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磁共振动态定量扫描在鉴别腮腺肿瘤恶性度中的应用

    作者:桑鋆智;李醒;张天宇;李卉;吕伟扬

    目的 研究动态增强磁共振扫描(Dynamic Enhanced MRI,DCE-MRI)定量参数在诊断良恶性腮腺肿瘤中的情况分析.方法 选取2016年8月~2017年1月间于我院行DCE-MRI扫描并进行手术病理确诊的患者共90例,包括肿块112个.分析各病理类型的肿块的定量参数数据:Ktrans、Kep、Ve,同时分析DCE-MRI定量参数在良恶性肿瘤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腮腺淋巴瘤、腮腺恶性肿瘤、腮腺混合瘤和其余各类良性病灶的Ktrans值、Kep值和Ve值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1.23;34.56;44.79,P<0.01);恶性肿瘤病灶较混合瘤病灶的Ktrans值和Kep值明显较高,而Kep值明显较淋巴瘤低.恶性肿瘤与多形性腺瘤规定阈值Ktrans=0.31 min-1,恶性肿瘤病灶的确诊灵敏度为74.31%.特异度为78.92%;恶性肿瘤与腺淋巴瘤比较规定阈值Kep=0.96 min-1、Ve=0.364,恶性肿瘤病灶的确诊灵敏度为66.32%,特异度为69.26%.结论 DCE-MRI中定量参数扫描效果准确,在诊断良恶性腮腺病变中有着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腮腺良恶性病变的MSCT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

    作者:唐坚;夏建国;魏仁华;叶童

    目的 探讨腮腺良恶性病变的CT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腮腺良恶性病变30例CT表现.结果 30例病灶,22例良性病灶,8例恶性肿瘤病灶;其中右侧病变13例,左侧病变17例;腮腺浅叶病变19例,深叶病变6例,浅深叶交界病变5例;4例良性病变边缘不清,术前误诊为恶性肿瘤,2例恶性肿瘤边缘清楚,术前误诊良性病变.结论 大部分腮腺良恶性病变CT动态扫描能够正确诊断.

  • CT增强扫描对腮腺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谢爱民;彭实;梁赵玉

    目的评价CT增强扫描在腮腺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6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病变的增强CT表现,并与病理诊断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33例良性病变中,25例良性肿瘤表现为密度均匀,边界清楚;5例表现为密度不均匀,边界清楚或不清楚;3例炎症则密度不均匀,边界不清楚.29例恶性肿瘤中,26例为密度不均匀,边界不清楚,3例密度较均匀,边界清楚.结论 CT增强扫描对腮腺病变的定性诊断,特别是良恶性肿瘤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

  • 腮腺少见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分析

    作者:史丽娜;潘玉萍;吴春根

    目的:探讨腮腺少见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其认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38例腮腺少见病变的CT或MRI资料.结果:嗜酸细胞腺瘤向咽旁间隙生长是其特征性表现;基底细胞腺瘤有双期持续强化特点;肌上皮瘤和肌上皮癌影像表现无特异性;脂肪瘤可见脂肪成分;婴儿毛细血管瘤有血管流空信号;木村病表现为腮腺弥漫性肿大,累及皮肤及皮下组织;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潴留囊肿病灶内均无强化;钙化性上皮瘤常位于腮腺区外侧皮下,发生部位有一定特点;良性淋巴上皮病变表现为双侧腮腺弥漫性肿大伴多发囊性肿块或小结节;淋巴上皮癌表现为多发囊性肿块时与良性淋巴结上皮病变及转移性鳞癌鉴别困难;腮腺癌2例均为腺泡细胞癌;淋巴瘤常有原发淋巴瘤病史,伴全身多发淋巴结肿大;转移瘤有原发恶性肿瘤病史,影像学表现与原发肿瘤密切相关.结论:部分腮腺少见病变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有助于鉴别诊断,确诊仍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

