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30例早产儿PICC置管术的护理

    作者:谢翠莲

    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早产儿的护理.方法:对30例胎龄26~34周的早产儿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进行静脉输液,观察输液天数及并发症.结果;30例均成功置管,出现的问题有:局部渗血30例、机械性静脉炎4例(恢复正常)、置管过深5例;留置时间长55天,短14天(因患儿自动出院),平均留置时间30天.结论:PICC置管操作及护理方便安全,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 PICC管常见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作者:徐燃;李燕

    目的:对36例肿瘤患者应用PICC时所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如导管移位、堵管、静脉炎及导管相关性感染等并发症进行临床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正确选择穿刺的外周静脉,准确测量体表长度,送管时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输液的连续性,输液终止时的正压封管,华蟾素、康来特、脂肪乳剂等输注时的定期冲管,穿刺点处外渗的冰指加压包扎,置管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选择合格的导管,以及娴熟的静脉穿刺和置管技术,可有效地预防与解决PICC在临床应用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延长PICC的留置时间.

  • 首次化疗老年患者PICC自我维护依从性调查

    作者:王婧铭;董丽媛

    目的 描述首次化疗的老年患者自我维护依从性的现状,完善PICC置管自我维护的综合健康宣教.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于2016年11月—2017年1月对太原市一家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的首次使用PICC化疗的老年患者200例进行调查.结果 50例首次化疗老年患者PICC自我维护依从性标准得分为(59.51±13.21﹚分,其中自我观察(43.6±14.07﹚分,生活方式(72.2±11.63﹚分,定期维护(60±23.19﹚分,异常情况(59±20.66﹚分.结论 首次化疗老年患者PICC自我维护依从性较差,不能全面知晓PICC自我维护的知识,影响因素较多,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其维护依从性.

  • 基于Delphi法构建肿瘤患者置入PICC知识、态度、行为量表

    作者:段迎;赵淑珍;余春华;李俊英

    目的 编制肿瘤患者置入PICC知识、态度、行为量表,作为患者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价指标.方法 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形成备选条目池,采用Delphi法对全国的16位专家进行两轮咨询.对Delphi专家咨询的结果采用积极系数、集中程度、协调程度、权威系数评价,积极系数采用回收率来表示,集中程度采用均数、标准差、满分比来表示.协调程度(Kendall和谐系数)采用非参数检验的x2检验.权威系数通过计算专家的学术水平权、判断依据、熟悉程度的算术平均值来表示.结果 两轮专家咨询表的回收率均为100%,第一轮、第二轮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305,0.487.专家总体的权威系数为0.90.初步形成了肿瘤患者置入PICC知识、态度、行为量表,共计36个条目,其中知识部分19项,态度部分9项,行为部分8项.结论 肿瘤患者置入PICC知识、态度、行为初始量表咨询专家的代表性好,可靠度较高,但量表仍需通过信效度验证.

  •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应用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作者:张雪花;王秀芬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导管是一种由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留置时间长可达1年,操作简单,操作危险性低,临床广泛用于中长期(5 d~1年)需要静脉输液的患者[1],尤其是对于需要反复多次进行静脉化疗的肿瘤患者,PICC置管是安全可靠的选择[2].

  • 恶性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后血栓预见性护理对溶栓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作者:钟建英;李丽;石慧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血栓预见性护理对溶栓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恶性肿瘤PICC患者145例,根据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64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81例,在常规基础上进行预见性护理.观察两组血栓发生率和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血栓发生率为9.9% (8/81),对照组为29.7% (19/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静脉炎、导管堵塞和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4.8%(12/81)、11.1% (9/81)和12.3%(10/81),对照组分别为35.9%(23/64)、26.6%(17/64)和29.7% (19/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渗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预见性护理可以减少恶性肿瘤患者PICC后血栓,降低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老年患者2种PICC置管方法的对比观察

    作者:王和平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与盲穿2种PICC置管方法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4月-2013年12月经临床评估需行PICC置管者60例,按照患者血管情况分为盲穿组(n=30)和B超引导组(n=30).比较2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带管期间血栓形成、导管滑脱,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性感染).结果 2组患者置管成功率观察组为96.67%,对照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总发生率为6.70%,对照组为30.0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肘上肱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安全、有效,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 PICC与CVC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应用研究

