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胃学说理论探讨

    作者:孔令彪;江琪;李颖;陈阳

    心胃学说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生理角度看,心胃同源,心与胃位置相邻,经络相连,气血相通,五行相关;从病理角度看,心胃同病,相互影响,因此在治疗上有心胃同治之说.阳明客气上逆,致心胃同病之心胃不和、心神不安2种主要病理趋势,从心主血脉、心主神志、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角度理解,运用心胃学说理论予以心胃同治.

  • “心胃同治”理论治疗胸痹临床体会

    作者:徐静;孔令彪

    基于《金匮要略》“心胃同治”理论,临证时心胃同病则“心胃同治,心在前,当先治心;胃在前,当先治胃”.从心胃同源、心胃同病、心胃同治等心胃学说理论出发,调和血脉,调畅气机,以和为贵,以平为期,兼以活血化瘀、安神治疗胸痹疾病,可达标本兼治的目的.

  • 平胃散合枳术丸治疗心悸之探析

    作者:冯兴建

    心悸是中医临床常见疾病,中医药在防治心悸上有着独特的经验和疗效.早在《黄帝内经》中对心悸的病因及脉象变化有深刻认识,至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对心悸的辨证施治达到新的高度,并详尽体现了心胃同病及心胃同治的思想.平胃散合枳术丸是治疗脾胃系统疾病的常用方剂,临床上往往忽略其在治疗心悸方面的功用.现根据中医心胃学说之思想指导,结合多年临床治疗经验,采用平胃散合枳术丸治疗脾胃湿阻、心胃同病型心悸获效显著.

  • "心胃同治"理论探析以及临床应用

    作者:罗海鸥;杨明会;李绍旦;赵宏

    从心与脾胃部位相邻、经络相通、五行相关、功能相关、脾胃功能失调形成胸痹的机制5个方面讨论心胃相关,探讨"心胃同治法"的理论依据;强调心与脾胃生理关系密切,病变易互相影响,调理脾胃对胸痹、心痛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结合临床应用,验证了"心胃同治"法的合理性和临床意义.

  • 慢性胃痛运用心胃同治方法探讨

    作者:王建康

    笔者临证体会到,慢性胃痛患者有部分合并心神症状,诸如失眠心悸、心烦易怒、多思善虑等,若不纳入整体辨证,仅以兼证而加用安神药品,其疗效不佳.若运用心胃同治则能获得佳效.特述录于下,以供临床参考.

    关键词: 慢性胃痛 心胃同治
  • 冠心病治疗中心胃关系探讨

    作者:张瑞珍;贾云芳;侯仙明

    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器质性(动脉粥样硬化或动力性血管痉挛)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心绞痛)或心肌坏死(心肌梗塞)的心脏病,属于中医"胸痹"、"心痛"、"心痹"范畴.[1]临床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其心绞痛常于餐后20~30 min出现心前区疼痛,伴胸脘痞闷、恶心纳呆等症状,或餐后规律性发生各种心律失常.[2]说明冠心病的发生其病位不但涉及心而且与胃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对心胃关系重新进行疏理,探讨心胃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作用及关系,为冠心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在具体探讨心胃关系之前,当先明确胃所涉及的内函和外延,就内函而言,胃即胃腑,膈之下,纳谷之所也.就外延而言,由于脏腑功能的协同性和概括性,胃还应包含脾及大、小肠.就消化功能而言脾胃必须协同才能完成,所以二者是功能上具有统一性.中医学常用脾胃的功能来概括胃肠功能,所以胃应包括大、小肠.[3]因此对心胃关系的探讨不仅限于心与胃腑,还应涉及大、小肠和脾.

