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ATP结合盒式蛋白在难治性癫(痫)耐药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付帅

    难治性癫(痫)因其耐药机制的复杂性,迄今尚未清楚,目前探究其对抗癫(痫)药物的多重耐药性的一大热点是外流性药物转运蛋白.ATP结合盒式蛋白是外流性药物转运蛋白的代表,其中包括P糖蛋白、多药耐药蛋白、穹窿体主蛋白、乳腺癌耐药蛋白等,它们可以决定抗癫(痫)药物能否有效地作用于癫(痫)部位,而难治性癫(痫)患者对这些蛋白的高表达普遍存在,但是否与疾病耐药性相关仍需进一步探讨.该文从癫(痫)患者的ATP结合盒式蛋白高表达原因和蛋白对药物转运的作用机制方面对患者耐药性影响方面作一综述.

  • 生酮饮食疗法在儿童难治性癫(痫)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俞宏真

    生酮饮食是一种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和适量蛋白质的饮食.生酮饮食治疗难治性癫(痫),疗效确切,但作用机制仍未完全明了.该文对生酮饮食疗法在儿童难治性癫痫应用的疗效及该饮食疗法控制癫(痫)发作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结节性硬化症相关癫(痫)的外科治疗

    作者:刘仕勇;李维

    结节性硬化症(TSC)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神经皮肤疾病,癫(痫)为其常见的临床表现.研究表明,即使使用多种抗癫(痫)药物,仍有超过50%的TSC相关癫(痫)成为药物难治性癫(痫).皮质结节是导致癫(痫)的主要原因,针对致(痫)结节及相关区域的外科手术是治疗TSC相关难治性癫(痫)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电生理和影像学技术的发展,TSC相关癫(痫)的手术治疗效果明显提高,不仅能够控制大部分患者的癫(痫)发作,而且能够改善患者的智力和发育迟滞.尽管如此,目前国内外尚无一个较为规范的TSC相关癫(痫)的外科治疗程序.现对TSC相关癫(痫)的外科治疗概况、评估手段、手术处理及预后进行综述,希望对TSC相关癫(痫)的外科治疗提供帮助.

  • 多药耐药基因C3435T多态性与儿童难治性癫(痫)耐药的Meta分析

    作者:刘喜灿

    目的 探讨多药耐药基因( MDR1) C3435T多态性与儿童难治性癫(痫)耐药的关系.方法 利用计算机在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中检索MDR1 C3435T多态性与儿童难治性癫(痫)耐药发生的文献,并应用RevMan 5.0软件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和效应值合并,同时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偏倚评估.结果 纳入符合条件的相关文献5篇,共计难治性癫(痫)药物耐药组367例,药物敏感组488例.MDR1 CT、TT、CT+TT与儿童难治性癫(痫)耐药的合并OR值(95% CI)分别为0.89(0.65 ~1.23)、0.94(0.56~1.57)、0.92(0.64~1.32),Z=0.69、0.25、0.46,P=0.49、0.80、0.64.各研究的敏感性分析较稳定且无发表偏倚.结论 MDR1 C3435T多态性与儿童难治性癫(痫)耐药的发生无关.

  • 小儿难治性癫(痫)的预测因素分析

    作者:施莉;黄丽素;王文安;宋小青;何大可;李玲

    目的 探讨小儿难治性癫(痫)的临床预测因素,为早期识别难治性癫(痫)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年至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诊断的624例癫(痫)患儿临床资料,根据病情将患儿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584例),收集患儿性别、发病年龄、病因、发作诱因、初始治疗前发作次数、发作类型、病程中发作类型改变、发作持续时间、神经系统发育迟滞、抽搐家族史、热性惊厥史、出生窒息史、神经系统查体、脑CT、初始脑电图等临床资料,对上述临床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提示以下因素增加患难治性癫(痫)的风险:症状性或隐源性癫(痫)、初始治疗前发作次数多、发作类型为婴儿痉挛、病程中发作类型改变、神经系统发育迟滞、神经系统查体阳性、脑CT异常.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以下因素增加患难治性癫(痫)的风险:症状性或隐源性癫(痫)(OR =3.61)、初次治疗前发作次数多(且次数越多风险越大)、病程中发作类型改变(OR=4.76).结论 癫(痫)患儿治疗后发作不能控制,且伴如下1项或多项因素:症状性或隐源性癫(痫),初次治疗前发作次数多,病程中发作类型改变,需警惕难治性癫(痫)的可能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难治性癫(痫)患儿血单个核细胞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和2表达的意义

