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317 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分析针灸对中枢的作用

    作者:张苗海

    介绍应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针灸刺激对人脑的影响,并比较留针、雀啄针刺与电针之间,灸刺激与温热、热痛刺激之间脑激活区域的不同.

  • 百会、四神聪穴久留针对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

    作者:董永书;行书丽

    目的:观察百会、四神聪穴留针法及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对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探讨治疗高血压的更优疗法.方法:将24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药物组.针刺组选取百会、四神聪穴,针刺得气后留针8h;药物组早晨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20 mg.分别于治疗后0.5、2、4、6、8h末测量两组患者右上肢血压,对比两组血压情况.结果:针刺组患者2h末收缩压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4h末收缩压到达低(P<0.01),6h后收缩压开始回升,于8h末收缩压恢复至针刺前水平(P>0.05);药物组患者于0.5h末开始收缩压较治疗前持续下降(P<0.05,P<0.01),8h末仍见血压缓慢下降(P<0.01);0.5h末及8h末针刺组收缩压高于药物组(P<0.01).两组舒张压均于治疗后2h开始较治疗前下降,且持续到8h(P<0.05,P<0.01);两组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百会、四神聪穴留针法降低收缩压起效较慢,维持时间较短;对舒张压的影响与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相似.

  • 百会穴久留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作者:王希琳;黄海燕

    目的:观察百会穴久留针与常规留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2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百会穴久留针8小时和局部穴位电针疗法;对照组采用百会穴留针时间30分钟和局部穴位电针疗法.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70.0%,总有效率为98.3%;对照组治愈率为45.0%,总有效率为86.7%,两组比较,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或显著性意义(P<0.01,P<0.05).结论:百会穴久留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较好疗效.

  • 针刺不同留针时间治疗顽固性呃逆临床观察

    作者:包飞;梁中;王凤琴

    目的:探讨留针时间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将85例顽固性呃逆患者按就诊时间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延长留针时间的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的方法治疗.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88.9%(其中虚证治愈率为85.3%),对照组治愈率为65.0%(其中虚证治愈率为53.3%).经X2检验,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延长留针时间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高.对于虚证患者,留针时间长、病程短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常规留针时间及病程长者.

  • 头穴久留针治疗多发性抽动症

    作者:朱博畅;徐世芬;单永华

    目的:观察头针不同留针时间对多发性抽动症(TS)的疗效差异.方法:将入选的62例TS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以区组随机化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两组治疗主穴均取额中线、顶中线、顶旁1线,配穴取顶颞前斜线、颞后线.观察组每次留针2 h,对照组留针30 min,隔日1次,观察治疗2个月.采用耶鲁抽动程度综合量表(YGTSS)和多发性抽动症综合量表(TSGS)为疗效评定标准,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症状评分并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等症状;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61.3%,对照组为67.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留针2 h与头穴留针0.5 h均可有效改善TS患者的症状,治疗效果大体一致,无疗效差异.

  • 滞针法治疗风寒湿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观察

    作者:何巍;张吉;谷世喆

    目的:观察滞针法对风寒湿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风寒湿阻型RA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采用滞针法,对照组20例采用常规毫针刺法.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以及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等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风寒湿阻型RA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治疗组在各项临床指标的观察上获得了更优于对照组的疗效,尤其是对RF、压痛关节数以及症状总积分的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滞针法治疗风寒湿阻型RA的临床疗效肯定,具有明显的优势.

  • 带脉病案

    作者:马培锋

    患者,男,67岁.就诊日期:2017年6月3日15:30.主诉:由脐部开始逐渐延伸至腰部灼热不适2年.现病史:2年前因家中变故,受惊后于每日入睡前出现脐部发热感,无腹痛、二便障碍等不适,热敷或用手掌局部按揉后方可入睡,醒后无明显不适,后症状逐渐加重,不适感范围扩大,发热感于每日入睡前(约21:00)由脐部开始,沿脐部水平向两侧扩展,至腰部约命门穴处,同时伴随紧缩感、偶尔有发凉感,影响睡眠,上述症状至第2日下午(约17:00)方可缓解.曾经接受过中医、针灸及西医治疗,中医以疏肝、镇惊、补肾中药为主,针刺治疗以合谷、太冲、命门、肾俞、后溪、带脉等穴为主,艾灸以命门、神阙穴为主,西医方面曾口服氯硝西泮、卡马西平、谷维素等治疗,上述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无明显缓解,为进一步治疗,经朋友介绍来我科门诊就诊.刻下症:脐部至腰部灼热不适,心烦易怒,大小便正常,舌淡、苔白,脉弦有力.查体:病变局部皮肤颜色及皮温正常,腹壁反射正常,四肢腱反射及感觉检查正常,胸椎MRI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周围神经病变(自主神经受累);中医诊断:带脉病(肝郁气滞证).治疗以疏肝郁、调气血、通经络为原则.取穴:带脉.操作:患者取坐位,嘱其自然屈肘,肘尖垂直向下做一直线,平脐水平做一水平直线,两线垂直相交处即是带脉穴,局部常规消毒后,选用0.30 mm×40 mm毫针,直刺至皮下后,将针尖指向神阙穴方向,针体、针柄基本与进针处皮肤保持水平,进针约36mm,用防过敏胶布缠绕外露针柄及针体,然后用胶布贴在皮肤上固定,第2天上午约9:00起针.2017年6月6日复诊,患者诉针刺后当天晚上无灼热感、紧缩感等症状,起针后至第2次就诊由脐部至双侧针灸处灼热不适感消失,灼热感变为由针刺处开始向后延伸,程度较前缓解约50%,持续时间无明显变化.同上取带脉穴,针刺时将针尖向神阙穴反方向刺入,余针刺方法与第1次治疗相同.半个月后随访,患者诉经第2次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未复发.