  • 护脾胃可预防冠心病发作

    作者:刘小飞

    为何冠心病患者要重视调护脾胃?中医认识和诊治疾病一贯注重“整体性”.在中医理论体系中,脾胃主消化,而且心与脾胃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人是一个整体,上下相通,如果脾胃功能受损,饮食不易消化,停留于中,食滞气也滞.嗳气古时又称胸膈之气,气机不畅,胸中气塞,自然胸闷也起.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本身就与饮食因素息息相关,冠心病患者不宜进食过多、过饱,否则同样容易导致胸闷胸痛的发作,因此,中医治疗冠心病一贯重视“心胃同治”.

  • 心胃同治与冠心病浅析

    作者:赵文婷;刘玉平;余家玉;赵笑东

    介绍心与脾胃位置毗邻及经络、五行、功能等的相关性,阐述“心胃同病”“心胃同治”的理论基础;强调调理脾胃在临床上治疗冠心病的重要地位;结合临床病例,验证“心胃同治”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

  • 李七一教授从中焦论治冠心病四法

    作者:宋郁珍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痉挛而致心肌供血不足,心肌缺血缺氧所致,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李七一教授是江苏省名中医,对冠心病的中医诊治颇有特长,现将其从中焦(脾胃肝胆)入手治疗冠心病(胸痹)的经验,简介如下.

  • 心胃同病与心胃同治探究

    作者:鲁燕侠;蔺兴遥;崔佳;逯振宇

    阐明了"心胃同病"与"心胃同治"的概念,提出了由"心胃同病"与"心胃同治"引发的在临床与药物研发中遇到的问题,并就"心胃同病"与"心胃同治"的理论基础及其现代研究进展,"心胃同治"思路与方法探讨,"心胃同治"方药研究思路与方法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 冠心病心胃同治的研究概况

    作者:宋瑞瑞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闭塞,或/因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疾病,简称"冠心病".冠心病在临床中的发病率很高.在中医学属于"胸痹,心痛""真心痛""厥心痛".本文论述了心胃在生理病理上的关系与相互影响,以及冠心病在心胃方面的治疗与预防.

  • 试探《伤寒杂病论》心胃同治法治疗胸痹

    作者:李赛赛;李庆海;周元满;刘震宇;王冰

    目的:探讨《伤寒杂病论》心胃同治胸痹的方法.方法:通过对《伤寒杂病论》的研究,总结张仲景有关心胃同治胸痹的理法方药,从而为临床治疗胸痹提供思路.结果:虽然胸痹病位在心,然仲景对胸痹的论治不独着眼于心之本脏,因心与脾胃关系密切,故仲景对胸痹之病常从脾胃进行论治,心胃同治是其治疗胸痹的有效方法之一.结论:仲景心胃同治法为临床治疗胸痹拓宽了思路.

  • "心胃同治"之我见

    作者:蒋洪耀

    "心胃同治"之法源于<内经>胃与心的经络联系,其后人们多局限于单纯胃腑与心脏的关系,而使该治法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笔者认为此尚包含心与大、小肠的关系,尤其是心与大肠的生理病理关系.

  • 毛德西教授心胃同治心系疾病验案举隅

    作者:禄保平;袁晓举;马敏

    全国著名中医药专家毛德西教授非常重视脏腑相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临证善用心胃同治法治疗心系疾病,本文列举其从心胃同治入手,应用瓜蒌薤白半夏汤、血府逐瘀汤、参麦饮加减治疗胸痹、心悸验案3则,从中可窥其学术思想之一斑.

  • 谈冠心病心绞痛从脾胃论治

    作者:王香存

    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劳逸失度是冠心病心绞痛发病的重要因素,从脾胃论治辨证分型为脾胃虚弱,气虚不运;气虚血少,心脾两虚;脾阳虚衰;脾虚湿盛;肝脾失调,肝胃不和.临床依此制定治则和处方,常能改善症状,降低血脂,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状况,从而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