  • 腮腺病变的CT和MRI诊断

    作者:夏建东;江新青;彭国晖;梁志伟;郑力强

    目的 探讨腮腺病变的CT及MRI表现,旨在提高对腮腺病变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85例腮腺病变的CT或MRI 的表现.结果 85例腮腺病变中,良性肿瘤63例(63/85,74.1%),大部分(38/63,60.9%)表现为位于腮腺浅叶的圆形、椭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整,密度/信号均匀;恶性肿瘤12例(12/85,14.1%),大部分(9/12,75.0%)位于腮腺深叶或跨叶,表现为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边缘不清,密度/信号不均匀,侵犯周围组织并伴淋巴结转移;炎性及其他瘤样病变10例(10/85,11.8%).结论 CT 和MRI检查均能对腮腺区病变进行有效定位,并对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有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 超声诊断腮腺病变

    作者:张雪燕

    超声检查对于腮腺肿瘤与其他腮腺疾病的鉴别诊断的价值很大.所有的腮腺肿瘤的患者,超声均可检测出肿瘤的存在.诊断浅部肿瘤达100%,此法可靠.许多腮腺病变经临床确诊即可发现,这在临床检查中提示一个较好的倾向性.广泛应用于超声诊断腮腺病变,为临床提供较客观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

    关键词: 超声诊断 腮腺病变
  • 腮腺良性病变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

    作者:夏建国;魏仁华;赵金丽

    目的:探讨腮腺良性病变的CT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腮腺良性病变20例CT表现.结果:20例良性病灶中,其中右侧病变9例,左侧病变11例;腮腺浅叶病变14例,深叶病变3例,浅深叶交界病变3例;2例良性病变边缘不清,术前误诊为恶性肿瘤.结论:大部分腮腺良性病变CT动态扫描能够正确诊断.

  • 常规MRI联合SWI对腮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翟金娜;左志超;王鹏;赖少侣;李伟;刘丽东;苏丹柯;金观桥;陆一昕;吕虹裕

    目的 探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鉴别腮腺良恶性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38例腮腺病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良性病变26例,恶性病变12例;均经病理证实,并于治疗前行MRI扫描,包括SWI及常规序列,获取其对应的磁敏感信号强度(ITSS)、病灶内静脉分布、大静脉直径以及各常规MR参数;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采用单因素分析研究腮腺良恶性病变各参数的差异,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新参数,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新参数对评价腮腺病变良恶性的诊断效能.结果 ITSS分级特点:腮腺良性病变以0~1级为主,恶性病变以2~3级为主,两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397,P<0.05);病灶内静脉分布:腮腺良性病变内静脉以周围分布为主,而恶性病变内静脉多分布于中央,良恶性病变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良性病变内大静脉直径小于恶性病变[(1.19 ±0.36)mm vs (2.34±1.23)mm],两者间的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t=-3.178,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仅病灶内ITSS与大静脉直径对腮腺良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具有相关性,ROC分析结果显示:ITSS的佳诊断阈值为1.5,对应的曲线下面积(AUC)以及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09、75.00%、84.62%;大静脉直径的佳诊断阈值为1.7 mm,对应的AUC以及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21、75.00%、96.15%.结论 常规MRI联合SWI能提高鉴别腮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腮腺病变的影像分析

    作者:刘连生;李恒国

    目的 进一步提高对腮腺病变影像表现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搜集29例经CT和MRI检查的腮腺病变,分析其影像表现.结果 腮腺疾病影像表现主要分为3类:(1)局限性肿块23例;(2)弥漫性肿块3例,均为恶性肿瘤;(3)弥漫性肿大但非肿块者3例,2例为腮腺炎,1例为腮腺颌面海绵状血管瘤.腮腺局部单发肿块中,良性肿瘤15例,仅1例边缘不清,而4例恶性肿瘤中的3例肿块边缘不清,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腮腺混合瘤多较大,平均直径4.3 cm,而腺样淋巴瘤平均直径2.3 cm,两者有显著性差异(t =2.737,P=0.02).结论 根据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多数腮腺病变可做出正确诊断.

  • 腮腺病变的CT和MRI诊断

    作者:刘连生;李恒国

    腮腺疾病尤其是腮腺肿瘤种类多,病理分型复杂.常以腮腺区肿块就诊,仅根据临床表现难以确诊,甚至因肿瘤小或位于腮腺深叶而难以发现;因细针穿刺活检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且可能出现肿瘤细胞种植,有些学者不主张术前活检[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