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沉脉主病及标准化探讨

    作者:刘佳;汪南玥;于友华

    针对沉脉的脉象特征、主病特点、变化预后及取脉方法进行论述,就现有研究所存在问题对沉脉的现代病理基础及临床研究标准化诊断、现代采集方法进行探讨,为中医脉诊采集规范化提供理论依据及实验方向.沉脉在现代研究中需要临床、基础研究进行充实,尤其是标准化研究中需要克服沉脉的生理性因素、季节性因素、脉诊采集仪器的可重复性差及采集标准不同等问题,寻找其脉诊信息特征并制定相关标准.

  • 论沉脉亦主表

    作者:王四平;吕淑静;李士懋

    常言浮脉主表,表证脉浮,但临床上表证初起,脉多不浮,反以沉脉多见.当然,并非表证始终不见脉浮,当外邪化热、热郁而伸时,豉荡气血外达可见浮脉,甚至可见洪数之脉.因此,表证存在与否,不以脉浮、脉沉为据.

    关键词: 沉脉 表证 里证
  •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主要症状辨析

    作者:刘金星

    麻黄附子细辛汤为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的代表方.结合临床病例分析,受凉后出现畏寒、发热、身体疼痛,兼见嗜睡、咽痛、痰有咸味等症状,具有沉脉或微细脉,是太阳少阴两感证的主要症状,致病机理为阳虚受寒.麻黄附子细辛汤可温少阴之阳,祛太阳之寒,能够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该方不仅可以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外感病,还可治疗多种内科杂病,只要辨证为太阳少阴两感证,病机为阳虚受寒,即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

  • 体型胖瘦对脉象影响的研究

    作者:唐亚平;侯恩存;戴芳

    人有胖瘦之分,而脉象亦随着体型胖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少.脉诊研究的关键之一是要能准确客观地定脉,以往的研究中,定脉或是单以医师诊脉结果为依据,或是单以脉象仪检测结果为依据,而这两种方法各有所长,因此笔者试将这两种方法相结合以准确测定脉象,观察体型胖瘦对脉象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 从高校统编中医临床学科教材不同版本谈浮、沉脉主病的认识

    作者:于晓飞;董正平;王科军;王斌胜;于京平

    通过对国家统编中医临床学科教材中浮、沉脉的整理,发现浮、沉脉的主病与中医诊断学教材的论述不完全一致:浮脉不仅见于表证、虚证,还可见于湿热痢、水肿等里实证;沉脉见于里证,很少单独出现,常需通过相兼脉判断病性的表里虚实.此外,临床教材中存在着脉象名称使用不规范的现象,在今后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当避免.

  • 仲景脉学研究及临床应用(三)--沉脉的临床应用

    作者:杨运高

    沉脉是较为常见的脉象,主要的脉象特点是脉位深沉。体型、季节、性别对沉脉均有一定的影响。其形成机理与气血不足、阴邪郁遏、气机郁滞等有关。沉脉在主病方面,既主里证,又见于表证。

  • 《金匮要略》沉脉证治探析

    作者:肖碧跃;艾碧琛;黄贤华

    <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日:"善诊者,察色按脉……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可见脉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医圣仲景对脉象也非常重视,颇有研究,其所著<金匮要略>中前22篇398条原文中,有145条论述脉象,占全书条文三分之一以上,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至今在指导临床诊疗上仍有其十分重要的意义,故后世有"杂病重脉,时病重苔"之说.

  • 《伤寒论》中沉脉临床意义探析

    作者:张涛

    目的:沉脉是临床中常见的脉象,而仲景对脉诊的运用颇为灵活,独具匠心,时至今日,仍为临床脉诊运用之典范,在辨证意义上也有很多特殊之处.故本论文期望通过整理《伤寒论》中该方面的条文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使仲景脉法能够更好的运用于临床.方法:本论文全面的整理了《伤寒论》中涉及沉脉的所有条文,并从生理性沉脉和病理性沉脉两个方面对其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结果:沉脉主里证.并可分为里阳虚证、营血不足、痰饮病、水热互结、瘀血内结、里有积滞、邪热内扰七种证型.结论:仲景脉法博大精深,系统整理《伤寒论》中有关脉法的条文,必能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更好的为人类健康服务.

    关键词: 沉脉 伤寒论
  • 浮脉、沉脉的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发展源流

    作者:于晓飞;王天芳;赵燕;薛晓琳;吴秀艳;陈欣然

    通过对《黄帝内经》以降相关文献的梳理,概述浮脉、沉脉的脉象特征与临床意义的发展轨迹,以正本清源,为脉象的规范化研究及指导临床实际提供一定依据.结果表明,现今所认识的浮脉、沉脉,无论从诊脉方法还是内涵,与古代尤其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中所记载的“浮”“沉”脉不完全相同:1)古人认为浮脉、沉脉可以是生理脉象;2)古人用浮、沉表述疾病状态下脉位浅、深的动态变化;3)古人用静态的浮脉、沉脉反映人体的生理、病理特征.中医对浮脉、沉脉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的认识是在发展中逐步完善的.

