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宽带位置服务技术在患者生命体征监测系统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曹茂诚;王军敬;杨云智

    超宽带技术是一种无载波通信技术,利用纳秒至微秒级的非正弦波窄脉冲传输数据,具有功耗低、高速、抗多径效果好、安全性高等优点,是目前业界精度高的商用定位系统.本文综述了超宽带位置服务技术在患者生命体征监测系统中的研究进展.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进展,首先对室内定位技术进行了介绍,概述了室内定位技术在医疗行业中的研究及应用成果,然后对超宽带技术及在可穿戴医疗设备、室内地图开发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后对超宽带位置服务技术的未来应用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 不同侧上臂监测对老年偏瘫患者生命体征的影响

    作者:赵晓辉;曹樱花;宋玉慧

    目的 探讨老年偏瘫患者在心电监护中健侧与瘫痪侧手臂的体温、脉搏、血压及血氧饱和度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60例患者每天测量患侧及健侧手臂体温、脉搏、血压及血氧饱和度值,连续监测30 d,比较患侧及健侧手臂体温、脉搏、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监测值.结果 60例患者健侧舒张压、脉搏、血氧饱和度与患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健侧的体温及收缩压分别为(36.2±0.2)℃,(142 ± 13.9)mm Hg,与患侧的(36.1±0.2)℃,(125±12.2) mm H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045,11.200;P<0.05).结论 老年偏瘫患者在心电监护中健侧与瘫痪侧手臂的脉搏、血氧饱和度无差异;而体温、血压存在差异,建议测量体温时用健侧上臂;首次测量血压时先测量双上臂血压,若双上臂血压差值≥10 mm Hg时,以血压高的一侧上臂为测量肢体.通过对患者生命体征准确的测量,以保证患者及时、正确的治疗与抢救.

  • 抗人胸腺免疫球蛋白应用中生命体征监测的意义

    作者:林敏

    目的 观察抗人胸腺免疫球蛋白(ATG)应用过程中生命体征的变化,预防并发症.方法 对78例接受ATG治疗患者进行血压、心率、心电图的动态观测.结果 监测发现有病情变化的患者比例为85.0%(66/78).首日输注ATG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较高67%(52/78),与第2~5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其中以畏寒、发热和心率变化(窦速)发生率较高,分别达31%(24/78)和54%(42/78),占同期不良反应总发生数的46%(24/52)和81%(42/52),明显高于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论 ATG使用过程中85%的患者发生病情变化,其中明显心率、心律变化,甚至发生急性心衰、肺水肿(ARDS)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应加强治疗过程中生命体征的监测,尤其是治疗首日更应严密观察.

  • 急诊32例心脏骤停患者的急救与护理体会

    作者:宗淑新

    目的 通过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术及术后护理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从而提高心肺复苏后的护理质量.方法 对32例心脏骤停患者进行了心肺复苏术救治, 并对复苏成功患者转入本科ICU进行生命监测及特别护理, 如各生命指标的检测、呼吸道的护理、基础护理、输液管道护理等.结果 32例心脏骤停患者, 死亡21例, 成功6例, 存活5例.结论 心脏骤停患者要真正救治成功, 分秒必争的心脏复苏术与心肺复苏后的特别护理是抢救患者生命的必要途径.

  • 舰船人员舱内定位及生命体征监测系统研究

    作者:谢泰;刘晓荣;贺祥;陈国良;刘建;刘文宝;刘旭东

    目的:设计一种舰船人员舱内定位及生命体征监测系统,提升船员医学救援保障能力与水平.方法:采用超宽带(ultra wideband,UWB)技术在船体内部构建定位网络,实现人员舱内定位;借助卫星定位、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进行落水人员定位搜救;利用传感器技术进行人员生命体征监测,并将数据信息传输至指挥中心综合分析处理.结果:该系统能够及时发现并定位藏匿在舱室内的伤员以及落水人员,引导了救援,加快了救援速度,提高了救援效率.结论:该系统充分考虑了舰艇船舶舱室钢铁结构、长远航环境等多种因素,能够满足医学救援和平时保障研究的需求,增强了医学救援的组织指挥能力和舰船人员的医学保障水平.

  • 医用智能微型传感器的设计

    作者:张祖进;郭召平

    目的:设计一款医用智能微型传感器,实现数字化、信息化的健康管理模式,为建立健康管理物联网系统平台打下基础.方法:利用通信网络、智能呼叫、生命体征监测等科技手段,设计智能微型传感器,通过蓝牙(Bluetooth)进行通信,数据内存每10 ms采样1次,可对36 h内的数据进行存储.结果:该智能微型传感器可以对人体心率、体温和姿势等进行监测,并通过Android系统对数据进行存储,对异常的数据还可以通过与手机的联系发出警报,实现对老年人的实时监护.结论:该智能微型传感器为健康管理物联网的实现提供了基础支持,使安全、健康和救助一体化,实现了健康信息的数字化.

  • 体域网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贾震宇;王琛;徐卫东

    介绍了国内外目前应用较多的无线通信技术的相关研究及具体应用,总结了其发展趋势、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蓝牙、Wi-Fi、ZigBee是为常用的3种通信技术,但在安全性、功耗及通信质量上仍有待加强.随着人口老龄化、心血管疾病频发、医疗资源紧缺等问题的日益严重,基于传感器和无线通信技术的体域网将在个人健康监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监护仪袖带反向缚扎测量血压效果观察

    作者:王秀珉;蔡冬梅

    目的 探讨心电监护仪监测血压简便、有效的方法.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法,对200例下肢骨折血压正常的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正向缚扎法和改进后的反向缚扎法测量血压,连续6次,取平均值.结果 两组缚扎法所测血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采用反向缚扎法测量血压准确,操作简便,有利于节约成本.