    作者:刘晓鸣;岳璇;李瑞;陈盛植;陈娇

    目的 研究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2(MRP1和MRP2)在难治性癫(痫)(IE)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表达.方法 收集2010年11月至2013年10月徐州市儿童医院门诊及住院的IE患儿50例,药物控制良好癫(痫)患儿50例,并以同期正常非癫(痫)儿童50例作为对照,应用反转录酶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技术分析MRP1和MRP2基因及其蛋白在各组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表达.结果 1.1E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RP1和MRP2 mRNA相对表达量(0.795±0.042、0.804±0.023)明显高于正常非癫(痫)儿童(0.665±0.031、0.654±0.029)及药物控制良好癫(痫)患儿(0.682 ±0.030、0.675 ±0.0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2.IE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RP1和MRP2蛋白相对表达量(2.027±0.034、1.902 ±0.021)亦明显高于正常非癫(痫)儿童(1.093 ±0.023、1.045 ±0.018)及药物控制良好癫(痫)患儿(1.131±0.042、1.086±0.0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3.正常非癫(痫)儿童与药物控制良好癫(痫)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RP1和MRP2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RP1和MRP2在难治性癫(痫)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表达增强,可能与难治性癫(痫)耐药形成有关.

  • 托吡酯治疗难治性癫(痫)32例分析

    作者:叶志青;高晶;周金和

    目的 观察托吡酯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对32例难治性癫(痫)患者加用托吡酯治疗进行临床观察研究.结果 15例患者发作频度减少≥50%,8例患者发作频度减少到26%~49%,疗效较佳;各种类型癫(痫)之间发作减少差异不显著;与不同抗癫(痫)药物合用疗效无差异.结论 托吡酯是一种有效的广谱抗癫(痫)药,能与常用抗癫(痫)药合用.

  • 小儿脑电图与难治性癫(痫)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施莉;黄盛;王文安;李玲

    目的:探讨小儿癫(痫)的临床特点,分析其脑电图变化及与早期(治疗后2年)难治性癫(痫)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2009年新华医院新诊断的791例癫(痫)患儿.剔除仅随访2年内的患儿,共624例入组.将患儿分为难治性癫(痫)组(n=42)、非难治性癫(痫)组(n=582).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1年、2年的脑电图背景电活动、局灶性慢活动、癫(痫)波变化规律,分析脑电图与难治性癫(痫)的相关性.结果:随访时间中位数是5.41年,624例随访超过2年,42例(6.73%)符合难治性癫(痫)的标准.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初始发作时脑电图高度异常、原发性癫(痫)组高度节律紊乱(OR=18.33)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年脑电图有弥漫性癫(痫)波(OR=4.16)和高度节律紊乱(OR=22.2)、治疗2年后脑电图背景电活动变慢(OR=19.88)和局灶性慢活动(OR=3.64)与难治性癫(痫)有关.结论:癫(痫)患儿治疗后发作不能控制,初始发作时脑电图高度异常、治疗后1年脑电图有弥漫性癫(痫)波和高度节律紊乱、治疗2年后脑电图背景电活动变慢和局灶性慢活动,需警惕难治性癫(痫)的可能,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52例成年难治性癫(痫)患者诊疗现状分析

