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针刺治疗中风后抑郁症临床观察

    作者:王海箭

    目的:寻找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佳方法.方法:治疗组采用针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口服百忧解治疗.将两组的疗效及起效时间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平均起效时间8天;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平均起效时间14.5天.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平均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中风后抑郁症有良好疗效,与药物治疗疗效相仿,且起效更快.

  • 初发脑卒中患者并发抑郁症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赵红;王春毅;赵文莉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220例初发脑卒中住院患者,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评定其抑郁程度,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析二者相关性,同时分析卒中部位及病程与抑郁症发病的关系.结论: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与抑郁症的轻重程度成正相关,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与卒中部位位置无关,左利手患者右半球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病率高于左半球患者.

  • 糖尿病抑郁症的筛查及治疗模式探讨

    作者:耿凤芹;姜雪莲;李新胜;王文杰

    目的:探讨糖尿病抑郁症的治疗模式.方法:193例糖尿病患者筛查出80例糖尿病抑郁症,随机分两组,即心理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心理治疗组采用以心理护理为主导的模式进行治疗.结果:经治疗后,FBG、PBG、HbAIc、饮食运动,药物治疗等指标改善,无统计学差异.心理治疗组抑郁症状、血糖控制水平.治疗依从性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以心理护理为主导的护理模式对糖尿病抑郁症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模式.

  • 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动物模型的建立

    作者:吴凡;金秋

    目的:建立脑卒中后抑郁状态(PSD)动物模型.方法:采用wistar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联合孤养和慢性温和性应激刺激,造成PSD动物模型.结果:模型组大鼠蔗糖水饮用量、旷野试验中水平及垂直得分均小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SD动物模型能充分模拟PSD患者的核心症状,实验重复性较好,是研究PSD的理想模型.

  • 股骨骨折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并发抑郁症的影响

    作者:陈云庆;张英

    目的 探析股骨骨折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方法 共选取血液透析中心80例血液透析患者,其中40例股骨骨折患者和40例无骨折患者.统计抑郁症的人数、睡眠障碍、体重及测量Kt/v、前清蛋白.结果 尿毒症骨折患者抑郁症的患病率90.0%,睡眠障碍患病率92.5%,Kt/v未达标率35.0%,干体重未达标率19.5%,前清蛋白(270.8±40.8),与非骨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股骨骨折后抑郁症患病率高,容易发生Kt/v不达标,干体重不达标,营养不良.

  • 脑卒中182例抑郁状况分析

    作者:李文辉;周琴

    目的:调查并分析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情况和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并自制相关情况调查表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分组观察,统计分析抑郁发生和年龄、性别和其他因素的相关性.结果:182例脑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者84例,发病率为46.2%,发生与年龄的关系不大,而与性别、长期疾病困扰等多种因素相关.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症发生率较高而且受多种因素影响.

  • 脑卒中后抑郁症误漏诊56例分析

    作者:刘昌金

    脑卒中后抑郁症是影响患者健康快乐和回归社会的重要因素,并且对其预后可能产生不良影响.而患者在就诊时易漏诊和误诊.我院2005-01~2006-12被漏诊和误诊的脑卒中后抑郁症56例,对其漏诊和误诊的原因分析如下.

  • 风湿病合并抑郁症状相关因素调查

    作者:木尼热·候赛因;邹韶红;佟钙玉

    目的:调查风湿病患者伴抑郁症的发生状况并分析其原因.方法:采用宗氏自评抑郁量表对1 53例风湿性疾病患者进行评估并寻找原因.结果:风湿性疾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伴抑郁状况者31.3%,风湿病伴抑郁症状的常见原因主要为担心残疾,无法根治,经济负担,药物的不良反应.结论:风湿病患者伴抑郁症状较常见,要关注风湿病患者心理健康并积极治疗.应及时剑临床心理科门诊进行详细的检查.诊断和治疗会增强患者治疗风湿病的信心和依从性,也更有利于躯体疾病的治疗.

  • 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发病相关因素调查

    作者:张艳芳;闻亚军;王静

    现代医学认为,围绝经期抑郁症的发病主要与神经内分泌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相关[1],围绝经期抑郁症是一种首次发病于围绝经期,以焦虑不安和情绪低落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属于情感精神障碍,发病年龄多在44~55岁之间,表现为除了潮热、出汗等血管运动症状,往往伴随一些情绪问题如:烦躁、焦虑、内心不安、甚至惊慌、恐惧、记忆力减退、缺乏自信、行动迟缓、严重者对外界冷淡、丧失情绪反应,严重影响了更年期妇女的生活质量.为了解社会环境、家庭心里因素、内外科疾病等因素对更年期抑郁症状发生的影响,笔者对秦皇岛市更年期妇女的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

  • 产褥期抑郁症发病情况及影响因素调查

    作者:傅炜;傅中莲

    目的:了解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病情况,探讨影响产后抑郁症的因素.方法:采用自编调查表及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对2 000例孕产妇进行孕晚期、产后7 d及产后42 d的调查和评定.结果: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生率为12.6%,与产妇及家人文化水平的差异、公婆同住、新生儿健康、个性内向、不良孕产史、孕前产后支持度等因素明显相关.结论:产褥期抑郁症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针对各种因素积极干预是十分必要的.

  • 癌症患者抑郁状况相关因素调查

    作者:岳海淑;陈智;李天一

    目的:探讨癌症患者抑郁症发生相关因素,有效解决癌症患者心理问题.方法:应用Zung(SDS)抑郁状态自评量表对进行筛选,凡Zung抑郁自评量表为抑郁状态者,再进行Hamilton抑郁量表检查,进行处理.结果:癌症患者抑郁症发病相关因素有癌症临床分期、患者认知程度、家人支持情况、治疗效果、配偶支持程度、患者对死亡态度等6项;患者抑郁症严重程度与家人及朋友支持情况、治疗效果、患者对死亡态度、经济基础等4项因素显著相关.结论:针对4项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抑郁症发生.

