碎片均不明显(P>0.05);冷冻前后细胞周期变化不显著(P>0.05).结论 在冷冻过程中,胞内冰损伤和溶质损伤是导致细胞损伤的独立因素;前者引起细胞死亡的方式是坏死,后者(包括电解质与DMSO)是导致细胞凋亡.冷冻导致的细胞死亡无周期特异性.

  • 低温损伤细胞的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杨鹏飞

    低温医疗即利用低温治疗疾病.早在公元前2 500年之前,埃及人就利用低温治疗头部的复杂骨折和胸部的炎性反应,也有记载曾利用冰治疗出血和浮肿[1].19世纪中期,英国医生Arnott[2]首次利用温度为-24~-18 ℃的含有碎冰的盐水溶液治疗乳腺癌和宫颈癌,这是组织冷冻技术在治疗疾病方面的早尝试.随着气体液化技术的建立,低温医疗器械逐渐得以应用.尤其是在1961年,美国神经外科医生Cooper设计了液氮医疗冷冻设备,标志低温医疗器械进入一个新时代.20世纪90年代,多冷冻探针系统的研制成功以及图像监测的普及更使低温医疗技术有了一个突破.在许多情况下,低温医疗器械成为微创介入治疗肿瘤的佳选择[3].总之,随着制冷低温技术的发展、低温医疗设备的更新和优化以及低温医疗的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深入,低温医疗技术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本文将对低温医疗器械对细胞及组织的损伤机制进行归纳总结.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