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涎腺肿瘤Bcl-2、PCNA和C-erbB-2表达的研究

    作者:郅克谦;秦春梅;袁祥民

    目的:检测细胞凋亡抑制基因Bcl-2、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原癌基因C-erbB-2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探讨涎腺肿瘤的发生机制,为涎腺肿瘤的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及图像分析系统对47例涎腺恶性肿瘤、41例涎腺多形性腺瘤、20例涎腺非肿瘤组织中Bcl-2、PCNA及C-erbB-2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对阳性细胞进行图像分析定量测定.结果:非瘤组织、多形性腺瘤和涎腺恶性肿瘤中Bcl-2、PCNA及C-erbB-2的表达呈递增趋势(P<0.05).维、汉民族涎腺组织中各指标表达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的平衡异常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C-erbB-2可能通过EGF/EGFR调控机制使涎腺组织良性病变发生恶性转化.不同民族基因背景特点在涎腺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无重要作用.

  • 涎腺肿瘤中肌上皮细胞免疫表型研究

    作者:曹阳

    目的:了解p63、Calponin和Caldesmon三种新的肌上皮细胞标记物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1例涎腺肿瘤(涎腺多形性腺瘤、肌上皮瘤、肌上皮癌、腺样囊性癌和上皮-肌上皮癌)中p63、Calponin和Caldesmon的表达.结果:p63、Calponin和Caldesmon均表达肿瘤中的肌上皮细胞. p63、Calponin和Caldesmon在31例涎腺肿瘤中的阳性率分别是93.6%、77.4%和9.6%.结论:p63、Calponin是涎腺肿瘤中较好的肌上皮细胞标记物,与S-100、actin等传统标记物联合应用,更有助于涎腺肿瘤性肌上皮的鉴别诊断.

  • 涎腺肿瘤细针穿刺标本中端粒酶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冀予心;陈卫民;孙国洪;张苹

    目的研究细针穿刺检测涎腺肿瘤组织中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可行性,探讨端粒酶活性在涎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端粒末端重复序列( PCR—TRAP)技术检测45例涎腺肿瘤细针穿刺标本中细胞的端粒酶。结果 33例良性肿瘤标本中3例端粒酶阳性,12例恶性肿瘤标本中10例端粒酶阳性。端粒酶活性检测与细胞学诊断符合率66.7%。二种方法同时应用可使确诊率提高至83.3%。结论 涎腺肿瘤组织细针穿刺标本端粒酶检测方法具备敏感性高、特异性好的特点,与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测技术联合应用,在涎腺肿瘤的诊断治疗、预后方面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 ras p21癌基因在涎腺肿瘤中表达的定量研究

    作者:朱声荣;王秀丽;邵乐南;陈卫民;陈新明;吴慧华

    目的为了探明ras p21癌基因在涎腺良恶性肿瘤生物学行为中的作用,方法采用LSAB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及CMIASWIN免疫组化图像分析系统,镜下定量判断正常涎腺,良恶性肿瘤ras p21癌基因表达的阳性单位(PU值),通过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正常涎腺组,良性肿瘤组、恶性肿瘤组均有ras p21表达,良恶性肿瘤组PU值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胞浆中PU值明显强于胞核、阳性细胞多见于腺管样区,恶性肿瘤及瘤旁腺泡分别为强阳性和弱阳性表达,复发性腮腺深叶包膜不完整的肿瘤其PU值明显高于原发性腮腺浅叶包膜完整的肿瘤.结论实验结果表明ras p21癌基因的激活在涎腺良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涎腺肿瘤 RAS p21 癌基因
  • 肿瘤干细胞和涎腺肿瘤

    作者:俞志维;张陈平;杨雯君

    近年发展起来的肿瘤干细胞学说认为肿瘤组织中存在着极少数具有干细胞功能的细胞,能够自我更新和无限增殖,并终导致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目前已从多种肿瘤中分离并鉴定了肿瘤干细胞,为将来能够针对肿瘤干细胞的治疗打下基础.涎腺肿瘤是涎腺组织中常见的疾病,目前发病机制不明确,本文就肿瘤干细胞的研究现状及与涎腺肿瘤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β连环素在口腔颌面部上皮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周茜;陈新明

    β连环素(βcatenin)是一种细胞内蛋白,参与同型细胞间的粘附及Wnt信号的传导,这两种作用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对β连环素的生物学特性、功能及其在口腔颌面部上皮性肿瘤的表达和生物学意义作一综述.

  • 舌下腺多形性腺瘤1例

    作者:张翠翠;陶学金

    临床资料男性,45岁,无意中发现左舌下无痛性肿物2年,渐增大.2009年4月在外院活检,病理诊断为舌下腺多形性腺瘤.检查:左舌下区隆起,舌体抬高,扪及肿物4.0 cm×3.0 cm×3.0 cm,分叶状,质中等偏硬,界清,动度差,无压痛.