  • 针刺单穴、多穴治疗中度痛经止痛作用时效规律的比较

    作者:陈少宗;丛茜;张秉芬

    目的:比较针刺单穴、多穴治疗中度痛经止痛作用的时效规律,为针刺单穴、多穴治疗本病确定佳留针时间、针刺频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63例中度痛经患者随机分为单穴组(31例)和多穴组(32例).在痛经发作时单穴组针刺十七椎,多穴组针刺十七椎、地机、次髎、三阴交,均留针30 min,分别记录针刺前即刻,进针5 min、10 min、20 min、30 min及起针后30 min、60 min、120 min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值.结果:针刺后,两组的止痛作用迅速产生,留针30 min内,两组患者的止痛作用均持续加强,直至起针;进针10 min时多穴组的即时止痛作用明显优于单穴组(P

  • 不同留针时间电针治疗对三叉神经痛疗效的影响

    作者:孙树枝;崔占义

    目的:观察不同电针留针时间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差异.方法:将5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6例.两组均穴取下关和地仓,颊车和承浆,四白和迎香加辨证取穴4组穴,采用电针疗法,观察组每组穴位电针刺激30 min,共计留针120 min;对照组每组穴位电针刺激10 min,共计留针40 min.均每天治疗1次,4周后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痊愈率为84.6(22/26),总有效率为100.0%(26/26),均优于对照组的34.6%(9/26),80.8%(21/26)(P<0.01,P(0.05).结论:电针治疗三叉神经痛每组穴延长电针留针时间至30 min疗效优于每组穴留针10 min.

  • 电针不同留针时间对隔区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

    作者:侯良芹;熊克仁

    目的:探讨不同留针时间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将40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5组:电针"足三里"穴5 min、15 min、30 min、60 min组和对照组,电针组大鼠分别电针"足三里"穴5、15、30、60 min,对照组大鼠不电针.采用还原型辅酶Ⅱ黄递酶(NADPH-d)组织化学方法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观察隔区各亚细胞群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的变化.结果:电针5 min组与对照组相比,隔区NOS阳性神经元无明显变化(P>0.05);电针15、30、60 min 3组与对照组相比,隔区部分亚细胞群(隔内侧核、隔外侧核、斜角带核垂直支)NOS阳性神经元数量增加(P<0.05),染色加深,细胞平均灰度值明显降低(P<0.01);而电针15、30、60 min 3组之间,隔区NOS阳性神经元变化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电针留针时间延长至15 min才引起隔区NOS表达增强,并随留针时间延长至60 min,隔区NOS表达维持在同一水平.

  • 针刺"后三里"穴不同留针时间对小鼠甩尾痛阈的影响

    作者:崔建美;马树祥;武淑娟;杨晓溪;齐峰;孙娜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后三里"穴对小鼠热水甩尾痛阈的影响,探讨留针时间与针灸效应的关系.方法:健康小鼠24只,随机分为针刺即刻组(A组)、留针10 min组(B组)、留针20 min组(C组)、留针30 min组(D组),每组6只.手针针刺小鼠"后三里"穴后,以50℃热水浸鼠尾,分别记录针刺即刻、留针10 min、留针20 min、留针30 mind、鼠甩尾潜伏期,对比鼠尾入水至甩尾出水的时间间隔.结果:A、C两组针刺"后三里"能显著提高小鼠的甩尾痛阈(均P<0.01),而B、D两组针刺"后三里"对小鼠的甩尾痛阈提高不显著(均P>0.05).留针30 min内针刺镇痛效应呈波浪形曲线,留针20 min小鼠甩尾潜伏期达到大值,即针刺达到大镇痛效果.结论:手针镇痛的留针时间以20 min为佳.

  • 不同留针时间对踝关节软组织损伤的疗效观察

    作者:许云祥;陈贵珍

    目的:为探讨留针时间长短对疗效的影响,以探求针剌的佳时间参数.方法:将272例踝关节软组织损伤患者随机分为5组:留针5分钟组,20分钟组,30分钟组,40分钟组,60分钟组.结果:在急性损伤中,以留针30分钟疗效佳(P<0.01);慢性损伤中,以留针60分钟疗效佳(P<0.01);急性损伤疗效明显优于慢性损伤.

