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针对性护理干预对预防人工气道患者呼吸道感染的影响

    作者:林晓;陈赛喜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预防人工气道患者呼吸道感染的影响。方法将医院神经外科120例行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的患者纳入研究对象,其中60例采取常规气道护理措施为对照组,60例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为观察组,观察比较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病率。结果观察组VAP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积极有效地预防人工气道患者呼吸道感染。

  • 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护理

    作者:赵彦玲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气管切开术患者120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术后给予氧气驱动雾化作为气道湿化方式,治疗组给予人工鼻作为气道湿化方式进行干预,都干预4 d.结果:干预期间治疗组的痰痂形成、气管黏膜出血、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总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治疗组的日吸痰次数和日吸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气管切开术后护理中人工鼻的应用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吸痰次数和吸痰量,值得推广应用.

  • 密闭式吸痰管连接人工鼻在危重患者气道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苏秀平;马彩霞

    人工鼻又称温-湿交换过滤器(HME),是由数层吸水材料及亲水化合物制成的细孔网纱结构的过滤装置.人工鼻与密闭式吸痰管连接吸痰,还能使患者气道回路处于相对密闭状态,可避免医护人员因多次暴露气道口吸痰而增加肺部感染机会.

  • 不同型号人工鼻防菌效果的比较研究

    作者:胡艳红;周红;曾丽;段六生;王靖;张戎

    目的 了解不同型号人工鼻防菌效果,探讨其对防控感染的意义.方法 通过细菌培养方法,对60例机械通气患者使用不同型号人工鼻防菌效果进行比较观察.结果 经对每组20例患者观察结果显示,用疏水性人工鼻滤菌效果好,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低.结论 以疏水型人工鼻综合防控呼吸机相关肺炎更有意义.

  • 人工鼻在建立人工气道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作者:付玉芝

    目的 探讨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在使用人工鼻中的应用及护理措施.方法 观察48例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使用人工鼻后的护理效果.结果 其中46例患者气道通畅,未发生感染,湿化效果满意.另外,1例患者由于病情危重死亡,另一例家属放弃治疗.结论 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应用人工鼻后,减少了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有效地清除了气道分泌物,保证了氧疗效果,使治疗获得了成功,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同时减少了医疗耗材,降低了患者住院费用.

  • 人工鼻在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余镭来

    目的:探讨人工鼻(HME)在人工气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ICU 88例有创机械通气的病人随机分为常规组和人工鼻组.人工鼻组48例,采用人工鼻进行持续气道湿化过滤.常规组40例,采用呼吸机本身所带的加温湿化装置.观察并对比治疗效果.结果:使用人工鼻能有效地保证呼吸道湿度、温度防止或减少外部细菌侵入,提高了呼吸道管理质量,降低了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结论:人工鼻具有维持气道湿化,过滤吸入气体的作用.具有良好的性价比.

  • 呼吸机加热湿化器在机械通气患者脱机后的应用

    作者:蔡卫新;徐冉;林沫

    目的 探讨对机械通气患者脱机后采用呼吸机加热湿化器持续加热湿化吸氧的效果.方法 随机将50例行机械通气患者在脱机后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呼吸机加热湿化器持续加热湿化吸氧法进行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人工鼻进行气道湿化.结果 脱机后24h观察组血氧饱和度(98.02±1.04)%,对照组(90.40±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149,P<0.01);观察组管道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8.672,14.280,19.391;P <0.01);需重新机械通气者对照组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78,P<0.01).结论 应用呼吸机加热湿化器持续吸氧法行气道湿化能减少人工气道的并发症,改善撤机后患者的氧合状态,降低重复机械通气的几率,其效果优于使用人工鼻法.

  • 人工鼻在气管切开脱机锻炼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黎方丽

    目的 观察人工鼻在气管切开脱机锻炼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将85例气管切开脱机锻炼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予持续气道湿化加间断雾化,实验组予人工鼻治疗.比较2组痰液黏稠度、每例日吸痰数、使用纤支镜吸痰次数、痰培养情况.结果 对痰液的湿化,减少吸痰次数,减少肺部感染,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人工鼻具有高性价比、良好温湿化、过滤功能,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 人工鼻在CCU气管插管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潘楚梅;汤昌连;张琢玉;赵自强;熊碧文

    目的 探讨人工鼻在CCU气管插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2例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为人工鼻组(n =32例)与电热恒温湿化组(n=32例),比较两组患者痰液黏稠度、刺激性呛咳、气道管理耗时数、平均插管时间、气道耗材费用、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人工鼻组发生刺激性呛咳28.1%、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15.6%、气道管理耗时数(2.3±0.5)h、平均插管时间(112±6.5)h、气道耗材费用(44.2±6.7)元均优于电热恒温湿化组71.9%,37.5%,(3.5±0.6)h,( 133±7.8)h,(56.3±1.5)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12.25,3.9250;t分别为8.6605,11.6998,8.2129;P<0.01或P<0.05);人工鼻组痰液黏稠度Ⅰ度12.5%,Ⅱ度62.5%,Ⅲ度25.0%,电热恒温湿化组Ⅰ度46.9%,Ⅱ度 25.0%,Ⅲ度28.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 =11.5590,P<0.01).结论 人工鼻应用于气管插管患者,可达到理想的气道湿化效果,并能有效提高气道管理效能,省时节力,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 应用人工鼻气道湿化法减少人工气道并发症的效果观察