  • 涎腺黏膜相关组织淋巴瘤3例报告

    作者:施志坚;杨师美

    临床资料例1,吴某,男,54岁.因左颌下包块9个月,无口干症状.查体:左颌下一包块,无压痛,直径约2.0 cm,质地中等,表面光滑,浅表淋巴结未触及.临床诊断:混合瘤,行手术摘除颌下腺及瘤体.术后病理报告:黏膜相关组织淋巴瘤.

  • 腭部涎腺肿瘤不同手术方式效果的追踪观察

    作者:赵红;朱声荣;梅银娥

    本文就86例腭部涎腺肿瘤的不同手术方式的效果进行了3年以上的追踪,结果显示:64例良性肿瘤绝大多数以单纯切除为主,其复发率为19%,均为多形性腺瘤.22例恶性肿瘤,单纯切除者7例,扩大切除者9例,上颌骨次全切除者6例.6例行舌骨上淋巴清扫,3例行颈淋巴清扫.12例术后放疗.其复发率为41%,恶性肿瘤复发率明显高于良性肿瘤(P<0.05),22例恶性肿瘤不同手术方式效果的比较亦有明显的差别(P<0.05).单纯切除者和扩大切除者的复发率分别为57%和44%,远远高于次全切除者(16%),作者认为,尽管涎腺肿瘤的颈淋巴结转移较少,但在发现或怀疑有颈部转移者,应作颈淋巴清扫术.

    关键词: 腭部 涎腺肿瘤
  • 原发性气管腺样囊性癌影像学特点分析

    作者:张云轩;韩小雨;史河水

    目的 分析原发性气管腺样囊性癌(ACC)的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3例原发性气管ACC患者的影像学检查,包括13例CT检查资料,其中增强扫描9例,并进行MPR和VRT等CT后处理观察并评价病变;X线检查4例;MRI检查2例,PET/CT检查4例.结果 ACC患者女性居多(9/13,69.2%),平均年龄(46±16)岁(范围22~ 68岁).13例肿瘤均位于气管,其中胸段气管10例,颈段气管3例,同时累及胸段气管与主支气管3例;ACC多表现为腔内宽基底肿物(6/13,46.2%),其中5例(38.5%)沿气管壁浸润生长,2例(15.4%)为气管腔内外肿物;形态上ACC以分叶状肿物(7/13,53.8%)或弥漫性管壁增厚为主(5/13,38.5%),仅1例(7.7%)为类圆形肿物;ACC平扫密度一般较均匀(9/13,69.2%),且多低于胸壁肌肉密度(12/13,92.3%),增强扫描以轻度强化为主(6/9,66.7%).结论 原发性气管ACC好发于40岁左右女性,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病变主要位于胸段气管,CT表现为宽基底肿物或管壁环形增厚,平扫密度较均匀,以轻度强化为主.

  • 原发性肺涎腺肿瘤的临床及CT表现

    作者:封俊;高德培;张大福;谭静;张莹;董兴祥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涎腺肿瘤的临床特点及CT表现.方法 搜集经手术、纤支镜及病理证实的19例原发性肺涎腺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与CT资料,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及临床特点.结果 19例原发性肺涎腺肿瘤中,腺样囊性癌11例(57.9%)、黏液表皮样癌8例(42.1%).19例均为中央型,发生于气管及段以上支气管.11例腺样囊性癌中,6例位于气管,3例位于主支气管,2例位于叶支气管;6例(54.5%)呈环壁浸润生长,5例(45.6%)呈浸润生长并局部结节状突向腔内,病灶密度均匀,增强扫描欠均匀强化;3例(27.3%)合并肺不张,3例(27.3%)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1例(9.1%)并肺转移,1例(9.1%)出现肝、双肾转移.8例黏液表皮样癌均发生于段或段以上支气管;3例(37.5%)呈圆形,5例(62.5%)呈不规则形,病灶密度欠均匀;3例(37.5%)增强扫描明显强化,5例(62.5%)呈轻或中度强化;2例(25.0%)伴纵隔膈淋巴结肿大,3例(37.5%)并远端肺不张及黏液栓塞表现.结论 原发性肺涎腺肿瘤好发于段以上中央气道,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腺样囊性癌浸润生长表现明显,黏液表皮样癌可伴有支气管黏液栓塞表现.

