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虚实二脉脉象的探求

    作者:廖立行;方远辉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历代脉书继承了仲景将虚实二脉视为一对并列而相反的阴阳脉象,虚实二脉脉象概念也基本是在《脉经》基础上进行着发挥,但由于历代脉书对脉象的形象描述及其诊脉技法有所误解,虚实二脉平添了诸多无关的脉象因素,徒增困扰,致后世逐渐将虚实二脉曲解为脉搏动力度强弱的"势"方面的脉象.从仲景及《脉经》源头上,我们发现虚实二脉本质是一对体现脉管"空"与"满"充盈度不同状态的单因素脉象,是"形"方面的"独"脉,也能据此将虚实二脉与缓、紧、芤、革(牢)诸脉象在"形、势、兼、独"方面作出明确的鉴别.这样针对古典脉象本质的探求,以及将脉象标准化与单因素化,对于实现脉诊的客观化,必将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 代脉辨惑

    作者:马英明

    代脉首见于《黄帝内经》。但是自《脉经》开始至今,代脉的含义就存争议。文章首先根据《黄帝内经》原文和摘引历朝主流脉诊精要,进行相互比对指出疑惑所在。同时从诊病治病风格特点的历史变革中总结规律。并以此对脉诊的影响来解释对代脉的不同认识的根由。以王冰和张景岳对《黄帝内经》的著述为例进行分析,总结出问题的根源。结合现代脉学的认识、并与怪脉加以对照,探讨出代脉真义。代脉意义的变化正是中医学在诊治两方面历代变化的缩影。

  • 敦煌遗书《亡名氏脉经》佚方考

    作者:刘喜平;李沛清;辛宝;张侬

    敦煌遗书《亡名氏脉经》源于王叔和《脉经》,但更接近王叔和《脉经》原貌.敦煌《亡名氏脉经》残卷存方计13首,惜已残缺,但其中7首方剂即桂枝汤、葛根汤、摩风膏、瞿麦汤、滑石散、平胃丸及前胡汤记载详实,易于辨识,在考证王叔和《脉经》古佚医方方面提供了重要线索,弥足珍贵.

  • 《脉经》与《三指禅》比较的脉象特点研究

    作者:王鑫

    王叔和<脉经>(以下简称<脉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脉学著作,奠定了中医学脉学基础,但目前对<脉经>脉诊法的研究尚不够深入.本文运用文献、理论研究方法,结合计量系统研究<脉经>中前6卷所有寸口部脉象的特点,并与<三指禅>的相应内容进行比较,以简要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分析其对现代脉诊法的意义.从一个角度反映<脉经>作为中医脉诊法发展的历史阶段的意义.

  • 《脉经》"伤寒"考

    作者:毛秉豫;刘世恩

    <脉经>系西晋太医令王熙(字叔和),于公元220~230年间撰著的有关脉学专著,共10卷.现在流传于世的<脉经>,是经过北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校正后的传本,在对<脉经>进行修订时,除在编次体例上进行了调整之外,又将王叔和收集在<伤寒杂病论>中的部分条文进行了删削,如卷九第三、五、九篇均可见到"方见伤寒中"或"在伤寒中"之语.尽管这样,<脉经>中仍有三分之一的内容,属<伤寒杂病论>未散佚的条文,因此,<脉经>是相关<伤寒杂病论>早的传本之一.

  • 古代中医文献病人死亡时间规律述略

    作者:欧杰;王兴华

    在“四大经典”及历代著名医家的重要著作关于病人死亡时间规律的论述中《黄帝内经》《中藏经》《脉经》3书对病人死亡时间规律的探讨较多,而《难经》《千金》《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景岳全书》等古籍对此方面内容探讨较少,而《伤寒杂病论》以及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著作中几乎没有此类问题的研究,《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和《类经》二书均对《内经》中相关内容进行了注解,但也有不同.结论:在西晋及西晋之前,“死亡时间有规律可循且可以预知”是当时医家的普遍共识,预测病人死亡的时间受到普遍重视.西晋之后这些理论仍影响深远,但不断受到后世医家的质疑和源自临床实践的补充.

  • 简析《脉经》对针灸腧穴学的贡献

    作者:张帅;张永臣

    《脉经》不仅是我国现存早的一本脉学专著,而且保存了大量的针灸学术资料.该书在腧穴别名的保留、“经脉穴”的应用以及对腧穴主治的补充发展上,都对针灸腧穴学有着一定的贡献.

  • 王叔和《脉经》针灸学术思想简析

    作者:王聪;于冰;张永臣

    王叔和(201—280年),名熙,魏晋时期著名医家、医书编纂家,东汉末年山阳高平(今微山县两城)人。其人“性度沉静,博好经方,尤精诊处,洞识养生之道,深晓疗病之源”,著有《脉经》,并对《伤寒论》作整理编纂。《脉经》一书对后世影响深远,是我国现存早的脉学专著,又是一部保存了大量针灸资料的医学巨著,其中涉及针灸的内容约占全书的八分之一,对发展中医针灸理论和临床提供了借鉴,笔者现就其针灸方面的学术思想做一简析。

  • 《脉经》中妇产科学术特点

    作者:邸若虹;吕春华;袁久林;汤晓龙;鲍健欣

    从妊娠生理病理、月经病以及杂病三方面对《脉经》中有关妇产科内容进行整理研究,认为《脉经》并非单纯论脉之书,而是脉证并举,重视辨证论治,尤其在妇产科方面有颇多创见.

