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作者:裴晓娟;沈年华

    目的:研究并分析影响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的因素及护理对策,以供参考.方法:总结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实行PICC置管术的88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对比术后形成并发导管相关性血栓的患者与未形成导管相关性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的差异.结果:通过分析进行PICC置管术的肿瘤患者,发现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中下段者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低于上段者(P<0.05),非实体肿瘤患者高于实体肿瘤患者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P<0.05),而且导管的置留时间长不一定增加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P<0.05).结论: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主要由置管深度、导管的滞留时间及肿瘤类型等因素引起.为了降低PICC置管术肿瘤患者的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形成,需要对患者采取综合性的护理干预对策,并对患者应用降纤、抗凝等药物,改进导管的滞留时间等.

  • PICC置管患者健康教育与导管相关性血栓的预防和护理管理

    作者:刘丽艳

    开展PICC患者健康教育,使患者和家属真正了解PICC使用目的 和意义,从心理接受置管并做好置管配合,掌握日常维护技能,减少相关性血栓等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就置管患者置管前、置管过程、置管后不同时期健康教育要点以及如何开展CRT预防性护理及护理管理进行了详细介绍.

  • 食管癌化疗患者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裘成莉;潘巧玲;徐国栋;王雁飞;沈丽月;柳春娜

    目的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恶性肿瘤患者静脉给药的常用途径,本文拟探讨食管癌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2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收住的306例PICC置管的食管癌化疗患者,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食管癌手术史、病理类型、食管癌TNM分期、放疗史、静脉血栓史和糖尿病病史)和置管资料(包括穿刺肢体、PICC导管类型)后进行单因素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赋值并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PICC相关性血栓共发生25例,发生率为8.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食管癌TNM分期、静脉血栓史、放疗史、PICC导管类型与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食管癌TNM分期(OR=2.879,95% CI:1.135 ~3.486)、静脉血栓史(OR=5.048,95%CI:1.712 ~ 14.835)和PICC导管类型(OR=3.764,95% CI:1.239~11.985)是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食管癌TNM分期、静脉血栓史、PICC导管类型是食管癌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该类患者,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有望减少PICC相关性血栓的形成.

  • 老年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的影响因素

    作者:赵晓宁;王玉堂

    目的:研究老年患者PICC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西院233例行PICC置管后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的老年患者,将其分为再通组及未再通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基础疾病史、置管相关信息、血栓相关数据、是否拔除导管以及是否抗栓治疗等数据,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6例上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再通组拔除导管和接受抗栓治疗的比例明显高于不通组;拔除导管和接受抗栓治疗的患者其血栓完全再通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发现血栓后拔除导管组以及接受抗栓治疗组,其累积不通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PICC导管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拔除导管和接受抗栓治疗者其效果更优;出现PICC管相关性血栓的时候,对于导管仍有用途,没有感染迹象的老年患者,主张保留置管.

  • 集束化干预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

    作者:罗竞平;焦迎春;石晓兰;瞿媛;沈瑶;杨凡

    目的 探讨集束化干预措施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预防的效果.方法 对本科室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集束化组与对照组.集束化组选择2010年——2013年本科室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进行集束化干预,措施包括:选用合适材质的导管,穿刺部位首选锁骨下静脉,穿刺人员为经验丰富的医生,避免反复穿刺,操作前严格六部洗手法,操作时严格无菌操作原则,按外科小手术的要求消毒皮肤,构建手术无菌区.置管期间每日评估置管部位的皮肤情况和导管的通畅情况,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封管液,正确冲封管,合理使用输液接头,掌握正确的敷贴更换的时机,改进拔管方法.对照组选择2010年——2013年本科室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护士仅限于置管过程、导管使用期间、拔管后的常规护理.结果 采用集束化干预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集束化干预能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

  • 多学科诊疗模式在PICC相关性血栓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刘冰新;薛平;王芳芳;倪泽蓉

    [目的]降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病人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方法]选择2016年1月 12月符合纳入条件的病人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选择2017年1月-12月符合纳入条件的病人作为观察组,建立多学科诊疗模式(MDT).比较两组病人PICC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维护合格率、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维护合格、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多学科诊疗模式使PICC穿刺、维护更加科学、规范,能降低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

