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微小动脉瘤

    作者:杨伟;刘启榆;王忠;周西;罗倩

    目的 评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微小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47例同时行2D-DSA、3D-DSA及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检查的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分析三种方法对颅内微小动脉瘤敏感度及其优势和劣势.结果 47例颅内微小动脉瘤中3D-CTA检出32例,漏诊13例,误诊2例,敏感度68.1%;2D-DSA检出43例,漏诊2例,误诊2例,敏感度91.5%,3D-DSA检出45例,漏诊2例,敏感度95.7%.结论 DSA对颅内微小动脉瘤敏感度优于CTA,且3D-DSA优于2D-DSA.

  • 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牛宁奎;王自立;冯世庆;李峰坦;陈仁辉

    目的:探讨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CTA)在椎动脉型颈椎病(CS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7月~2008年4月临床上诊断为CSA的患者共21例(CSA组),对其CTA上显示的椎动脉、横突孔及钩椎关节增生情况进行观测,并与21例非CSA患者(对照组)的CTA观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CSA组中椎动脉正常者4例,管腔变细者7例,走行异常者1例,椎动脉硬化者2例,管腔局限性狭窄者4例.血管走行迂曲者3例,无血管闭塞的患者.对照组中14例椎动脉表现正常.管腔变细者4例,走行迂曲者3例.两组中血管正常、局限性狭窄出现比率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X~2分别为9.72、1.21).CSA组中11例(52.4%)患者共有36个钩椎关节增生,以C4~C7增生(28个,77.8%)为常见,32个(88.9%)为轻度增生,3个(8.3%)为中度增生,1个(2.8%)为重度增生.对照组中,6例(28.6%)患者共有19个钩椎关节增生,只有1个(5.3%)表现为中度增生,其余均为轻度增生.结论:CTA可以较好地显示椎动脉异常、局限性狭窄及钩椎关节的增生情况,在CSA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 3D-CTA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探讨

    作者:王辉;郭英;李文胜;叶卓鹏;石德金;梁朝峰;龚瑾

    目的 探讨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取代DSA,作为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依据的可能性.方法 42例患者行3D-CTA与DSA检查,两者对照研究并以术中发现为准评估图像质量.结果 本组动脉瘤35个,3D-CTA准确检出32个,DSA准确检出34个,两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小动脉瘤诊断上3D-CTA尚不及DSA;根据术中发现,3D-CTA在瘤壁钙化、载瘤动脉的显示、瘤周解剖标志等方面,明显优于DSA(P<0.05).结论 随着CT机及软件的更新,3D-CTA可能取代DSA成为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的首选.

  • 颅内动脉瘤3D-CTA诊断效能的临床研究

    作者:冯海龙;谭海斌;廖晓灵

    目的评价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在外科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效能.方法24例可疑动脉瘤患者行脑血管造影、3D-CTA、MRA和DSA检查.结果本组共发现28个动脉瘤.21例病人有一个,2例有两个,1例有三个动脉瘤.3D-CTA发现瘤体呈球形为20个、椭圆形5个、分叶形3个.手术暴露的24个动脉瘤,其瘤体形态与3D-CTA发现完全吻合.动脉瘤颈平均直径为5.9mm,小为1.6 mm,大为13.7 mm.根据3D-CTA计算的动脉瘤颈结果与手术发现非常接近.3D-CTA对载瘤动脉和分枝动脉的形态描述明显优于脑血管造影、MRA和DSA.结论3D-CTA在了解动脉瘤的三维结构和制定手术治疗方案有重要辅助作用.

  • 自动去骨法与减影去骨法头颅三维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效果比较

    作者:曹玲玲;王建铭;朱妮娜;米玉成;潘卫星

    目的 前瞻性评价AW4.5工作站自动去骨法与减影去骨法头颅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的图像质量.方法 2016年5—8月该院连续56名接受头颅CTA检查的患者分别采用自动去骨法与减影去骨法重建头颅3D-CTA,对比两种方法的后处理时间和图像质量.结果 自动去骨法头颅3D-CTA重建时间平均为(56.0±13.0)秒,明显短于减影去骨法的(305.1±99.7)秒;两位放射科医生对头颅3D-CTA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75;减影去骨法头颅3D-CTA图像质量优于自动去骨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减影去骨法头颅3D-CTA图像质量明显优于自动去骨法,建议在GE AW4.5工作站应将减影去骨法头颅3D-CTA作为常规的重建方法.