  • 中医寸关尺脉象与取脉压力的关系

    作者:赵宇平;刘聪颖;王晶晶;汤伟昌

    目的 探讨寸口部寸脉、尺脉佳取脉压力的浮沉判别方法 和阈值,解决三部脉象检测仪器研制过程中三部脉象如何定量加压的问题.方法 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55例,分别采集同一受试者同手寸口部寸、关、尺三部脉象的佳取脉压力,并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正常人体关脉佳取脉压力比寸脉佳取脉压力衰减程度为0.189±0.053,正常人体关脉佳取脉压力比尺脉佳取脉压力衰减程度为0.226±0.044.结论 通过计算佳取脉压力的衰减程度,由关脉的浮中沉判定阈值推断出寸部和尺部脉的浮,中、沉判定阈值.

  • 子宫肌瘤的中医脉象特征及分析

    作者:苌丽静;梁嵘;王召平;高思妍;阿南悦子;王盛花

    目的 分析子宫肌瘤的常见中医脉象及其特征.方法 对4,5,6,7版中医妇科学中医药高等教育教材、1999~2008年医药卫生期刊中有关子宫肌瘤脉象研究的125篇文献、4000余例现代名中医医案中子宫肌瘤的脉象记录进行分析.结果 子宫肌瘤的脉象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和规律性.实际诊疗中记录的子宫肌瘤脉象达32种,出现率高的脉象为沉弦脉.结论 子宫肌瘤的脉象特征表现为脉位以沉脉为主,脉的形与势以弦脉、涩脉、细脉为主.

  • 沉脉与生理性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唐亚平;杨宏宝;樊新荣;戴芳;朱文锋

    目的:观察生理性沉脉在正常人中出现的比率及其与性别、体型胖瘦、季节等生理性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将医师诊脉与ZM-ⅢC型智能化脉象仪检测相结合,对1062名健康大学生进行沉脉测定.结果:受检者中,沉脉为109例,占受检者总数的10.26%,在冬季出现的比率明显高于其它季节(P<0.01),在超重或肥胖体型者中出现的比率明显高于消瘦体型、正常体型者(P<0.01),而正常体型者又明显高于消瘦体型者(P<0.05),男女之间出现比率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型胖瘦、季节等生理性因素与沉脉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形体肥胖、冬季出现是判断生理性沉脉的重要依据.

  • 脉式规范

    作者:黄亚丽;宋尚晋;岳小强

    脉诊是中医临证不可或缺的重要诊疗方法,作者结合自身多年临证体会,就临床诊脉的要点及注意事项进行了梳理,期望为了解、学习和运用中医脉诊提供一定借鉴.

  • 《伤寒论》中浮脉与沉脉临床意义辨析

    作者:于晓飞;王天芳;薛晓琳;吴秀艳;赵燕;葛舰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不仅承袭了《内经》正常人脉象浮、沉与四季变化相关的观点,还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如生理状态下人体脉位与体格、精神状态有关.作为病脉,浮脉主表证、阳热亢盛证、虚证、痈疡病,提示阳气来复;沉脉主里证、湿邪.浮沉之脉位变化可以反映疾病发展趋势.这些论述对后世浮脉主表证、虚证,沉脉主里证的脉诊理论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伤寒论 浮脉 沉脉 脉诊
  • 浅谈人之“八纲脉”

    作者:顾瞻;岳小强;刘龙

    人之脉象大体可从脉位、脉率、脉力、脉畅四个角度,分为浮和沉、迟和数、实和虚、滑和涩八种典型病脉,统称“八纲脉”。八纲脉为辨脉之提纲,可辨别病之表里、寒热、实虚、在气在血,为识脉辨证之捷径。证之临床,该方法提纲挈领,不仅有助于初学者去芜存菁,掌握脉学之要,而且直指临证,指导辨证论治。

  • 高等中医药院校统编《中医诊断学》教材中浮沉脉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的发展演变

    作者:于晓飞;董正平;王科军

    通过系统搜集、梳理、分析多版《中医诊断学》国家统编教材中浮与沉脉的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对其认识的发展变化过程总结如下:历版《中医诊断学》教材对浮、沉脉脉象特征的描述基本一致,除1版教材赋予浮脉滑利特点之外,均认为浮、沉脉是描述脉位浅深的相反脉;临床意义方面,早期教材仅就主病进行了论述,即浮脉主表证、虚证,沉脉主里证,并以兼脉有力无力区分表实、表虚、里实、里虚.至六版教材始,不再讨论“表实”浮而有力、“表虚”浮而无力的问题,而是以有力与无力区分人体正气虚否,避免了表虚是否归属表证的争论,同时提出浮、沉脉可以为生理性脉象,由桡动脉部位浅深,或因季节阳气升降等生理因素形成.

  • 沉脉的特征、形成机制及主病研究

    作者:杨运高

    从脉象特征、影响因素、形成机制、浮沉比较、所主病证5个方面对沉脉进行了阐述.其特征是脉位较低,轻取不应,重按乃得;影响因素包括体型、季节、性别;沉脉的形成与疾病的表里、气血的强弱、气机郁滞的程度、邪气的性质及多少有密切关系;借助浮沉脉象的比较,可判断正气的强弱,邪气的多少以及病位和病势;沉脉主里此为常规,多见于阴寒内盛、水饮、阳气虚衰、气机郁滞、血虚、阴虚内热等情况;沉脉也有主表之时,多见于表证初期和太少两感.

  • "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探析

    作者:郭丽华;魏红

    "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是对男性、女性的正常生理状况的概括,但同时也指出了男性、女性各自的生理特点,如果将其运用于临床,用以分析各自的疾病特点,将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指导作用.

    关键词: 沉脉 阴阳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