    作者:武淑萍;祁晓磊;田小京

    目的 观察人工鼻在老年人工气道患者气道湿化中应用效果.方法 将老年病区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患者68例,随机分为2组,采用人工鼻气道湿化患者34例,采用定时间断气道湿化患者34例为常规湿化组,观察患者痰液分泌量、吸痰次数、气道湿化程度及气道应急反应.结果 人工鼻湿化组在减少患者吸痰次数、日均吸痰量、湿化不足、湿化过度及高气道反应明显优于常规湿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人工鼻在减少痰液分泌量、吸痰次数及保持良好气道湿化效果,减少人工气道并发症方面明显优于常规湿化的方法.

  • 人工鼻替代加热湿化系统在呼吸机治疗中的优势

    作者:吕晓玲;夏秋江;罗群;王青丽;彭翠香;向克兰

    呼吸机作为抢救危重患者的主要措施,在临床已广泛应用,但人工气道建立后,正常的呼吸道失去了对吸入气体温湿度的调节,干燥的气体便可损伤气管及支气管黏膜,导致一系列并发症[1],影响呼吸机的治疗效果.现代呼吸机标配有加热湿化器(heated humidifier,HH),临床上呼吸机的治疗时常规启用加热湿化系统,人工鼻(热湿交换器heatandmoisture exchanger,HME)以其高效的湿化、加温和滤过作用,在欧美国家得到广泛应用[2],近年来在国内也逐渐地被临床所重视并广泛地开始应用.

  • 人工鼻对预防人工气道患者肺部感染的Meta分析

    作者:汪涓;罗春梅;陈宇

    目的:系统评价人工鼻(HME)使用对人工气道患者肺部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JBI循证护理中心图书馆、MEDLINE、Embase、Pubmed、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收集所有关于人工鼻预防人工气道患者肺部感染的随机对照试验和临床对照试验。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检索文献、筛选文献、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并提取资料,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均为RCT。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未使用人工鼻相比,人工鼻可以预防人工气道患者肺部感染发生[随机效应模型OR=0.76,95%CI(0.47,1.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患者病死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机效应模型OR=0.97,95%CI(0.65,1.46)]。结论:人工鼻可以降低人工气道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 两种气道湿化方式在ICU气切脱机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作者:王丽娟;姜燕娟;马国荣;张珺;朱金源;李桂芳;马希刚

    目的 探讨气切脱机患者采用改装文丘里温湿化装置与人工鼻两种湿化方式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6年1~9月96例气管切开脱机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人工鼻进行气道湿化,试验组采用改装加热湿化装置进行气道湿化;比较两组湿化效果、不良反应的发生率、ICU住院期间总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VAP的发生率、脱机成功率.结果 试验组湿化良好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湿化不良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中,试验组气切套管痰痂和堵管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试验组在ICU住院期间总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48小时、120小时的脱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使用改装的文丘里温湿化装置对气切脱机的患者湿化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少、脱机成功率高、总的机械通气时间短,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湿化方式.

  • 人工鼻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观察与干预效果探讨

    作者:田春梅;李德保;段爱君;刘晓军;孟明哲;李秀敏

    目的 探讨人工鼻(HME)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作用与干预效果.方法 将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试验组在常规机械通气时使用人工鼻,采取人工鼻的特殊干预;对照组在常规通气时不使用人工鼻,实施VAP常规干预,两组均采用VAP的集束干预、耐药菌干预、抗菌药物干预等;分别于使用后连续7 d内观察人工鼻两端细菌培养结果与痰培养的相关性及VAP发生率与干预效果.结果 人工鼻近端细菌株数明显高于远端细菌株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VAP发生率分别为16.67%、4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鼻近端与痰中细菌种类的符合率达到了81.81%.结论 人工鼻可以截留人工气道和呼吸机内外管道的细菌的作用预防VAP的产生;但在使用人工鼻时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对规范护理操作行为,早期识别VAP,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预防VAP的发生起积极作用.

  • 人工鼻在胸椎结核手术单肺通气中的应用

    作者:姚丽伟;傅云斌;万海方;黄丽霞;汪国香

    目的 探讨人工鼻用于胸椎结核手术单肺通气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60例择期全麻行胸椎后路内固定联合经胸入路病灶清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人工鼻组(A组,30例)和非人工鼻组(B组,30例),全麻双腔支气管导管插入后A组在双腔管与麻醉机螺纹管间接人工鼻,B组不接人工鼻,两组均由纤维支气管镜确定或调整导管位置;监测单肺通气前后的气道峰压,计算气道峰压增加率,记录术后患者呼吸道感染和咳嗽、咳痰情况.结果 A组气道峰压增加率(0.353±0.012)%较B组的(0.282±0.020)%略有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呼吸道感染2例、感染率为6.67%,B组呼吸道感染8例、感染率2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发生咳嗽、咳痰者5例、发生率为16.67%,B组17例、发生率5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人工鼻可明显减少术后呼吸道感染、咳嗽、咳痰发生率,不增加气道阻力,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胸椎结核手术单肺通气中.

