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2013年龙门县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与分析

    作者:黄贤;旋惠娟;余贤国

    目的 了解龙门县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为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3年4-9月对龙门县的超市、酒楼、市场熟食档等抽取糕点、熟肉制品、乳制品、凉拌菜四类食品,参照国标方法对食品样品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霉菌和酵母计数.结果 采集样品共119份,总检出率13.4%,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4.2%、沙门氏菌6.7%、志贺氏菌检出率为0、霉菌和酵母计数为2.5%.结论 龙门县的4类食品均不同程度受到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希望有关部门加强对食品的加工、销售各环节的卫生监督,减少食源性致病菌污染,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 2002~2004年广西食品中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监测分析

    作者:

    目的了解广西食品中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污染状况,为构建食品污染物数据库和防范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在广西南宁等6个市建立监测点,定期无菌采样,检验方法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统一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检验方法进行.结果在6个监测市对6类食品共计1276份食品进行了监测检验,结果在南宁、柳州2个市的生肉中检出3株O157:H7,总检出率为0.24%,而生肉O157:H7污染率为0.46%.结论在广西首次证实生肉受到O157:H7污染,要高度警惕和防范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所致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 广西部分地区食源性疾病致病菌污染状况调查

    作者:李秀桂;蒋震羚;吕素玲;王红;车光;陆武韬

    目的通过对广西区内4个市县的5大类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进行监测,建立食品中主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的本底数据库,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预报平台以及为制定食品安全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统一方法对食源性致病菌沙门氏菌、O157:H7大肠杆菌、李斯特氏菌进行检验.结果本次共对378份样品进行检测,分离出沙门氏菌23株(6.08%);李斯特氏菌16株(4.23%);O157:H7大肠杆菌2株(0.53%).结论从以上分离结果看可说明在广西食品中存在着这3种致病菌的安全隐患,有潜在暴发流行的可能性.

  • 2011-2012年黔东南州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张羽权;潘雪雪;侯兴华;余朝旭

    近年来,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已成为世界主要食品安全问题。为了解贵州黔东南州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情况与污染来源,笔者于2011—2012年对贵州省黔东南州进行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 2006年贵港市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邵玉兰;何德辉;杨素君;麦婉湘

    根据卫生部<食品安全行动计划>和2006年广西食品污染物监测计划的要求,贵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6年4月进行了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

  • 广西食品加工从业人员食源性致病菌带菌率分析

    作者:蒋玉艳;石萌萌;钟延旭;苏奕成;姚雪婷

    目的 了解广西餐饮业食品加工从业人员食源性致病菌带菌现况,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据《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的方法,按分层整群抽样原理,在2015—2016年间从14个市不同类型餐饮单位中选择就餐人数较多的餐饮服务单位和学校食堂的食品加工从业人员,采集肛拭子,部分调查对象采集手表面拭子,进行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结果 共调查食品加工从业人员3 351人,其中采集肛拭子3 351份,手表面拭子523份.食品加工从业人员食源性致病菌带菌率为10.38%,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高,为4.33%,其次是致泻大肠埃希菌(3.07%)和沙门菌(1.73%).不同类型餐饮单位食品加工从业人员食源性致病菌带菌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中型餐馆食品加工从业人员带菌率高,为16.51%.不同卫生等级餐饮单位中,C级餐饮单位食品加工从业人员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高于A级和B级单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工种人员之间食源性致病菌带菌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冷荤工的带菌率高,为18.07%;其次是厨师(11.29%).结论 广西餐饮业食品加工从业人员食源性致病菌带菌状况不容忽视,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餐饮服务单位的监督、监测,加强针对食品加工从业人员的健康教育和食品卫生知识的培训.