  • 动脉瘤夹闭或栓塞术后3D-CTA随访和护理研究

    作者:袁丽敏;李春玲;巫兰兰;李银;许艺瑛;麦秋芳

    目的 探讨有效的颅内动脉瘤夹闭或栓塞术后随访检查方法,总结术后护理经验,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 将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2009年6月至2010年10月期间经过直接开颅手术夹闭或通过血管内介入治疗的2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连影和三维CT血管造影随访检查,并进行图像的对比分析.结果 经过随访护理,检查发现有23例动脉瘤夹的位置显示良好,有1例出现伪影;所有患者载瘤动脉近端和远端均通畅良好,未发现瘤体残留.结论 三维CT血管造影技术适合颅内动脉瘤夹闭或栓塞术后随访,做好术后护理可促进患者康复.

  • 颅内动脉瘤三维CT血管成像与手术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作者:冯海龙;谭海斌;KIYA Kuszuo;廖晓灵

    目的评价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在外科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效能.方法 24例可疑动脉瘤患者行常规脑血管造影、3D-CTA、 MRA 和 DSA检查.结果本组共发现28个动脉瘤.21例病人仅有一个,2例有两个,1例有三个动脉瘤.3D-CTA发现瘤体呈球形为20个、椭圆形5个、分叶形3个.手术暴露的24个动脉瘤,其瘤体形态与3D-CTA发现完全吻合.动脉瘤颈平均直径为5.9 mm,小为1.6 mm,大为13.7 mm.根据3D-CTA计算的动脉瘤颈结果与手术发现非常接近.3D-CTA对载瘤动脉和分枝动脉的形态描述明显优于常规脑血管造影、MRA 和 DSA.结论 3D-CTA在了解动脉瘤的三维结构和制定手术治疗方案有重要辅助作用.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 D-DSA)与三维CT血管成像(3 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比较分析

    作者:任国星;李连霞;王勇;张洪丽;李延辉

    目的:比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与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为临床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48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分别进行2D-DSA,3D-CTA造影诊断,并经介入或手术治疗进行确诊,分析2D-DSA和3D-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性能差异。结果48例疑似病例中,经介入或手术治疗确诊46例患者59枚动脉瘤;在对颅内动脉瘤大小检测性能上,对于<3 mm的动脉瘤2D-DSA与3D-CTA诊断性能无差异,在≥3 mm的动脉瘤检测中,3D-CTA诊断性能较优于2D-DSA,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性能较2D-DSA有优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3D-CTA诊断准确度较优于2D-DSA,尤其对于动脉瘤≥3 mm的诊断,但差异性不明显,但因3D-CTA为无创、操作简便的诊断方法,因此在临床进行颅内动脉瘤诊断时优先选择3D-CTA,也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2D-DSA和3D-CTA的联合使用,诊断结果更为准确。

  • 颈部三维CT血管成像在寰椎后路固定术中的应用

    作者:张志;王亭;张金锋;李书忠

    背景:寰枢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是治疗上颈椎病变的常用手术方式,此处解剖结构复杂多变,损伤椎动脉的案例时有报道.目的:观察正常人上颈椎三维CT血管图像,研究寰椎后弓的解剖结构及伴行椎动脉的走形特点,为寰椎后路置钉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纳入椎动脉显影良好且寰枢椎无明显病变者400例,利用原始资料进行容积重建,同时配合分离、融合、透明和伪彩等图像处理技术,在三维图像上观察椎动脉寰枕段的走行及变异,测量寰椎与后路置钉相关的解剖数据.结果与结论:400例头颈部三维CT血管图像清晰,满足要求.椎动脉寰枕段的行程弯曲,走形典型者385例,变异15例,共18侧.固定第一阶段动脉11侧,窗式椎动脉6侧,异常起源的小脑后下动脉1侧;椎动脉沟环48例,其中10例为双侧,共58侧.椎动脉沟底的后弓是钉道薄弱部分,左右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寰椎后弓及其伴行椎动脉常存在变异,给寰椎后路置钉带来不确定因素,三维CT血管图像可以清楚地显示两者的解剖结构,置入前充分了解这些数据,可以制定准确的手术方案,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 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在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李柏冬;张峥

    目的 探讨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在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4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42例同期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对象均行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比较2组检查结果.结果 研究组3例椎动脉正常,8例单侧管腔变细,2例走行异常,3例血管硬化,8例管腔局限性狭窄,3例左侧受压,4例右侧受压,5例血管走行迂曲.对照组2例椎动脉变细.2组椎动脉直径中的右横径、右矢径、左横径、左矢径、左三维直径,横突内径中的右横径、右矢径、左横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图像清晰,且对椎动脉直径和横突内径测量准确,应用效果显著.

