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MRI对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诊断价值

    作者:吴建民;丁玉枝

    目的:探讨MRI对椎管内肠源性囊肿诊断价值,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肠源性囊肿患者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位于颈段,2例位于胸段,1例位于腰段.MRI囊肿呈类圆形或椭圆形,与脊髓长柱平行,4例平扫呈长T1长T2信号,1例呈短T1长T2信号,信号均匀,5例均行MRI增强,4例无强化,1例囊壁轻度环形强化.结论:MRI能准确显示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病变部位、大小、形态、信号特征,对椎管内肠源性囊肿有较高诊断价值,是手术前重要的影像检查方法.

  • 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显微外科治疗

    作者:彭思民;崔岗;陆挺;周岱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的组织发生学,临床特点和显微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过影像学,手术和病理学证实的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例位于左侧侧脑室,4例位于椎管内,其中骶尾部1例伴有骶骨脊柱裂.5例均经过显微外科全切除.结论 中枢神经系统的肠源性囊肿属于良性瘤样病变,多见于椎管内,生长缓慢,病程长.临床表现与发生部位关系密切.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征性改变,难与其它囊肿鉴别,确诊需病理检查.手术切除囊壁是本病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 椎管内肠源性囊肿1例

    作者:张晓峰;韩鸿宾;裴新龙

    患者男,36岁,主因右下肢麻木16个月加重伴左下肢麻木1个月就诊.查体:两大腿内侧及肛周感觉减退,右下肢肌力Ⅳ+,右侧膝腱反射及跟腱反射亢进.

  • 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CT和MRI影像

    作者:关丽明;戚喜勋;孙文阁;朱玉森;李延亮;徐克;张强;段红杨

    椎管内肠源性囊肿是由胚胎发育时期的神经肠管残余和异位组织演变而来,临床比较少见,多无典型临床表现,其发现与诊断多依靠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本文介绍4例经CT、MRI诊断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肠源性囊肿.

  • 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MRI表现

    作者:魏新华;戴建平;高培毅;马军;李少武;艾林;沈慧聪

    目的研究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MRI表现.方法回顾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肠源性囊肿的MRI表现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19例位于脊髓腹侧的髓外硬膜下间隙,其中颈段椎管10例,颈胸段4例,胸段5例;胸段脊髓内1例.所有病变平扫表现为长或等T1、长T2信号,边界清楚,信号均匀. 15例呈"脊髓嵌入征".所有病变未见强化.4例合并其他脊椎畸形.结论根据病灶典型的形态及信号特点及好发部位,MRI能在术前正确地诊断肠源性囊肿.

  • 椎管内肠源性囊肿1例

    作者:侯红军;王慧丽;包肖娜

    男,38岁,因右下肢麻木17月加重伴左下肢麻木2月余而就诊.查体:两大腿内侧及肛周感觉减退,右下肢肌力Ⅳ+,右侧膝腱反射及跟腱反射亢进.

    关键词: 肠源性囊肿 MRI 诊断
  • 成人桥脑延髓腹侧肠源性囊肿(附六例报告)

    作者:王亮;耿素民;李德志;郝淑煜;吴震;贾桂军;张力伟;张俊廷

    目的 探讨成人桥脑延髓腹侧肠源性囊肿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疾病认识.方法 对2000年7月至2007年2月经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的桥脑延髓腹侧肠源性囊肿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男4例,女2例,平均发病年龄30.5岁.以头颈部疼痛、头晕作为首发症状,MRI表现多样.采用远外侧入路或乙状窦后入路病变切除术,1例全切除,5例近全切除,4例术后出现短暂性发热.平均随访49.3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桥脑延髓腹侧肠源性囊肿多见于青壮年,临床表现以头痛、头晕为主,影像学变化多样,误诊率高.手术切除是佳治疗选择,不必勉强切除与桥脑延髓腹侧紧密粘连的囊壁,本病患者预后良好.

  • 小儿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显微手术治疗

    作者:翟广;刘斌;张智峰;刘献志

    目的 总结12例小儿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显微手术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12例椎管内肠源性囊肿患儿的临床表现、显微手术过程及治疗效果.结果 12例囊肿均行显微手术切除,全切7例,次全切5例.所有病例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短期内均有改善.随访4个月至6年,除1例单侧下肢肌力Ⅳ级外,其余均恢复正常.随访期间无复发.结论 显微手术切除是治疗椎管内肠源性囊肿惟一有效方法,全切或次全切均能达到满意的疗效.正确的显微手术操作是取得满意疗效及避免并发症的保证.