  • 基于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的扩散加权成像在涎腺肿瘤中的初步应用

    作者:童娟;胡春洪;王小林;段晓峰;尚滔;眭贺

    目的 评估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 DWI)参数在不同病理类型涎腺肿瘤间的差异性.方法 选择临床怀疑涎腺肿瘤患者55例,男32例,女23例,中位年龄51岁.患者均行3.0 TMR扫描,IVIM采用11个b值(0、10、20、30、50、80、100、200、300、400、800 s/mm2).对涎腺肿瘤基于IVIM理论基础的灌注和扩散成像进行评估.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检验法比较不同病理类型涎腺肿瘤间IVIM参数值D值、D*值及f值的差异.结果 55例患者中完成IVIM DWI检查并纳入统计学分析者共47例,包括45个良性肿瘤(多形性腺瘤23个,腺淋巴瘤15个,肌上皮瘤4个,基底细胞腺瘤2个,蔓状血管瘤1个)和5个恶性肿瘤(腺泡细胞癌2个,黏液表皮样癌1个,腺样囊性癌1个,转移性黑色素瘤1个),45个发生于腮腺,5个发生于颌下腺.腺淋巴瘤的D值显著低于其他良性肿瘤,多形性腺瘤、肌上皮瘤及基底细胞腺瘤间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值在上述4种良性上皮型肿瘤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病理类型涎腺肿瘤的IVIM参数具有差异性,IVIM DWI对区分涎腺肿瘤的病理亚型具有较大的潜力.

  • 涎腺肌上皮瘤MRI表现

    作者:刘颖;马隆佰;郭文文

    目的 探讨涎腺肌上皮瘤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涎腺肌上皮瘤的MRI表现.结果 病变位于大涎腺4例,小涎腺8例;10例有包膜,2例无包膜;T1WI上7例呈均匀等信号,1例呈均匀低信号,4例呈不均匀等信号;T2WI上10例呈稍高信号,2例呈高信号;12例信号不均,4例呈混杂磨玻璃样低信号,4例呈混杂网格状低信号,2例呈混杂网格状高信号,2例合并囊变.12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理结果:8例良性,4例恶性.12例见黏液样基质及玻璃样变.结论 肌上皮瘤的MRI表现与其内细胞成分及黏液样基质、玻璃样变含量有关,特别是T2WI中心云絮状或磨玻璃样稍低信号及云絮状强化较弱区,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临床诊断及手术治疗.

  • 良、恶性涎腺肌上皮瘤的CT表现

    作者:童娟;廖欣;王波;于静

    目的 探讨良、恶性涎腺肌上皮瘤(ME、MM)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ME和9例MM的CT表现.15例ME中男4例、女11例,年龄23 ~ 68岁,中位年龄52岁;9例MM中男7例,女2例,年龄34~70岁,中位年龄53岁.对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CT密度及强化形式进行分析.结果 ME位于腮腺8例、颌下腺1例、硬腭2例、软腭3例、舌根1例.小径0.9 cm,大径5.2 cm,呈椭圆形12例、分叶状3例,边缘清晰12例、模糊3例.CT平扫呈等密度11例、稍低密度4例,密度均匀9例、不均匀6例(2例病灶内见小囊变区、1例见钙化灶).11例病灶增强后呈轻度强化3例、显著强化8例,后者以静脉期强化明显.MM位于腮腺7例、硬腭及面颊部皮下各1例.小径1.9 cm,大径7.6 cm,呈椭圆形3例、分叶状6例,边缘均较模糊,1例边缘见钙化,1例相邻腭骨压迫吸收.CT平扫呈等密度7例、稍低密度2例,密度不均匀,3例病灶内见囊变区.7例病灶增强后均呈显著不均匀强化,实性部分以静脉期强化明显.结论 涎腺ME和MM的CT表现无明显特征性,确诊目前仍依靠病理,但当CT增强扫描肿瘤静脉期出现显著分叶状强化,且肿块内见囊性结构时,有助于提示交界性ME和MM.

  • 彩超在涎腺肿块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王向荣;刘拥军

    目的探讨彩超用于涎腺肿块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对涎腺肿块患者常规进行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查及术后病理检查,并将二者进行比较.结果诊断符合率为87.4%.结论彩超在涎腺肿块的诊断应用中安全、可靠、易行,可对腮腺肿瘤手术提供参考.

  • 涎腺肿瘤端粒酶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陈良建;黄建华;李赞;陈正炎;罗建新;郭新程

    目的:研究涎腺肿瘤中的端粒酶活性表达,探讨其作为涎腺肿瘤标志物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银染-TRAP法检测28例涎腺癌组织及其相应的28例癌旁组织、10例腮腺混合瘤、6例腮腺腺淋巴瘤、5例正常涎腺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28例涎腺癌组织中,有25例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89.3%).28例癌旁组织中,有4例端粒酶表达阳性(14.3%).10例腮腺混合瘤,6例腮腺腺淋巴瘤,5例正常涎腺组织端粒酶表达均为阴性.涎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该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端粒酶活性表达可作为诊断涎腺癌的肿瘤标志物;其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肿瘤手术治疗后监测的指标之一.