  • 基于三维CT血管成像的虚拟现实技术在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王静予;许乐宜;龚立;孔令军;邱锋;蔡佩浩;杨烁慧;费智敏

    目的 探讨基于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的虚拟现实技术在脑血管疾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1例脑血管疾病患者行3D-CTA检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图像模拟成手术入路,并在此模拟入路的指导下进行手术,将术中实际情况与模拟图像进行比较.结果 21例手术均按术前模拟方案实施并顺利完成,未出现严重的手术并发症.手术中所见的解剖关系与术前对虚拟现实状态的观察高度一致.结论 利用基于3D-CTA的虚拟现实技术将脑血管图像模拟成手术入路,能清晰显示病灶的大小、形态和位置,并能反映病灶的供应动脉和空间关系,为手术提供指导.

  • 三维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疗价值

    作者:丁允波;于如同;刘厚强;谷佳;李祥

    目的 探讨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6年3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0例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行3D-CTA检查,分析CTA检查与术中所见的对比结果.结果 术前3D-CT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与术中所见的符合率达99%,术前3D-CTA检查结果与术中所见基本一致.结论 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3D-CTA有较高的准确性;其能够清晰地显示动脉瘤及周围组织的解剖结构;可成为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 三维CT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

    作者:陆挺;崔岗;彭思民;周焱峰

    目的 探讨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136例.其中,行3D-CTA检查107例,行DSA检查53例,同时行DSA及3D-CTA检查24例.对比3D-CTA和DSA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其图像.结果 136例中,确诊动脉瘤103例.3D-CTA的敏感度为97.4%,特异度为100%;DSA的敏感度为95.0%,特异度为100%,两者诊断效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显示瘤颈形态、宽度、载瘤动脉及瘤周骨性解剖标志等方面,3D-CTA明显优于DSA.结论 3D-CTA能独立诊断颅内动脉瘤,对动脉瘤的形态可提供比DSA更为详尽的资料,给手术提供更多帮助.

  • 3D-CTA、3D-DSA评估脑动脉瘤患者行显微外科夹闭术的治疗效果

    作者:范存刚;曲宁;张庆俊;周景儒;王栋梁

    目的 以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三维脑血管造影(3D-DSA)检查评估脑动脉瘤患者行显微外科夹闭术的效果,为合理选择脑动脉瘤显微外科夹闭后的评估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对25例行显微外科夹闭术后的脑动脉瘤患者行3D-CTA、3D-DSA复查,分别对有无动脉瘤夹闭不全、动脉瘤颈残留/成角、载瘤动脉狭窄、载瘤动脉闭塞和动脉瘤夹滑脱移位5种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赋值和计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5例患者中,术后3D-CTA复查显示载瘤动脉狭窄2例,未见动脉瘤夹闭不全、动脉瘤颈残留/成角、载瘤动脉闭塞和动脉瘤夹滑脱移位;3D-DSA复查显示动脉瘤夹闭不全1例、动脉瘤颈残留/成角1例、载瘤动脉狭窄2例,未见载瘤动脉闭塞和动脉瘤夹滑脱移位.两种检查方法的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3D-CTA对显微外科夹闭术后的总体评价效果与3D-DSA具有可比性,但其对动脉瘤夹闭不全和动脉瘤颈残留/成角的显示不及3D-DSA.

  • 三维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研究

    作者:饶以华;方加胜;张明宇;霍雷

    目的 探讨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技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临床考虑颅内动脉瘤的66例患者同期行3D-CTA检查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检查,3D-CTA检查包括多层平在重建(MPR)、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容积再现(VR)和仿真内窺镜技术(VE),对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显微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结果 ①3D-DSA确诊57例患者有颅内动脉瘤共62个,3D-CTA检出58个动脉瘤,漏检4个,诊断正确率为93.5%.②原始图像、MPR、SSD、MIP及VR检出脑动脉瘤的灵敏度分别为46.8%、58.1%、62.9%、74.2%及88.7%,以VR技术优,其次是MIP技术.③SSD、MIP及VR3种成像技术对小动脉瘤的检出率分别为41.3%、65.6%及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962,P<0.05). ④3D-CTA对动脉瘤的瘤体、瘤颈及周围结构关系显示良好,还可显示附壁血栓及钙化.结论 3D-CTA结合MIP、VE及VR等后处理技术是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手段,具有无创、快速、价廉、准确率高及重复性好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 基于三维CT的臀上动脉解剖学研究