  • 易漏诊的卒中后抑郁

    作者:潘智茂;吴培俊

    1921年Kraepelin首次提出了"脑卒中后抑郁"的概念,到20世纪80年代这种卒中后精神障碍被正式命名为脑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本文就脑卒中后抑郁的现状综述如下.

  • 抑郁症与冠心病关系研究进展

    作者:邵迴龙;葛志明

    冠心病是心血管系统中常见疾病之一,也是影响患者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抑郁症是一种与情绪障碍有关的精神性疾病,而抑郁症与冠心病关系已有许多文献报道.冠心病伴抑郁症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化,导致临床误诊、误治.近年来研究发现,抑郁症或抑郁状态可能是冠心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 脑卒中后抑郁研究进展

    作者:沈新天;濮孟久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全世界50亿人口中估计有1.5亿抑郁障碍患者.在21世纪中,抑郁将成为居第1位的精神心理障碍[1].全球的估计,至2020年,造成疾病负担的十种主要原因中,抑郁症将列在第2位[2].故必须将精神疾病的防治和康复看做整个卫生系统的责任,而非仅仅是精神科医生的责任[3].由于脑卒中后患者的生活发生了突然而意外的变化,如或轻或重的持续功能缺损、加重机能障碍的并发症、社会生活能力减弱等,从而引发许多心理、情感和行为障碍,其中以抑郁常见.若症状持续2周以上,称卒中后抑郁[4].早在20世纪40年代国外就有学者报道过,直到80年代初,才正式定义为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5].

  • 脑卒中后抑郁126例的护理干预

    作者:苏玉红

    对我院2002-06~2002-09脑卒中后精神抑郁患者护理干预治疗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48例,女78例,年龄40~83岁.均经颅脑CT确诊,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其中缺血性卒中58例,出血性卒中68例.

  • 成人支原体肺炎并发心肌炎、抑郁症一例

    作者:李晓娟;周平

    权××,女性,20岁,×国留学生,因畏寒、发热伴咳嗽、咳痰5天于2003年10月5日入院.患者入院前5天无诱因出现全身不适、乏力、畏寒、发热,体温在37.5℃~38.5℃之间,伴咳嗽、咳痰,无明显胸闷、心悸、呼吸困难等.门诊X线检查示"右下肺可见片状密度增高影",以"肺炎"收入院.

  • 脑卒中后抑郁及其治疗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邵国富;程丰;包仕尧

    背景: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交活动障碍对神经功能恢复是否有影响?目的:观察PSD的发生率和相关因素,探讨盐酸氟西汀(百优解)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选自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0-01/2002-03连续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32例(脑梗死78例,脑出血54例),男79例,女53例,年龄48~87岁,平均(62.5±12.1)岁,受教育时间(5.2±4.5)年.方法:在病程2周、1,3,6,12个月时对每一位人组患者行PSD诊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同时完成Zung'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主要观察指标:神经功能缺损,ADL,HAMD,SDS,SAS评分.结果:①脑卒中患者中约44.7%出现抑郁症状.②脑卒中类型和性别与PSD发生率无相关性(P>0.05).③PSD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程度有关.④盐酸氟西汀能明显改善病程3,6个月时神经功能缺损,病程12个月时抑郁症状(4.63±2.37),日常生活能力(23.25±10.12),神经功能缺损(12.95±11.54)方面改善尤为显著,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016~12.174,P<0.05).结论:抗抑郁治疗能在抑郁症状明显改善的同时,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 抑郁症与血神经肽 Y水平的关系

    作者:洪伟;方群

    目的探讨抑郁症与血神经肽 Y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对 15例抑郁症患者血神经肽 Y水平进行测定,并与正常对照比较.结果抑郁症患者治疗前血神经肽 Y水平为( 16.7± 67) ng/L,治疗后为( 156.5± 59.3) ng/L,均高于正常对照 [( 145.1± 44.1) ng/L],差异有显著性 (t=2.78, P< 0.05).血神经肽 Y水平与汉密顿抑郁量表无相关性 (r=- 0.013,P=0.964).结论血神经肽 Y可能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有作用.

  • 类风湿关节炎伴发抑郁症动物模型的建立

    作者:郑琴;朱跃兰;侯秀娟

    目的:建立类风湿关节炎伴发抑郁症动物模型.方法:以复合造模思路,在采用胶原诱导复制大鼠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基础上,结合孤养法和慢性不可预知的温和应激方法,造成类风湿关节炎伴发抑郁症动物模型.结果:造模后给予行为学测试和下丘脑5-HT、5-HIAA含量测定,模型组大鼠踝关节肿大畸形,关节炎指数增高,蔗糖水饮用量、旷野试验中水平及垂直得分、下丘脑5-HT、5-HIAA含量都明显小于正常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类风湿关节炎伴发抑郁症动物模型关节肿大畸形,关节炎指数增高,呈抑郁状态,兴趣丧失,快感缺乏,运动迟滞等,能充分模拟类风湿关节炎伴发抑郁患者的核心症状,实验重复性较好,是研究类风湿关节炎伴发抑郁的理想模型.

  • 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心理治疗研究近况

    作者:三瑛;王旭东

    卒中后抑郁症 (post stroke depression, PSD)是指脑卒中发生后,临床上除脑卒中固有的各种躯体症状外,尚出现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为主的病症,是脑血管疾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占脑卒中病人的40%~50%左右,其中重度抑郁大约占10%[1].

48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