  • 涎腺肿瘤细针吸取标本端粒酶活性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陈良建;李赞;黄建华;颜学德;胡荣桂;陈正炎

    目的:检测涎腺肿瘤细针吸取标本的端粒酶活性并探讨其在涎腺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细针穿刺技术穿刺手术切除新鲜的65例涎腺肿块组织,取FNA标本涂片,苏木精-曙红(HE)染色,作细胞学检查;残留于注射器内细胞用PBS液冲洗离心后,取沉淀物用银染-TRAP法检测其端粒酶活性;肿块组织作病理学检查.结果:17例FNA标本涎腺肿块细胞学检查诊断为恶性肿瘤,其中14例(82%)端粒酶活性检测为阳性.13例细胞学检查为不典型或不能确诊,有7例端粒酶活性检测为阳性,随后组织病理诊断为恶性肿瘤,而6例端粒酶活性检测为阴性标本有5例后组织病理诊断为良性肿块.35例细胞学诊断为良性或取材不满意的FNA标本,有4例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而病理学检查有2例为恶性肿瘤.结论:FNA标本端粒酶检测诊断效率(89.2%)优于细胞学检查(66.2%)(U=3.15>2.58,P<0.01),端粒酶活性检测是对FNA细胞学检查存在假阴性的补充检查并可作为涎腺恶性肿瘤诊断指标,特别是细胞学检查不能确诊的恶性肿瘤FNA标本.

  • 人乳头瘤病毒16型、18型DNA在涎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

    作者:梁志刚;楚雍烈;郑苍尚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16型、18型与涎腺肿瘤病因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特异引物PCR法为44例涎腺肿瘤组织标本中31例HPVs阳性组织DNA进行分型检测.结果检出HPV16E7阳性率为13.60%,HPV18E7阳性率为47.72%,涎腺肿瘤组织中HPV18E7阳性率明显高于HPV16E7阳性率;恶性肿瘤组中HPV16E7和HPV18E7阳性率显著高于良性肿瘤组(P<0.05).结论HPV18型感染与涎腺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HPV16,18型E7基因在恶性肿瘤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 涎腺导管癌的CT、MR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作者:卫英;江明祥;邵国良;陈波

    目的 分析涎腺导管癌(SDC)的CT、MRI表现,并与病理对照,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涎腺导管癌的CT、MRI资料(14例CT,6例MR).其中男12例,女8例,发病年龄35~72岁,中位年龄58岁.对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CT密度或MRI信号及强化形式进行分析,并与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 20例患者均为单发肿瘤,腮腺12例,颌下腺5例,舌下腺2例,颊部1例.肿瘤大径1.3~6.8 cm,平均(3.6±0.7)cm;病灶呈边缘清晰、光整的类圆形或椭圆形肿块7例;呈边缘不光整、边界不清的不规则分叶状肿块13例,其中6例病灶周围脂肪间隙模糊,3例侵犯耳前皮肤,2例侵犯咬肌,侵犯咽旁间隙、翼内肌各1例;密度(信号)均匀4例,不均匀16例(80%),14例CT平扫病灶呈低密度9例,等密度5例;病灶内见沙粒样钙化者7例;6例MRI病灶信号T1WI呈低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呈明显强化15例(75%),中度强化3例,轻度强化2例.伴颈部淋巴结肿大者11例.结论 SDC多表现为侵袭性生长,沙粒样钙化、易坏死囊变、明显强化的肿块,并常伴有明显强化的颈部肿大淋巴结,其影像学表现与肿瘤的病理特征相关,CT、MRI检查可以准确显示病灶的范围.

  • E钙粘素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赖非云;张诠;吴秋良;卿菁;曹云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关于上皮型钙粘素与肿瘤关系的研究比较多,但不同研究得到的结果差异较大,而且近年来的研究显示,E钙粘素在肿瘤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可能具有多面性.本文旨在研究E钙粘素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水平,探讨E钙粘素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神经侵犯、局部复发、远处转移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5例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标本和20例正常涎腺组织中E钙粘素的表达.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组间比较用log-rank检验,两组比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本组患者的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78.2%和51.4%:E钙粘素在正常涎腺组织中的阳性率(90.0%)显著高于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63.6%)(P<0.05);E钙粘素在有神经受侵、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者的肿瘤组织中的阳性率(50.0%、52.4%及47.8%),均低于无神经受侵、无局部复发及无远处转移者(71.4%、70.6%及75.0%).结论:E钙粘素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表达下调;其表达水平与神经侵犯、局部复发及发生远处转移相关.

429 条记录 17/22 页 « 12...14151617181920212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