    作者:隆腾飞;张轩轩;赵辉;张丕军;王钢

    目的 通过三维CT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3DCT-A)描述臀上动脉(superior gluteal artery,SGA)的位置及解剖形态.方法 纳入114例(228髋)患者的3DCT-A数据做以下研究:(1)观察SGA的显影情况;(2)观察SGA的起始、分支及走行特点;(3)定义SGA盆外部分主干为:出盆点到深支止点或折弯点(当深支为1支时)的一段SGA,测量其长度并进行不同性别间的比较;(4)测量SGA盆外部分主干到骨盆骨性标志(髂后上棘、坐骨大切迹起点、坐骨棘)、骨性标志间连线(坐骨棘与髂结节间)的距离,并进行不同性别间的比较.结果 (1)94例患者的SGA显示清晰;(2)所有患者的SGA均来源于髂内动脉;(3)28髋的SGA在出盆前近出盆处发出分支;(4)SGA出盆点到坐骨大切迹起点的距离、到坐骨棘的距离在男女患者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5)SGA盆外部分主干与髂结节和坐骨棘间连线成近似平行关系. 结论 通过3DCT-A了解SGA的位置及解剖形态,能为预防SGA的医源性损伤提供帮助.

  • 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三维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204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伟;晁满香;王岚;聂书伟;付学锋

    目的:回顾性分析和评价用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wo-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2D-DSA)和三维CT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 Graphicangiography,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并讨论其意义.方法:2009年1月~2014年12月确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204例(286个动脉瘤),男性90例,女性114例,年龄(48.6士16.8)岁.用2D-DSA和3D-CTA检查,并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对患者不同大小和部位颅内动脉瘤检出情况.外科手术治疗包括脉瘤夹闭128例(206个动脉瘤)和介入76例(80个动脉瘤).结果:(1)根据瘤体大小,2D-DSA检出273个(95.4%),漏诊13个(4.6%);3D-CTA检出263个(92.0%),漏诊23个(8.0%);(2)根据不同部位,2D-DSA检出277个(96.8%),漏诊9个(3.2%);3D-CTA检出266个(93.0%),漏诊20个(7.0%).根据动脉瘤体大小和部位分析,2D-DSA与3D-CTA检出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治疗1--3个月后,临床治愈126例(61.8%),好转40例(19.6%),治愈好转率81.4%(166/204),恶化17例(8.3%),死亡21例(10.3%).结论:2D-DSA和3D-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一致,而3D-CTA更具潜在的发展趋势.颅内动脉瘤应以手术治疗为主.

  • 3D-CTA与DSA在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比较

    作者:王辉;石德金;李文胜;叶卓鹏;梁朝峰;龚瑾;郭英

    [目的]评价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与DSA在瘤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2例患者行3D-CTA与DSA检查,两者对照研究并以术中发现为准评估图像质量.[结果]本组动脉瘤44个.3D-CTA准确检出40个,DSA准确检出43个,两者检出能力无显著差异(P>0.05);根据术中发现,3D-CTA在瘤壁钙化、载瘤动脉的显示、瘤周解剖标志等方面,明显优于DSA(P<0.05).[结论]随着CT机及软件的更新,3D-CTA可能取代DSA成为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的首选.

  • 64层三维CT血管成像对颅内血管畸形的诊断及治疗

    作者:阮健;孙晓川;吕发金;唐文渊

    颅内血管畸形是神经外科常见脑血管疾病之一.长期以来,都是依靠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作为主要诊断手段.近年来,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技术日趋成熟,逐渐受到临床重视.本研究回顾性分析31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64层3D-CTA在颅内血管畸形诊断及临床评估的应用价值.

  • 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谭海斌;黄光富;冯海龙;赵冬冬;唐健

    目的 研究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瘤过程中的可靠性.方法 对240例CT检查怀疑为动脉瘤破裂出血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行3D-CT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者直接进行显微手术.未发现动脉瘤者进行重复造影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检查,并将CTA图像与术中所见及DSA图像进行对比.结果 240例患者检出动脉瘤者227例,发现动脉瘤239个;首次检出率为94.6%(227/240);8例重复CTA与DSA检查发现动脉瘤,5例两种检查均未发现动脉瘤;CTA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为100%,诊断符合率为100%[(235+5)/240×100%].假阴性率和假阳性率均为0%(0/235).术中所见动脉瘤的部位、数量、大小、瘤体指向、瘤体上有无穿支血管、与载瘤动脉及周围骨性结构的关系均与CTA影像相一致.结论 多层螺旋CT结合CTA可以替代DSA作为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可靠方法,CTA能为手术计划提供详实的影像学资料,对颅内动脉瘤的术后效果评价、随访复查以及流行病学调查具有重要价值.

2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