  • 人工鼻预防危重患者全麻术后肺部感染的效果分析

    作者:易能芬;彭秀兰;王文娜

    目的 探讨人工鼻预防危重患者全麻术后肺部感染的效果,为预防控制术后肺部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1年1-12月全麻术后危重患者128例,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为2011年1-6月未使用人工鼻术后危重患者,人工鼻组68例,为2011年7—12月使用人工鼻术后危重患者.结果 人工鼻组68例患者中有6例发生肺部感染,感染率为8.8%,对照组60例患者中有15例发生肺部感染,感染率为2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鼻组患者术后几乎不需要冲洗和换水,两组患者每日护理项目和所耗护理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鼻可明显减少术后危重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

  • 气切患者使用人工鼻后气管内套管两种消毒间隔时间的比较

    作者:方耿娜;江静君

    目的 探讨气管切开(气切)患者使用人工鼻后两种间隔时间消毒气管内套管的护理效果.方法 49例气切术后带气管套管并使用人工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5例)与对照组(24例).实验组24 h消毒气管内套管1次;对照组12 h消毒气管内套管1次.比较两组痰痂、痰痂堵管程度及肺部感染情况.结果 实验组有5例患者产生痰痂,对照组有3例患者产生痰痂,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生痰痂患者的痰痂堵管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有16例发生肺部感染,对照组患者有15例发生肺部感染,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气切患者使用人工鼻后,24 h清洁消毒一次气管内套管不仅没有使患者堵管及呼吸道感染机会增加,还能减少夜间对患者的刺激及睡眠的影响,同时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 人工鼻吸氧在气管切开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观察

    作者:侯丽;王玲

    目的 观察人工鼻吸氧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76例ICU气管切开吸氧患者根据气管切开吸氧日期随机分为2组,比较人工鼻吸氧与普通吸氧痰液性质(痰液粘稠)、痰阻情况、肺部感染率和吸氧效果.结果 人工鼻吸氧在痰液粘稠、痰阻、肺部感染方面发生率较普通吸氧组显著减少,而在吸氧效果方面却优于普通吸氧组.结论 人工鼻吸氧能有效减少气管切开并发症的发生且氧疗效果好.

  • 便携式智能人工鼻的设计研究

    作者:朱华麟;唐世雄;张建华;姚寿国;陈星

    目的 为研制一款小型化的,可随身携带,操作简单,具有自动加温加湿功能的,并能精确控制的,能模拟鼻腔部分功能的替代产品——便携式智能人工鼻.方法 通过对加温加湿度器及中央控制器的设计制作,再将人工鼻,流量传感器呼吸管路等进行有机的系统整合,并通过温湿度仪对加温加湿性能效果进行测试.结果 常温下(在外界温度为12℃,湿度为40%的测得其数据),温湿度分别在第22、29min是到达理想的目标值,分别比外界的温湿度提高20℃及58%.结论 “便携式智能人工鼻”具有良好的加温加湿度性能,使得终为研制一款真正可应用于临床的医疗装置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 人工鼻在无机械通气的人工气道中的应用

    作者:朱海兰

    目的 通过人工鼻在临床的应用,探讨人工鼻在无机械通气的人工气道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住温州医学院附属乐清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且建立有人工气道但无机械通气患者90例,随机分成人工鼻组(实验组)和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组(对照组),每组各45例.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痰液湿化效果、痰痂形成情况、呼吸道刺激情况、肺部感染发生率及痰培养阳性情况.结果 ①实验组气道湿化满意比例[77.8%(35/45)]高于对照组[22.2%(10/45)],气道湿化不足及气道湿化过度所占比例[20.0% (9/45)、2.2%(1/45)]均低于对照组[48.9%(22/45)、28.9%(13/45)],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②实验组无痰痂形成所占比例[82.2%(37/45)]高于对照组[11.1%(5/45)],轻度痰痂形成及中、重度痰痂形成所占比例[11.1%(5/45)、6.7% (3/45)]均低于对照组[46.7%(21/45)、42.2%(19/45)],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③实验组肺部感染发生率[15.6%(7/45)]、呼吸道刺激症状发生率[11.1%(5/45)]、痰培养阳性率[31.1%(14/45)]均低于对照组[46.7%(21/45)、71.1%(32/45)、51.1%(23/45)],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机械通气的人工气道使用人工鼻进行气道湿化,达到理想的加温湿化效果,并具有过滤功能,有利于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147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