    作者:张桂艳

    目的:探讨分析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经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CVC)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6年6月入住层流病房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将13例B超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设为PICC组,7例经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设为CVC组。对比一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等。结果 PICC置管组一次插管成功率为100%,CVC置管组为71.4%(P<0.05);PICC组患者满意度100%,CVC组57.1%,PICC组高于CVC组。结论 PICC组较CV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满意度高,导管流速不同对造血重建无影响。

  •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专科护理门诊实施价值研究与分析

    作者:贾爱玲;孙瑛;崔云杰;贾翠玲

    目的:分析讨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专科护理门诊的临床实施情况.方法:本组选择2015年8月~2016年8月青岛中心医院在PICC专科护理门诊接受PICC维护的7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再选取同时期收治的在病房接受PICC维护的7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2组PICC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及后,观察组患者的置管护理依从性、认知程度、导管留置时间等情况好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专科护理门诊促使PICC置管患者获得了更加优质以及规范的护理服务,对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延长留置时间及提高护理满意度等具有积极作用.

  • 肿瘤化疗病人PICC的临床应用附991例应用体会

    作者:林丽华;洪瑞芬;庄惠真;张玉珍

    目的 为了探讨留置PICC主要并发症的处理,延长导管留置时间.方法 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对我科991例肿瘤患者化疗间歇期留置PICC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991例中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11例,皮肤过敏样反应7例,导管脱出14例,堵管15例.结论 高度重视PICC并发症,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和治疗方法,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 3MCHG 敷贴预防 PICC 穿刺点感染的研究

    作者:马晓燕;吴敏

    [目的]探讨3MTM TegadermTM CHG 敷料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点感染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3月在本科行 PICC 置管病人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3MTM Tegaderm 透明敷料固定,观察组采用3 MTM TegadermTM CHG抗菌透明敷料固定。比较两组病人 PICC 穿刺点的感染率。[结果]观察组 PICC 穿刺点感染率为2.50%,明显低于对照组(1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极易出汗、渗血和化疗后的病人,PICC穿刺点选择3MTM TegadermTM CHG 抗菌透明敷料换药,可以降低穿刺点感染率,提高导管留置的安全性。

  • 两种PICC体外测量方法的临床观察

    作者:范倩倩;戴青梅;张秀霞;杨兰;贾恩恩

    [目的]探讨理想的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体表测量方法,提高体外测量的准确性.[方法]将142例置管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至第2肋间,B组采用从穿刺点至颈静脉切迹右侧加3 cm~4 cm、左侧加4 cm~5 cm所得长度为置管长度.置管术后根据其拍摄的胸部X线片,利用统计软件分析两组尖端位置、理想深度与体外测量长度的关系.[结果]A、B两组体外测量值分别为(45.82±5.68)cm、(44.53±5.87)cm,与理想深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置入上腔静脉的成功率分别为63.89%和85.71%oo,B组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将B组测量方法矫正为在先前测量值的基础上多延长1 cm的情况下,尖端位置到达理想位置的成功率提高,B组测量方法体表标志明显、操作简便、准确性高,且避免了反折时的人为误差.

  • 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法在儿童PICC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作者:吴丽芬;刘恋;胡德英

    [目的]建立适合儿童病人的安全管理模式,以减少各类安全问题的发生,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能更好地运用于临床。[方法]运用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FMEA)法评估风险因素,列出所有的失效模式,选择其中长效模式优先风险数值(RPN)高的6个失效模式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制订完善的安全管理措施,建立安全管理模式。[结果]建立安全管理模式后 RPN值较前降低,PICC导管的并发症及非计划拔管率较实施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应用 FMEA将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提前评估,再根据评估结果建立标准化的安全管理模式,可有效杜绝在PICC风险问题,减少各种并发症及非计划拔管率。

  • 肿瘤病人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关晨阳;廖海涛;高文;韦义萍

    [目的]探讨肿瘤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CR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置管期间发生CRT肿瘤病人100例与同期住院置管期间未发生CRT肿瘤病人150例资料,对病人一般资料及置管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赋值并纳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感染(OR=5.524,95%C I 1.606~19.002)、静脉栓塞史(OR=3.926,95%C I 1.247~12.364)、骨髓抑制(OR=2.247,95%C I 1.115~5.243)、穿刺肢体(左上肢)(OR=1.954,95%C I 1.028~3.717)、穿刺点异常(OR=2.887,95%C I 1.025~8.135)是CR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存在危险因素的PICC置管病人应早期预防干预,降低CRT发生率,减轻病人负担.

