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北宋校正医书局对《黄帝内经素问》校勘考释(二)

    作者:师建平;梁永宣;孟永亮

    校正医书局是北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由官方专门设置的、以刊行颁印中医古籍为目的的临时性校正机构.至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12年间先后有13位官员参与编校医籍11部.其中,对《黄帝内经素问》一书出具校语注文条数、字数多,校勘质量高,也能体现宋代医籍校勘水平,并成为宋之后的定型化版本,直至今天仍被传习.文章拟从音义注释、讹误勘正、文句断识、篇以再现4个方面就校正医书局对《黄帝内经素问》的校勘内容进行简要考释.

  • 北宋校正医书局编校《嘉祜本草》考释

    作者:孟永亮;梁永宣;师建平

    校正医书局是北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由官方专门设置的、以颁印刊行中医古籍为目的的临时性校书机构.至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12年间先后有13位官员参与编校医籍11部.其中,《嘉祜本草》是校正医书局着手编校、成书面世早的医籍.宋臣对全书1 082种药物逐一考释校注,并以15条凡例严格规范补注,对所引录的历代文献明确标记,为后世医家编校古籍开创了范式,对当今中医药文献整理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历史借鉴.文章拟从编校过程、方法和内容等3个方面进行简要考释.

  • 北宋校正医书局对《外台秘要方》校勘考释

    作者:孟永亮;梁永宣;师建平

    校正医书局是北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由官方专门设置的、以刊行颁印中医古籍为目的的临时性机构.至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12年间先后有13位官员参与编校医籍11部.其中,《外台秘要方》为校正医书局初计划校正的8部医籍之一,由孙奇主校,林亿详定,并成为宋朝之后的定型化版本,传习至今.文章将从校勘过程、方法及内容等3个方面进行简要考释.

  • 北宋医学专业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及其对医学发展的影响

    作者:李宁;郑洪

    北宋九朝,文教兴盛,图书事业得到充分发展.宋仁宗嘉祐年间,对医学著作的整理、校勘和出版也出现高潮.其标志就是专门的编辑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的设立.

  • 《脉经》"伤寒"考

    作者:毛秉豫;刘世恩

    <脉经>系西晋太医令王熙(字叔和),于公元220~230年间撰著的有关脉学专著,共10卷.现在流传于世的<脉经>,是经过北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校正后的传本,在对<脉经>进行修订时,除在编次体例上进行了调整之外,又将王叔和收集在<伤寒杂病论>中的部分条文进行了删削,如卷九第三、五、九篇均可见到"方见伤寒中"或"在伤寒中"之语.尽管这样,<脉经>中仍有三分之一的内容,属<伤寒杂病论>未散佚的条文,因此,<脉经>是相关<伤寒杂病论>早的传本之一.

  • 北宋校正医书局林亿生平探析

    作者:孟永亮;梁永宣

    林亿是北宋校正医书局的重要人物,中医界对其在医籍校勘方面的贡献多有研究,但关于其生平、官职变化少有考证.通过史料分析林亿的生平里籍及官职,认为林亿为开封人,约出生于北宋真宗咸平、景德年间(998-1007年);景祐元年(1034年)中书判拔萃科,除两使幕职官;嘉祐二年(1057年)七月诏入秘阁;林亿为仁宗朝枢密使高若讷之次婿;他曾有诗作保存于世.嘉祐二年(1057年)八月成为北宋校正医书局的重要成员,历仁宗、真宗、神宗三朝,十余年间,校勘医籍成就突出,官职屡有升迁.

  • 北宋校正医书局编校医籍概述

    作者:孟永亮;梁永宣

    校正医书局是北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由官方专设的以编校、刊行中医古籍为目的的临时性医籍校正机构.至神宗熙宁二年(1069),12年间先后有13位官员参与编校医籍,使之成为宋之后的定型化版.本校正医书局原计划校正医籍8部,后编校成书11部.校正医书局编校每部医籍所需时间不同,多者10余年,少者不足1年.校正医书官不在校正医书局的办公场所校书,而在自己家里校书.校正医书局的成员包括提举校正医书局和校正医书官,既有儒臣,也有医官,儒臣在医书校正中占有主导地位.校正医书局从诏选校正医书官、制定编校计划、确定编校原则、布置编校任务等,均有一套严格的工作流程.

  • 儒医平议

    作者:李健祥

    自宋代以来,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并影响着中医学的发展,"儒医"一词更是沿用至今.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不论是医学典籍的整理,还是医学理论的阐发总结,以及医学教育、伦理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儒家思想的介人也对医学发展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苏东坡以"圣散子"治疫获效,遂夸大其效而记述之,后人不加辨析,肓目师法,误人其多.再如受"事亲"、"济众"思想的影响,子女"割股事亲",甚至更甚,士绅之辈不加辨析,盲目施药.