    作者:涂丽;刘成美;田锦勇

    目的:探索成年难治性癫(痫)患者的诊断、治疗及管理方法.方法:通过对就诊于我科的成年难治性癫(痫)患者的5年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难治性癫(痫)病情的转归;同时将几种联合用药方案的疗效进行对比,探索佳方案.结果:确诊为难治性癫(痫)的52例患者中,29例(56%)继续到专科医院就诊;13例(25%)选择到社区或基层医院综合治疗;10例(19%)未规范治疗.经过正规抗癫(痫)治疗者有21例(40%),治疗效果明显,2年内未再发作;31例(60%)病情未能有效控制.结论:难治性癫(痫)患者的就诊、治疗明显影响患者病情的转归,治疗缺口大,依从性差,非医疗因素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应尽快制定规范化的诊疗方式,加大宣传,着力改善癫(痫)患者的生活品质.目前几种常用的二线抗癫(痫)药物对于难治性癫(痫)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 头皮脑电图在不同类型局灶性皮层发育不良所致难治性癫(痫)中的定位价值

    作者:陈述花;王静;刘兴洲;闫兆芬;林娟霞

    目的:研究头皮脑电图(EEG)在不同病理学类型局灶性皮层发育不良(FCD)所致难治性癫(痫)中的定位作用.方法:病理学证实的皮层发育不良性难治性癫(痫)患者91例,其中男54例,女37例,平均年龄(12.7±9.76)岁.根据2011年国际抗癫(痫)联盟推荐的皮层发育不良分类方法进行分类.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长程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部分患者颅内电极植入后进行颅内电极EEG记录.对间歇期头皮EEG(痫)样放电部位和发作起始区与FCD部位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规定间歇期(痫)样放电部位和发作起始区与FCD部位部分和(或)完全一致者为二者一致,否则为不一致.结果:91例FCD患者中,FCD Ⅰa 10例,FCD Ⅰb 21例,FCDⅡa19例,FCDⅡb 20例,FCDⅢ21例.其中,头皮EEG间歇期(痫)样放电部位和FCD部位一致者72例,占79%;但不同FCD类型之间,二者一致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检验P=0.391).在FCD部位与发作起始区的一致性方面,82%(75/91)的患者FCD部位与头皮EEG发作起始区一致,并且不同FCD类型之间,二者一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检验P=-0.043),FCD Ⅰb一致性高(100%),其次为FCDⅢ型(86%),FCDⅡa、FCDⅡb和FCDIa基本相似,分别为79%、70%和70%).结论:各型FCD所致的难治性癫(痫)中,FCD部位与头皮EEG间歇期(痫)样放电部位和发作起始区一致性非常高,在致(痫)区的定位中三者互相补充,可提高定位的准确性.间歇期(痫)样放电部位可能与FCD病理学分型无关,而发作起始区可能与FCD类型有一定关系.

  • 难治性癫(痫)患者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及与预后的临床研究

    作者:温春丽;蔚洪恩;胡风云

    目的:探讨初发癫(痫)患者与难治性癫(痫)患者血清中蛋白质指纹图谱的差异性,并观察其与难治性癫(痫)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对我院神经内科门诊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就诊的1653例癫(痫)患者,根据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癫(痫)发作的分类方案,结合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癫(痫)的诊断原则和方法,筛选初发癫(痫)患者20例,难治性癫(痫)患者20例,抽取患者血清标本,用美国Ciphergen Biosystem公司的蛋白质指纹仪及WCX2蛋白质芯片,经蛋白质指纹图谱技术(SEL-DI-TOF-MS)检测两组患者血清的蛋白指纹图谱,比较其间的差异性;并对难治性癫(痫)的蛋白指纹图谱与其预后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在指纹图上,质荷比(M/Z)为11100Da至11900Da之间出现一峰簇样指纹标志,且蛋白峰值大于5%.该质谱峰簇丰度在难治性癫(痫)患者中明显高于初发癫(痫)患者(P<0.01);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难治性癫(痫)患者质谱峰簇丰度与其预后呈负相关(r=-0.528,P<0.01),难治性癫痫预后不良者的丰度明显高于预后良好者(P<0.01).结论:难治性癫(痫)患者血清中有特异性质谱峰簇,且与难治性癫(痫)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提示其可作为难治性癫(痫)病情和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 微小核糖核酸芯片技术在难治性癫(痫)患者脑组织中表达谱

