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红豆蔻、大高良姜乙酸乙酯部位对胃溃疡寒证大鼠胃组织GAS、MOT、EGF、VEGF、6-keto-PGF1α的影响

    作者:秦华珍;李明芳;丘海冰;苏善美;黄燕琼;柳俊辉;谢鹏;龙小琴;罗君

    目的:观察山姜属中药红豆蔻与大高良姜乙酸乙酯部位对胃溃疡寒证模型大鼠胃泌素(GAS)、胃动素(MOT)、表皮生长因子(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的影响,以期探讨其对胃溃疡寒证大鼠温胃散寒的作用机制.方法:7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红豆蔻与大高良姜乙酸乙酯高低剂量组(分别称为红乙高、低组;大乙高、低组),每组10只.采用15%冰乙酸和4℃知母水煎液复制胃溃疡寒证模型.造模成功后,4个受试药物组分别灌胃红豆蔻与大高良姜乙酸乙酯高、低剂量药物,测定大鼠胃组织GAS、MOT、EGF、VEGF、6-keto-PGF1α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GAS、MOT含量显著降低(P<0.01);EGF、VEGF、6-keto-PGF1α含量显著升高(P<0.01,P<0.05,除红乙低组6-keto-PGF1α外);与大乙高组比较,红乙高组可显著降低GAS、MOT含量(P<0.01),显著升高VEGF含量(P<0.05).结论:红豆蔻与大高良姜乙酸乙酯部位可通过降低GAS、MOT含量,升高EGF、VEGF、6-keto-PGF1α含量而发挥其温胃散寒的功效及胃溃疡保护作用.

  • 大高良姜辛辣成分的结构与活性研究及其应用

    作者:蔡明招;卢志毅

    大高良姜为姜科良姜属植物大高良姜Alpinia galanga (L.)Willd.的根茎,又名大良姜.大高良姜是生长在东南亚地区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花为白色的有芳香性气味的大串花.市面上有几种混淆品:一种是高良姜A.officinarum Hance,它是生长在中国的一种多年生的天然草本植物,广东省徐闻县有专门的种植基地,其花是白色的具有玫瑰叶纹的锥状花序;另外还有益智A.oxsyphylla Miq.、草豆蔻A.katsumadai Hayata和距花山姜A.calcarata RosC..

  • 高良姜与混淆品大高良姜的鉴别

    作者:王荔青;王鼎峰

    目的对混淆品大高良姜的鉴别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药材性状、组织特征、理化鉴别的方法.结果正品与混淆品具不同鉴别特征.结论能准确地对正品高良姜与混淆品大高良姜进行鉴别.

  • 大高良姜的化学成分及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细胞毒作用研究

    作者:王文杰;亓淑芬;仲浩;姚庆强

    目的 研究大高良姜的化学成分及所得部分苯丙素类化合物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细胞毒活性.方法 用柱色谱技术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细胞培养MTT染色法测定化合物对肿瘤细胞的毒性.结果 分离并鉴定出10个化合物,分别为:二乙酸-反式-对香豆醇酯(Ⅰ),对乙酰氧基苯丙烯醇(Ⅱ),对乙酰氧基苯丙烯醚( Ⅲ),1'-乙酰氧基胡椒酚乙酸酯(Ⅳ),反式对羟基桂皮醛(Ⅴ),反式对羟基桂皮酸(Ⅵ),反式-对羟基桂皮醛乙酯(Ⅶ),二对乙酰氧基苯乙烯甲烷(Ⅷ),对羟基苯甲醛(Ⅸ),2,5-二羟基苯甲酸(X);化合物Ⅰ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生长抑制作用较强,化合物Ⅱ~Ⅵ无明显细胞毒作用.结论 化合物Ⅱ,X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到;化合物Ⅰ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有一定的细胞毒作用.

  • 大高良姜的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亓淑芬;纪凤锦;姚庆强

    目的 研究大高良姜(Alpinia galanga rhizomes)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层析技术分离纯化,用物理,化学和光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并鉴定6种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Ⅰ),二乙酸-反式-对-香豆醇酯(Ⅱ),1-O-十七烷酸甘油酯(Ⅲ),反式-对羟基桂皮醛(Ⅳ),胡萝卜苷(Ⅴ),丁二酸(Ⅵ).结论 化合物Ⅲ、Ⅵ系首次从大高良姜中分离得到.

  • 高良姜与大高良姜的紫外光谱鉴别

    作者:赵红旗

    高良姜(Rhizoma Alpiniae Officinarum)为较常用中药,始载<名医别录>,具有温胃散寒,消食止痛之功.用于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嗳气吞酸等症.历版<中国药典>收载为姜科植物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的干燥根茎,但近年来发现市场上有以大高良姜[Alpinia galanga(L.)Swartz]根茎充之销售的.虽然二者性状差异不大,且文献亦有记载本品在云南等地做高良姜药用,但其所含挥发油较少,香气较淡,药材质量较差,因此有必要对其鉴别而区别用之.实际工作中依据药典方法单纯通过性状、显微鉴别有一定难度,考虑到紫外光谱法的优越性,笔者进行了二者紫外光谱鉴别的探讨,结果如下.