  • 2015—2017年南充市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蒋君;张艳;伏子奇

    目的 了解南充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情况,为制定有效的食品监管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国家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熟肉制品(预包装)生产加工过程监测工作手册》中相关规定,结合国家现行标准GB/T4789《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进行.结果 2015—2017年对南充市常规监测8类食品共426份样品,检出致病菌59株,总检出率为13.8%;大肠菌群计数超标率为22.9%,大肠埃希菌计数超标率为25.0%;霉菌计数超标率为12.0%,酵母计数超标率为12.0%.专项监测(熟肉制品)2类共395份样品,检出致病菌42株,总检出率为10.6%.结论 南充市食品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熟肉制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原辅料和环境中都存在多种致病菌,应加强对易污染食品和重点食源性致病菌的监测,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 2013-2015年广西市售本地产液体乳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姚雪婷;唐振柱;刘展华;李秀桂

    目的:了解广西市售本地产液体乳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为食品安全预警和食源性疾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2015年从广西14个市的超级市场、饮品店、零售店和学校周边小商铺采集广西本地产液体乳,按照国标方法进行金黄色葡萄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结果共检测3181份液体乳样品,检出金黄色葡萄菌,其他致病菌均未检出。金黄色葡萄菌总检出率2.26%(72/3181),各年检出率分别为3.72%(58/1558)、0.80%(9/1130)和1.01%(5/493),不同品种液体乳检出率范围为1.02%~2.97%,不同产地液体乳检出率范围为0.00%~14.08%。结论广西多地生产的液体乳存在金黄色葡萄菌污染现象,且污染现象持续存在,多种液体乳受累及。应加强原料乳采集和液体乳生产过程的卫生监管,控制金黄色葡萄菌污染。

  • 2010-2015年呼和浩特市肉与肉制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张慧;杭静;王素娟;杨莉

    目的 了解呼和浩特市市售肉与肉制品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方法 随机抽取超市、农贸市场等场所的肉与肉制品,按照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工作手册中规定的方法检测致病菌.结果 310份样品的阳性检出率为12.90%,阳性检出率较高的样品均为生肉制品,以调理肉制品的阳性检出率高,达70.00%,熟肉制品的阳性检出率低,仅为2.70%,熟肉制品中检出的阳性样品均为酱卤制品.5种畜禽肉中猪肉的阳性检出率高,不同种类肉制品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致病菌总检出率为3.74%,检出率较高的是单增李斯特氏菌,弯曲群、空肠弯曲杆菌和志贺氏菌均没有检出.农贸市场的样品阳性检出率高,达27.91%.结论 肉与肉制品存在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以单增李斯特氏菌、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为主,加强农贸市场肉与肉制品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监管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 2014-2015年绵阳市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陈果;王乐;周良君;王学军

    目的 了解绵阳市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确定食源性疾病的高危食品种类,为预防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2014年、2015年《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要求对8项食源性致病菌进行检测.结果 2014-2015年绵阳共采集447份样品,其中27份检出食源性致病菌,总检出率为6.04% (27/447).检出致病菌28株,包括11株铜绿假单胞菌、7株单核细胞李斯特氏菌、4株蜡样芽孢杆菌、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2株副溶血性弧菌.肉与肉制品(调理肉制品、冷冻肉糜制品、生食肉类制品)、饮用水(直饮水、经饮水机冷水出口的桶装饮用水)、地方食品(街头小吃-凉粉凉面)是食源性致病菌污染为严重的样品,检出率分别为30.00%、21.15%和13.33%.结论 绵阳市市售食品不同程度的受到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有必要加强监督和管理,以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 2009-2012年广州市白云区食品微生物污染状况分析

    作者:苏碧华;徐建华;罗世武

    目的:了解广州市白云区市售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09-2012年在广州市白云区采集并检测7大类市售食品共计293份,对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O157:H7出血性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副溶血性弧菌5种食源性致病菌及大肠菌群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从293份食品样品中分离出目标致病菌21株,总检出率为7.17%。其中水产品检出率高,为35.56%,其次为糕点面包和熟肉制品,分别为10.00%和5.00%。各类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高,为27.12%;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98%)。所有样品均未检出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和O157:H7出血性大肠埃希菌。结论通过连续4年的主动监测,发现白云区市售食品中微生物污染严重的是水产品,而副溶血性弧菌是污染食品的主要食源性致病菌。

  • 2010-2013年全州县食源性致病菌的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蒋叶伟;蒋艳凤;王燕红