  • 肿瘤病人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关晨阳;廖海涛;高文;韦义萍

    [目的]探讨肿瘤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CR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置管期间发生CRT肿瘤病人100例与同期住院置管期间未发生CRT肿瘤病人150例资料,对病人一般资料及置管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赋值并纳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感染(OR=5.524,95%C I 1.606~19.002)、静脉栓塞史(OR=3.926,95%C I 1.247~12.364)、骨髓抑制(OR=2.247,95%C I 1.115~5.243)、穿刺肢体(左上肢)(OR=1.954,95%C I 1.028~3.717)、穿刺点异常(OR=2.887,95%C I 1.025~8.135)是CR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存在危险因素的PICC置管病人应早期预防干预,降低CRT发生率,减轻病人负担.

  • 肿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作者:杨敏;王延风;于雷

    肿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高,且可能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将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层,可能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早期预防,而目前缺乏与此相关的特异性的评估方法.全文主要从置管、肿瘤患者特点及抗肿瘤治疗三个方面来总结肿瘤患者并发导管相关性血栓的主要危险因素.

  • 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张丽;陆箴琦;陆海燕;薛嵋;张晓菊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1 030例PICC带管肿瘤患者进行上肢静脉超声检查并分析临床资料.结果 PICC带管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为5.44%;其中无症状血栓占76.79%,有症状血栓占23.21%.肠外营养的使用、导管相关并发症、高血压、带管时间、年龄>60岁5个因素对血栓的发生有显著影响(P<0.05,P<0.01).结论 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临床表现多数无症状,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较多,需针对风险因素进行预警管理干预,以降低其发生率.

  • 血液肿瘤儿童导管相关性血栓预防和治疗研究现状

    作者:昌晓;李力;金婷

    对血液肿瘤患儿导管相关性血栓预防和治疗现状进行外文文献的综述,介绍药物和细胞溶解酶锁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栓及治疗进展,以帮助临床的儿科血液肿瘤医护人员了解导管相关性血栓预防与治疗新进展,引起重视.

  • 基于meta分析的肿瘤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作者:田旭;陈慧;宋国敏;卞薇;刘晓玲;陈伟庆

    目的:采用Meta分析构建肿瘤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预测模型.方法:系统检索探讨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前瞻性和回顾性研究,经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后,采用meta 分析合并结果以获得各个危险因素的综合危险度(pooled odds ratio,ORP),并以综合危险度的自然对数转换值为基础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结果:经文献检索及筛查后,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6篇,包括1 277例患者,其中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包括253和1 024例.Meta分析显示:基于累积样本的血栓发生率为19.81%.通过数据筛选,有5个危险因素进入模型,包括:COPD、高血压、糖尿病、化疗史、活动量减少,其综合危险度分别为:1.824,1.624,1.986,3.074和1.563.结论:以Meta分析结果为基础建立了具有循证基础的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预测模型.

  • PDCA循环法对降低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的效果探讨

    作者:韦立梅

    目的 探讨PDCA循环法对降低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的效果.方法 将2013年3月~2014年12月期间64例PICC置管患者按PDCA循环应用前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PICC置管护理常规进行护理,观察组采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对PICC置管患者进行持续性质量管理,对比分析PICC置管后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实施PDCA管理模式后,患者PICC置管后相关血栓发生率较常规护理方法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循环法使肿瘤科PICC置管后血栓形成率发生显著下降,护士加强了责任心,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减少了额外医疗费用,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 B超引导下改良赛丁格置入PICC相关性血栓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卫建宁;何佩仪;杜萍;刘丽杰;李淑霞

    目的:探讨 B 超引导下改良赛丁格置入 PICC 的肿瘤患者中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PICC 置管术后肿瘤患者120例进行体力能力状况评分和置管肢体血栓形成的前瞻性评估。结果:血栓总发生率为29.17%,且无症状血栓的发生率27.50%明显高于有症状血栓发生率的1.67%(P <0.05)。ECOG 评分3-4级患者的血栓发生率50.00%明显高于0-2级组患者的25.96%(P <0.05)。结论:导管相关性血栓在置入PICC 的肿瘤患者中的发生率较高,尤其是无症状血栓。临床护理人员应关注 ECOG 评分较高的患者,定期进行血管超声评估,及时发现血栓,避免肺梗塞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 超声引导下经上肢浅静脉行PICC置管术的临床价值