  • 论冠心病发病与胃之关系

    作者:朱喜英;刘龙民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胸痹范畴。胸痹虽病在心,但与脾胃、肝、肾、肺等脏腑均有关。笔者就冠心病发病与胃之关系讨论如下。1 文献回顾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开篇云:“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此条关重要,是胸痹心痛病机之总纲,言简意明。仲景只以阳微阴弦四字,即将全篇理论观点概括。“所以然者”以下四句,说明胸痹病之本质在于极虚。并指出上焦阳微之虚,能造成脉络阴弦之实,而阴弦之实,反能影响阳微之虚。不但是血不足为阳微之果,且血不足也为阴弦之因。对此一条,如能深刻领会,即能对胸痹病有整体的认识。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饮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又说:“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膈气虚是心阳虚,阳微则无气,胃中虚冷即胃阳虚。发汗太过,可令阳微,膈气虚以致胃气无余,不能消谷。营卫宗气之源来自中焦,谷不消则三气乏源,以致胸中无气而结在胸,血不足则胸中冷,胸中冷故曰阳虚,脉不通故曰阴弦。  《素问*痹论》指出:“心痹者,脉不通。”盖脉不通则心虚,心虚则胸中冷,胸中冷则胃阳微。胃阳微则能影响消化吸收,形成呕吐、哕、下痢等胃肠疾患。营卫宗气皆赖胃阳腐熟水谷的生成,如胃阳虚则营卫宗气生化之源不足,而胸中阳微,亦能影响心脏之血液循环,形成胸痹心痛,故曰微则无气,无气则营虚,营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是故脉不通由于胸中冷,胸中冷由于血不足,血不足由于营虚,营虚由于无气,无气又由于胃阳虚,胃阳虚又由于血不足。层层相因,互为因果,又互相依赖。由于心需胃供给营养,胃需心供给血液,于是胃强心亦强,胃弱心亦弱。“无气”是阳微之互辞,“气”是指宗气,以营卫宗气皆出于胃,故责之胃阳虚。

  • 从“心胃同治”论治下壁缺血性冠心病患者的疗效观察

    作者:么传为;时敏;睢勇;虞君;王翠娟

    目的 观察从“心胃同治”论治下壁缺血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下壁缺血性冠心病心绞痛患者7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丹参饮加味.治疗2周后评估病情及临床疗效、心电图、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48%,高于对照组的73.33%(P< 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5.65%,高于对照组的83.33% (P< 0.05);治疗组心电图总有效率为93.48%,高于对照组的73.33% (P< 0.05);治疗组治疗后患者血清hs-CRP、SOD水平显著改善(P<0.05),而对照组无改善(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从“心胃同治”论治下壁缺血性冠心病患者,不仅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心电图,同时可以降低炎症因子hs-CRP水平、提高SOD水平,从而有效干预炎症反应在急性血管事件的进程,促进斑块稳定,改善心肌血供.

  • 于作盈教授应用丹参饮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经验

    作者:翟颖;刘淑荣

    于作盈教授系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博士生导师.于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博览群书,医理广博,医术精湛,行医40余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治疗独具匠心.于作盈教授认为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应以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为基本治法,兼顾调理脾胃.临床多以丹参饮为基础方加减,疗效甚佳.笔者有幸师从于教授,现将经验总结如下,以供同道借鉴.

  • 心痹与胃关系及治疗探讨

    作者:黄进;赵长鹰;朱晓峰

    中医之"心痹",乃心气痹阻,脉道不通所致,包括西医学中的冠心病、心绞痛、心包炎、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陈旧性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以及一些心脑相关的病症等.心与胃在生理上有共同的基础,病理上相互影响,休戚相关,因此从胃论治心痹有着充分的理论依据.本文通过对心痹与胃关系的探讨,进一步强调了从胃论治心痹的重要性,有利于指导临床辨证、治疗用药.

  • 论冠心病发病与胃之关系

    作者:朱喜英;刘龙民;陈建杰

    参考中医文献,论述冠心病发病与胃的关系,并提出冠心病的治疗,应在辨证的基础上从心脉、胃论治,认为气血同治、心胃同治在临床上应予重视.

2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