  •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院外自我维护可行性分析

    作者:于丹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院外自我维护的可行性,为临床护理工作者如何开展置管后居家护理提供依据.方法:以我院80例PICC携带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A组40例,化疗间歇期每周2次来医院维护,B组40例,化疗间歇期按导管维护指导流程每周2次家中自我维护.结果:经过6个周期的化疗后拔管,两组拔管时均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拔管后按无菌操作方法剪近心端导管行细菌培养,两组细菌培养结果阴性.结论:PICC患者院外自我维护可行.

  • 品管圈活动降低肿瘤患者PICC带管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

    作者:王虹;胡君娥;陈红宇;丁永艳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 带管并发症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2014年3月成立医护技共同参与的品管圈活动小组,选定主题后制定活动目标与计划,进行要因分析和真因验证,针对真因采取改进措施,包括理论和操作培训、制作冲封管操作视频、改进PICC温馨提示牌和PICC患者专用服、建立PICC维护网点、拍摄PICC健康教育微电影等,比较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肿瘤患者PICC带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圈组成员工作能力.结果 此次品管圈活动的目标达成率为104.04%;开展品管圈活动后,肿瘤患者PICC带管并发症发生率由活动前的15.73%降至活动后的5.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圈组成员在PICC风险防范意识、解决问题能力、健康教育能力、护理革新能力、团队凝聚力、工作责任心、品管圈手法、活动积极性等方面均较活动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可降低肿瘤患者PICC带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圈组成员的综合素质.

  • 百多邦联合新癀片对PICC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作者:费海平;李想;缪文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指经上肢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肱静脉等置入,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是患者输液治疗的可靠静脉通道[1].PICC置管穿刺成功率高、置管时间长、并发症少,患者可避免因静脉重复穿刺的痛苦,防止因药物刺激局部组织而引起的化学性静脉炎[2-3].但PICC置管后也易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等并发症,多由于导管型号或所用材料不适宜,穿刺侧肢体活动频繁、穿刺次数增多等所致[4],通常发生在穿刺后48~72 h,发生率约为3% ~17%[5].静脉炎的治疗一般予以抬高患肢、适当制动.临床常用于对症预防与治疗静脉炎的外用药物有硫酸镁、喜疗妥、湿润烧伤膏、双氯芬酸钠、赛肤润、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针对我院肿瘤科PICC置管期间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患者,分别单用百多邦及联用百多邦和新癀片治疗,并进行疗效观察.现报道如下.

  • PICC置管致新生儿胸腔积液及心律失常2例护理

    作者:于新颖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是一种安全、性价比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中心静脉通路[1].通过PICC可以为新生儿安全输注静脉营养液、高渗溶液、正性心脏肌力药物和一些具有刺激性的药物等.有研究表明,PICC可以减少早产儿因反复穿刺带来的压力和痛苦[2-3].但严重的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甚至会危及患儿生命,如胸壁肿胀、胸腔积液、胸腔积血、心律失常等[4-7].我院于2016年1月收治一对极低出生体重双胞胎新生儿,出生后常规留置PICC,但于置管后分别并发了心律失常、胸腔积液两种严重并发症,经积极救治2例患儿均痊愈出院.

  • 认知行为干预在改善肿瘤患者P ICC日常管理的知-信-行水平的效果分析

    作者:王刚会;李晓芳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改善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后日常管理的知?信?行水平的效果。方法选择120例肿瘤PICC置管患者,根据随机字母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干预,并利用自行设计的知?信?行问卷评估患者干预后的知?信?行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知识、态度和行为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的PICC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认知行为干预能够提高肿瘤患者PICC置管日常管理的知?信?行水平,还能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 自制充气式压迫带预防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处出血的效果观察

    作者:章玉英;杨桂梅;万爱萍

    目的:探讨自制充气式压迫带预防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穿刺点出血的效果。方法将住院800例接受PICC置管血液肿瘤患者按数字序号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人工压迫30min,实验组采用自制充气式压迫带加压包扎1h。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穿刺点出血率、出血量和出血持续时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P<0.01)。结论自制充气式压迫带预防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穿刺点出血效果好,且操作简单、安全、减少护士工作时间从而提高护士工作效率。

3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