    作者:罗卓鹏;柳建华;刘丽兰;何佩仪

    目的::评价便携式超声仪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3年12月至2014年11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需长期输液的24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上肢血管条件分为对照组(血管条件相对较好,103例)和观察组(血管条件较差者,1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盲穿式PICC置管;观察组采用超声仪引导下结合赛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比较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术后静脉炎发生率、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置管后静脉炎、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便携式超声仪引导结合赛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术的置管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研究进展

    作者:邓达治

    深静脉导管广泛应用于急危重症抢救,导管相关性血栓为其重要并发症之一,然而仅5%病人有典型症状.该文就导管相关性血栓的流行病学特点、高危因素、临床诊断、防治要点等进行综述.

  • PICC置管前血液检测指标对发生相关静脉血栓的影响

    作者:杨艳萌;符琰;向秋芬;谢玲玲;李俊英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分析置管前血液检测指标对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5月因需要化疗进行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前瞻性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并在置管前进行外周静脉血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FIB)、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凝血酶原时间(PT)等血液指标检测.于PICC置管前、及置管后7d、14d、21 d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置管侧上肢静脉进行检查,了解有无血栓发生,分析置管前血液检测指标与血栓发生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161例恶性肿瘤并进行PICC置管患者,39例患者(24.22%)发生PICC相关静脉血栓(血栓组).其中,无症状血栓34例(占血栓组87.18%)、有症状血栓5例(占血栓组12.82%),发生时间为置管后(9.15±4.59)d,79.49%(31/39)的血栓发生在置管后7d内.血栓组与非血栓组患者置管前FI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60岁以下的血栓组患者(n=16)FIB、PLT水平高于非血栓组患者(n=70) (P<0.05).结论 FIB升高增加了PICC置管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60岁以下置管患者尤应注意FIB、PLT水平.

  • 胃癌术后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贾葵;莫新少;潘色杰;窦瑛;谢妮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为便于血流动力学监测及营养支持,手术后常需留置静脉导管.由于肿瘤细胞的直接促凝作用和肿瘤反应性单核细胞、内皮细胞和血小板的促凝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致使肿瘤患者的血液呈高凝状态.消化道肿瘤发生血栓的危险性也较高[1],因此胃癌患者更易发生血栓.为进一步明确胃癌术后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通过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8月~2011年8月确诊为胃癌且行胃癌根治术,术后留置颈内静脉导管患者86例,探讨胃癌术后引起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影响因素,为临床的治疗护理提供依据.现将相关分析介绍如下.

  • 有效降低上肢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对策

    作者:胡春芳;朱结辉

    目的探讨降低上肢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对策。方法对58例肿瘤患者予抗凝预处理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导管相关性血栓与患者疾病、血管情况、导管鞘、置管部位、凝血功能等方面有关。结论置管前预抗凝治疗,准确评估患者的综合情况,置管时选择合适的部位和熟练的送导管鞘,置管后予抗凝袪聚治疗,定期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以此来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未出现因抗凝治疗导致的自发性出血。

  • 新生儿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晶

    新生儿广泛使用中心静脉导管提供较长时间的静脉营养及药物治疗,而新生儿比成人更易形成导管相关性血栓.导管相关性血栓可能引起上腔静脉综合征、新生儿肢体功能障碍甚至肺栓塞等严重后果,本文就新生儿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危险因素、诊断及防治的进展做一综述.

  •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相关因素及预防研究进展

    作者:贾葵;谢妮;窦瑛

    概述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总结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原因.从血管内皮损伤、导管相关性感染及其他方面阐述了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归纳了导管相关性血栓的预防及治疗.提示临床应根据不同的高危因素部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血栓的发生率,减少血栓并发症的发生.

2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