  • 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手术治疗

    作者:车晓明;徐启武;毛仁玲;顾士欣;孙兵;寿佳俊;顾文韬

    目的 分析总结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手术治疗方法和操作技巧.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总结华山医院神经外科2006年1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20例椎管肠源性囊肿的手术入路、操作方法及手术疗效.结果 20例患者中,18例获得囊肿全切除,2例(其中1例为复发病例)获大部切除;19例患者术后症状体征不同程度改善,1例出现一侧下肢肌力减退;17例患者获得临床随访,平均随访31.2个月.随访患者中16例症状体征不同程度改善,15例囊肿全切除患者MRI复查未见囊肿复发,2例囊肿大部切除病例见囊肿复发.结论 适当的手术入路和正确的操作方法,对于全切除、彻底治愈椎管内肠源性囊肿非常重要.

  • 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诊断与显微外科治疗

    作者:张嘉;王振宇;刘彬

    目的 总结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诊断及治疗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临床表现、MRI特点和手术结果.结果 1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部分伴有脊柱发育畸形,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神经根性痛和脊髓压迫症状.MRI可清晰显示囊肿及其周围结构.囊肿通常表现为稍长T1、长T2均匀信号.11例中4例全切,7例大部切除.所有病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肠源性囊肿是少见的先天性疾患,多发生于颈胸段椎管硬膜下脊髓腹侧,常伴有脊椎畸形.MRI是方便有效的检查方法.手术切除囊肿,神经功能多能恢复.

  • 脊髓肠源性囊肿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修波;黄红云;刘宗惠;刘少录

    脊髓肠源性囊肿是一罕见的先天性、发育性畸形.本文报告了1例脊髓肠源性囊肿并复习了相关文献,介绍了其发病机理、病理学、临床表现、放射学检查及治疗结果.应在出现并发症之前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除髓内型囊肿外,手术目的在于尽量切除囊肿、防止复发.

  • 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磁共振成像特征

    作者:李烁;李明利;金征宇

    目的 探讨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磁共振成像(MRI)特征,为进一步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肠源性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RI表现.结果 6例肠源性囊肿多呈类圆形或梭形,边界清晰,5例位于髓外硬膜下,1例位于髓内.病变平扫表现为长或等T1、长T2信号,信号均匀.增强扫描显示5例无强化,1例囊肿边缘轻度强化.结论 椎管内肠源性囊肿有其特征性的MRI表现,结合临床及影像资料有助于术前准确的定位及定性评价.

  • 腹膜后巨大肠源性囊肿1例超声表现

    作者:闫曰莲;刘德泉;邵大章;杜燕飞

    1临床资料患者女,22岁,因上腹痛2 d来院.查体:痛苦面容,于左肋下触及巨大不规则形肿物,约20 cm×5 cm,边界清,表面光滑,触痛明显,略活动,质中等.超声检查:于上腹部腹膜后探及较大囊性团块,内部充满均匀分布的强回声光点,此团块位于胰头右侧,胰体后方,直径分别为6.7 cm、2.4 cm,形态不规整.CDFI(彩色多普勒血流显象仪)肿物内未探及血流信号.诊断:上腹部囊性团块.手术:见肿物于腹膜后,将肝左叶及十二指肠挤向右侧,将胃挤向前上方,与胰头,胰体紧密相连,钝性分离,将肿物切除.术后病理诊断:腹膜后肠源性囊肿.见图1.

  • 罕见椎管内脂肪瘤伴肠源性囊肿一例

    作者:范松源;侯卫东;李文杰;郭元元

    [病例] 男,47岁.主因双下肢无力、麻木20年,加重伴尿失禁2个月入院.患者于2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麻木、无力,未引起重视,后又出现右下肢麻木、无力,未行检查及治疗,后上述症状呈进行性加重,出现双足底踩棉花感,并左下肢肌肉萎缩,仍未进行任何检查治疗,2个月前出现尿失禁,曾到多所医院泌尿科就诊,予留置尿管暂时处理,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入院查体:腰椎强直,左小腿肌肉明显萎缩,双下肢皮肤触痛觉减退,左下肢肌力Ⅲ+级,右下肢肌力Ⅳ级,双侧巴宾斯基征阳性.医技检查:腰椎MRI及增强示:①马尾脊髓纵裂畸形伴脊髓栓系,考虑右侧脂肪瘤,左侧皮样囊肿(图1见封3);②腰3以下椎管蛛网膜下腔扩大,并有骶管囊肿形成;③腰2椎体脂肪沉积;④左肾积水.行椎管内肿物切除术.术中显微镜下见:腰2~3水平椎管硬膜内右侧有一大小为2.5 cm×1.0 cm×1.0 cm的脂肪样肿瘤组织向后突出,并将脊髓末端和马尾神经挤向两侧,肿瘤与马尾神经粘连严重,且有网状血管伸入其中,考虑强行完全切除肿瘤易损伤马尾神经,故自中心向外大部分切除肿瘤;再用神经剥离子探查左侧,可见一2.0 cm×1.0 cm×1.0 cm大小囊性肿物,注射器穿刺抽出胶冻样液体1.5 ml,切除大部分囊壁.术后病理报告:椎管内右侧脂肪瘤;椎管内左侧肠源性囊肿.术后双下肢肌力无改变,左下肢麻木感减轻;尿失禁症状改善.术后15 d出院.后失访.