    目的:了解全州县食品中致病菌的污染情况,掌握和分析我县食品安全状况,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为食品风险做好预警。方法2010-2013年采集、检测和分析全州县市售11类食品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情况。结果11大类441份食品样本中检出5类致病菌,46份样本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总检测率为10.43%。各致病菌中以蜡样芽胞杆菌检出率高为12.85%,其他依次为副溶血性弧菌9.10%;金黄色葡萄球菌4.00%;沙门菌1.42%;志贺氏菌0.74%。11类食品的致病菌检出率中以米面制品为高19.64%,其他依次为水产品18.18%,盒饭、米粉等即食餐饮制品13.41%,婴幼儿食品13.16%。结论全州县居民主要食品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米面制品、水产品为主要受污染的食品,是引发食源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 2011-2013年北流市常见食品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陈东军;赖兆斌;范萍

    目的 了解广西北流市常见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水平和趋势,掌握和分析北流市食品安全状况,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采取有力监管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下发的2011-2013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和2011-2013年《广西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的要求抽检北流市8类食品样品,进行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大肠杆菌O157∶H7、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阪崎肠杆菌、蜡样芽胞杆菌7种常见目标致病菌检测.结果 8类食品共345份样品检出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4种致病菌共19株,总检出率为5.51%,阪崎肠杆菌、大肠杆菌O157:H7和志贺氏菌未检出.其中,熟制米面制品的致病菌检出率为13.24%,受蜡样芽胞杆菌污染严重.熟肉制品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 北流市常见食品中存在一定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熟制米面和熟肉制品风险较大,应进一步加强监测和食品安全监管.

  • 2010-2012年博白县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钟毓;郑志刚;彭波;陈瑜

    目的:了解博白县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确定易受污染的高危食品,为预防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进行采样监测、分离培养和鉴定。结果2010-2012年共监测14类食品238份样品,检出致病菌41株,检出率为17.23%。各年度检出率分别为15.38%、11.46%和24.44%,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43,P<0.05)。其中婴幼儿食品食源性致病菌的检出率高,为42.86%。结论博白县市售各种食品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其中以婴幼儿食品受污染程度为严重,其次为沙拉、熟肉制品、鲜榨果汁,应引起食品监管部门的重视。

  • 2010年广西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鉴定分析

    作者:李秀桂;王红;吕素玲;黄彦;诸葛石养;韦程媛

    目的 确保广西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的准确,了解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网络实验室检验技术水平,为政府提高监测网络实验室的能力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据(2010年国家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和有关标准进行鉴定.结果 市,县两级网络实验室上送分离菌株379株,经鉴定符合310株,符合率为81.8%,市级符合率(84.81%)高于县级(72.92%),符合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0,P<0.01).监测的8种致病菌中,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有较高的符合率,而出血性大肠杆菌0157、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阪崎肠杆菌、创伤弧菌和空肠弯曲菌的符合较低.结论 应加大监测网络实验室的能力建设投入,提高实验室的检验技术水平,确保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 荧光定量PGR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应用探讨

    作者:王红

    食品中的生物性污染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的原因[1].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认识的提高,食源性致病菌及食源性疾病已引起了世界各国广泛的关注,致病菌的检测技术是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关键技术环节[2].

  • 环介导等温核酸扩增技术快速检测食源性致病菌应用进展

    作者:李秀桂;刘巍

    食源性疾病与食品污染构成了一个巨大并不断扩大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已知的食源性疾病大约有250多种,主要包括致病菌、病毒和寄生虫导致的感染性疾病.据统计,我国1992~2001年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危害为微生物,占38.5%,以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变形杆菌等为代表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患者是化学污染物引起疾病的2倍[1].自2002年起,我国建立了国家食源性病菌监测网络,开展监测食品中沙门氏菌、出血性大肠O157∶H7、副溶血性弧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阪崎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空肠弯曲菌7大类致病菌,为食品安全和风险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但目前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仍然以传统经典的细菌分离、培养及生化鉴定为主,耗时长,操作繁琐,受环境及主观因素影响大等;生化快速鉴定方法和PCR检验等不仅需要价格昂贵的设备,还需要较高的技术要求和资金投入,制约了现场快速检测及基层实验室普及应用,影响检测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 2007~2012年桂林市市售食品受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分析