  • 校正医书局是世界早的国家卫生出版机构

    作者:岐黄

    北宋天圣四年(1026),宋仁宗诏令天下,广征医书医方,并敕命晁宗慤、王举正等人校定古代医书.越年,由国子监将校定的《黄帝内经素问》、《难经》、《诸病源候论》等摹印颁行.这是宋政府大规模整理刊印古医籍之肇始.嘉祐二年(1057)应大臣韩琦之请,仁宗复诏置"校正医书局"于编修院下,由医官掌禹锡、林亿、高保衡等领衔,组织一批著名的专家学者,从事前所未有的校正、编纂和刊行医经典籍的工作.

  • 北宋校正医书局对张仲景著作校勘考述

    作者:孟永亮;梁永宣

    校正医书局是北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由官方专门设置的,以刊行颁印中医古籍为目的临时性机构.至神宗熙宁二年(1069),12年间先后有13位官员参与编校医书11部.其中,张仲景著作被整理为《伤寒论》《金匮玉函经》和《金匮要略方》3部,且成为宋之后的定型化版本,直至今天仍被应用.本文拟从校勘过程、校勘方法及校勘内容等3方面就北宋校正医书局对张仲景著作的校勘情况进行考述.研究结论认为:张仲景著作未列入校正医书局初的校正计划;由孙奇担任张仲景著作的主校并撰写序言,林亿等在后详定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张仲景著作的校勘过程先后用时约9年;宋臣在校勘中不同程度地应用了对校、本校、他校、理校等校勘四法,并从注音、释义、避重、疑非、示阙或未见等5方面进行了详细校勘;在对张仲景著作的校正过程中,充分展示了北宋校正医书官丰富的医理知识、高超的校勘水平和谨慎的校勘态度.

  • 北宋校正医书官孙奇、孙兆考述

    作者:孟永亮;梁永宣

    孙奇、孙兆兄弟二人为北宋校正医书局的重要成员,但史书中关于其生平事迹的记载较少且零散,目前亦鲜有人研究.通过发掘史料,该文对孙氏兄弟的生平及校书经历加以考述.研究结论认为:孙氏兄弟为河南卫州人,后客居河阳,二人约生于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前后.孙奇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致仕,卒年不详,累官至朝散大夫,12年间参校医书9部,因校书而名垂史册;孙兆晚卒于元丰八年(1085年),累官至将仕郎、殿中丞,16年中参校医书2部,以医术而流芳百世.孙氏兄弟在医籍校正方面,功绩显著,为保存和传承古代医籍做出了重要贡献.

  • 良相良医方寸间——高若讷医事述要与《伤寒类要》

    作者:郭秀梅;冈田研吉;加藤久幸

    根据史料和医学文献分析认为北宋官至枢密史的高若讷对医学造诣颇深,在推荐北宋校正医书局人事上功不可没.所撰<伤寒类要>,在<证类本草>和<永乐大典>中有若干引述.

  • 北宋校正医书局所校医籍署名考释

    作者:孟永亮;师建平;梁永宣

    从署名位置、署名格式和内容、署名人员和顺序等3个方面对北宋校正医书局所校医籍的署名情况进行简要考释.校正医书官在医籍卷前、卷中、卷尾等不同位置署名;署名格式内容和人员随着署名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署名顺序按官职大小排列,官职小的在前,官职大的在后;具体校正官员署名前,提举校正医书官随后,朝中官员后;馆阁官员、知医儒臣署名,翰林医官不署名.

  • 北宋校正医书局对《千金要方》改动评析

    作者:曾凤

    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宋仁宗诏令:"即编修院置校正医书局,命直集贤院、崇文院检讨掌禹锡等四人,并为校正医书官."北宋校正医书局集中人力物力,先后校正并刊行了<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脉经>、<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十余部古典医籍,使这些宝贵的医籍经过整理流传至今,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

  • 北宋校正医书官高保衡考述

    作者:孟永亮;梁永宣

    高保衡为北宋校正医书局重要成员之一,但史书关于其生平事迹的记载较少,且目前亦鲜有人研究.通过发掘史料,本文拟从生平里籍、校书经历两方面加以考述.研究结论认为:高保衡为北宋名臣高若讷次子,并州榆次人,后迁徙卫州;生卒年不详;未见史料记载其科举入仕,但因其父为朝官,推测为门荫补官;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从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至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9年间与孙奇、林亿等校正医书10部,成绩突出,官升2次,累官至朝奉郎守国子博士校正医书骑都尉赐绯鱼袋,为保存和传承古代医学文献作出了重要贡献.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