  • 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对胃溃疡寒证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

    作者:丘海冰;苏善美;李明芳;谢鹏;秦华珍;黄燕琼;柳俊辉

    目的:研究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对胃溃疡寒证大鼠血清COR、IL-8、SOD、MDA、GAS、MTL、SS、TXB2含量的影响,探讨同一植物不同药用部位药效与作用机制的相关性.方法:以大鼠复制胃溃疡寒证模型,设置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附子理中丸组、大高良姜乙酯乙酯部位高剂量组、大高良姜乙酯乙酯部位低剂量组、红豆蔻乙酯乙酯部位高剂量组、红豆蔻乙酯乙酯部位低剂量组,每组10只.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COR、IL-8、SOD、MDA、GAS、MTL、SS、TXB2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清COR、IL-8、MDA、GAS、MTL、TXB2含量显著升高,SOD、SS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血清COR、IL-8、MDA、GAS、MTL含量降低(P<0.05或P<0.01),SS含量升高(P<0.05或P<0.01);除大高良姜乙酸乙酯部位低剂量组各给药组SOD活性均升高(P<0.01);除红豆蔻各组外,各给药组血清TXB2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大高良姜乙酸乙酯部位高剂量组比较,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高剂量组COR、GAS含量降低,TXB2含量升高(P<0.01);与大高良姜乙酸乙酯部位低剂量组比较,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低剂量组COR、GAS含量降低,SOD、TXB2含量升高(P<0.05或P<0.01).结论: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均具有治疗胃溃疡寒证的作用,其作用机制相似,均与抑制炎症因子表达、降低氧自由基反应、抑制胃肠运动、减少胃酸分泌有关.

  • 不同产地大高良姜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研究

    作者:秦华珍;谭喜梅;黄燕琼;柳俊辉;翁铭钻;谢鹏;龙小琴;罗君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不同产地大高良姜药材的指纹图谱.[方法]采用phenomenex-C18色谱柱(250 mi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60 nm.[结果]建立了10批不同产地大高良姜药材乙醇提取部位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确定了10个共有峰及其相对保留时间和相对峰面积,不同产地大高良姜药材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大于0.90.[结论]该分析方法稳定、可靠,可用于大高良姜药材质量的控制和鉴别.

  • 大高良姜、建砂仁、益智不同提取物对胃实寒证大鼠胃黏膜的保护作用

    作者:秦华珍;黄燕琼;王晓倩;刘颖;余腾飞;刘磊;李文强

    [目的]观察大高良姜、建砂仁、益智三味山姜属中药对胃实寒证模型大鼠胃黏膜的保护作用,探讨此三味中药所含挥发油与温中散寒功效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灌服寒凉药(石膏、知母、黄柏、龙胆草)及冰柜冷冻的方法复制胃实寒证模型;分别予以大高良姜、建砂仁、益智三味中药的挥发油及去挥发油水提液,分高、低剂量组进行观察,阳性对照药选用附子水煎液.光镜下观察胃黏膜的病理学改变.[结果]三味药物的挥发油高剂量组对胃实寒证模型大鼠的炎细胞浸润、腺体破坏或减少、黏膜充血水肿均有显著的改善作用(P <0.05或P<0.01);大高良姜挥发油低剂量组对炎细胞浸润有非常显著改善作用(P<0.01);建砂仁挥发油低剂量组对胃黏膜充血水肿有非常显著改善作用(P<0.01);益智挥发油低剂量组对炎细胞浸润、腺体破坏或减少有非常显著改善作用(P<0.01).大高良姜去挥发油水提液高剂量组对炎细胞浸润和黏膜充血水肿有非常显著的改善作用(P<0.01),低剂量组对黏膜充血水肿有显著性改善(P<0.01);建砂仁去挥发油水提液高、低剂量组对黏膜充血水肿有非常明显的改善作用(P<0.01);益智去挥发油水提液高、低剂量组对胃黏膜各种损伤均无明显改善作用.[结论]大高良姜、建砂仁、益智挥发油对胃实寒证大鼠胃黏膜有良好的改善作用,提示此三味药的主要活性成分挥发油与其温中散寒功效有密切的相关性;大高良姜、建砂仁去挥发油水提液也对胃黏膜充血水肿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说明这二味药还含有其他保护胃黏膜的活性成分.

  • 大高良姜不同部位总黄酮的提取工艺优化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作者:刘源;唐斌;张孝琴;杨刚

    目的:优化大高良姜根、茎、叶不同部位总黄酮提取工艺并比较其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超声辅助提取的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以料液比、乙醇体积分数、水浴温度、超声时间为因素,以总黄酮提取率为指标,优化大高良姜总黄酮提取工艺,并对各部位总黄酮在不同质量浓度下(0.1~1.0 mg/ml)进行DPPH自由基清除、O2-自由基清除、植物和动物油脂保护作用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试验[均以维生素C(VC)为对照]。结果:优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23.8、乙醇体积分数60%、水浴温度80℃、超声时间33.5 min;此条件下大高良姜根、茎、叶中总黄酮提取率分别为53.5、52.7、52.5 mg/g,与预测值相对误差均不高于2.48%。各部位总黄酮在0.5 mg/ml时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叶(94.3%)>根(93.6%)>茎(90.8%),VC为96.4%;在1.0 mg/ml时对O2-自由基清除率为根(63.7%)>茎(60.2%)>叶(42.9%),VC为94.7%;在0.4 mg/ml时对植物油脂的保护率为叶(39.7%)>茎(30.6%)>根(28.3%),对动物油脂的保护率为叶(40.6%)>茎(30.2%)>根(29.3%),VC均约为60%。结论:优化的提取工艺可行,可用于大高良姜不同部位总黄酮的提取;各部位总黄酮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并以叶中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相对较强。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