    作者:刘晓娅;罗晶;王学峰

    目的:采用微小核糖核酸(miRNA)芯片技术筛选出在难治性癫(痫)患者脑组织中表达有显著差异者,探讨其在难治性癫(痫)发病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应用miRNA芯片技术获得6例难治性癫(痫)患者及4例对照组脑组织中表达有差异的miRNA,筛选出倍数变化(F/C) >1.5且经t检验P<0.05并对表达有差异的miRNA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筛选出表达有显著差异的miRNA基因13条,其中上调基因11条,分别是miR-10a、miR-374c、miR-376a、miR-425、miR-9、miR-224、hsa-miR-26a、let-7c、let-7a、miR-23c及miR-378c,下调基因2条,分别是miR-576-5p及miR-199b-5p.结论:建立了难治性癫(痫)患者脑组织和非癫(痫)患者脑组织表达中有差异的miRNA谱,并获得表达显著上调基因11条,显著下调2条,为进一步研究难治性癫(痫)提供了相关依据.

  • 大脑皮质发育障碍的1H-MRS研究进展

    作者:冯占辉

    磁共振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在过去的30年广泛用于分子物理学的研究,近6年才用于皮质发育障碍(disorders of cortical development,DCD)的研究.MRS是现有技术中能测定活体生化物质改变的唯一的非创伤性技术.MRS的应用使人们对DCD的研究深入到细胞生化代谢水平,进一步研究生化改变与临床的关系,指导临床的诊断与治疗,探讨DCD伴难治性癫(痫)的临床发作机制.现将大脑DCD的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1 H-MRS)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自身免疫性癫(痫)的新进展

    作者:徐玮

    1 自身免疫性癫(痫)的概念癫(痫)为大脑皮层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抽搐、认知功能损害等为特点的神经系统疾病,目前其病因不详,且无特效治疗方案[1].尽管临床上已有数十种抗癫(痫)药物用于癫(痫)的治疗,70%以上的癫(痫)患者病情能够得到控制,但仍有30%左右的患者经规范化抗癫(痫)治疗发作仍不能得到有效控制[2].研究数据表明此类癫(痫)患者的免疫系统出现了异常,在对这类患者加以免疫疗法后,癫(痫)症状能够得以控制,故对此类病人进行免疫学检查变得尤为重要,临床医生遇到癫(痫)病人应该更多考虑癫(痫)症状与自身免疫疾病之间的关系,因考虑到难治性癫(痫)的发病机制与免疫功能紊乱相关,后有学者将自身抗体或免疫细胞介导的癫(痫)定义为自身免疫性癫(痫).

  •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难治性癫(痫)机制的进展

    作者:周鑫

    癫(痫)是神经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是多种原因导致局部脑神经元周期性过度放电及其扩布引起的突发性脑功能异常的临床综合征.据WHO统计,世界上约有5000万癫(痫)患者.尽管抗癫(痫)药物不断改进,但仍有20%~30%的患者难以通过药物控制癫(痫)发作,发展成为难治性癫(痫).外科切除性手术是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有效手段,但切除性手术仅对致(痫)灶明确的患者有效,而对于无法进行手术或手术失败的患者[1口-2],切除性手术(前颞叶切除术或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虽然可使他们当中的70%减少发作甚至不发作,但仍有30%不适合做切除性手术[3-4],如双侧起源的,或虽是单侧起源但致(痫)灶范围较广的,或切除海马杏仁核后会产生严重语言记忆缺失的患者[5].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