  • 颅内肠源性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许益民;杨应明;袁军

    目的:提高对颅内囊性占位病变的鉴别能力和对颅内肠源性囊肿的诊疗水平,减少复发率.方法:通过本院2例颅内肠源性囊肿典型病例的诊治过程及近20年系统文献复习(共报道17例),对颅内肠源性囊肿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进行归纳、总结果.结果:文献统计资料中有详细资料的共有11例,加上我院2例典型病例,均经手术切除和病理证实,其中全切除共7例,随访2~5年均未见复发,效果好.结论:颅内肠源性囊肿除具有压迫邻近结构的神经定位体征外,常具有以下特点:①多见于儿童或青少年;②常合并脊柱和/或躯体其他部位畸形;③囊肿多位于中线结构.手术全切除囊肿是治愈本病的佳方法.

  • 罕见的先天性延髓、颈髓室管膜囊肿合并椎管内肠源性囊肿一例

    作者:武彦;苏俐;李秀霞;赵利珍;高林桃

    病人,女,18岁,汉族.自幼发育异常,斜颈,左上肢短而细,感觉异常;MR发现小脑延髓池内,囊状肿物延至C5水平.C3~5脊髓左腹面脂肪瘤.手术情况:全麻,经枕下~C5切口,在硬膜下延髓后下方,小脑扁桃体发育异常,小脑延髓池内囊状肿物;C3~4髓外硬膜内有包膜,内含黄色黏液之囊状肿瘤,类似脂肪瘤或皮样囊肿.

  • 颈髓肠源性囊肿1例

    作者:黄迢华;方志敏;宋建华;陈建宁;姚正健;陈建忠;朱红仔

    目的 探讨颈髓肠源性囊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显微手术治疗.方法 收集2005年收治的1例颈髓肠源性囊肿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加以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病例为儿童,确诊后在显微镜下大部分切除,术后病理报告证实为肠源性囊肿,患儿神经根痛症状消失,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 颈髓肠源性囊肿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和 MRI特征,其佳治疗方法是采取显微外科手术切除.

  • 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诊治

    作者:张文川;徐顺清;万亮;马杰

    椎管内肠源性囊肿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原肠内胚层组织异位形成的囊性病变,为临床上少见的先天性良性占位性病灶,其发病率占椎管内肿瘤的0.4%[1],国内外报道较少.我科10年内共收治该病患者13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现将其临床特点介绍如下.

  • 椎管内肠源性囊肿

    作者:尚爱加;张远征;潘隆盛;乔广宇;卜博

    目的 探讨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12例椎管内肠源性囊肿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效果.本组男8例,女4例.囊肿位于颈段6例,胸段3例,腰段3例.结果 全部病例均行显微手术治疗,术中全切8例,次全切2例,部分切除2例.术后除1例患者早期肌力下降外其余患者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随访6月~5年(平均18个月),8例全切者无复发,4例次全或部分切除者2例复发.结论 椎管内肠源性囊肿为先天性良性疾病,早期显微手术切除可获得良好效果.

  • 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附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柴学;王娟;陈璐;肖朝勇;刘文;袁哲星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enterogenous cyst,EC)的MRI及病理学特点,以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经手术证实的中枢神经系统EC患者的资料.结果:3例患者均行MRI平扫加增强检查.2例EC位于颈段硬脊膜下脊髓腹侧,1例EC位于左侧脑室三角区.其中2例信号均匀,1例混杂信号影,并有液平面.增强后显示3例病灶均无强化.显微镜下见囊壁由单层或复层柱状上皮细胞构成.结论:中枢神经系统EC有其特征性的MRI表现,MRI检查对其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终确诊依据病理检查.

60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