    作者:王春旭;贺漓漓;李红梅;王彦文;李立巍

    目的 了解桂林市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确定高危食品的种类,为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2007年到2012年每年抽取桂林市市区3家菜市场、5家大型超市及1家奶牛场的生肉类、非包装熟肉制品、乳及乳制品、生食蔬菜、水产品、冷冻饮品、熟制粮谷类制品等七类食品共831份,依据GB4789-2010中的方法检测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依据GB4789-2008中的方法检测大肠杆菌0157:H7、副溶血性弧菌.结果 在831份受检样品中,76份检出致病菌,总检出率为9.1%;其中,检出沙门菌39份,检出率为4.7%,检出单增李斯特菌12份,检出率为1.4%,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11份(5.4%),副溶血性弧菌检出14份(9.5%),大肠杆菌O157∶ H7未检出;2007~2012年桂林市食源性致病菌阳性检出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 桂林市市售食品虽然致病菌阳性检出率逐年降低,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致病菌污染,应加强食品卫生管理,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 铜川市2011-2015年市售食品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分析

    作者:王君;韩蓓;陈小宁;任越

    目的 初步掌握和分析2011-2015年铜川市市售食品中主要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水平,发现影响食品安全的高危食品,确定危害因素的分布和可能来源,为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随机抽样方法,于2011-2015年连续在铜川市餐饮服务环节中采集12大类795份食品样品,依据《陕西省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指定的方法对食品样品进行6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结果 12大类795份样品中共检出各类致病菌62株,总检出率为7.80%,2011-2015年的检出率分别为7.66%、8.21%、9.01%、7.55%和6.67%.食源性致病菌在不同食品中的检出率分别为生肉类31.15%、凉拌菜25.93%、地方特色食品16.22%、流动早餐6.67%、熟肉制品5.92%、速冻米面制品2.50%、餐饮食品-米面制品2.20%、婴幼儿食品0.91%、糕点及饼干、即食非发酵性豆制品、冷冻饮品、酱及酱制品未检出致病菌.不同种类食品间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致病菌检出率分别为沙门菌2.01%、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1.89%、金黄色葡萄球菌3.02%、阪崎肠杆菌0.13%、蜡样芽胞杆菌0.75%、志贺菌未检出.在不同种类食品中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蜡样芽胞杆菌的检出率高于其它食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生肉类中的沙门菌的检出率高,为14.75%;凉拌菜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检出率高,为11.11%;地方特色食品蜡样芽孢杆菌的检出率高,为5.41%.结论 铜川市2011-2015年市售食品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率有所下降,但仍存在一定污染,其中沙门菌污染的生肉类、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污染的凉拌菜及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的地方特色食品是高危食品,建议卫生监督部门加强食品安全管理,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 江门市区2004~2009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研究

    作者:尹本康;李占裕;黄善盛;梁均和;陈子慧;吴瑞英;黄宝明

    目的 了解江门市区2004~2009年食品中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增李斯特菌(Lm)、副溶血性弧菌及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O157:H7的污染状况,确定可能污染上述致病菌的高危食品,为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据国标方法 ,并按<广东省食源性致病菌监测计划>检测技术要求,对采集的食品样本分别进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Lm、副溶血性弧菌及EHEC O157:H7菌分离和生化及血清学鉴定,对结果作统计分析.结果从12类908份食品中,共检出致病菌72株,总检出阳性率为7.93%.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17株,检出率3.82%(17/444);其次沙门菌检出30株,检出率为3.30%(30/908);Lm检出23株,检出率为2.53%(30,908);副溶血性弧菌检出2株,检出率0.45%(2/444);未栓出EHEC O157:H7.以凉拌菜、各种肉类和非定型包装熟肉污染较为严重.结论 应加强凉拌菜、各种肉类和非定型包装熟肉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的监测.

880 条记录 36/44 页 « 12...33343536373839...434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