  • 《脉经》绝脉理论与临床探讨

    作者:王洪忠

    本文回顾分析《脉经》中关于绝脉的论述,对绝脉的病机、表现形式,以及绝脉与时间、体质、疾病等因素的关系作了归纳,对指导临床有一定意义.

  • 医学家王叔和几个存疑问题辨析

    作者:任醒华;李月仪;周小毛;余尚贞

    目的:辨析史料中关于医学家王叔和的几个存疑问题.方法:查阅文献法和史料考证法.结果:王叔和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曾任晋太医令严格说是东吴太医令.他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编撰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十卷,二是编次《张仲景方论》三十六卷,而且是编撰《脉经》在前,编次《张仲景方论》在后,《伤寒论》为《张仲景方论》中的十卷.王叔和整理和编次《张仲景方论》的原因,是因为当时《伤寒杂病论》流传的版本较多并存在一定的缺陷,故需要整理.《金匮玉函经》可能非王叔和所编次.结论:王叔和整理张仲景遗论是其对中医学的重大贡献,王叔和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 王叔和生平史迹考辨

    作者:李家庚;李江峰;王明华;周子娄;汪方记

    王叔和青年时代生活在襄阳,并接触医学,与卫汛友善,或曾受学于张仲景,后到许昌为魏太医令,并敕赐“药王”;在任太医令期间,收集整理了张仲景遗论,晚年行医于麻城,并集魏晋以前医学之大成,编纂《脉经》,公元280年病逝于麻城,葬白果药王冲老爷山,药王冲王姓家族为其后裔.

  • 宋以前诸家伤寒学术思想考辨

    作者:程传浩

    采用文献调查方法,对宋以前伤寒著作、文献进行分析研究,比较其与《伤寒论》的不同,分析其特点及价值.除《伤寒论》外,伤寒学术散存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脉经》、《肘后备急方》等著作,尤其在《外台秘要》中保存了不少已经散佚的医家伤寒学术思想.可见伤寒学术并非《伤寒论》一脉,其他医家也有创建,辨证体系各有特点,都具有一定的学术和临床价值.

  • 仲景对脉学的继承与发展

    作者:冯康

    仲景对脉学真正的贡献不只是在于书中所保留的各种详细脉诊法则与实例,而是承上启下地将中医脉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首先,仲景肯定了《难经》独取寸口诊法简便准确的特点,虽然尚有三部诊脉法,但是在书中主要以寸口脉诊法为主,这为后世“独取寸口”的脉诊诊法奠定了主基调.其次,仲景之后的王叔和对于仲景的《伤寒论》进行了比较系统而全面的整理,王叔和在整理过程中必然对于《伤寒论》特色—脉学有相当深入的研究,而叔和的《脉经》也引用了很多《伤寒论·平脉法》和《伤寒论·辨脉法》的内容,仲景脉法对叔和脉法的影响亦是足见一斑.

  • “脉弦滑质疑”辨析

    作者:李登岭;赵红霞

    对《中医杂志》2000年9月第41卷第9期“脉弦滑质疑”一文的有关论点提出商榷意见,认为脉弦滑在《脉经》中有鲜明论述,这种(脉象的)组合是可以存在的.

  • 王叔和医书缕析

    作者:相鲁闽

    魏晋间医学家王叔和,名熙.其着述见梁七录有《论病》一卷;隋书经籍志有《脉经》十卷;唐书艺文志有《脉经》十卷、《仲景药方》十五卷、《伤寒卒病论》十卷;宋史艺文志有《脉经》十卷、《金匮要略方》三卷、《金匮玉函经》八卷、《脉诀机要》三卷;民间行本有《脉经》十卷、《金匮玉函经》八卷.上书十一种,去复四种,凡七种.均系西晋太医令高平王叔和撰.叔和一代名医,去汉未远,故有深知灼见,能传仲景道脉.他曾说过:“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

  • 从《脉经》论大柴胡汤证治

    作者:张毅;王萌;李娟;李金田

    《脉经》第七卷是现存早的《伤寒论》版本,是补正《伤寒论》非常重要的文献资料.通过对《脉经》中有关大柴胡汤条文的研读和梳理,并与《宋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进行比较和互参,认为大柴胡汤既可作为清热剂以清解少阳经腑之郁热,又可作为攻下剂以通下少阳、阳明之腑实.拓宽了大柴胡汤的证治范围,以期对临床使用大柴胡汤有所启发.

  • 溯源脉诊“独取寸口”理论的形成、发展与完善

    作者:赵非一;燕海霞

    从“三部九候”遍诊法到“独取寸口”脉法,标志着中医脉诊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是古代医家千百年临床脉诊实践的科学总结.溯源独取寸口的形成、发展以及完善,为现代中医诊断学研究脉诊的内在客观规律提供理论依据.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