  •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急诊内镜的耐受性评估研究

    作者:陈维顺

    目的 探讨急诊内镜诊疗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对急诊内镜患者的耐受性及风险性进行评估和预测.方法 对87例行急诊内镜的中重度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内镜耐受性评估,并探讨内镜耐受性与患者年龄、合并症、术前、术中生命体征监测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①患者内镜术前、术中心率、脉搏血氧饱合度(Sp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并有3例术中发生神志改变;②内镜耐受性评估47例耐受、32例勉强耐受,8例不能耐受,3组之间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合并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能耐受者术前心率较快(118.4±10.2)(次/min)、血压(94.5±8.0) mmHg及SpO2(93.0±2.1)%偏低.术中上述指标变化更为明显.结论 急诊内镜对中重度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生命体征有一定影响,但大部分患者均能耐受或勉强耐受内镜诊疗,仅少部分患者不能耐受内镜诊疗,其原因与患者合并症多,存在活动性出血、术前生命体征不稳等相关,可通过术前评估、术中严密观察,对患者急诊内镜耐受性作出判断.

  • 非接触式生命体征监测技术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杨晓丹;杨冰磊;王梓涵;章依妮;周韩俊;李欣荣;曹世华

    非接触式监测技术克服了传统的穿戴式监测技术引起的人体不适和不便,在不干扰人体感受、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对生命体征进行连续监测.本文着重介绍以基于加速度传感的心冲击描记法、基于光纤传感的BCG、基于无线电波(或多普勒雷达)的BCG心率呼吸监测、非接触式电容心电、红外热成像法、磁阻抗监控为主的五种监测技术在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并对这些非接触式监测技术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非接触式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以期为非接触式生命体征监测技术在临床以及日常生活健康监测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 远程智能心率监测仪的研制

    作者:李峰

    目的:研制远程智能心率监测仪,实现患者心电图远程实时监测.方法:利用无线网络、智能呼叫及生命体征监测等科技手段,设计远程监测系统.结果:该系统通过远程跟踪和记录患者的心率,能够准确及时地监测患者的心电信号.结论:该设备能够实时监测和记录人体心电信号,提高医生诊断心脏病的准确程度,对预防冠心病的发生起到积极作用.

  • 智能心律监测系统的设计

    作者:刘宇静;王泉清;李宏毅

    目的:设计智能心率监测系统,用于对心脏冠状动脉造影待诊患者进行心律的实时监测,确认被检者的心电监测数据,提高冠状动脉造影的准确性.方法:利用通讯网络、智能呼叫及生命体征监测等科技手段,设计远程检测系统.结果:当待检患者心率出现异常状况时,可通过无线检测方式对患者心率进行跟踪,在患者服药后心率恢复正常值时进行检查.结论:该系统的设计实现了全方位、全覆盖的智能物联网系统,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就诊环境更加有序.

  • 远程健康管理物联网系统设计

    作者:包济民;王泉清;李珺

    目的:以尊重生命、重视健康以及促进医护人员与需要健康监管人群的互动交流等为核心,建立健康管理物联网系统平台,以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化和数字化移动健康管理,实现数字化、养老信息化的建设.方法:利用迅速发展的通讯网络、智能呼叫、生命体征监测以及互联网等科技手段,设计远程健康管理物联网系统.结果:当老年人有异常状况时,可以通过一键呼叫或智能系统发出信息,通过身份识别与定位,医护人员或家人能在短时间进行护理和救治,实现数字化养老信息化的建设.结论:该系统通过接入政府健康服务、云服务中心,可做到资源共享,实现了全方面全覆盖的智能健康物联网系统,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 移动医护协同服务平台方案设计

    作者:张连强;许耀良;李国栋

    目的:建立移动医护协同服务平台,设计移动医护系统,使医疗护理工作流程得到优化,以实现病区医疗、护理工作的全程信息化管理。方法:基于无线动态环境,采用分层架构设计护理协同工作门户、智能移动终端应用系统和消息引擎服务系统3个子系统。基于面向服务的架构(SOA)模式,实现移动医护协同服务管理。结果:根据医院病区医护工作的实际情况,建设的移动护理系统满足了医护核心工作阶段式服务,实现了基础医护工作数字化、信息化的建设。结论:移动医护协同服务系统的建立,可实现医护管理的全程信息化,通过接入健康服务、云服务中心,可做到资源共享,实现全方位覆盖的智能化医护管理。

  • 心脏骤停病人的急诊抢救护理配合

    作者:左燕玉

    目的 通过对心脏骤停病人实施心肺复苏术以及术后护理配合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提高心肺复苏后的护理配合质量.方法 50例心脏骤停病人进行了心肺复苏术急诊抢救,对复苏成功病人转入本科重症监护室进行生命监测及特别护理配合:如各生命指标的检测、基础护理配合、呼吸道的护理配合、输液管道护理配合等.结果 50例心脏骤停病人,死亡10例,成功25例,存活15例.结论 心脏骤停病人要真正救治成功,抓紧时机的心脏复苏术和心肺复苏后的特别护理配合是抢救病人生命的必需途径.

  •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重要生命体征的监测与观察体会

    作者:郑绪梅;王琳;田金萍;孙国珍

    目的 探析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重要生命体征监测和观察的作用.方法 对我院在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因急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死亡患者3例,占7.5%;病情好转或痊愈患者37例,有效率92.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重要生命体征监测可有效判断患者病情进展,捕捉异常信息,展开及时治疗,提高治疗有效率,帮助患者早日康复,临床价值极高.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