  • 留针与否对针刺足三里改变胫前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公维军;张通;孙新亭

    目的:观察留针与否对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探讨留针的意义.方法:健康成年志愿者26例,随机分为留针组13例,不留针组13例.针刺左侧足三里.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足三里远端1cm处胫前动脉针刺前、"得气"后即刻及得气后1 min、2 min、3 min、4 min和5 min各项血流参数;比较两组运针"得气"后各时间点与针刺前比较血流参数差值间的差异.结果:留针组与不留针组血流动力学参数收缩期峰值(Vmax)和平均流速(Vm)在运针得气后即刻、1 min、2 min、3 min、4 min和5 min时分别与针刺前比较,各时间点与针刺前比较的差值,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留针"对局部的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无特殊意义.

  • 头针交叉刺久留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疗效观察

    作者:秦黎虹

    目的:观察头针交叉刺久留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4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头针交叉刺久留针治疗组和传统头针对照组,观察两种头针法的即刻效应和续效作用.结果:两组头针法的即刻效应是一致的,但治疗组的续效作用好于对照组,尤其是治疗组的愈显率71.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5.5%(P<.05).结论:头针交叉刺久留针是治疗中风偏瘫的有效方法,健、患侧头部穴线交替使用可以减少患者痛苦.

  • 头穴不同留针时间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对照观察

    作者:袁青;王琴玉;靳瑞

    目的:观察头穴不同留针时间治疗脑性瘫痪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及靳三针疗法,进行头针留针1小时与30分钟治疗脑性瘫痪的疗效对比观察.结果:经治2个月后,留针1小时组对运动功能的改善优于留针30分钟组.结论:延长头针留针时间以达到足够刺激量是针刺治疗脑瘫取得较好疗效的重要因素.

  • 留针时间及下针顺序与疗效相关性的研究概述

    作者:马良宵;朱江

    通过对近20年来现代文献中有关单次针灸治疗中的时间因素,即留针时间、下针顺序与针灸效应的关系进行了综述.在留针时间与针灸效应的关系方面,主要从临床和实验两方面对不同疾病的留针时间长短进行了探讨.在下针顺序与针灸效应的关系方面,现代研究非常匮乏,同时在一定下针顺序基础上,不同穴位的留针时间长短对针灸效应影响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加强此方面的研究,符合循证医学对针灸治疗模式的要求,有确切的临床指导意义.

  • 针刺留针时间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萌萌;管莉萍;刘存志

    留针作为针灸临床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被历代医家所重视.本文从病程、病种、病情和针刺部位等方面对近年来有关留针时间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现代相关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证实并发展了古人对留针的认识,但符合循证医学要求的随机对照试验较少,大多只停留在观察阶段.今后,临床研究应采用科学严谨的设计方法,设计符合中医特色的研究方案,对留针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从而把握针刺治疗中留针的规律,确定各种疾病的佳留针时间,以利于构建规范化、系统化的针刺治疗临床指导模式.

  • 针刺留针与否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及皮层神经元损伤的影响

    作者:李天然;叶阳;杨静雯;肖凌勇;王雪蕊;闫超群;邵佳凯;刘存志

    目的 观察留针与不留针情况下针刺“百会”配伍“足三里”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认知功能及大脑皮层神经元损伤的影响,探讨留针与否的针刺效应.方法 采用永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方法建立VD大鼠模型.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留针组、不留针组,每组8只.针刺模型大鼠“百会”+“足三里”后,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尼氏染色检测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损伤.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明显降低,皮层神经元损伤明显;与模型组比较,留针组、不留针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均显著提高,皮层神经元损伤改善;其中,留针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提高更多,皮层神经元损伤改善更明显.结论 针刺可改善VD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和皮层神经元损伤,留针效果更好.

  • 留针对针刺足三里胫前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张通;公维军;孙新亭

    目的 探讨研究留针能否强化和维持得气.方法 健康成年志愿者26名,针刺左侧足三里(ST36).一半志愿者留针,一半不留针.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足三里远端1 cm处胫前动脉针刺前、得气后0 min、1 min、2 min、3 min、4 min和5 min时收缩期峰值(Vmax)、平均血流速度(Vm)、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和血管内径(Dist).结果 针刺足三里得气后3 min与针刺前比较,Vmax、Vm、PI和Dist有显著性差异.留针与否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留针对局部的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无特殊意义,留针不能强化得气效应.

  • "醒脑安神、疏肝解郁"针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时效性观察

    作者:王永田;宋书昌;王月莹;章艳茹;周素苓;卢智;刘春龙;王利春

    目的 通过临床观察对比,明确"醒脑安神、疏肝解郁"针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佳留针时间.方法 将16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分为四组:针刺不留针组、针刺留针0.5 h组、针刺留针1 h组、针刺留针1.5 h组.统计治疗前后HAMD抑郁量表评分及相关副作用,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四组患者抑郁症状均有明显减轻,针刺留针1 h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疗效佳.结论 "醒脑安神、疏肝解郁"针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安全有效,针刺留针1 h临床疗效佳.

68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