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孕前BMI和孕期增重对产后1年内体重滞留的影响研究

    作者:蒋平;关美云;李李;邵子瑜;王燕;胡传来

    目的 探索妇女孕前体重及孕期增重对产后体重滞留的影响.方法 采用历史-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选择合肥市某区的产后妇女作为观察对象,于产后3个月建立观察队列,通过孕期保健档案和信息系统获取产前检查信息,于产后3、6、9和12个月连续观察.观察指标包括基线资料、孕前体重和孕期增重、产后一年内不同时间点的体重.结果 产后3、6、9和12个月时BMI恢复到正常范围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1.92%、68.73%、78.18%和84.24%.孕前BMI不同的妇女孕期增重和体重滞留在3、6、9和12个月各个时间点上均存在差异,孕前BMI较高组与孕前BMI适中组、孕前BMI较低组分别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孕期增重和时间对产后体重的恢复均具有独立的效应,但两者之间不存在交互效应.结论 孕前BMI、孕期体重增加是产后体重滞留的重要因素.根据孕前BMI指导孕期合理体重增加,能减少产后体重滞留,促进产后恢复.

  • 母乳喂养时间与产后体重滞留的研究进展

    作者:高哈尔

    产后体重滞留是造成妇女产后超重和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妇女远期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有研究发现妇女产后行母乳喂养以及不同母乳喂养时间能够影响产后体重滞留,这种作用可能受到乳母的孕前BMI、年龄、产次以及母乳喂养时间等相关因素的影响.本文就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探讨母乳喂养降低产后体重滞留可能的机制.

  • 北京、苏州和广州女性产后体重滞留现况与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作者:赵艾;薛勇;司徒文佑;余恺;宁一冰;李文军;王军宽;王培玉;张玉梅

    目的 了解中国女性产后体重滞留的现况并探索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分别选取北京、苏州、广州产后第0~1、1~2、2~4、4~8个月的女性共578名.通过身体测量记录身高、体重.通过问卷调查并结合医疗记录收集调查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和孕前体重、分娩时体重及相关孕产信息.结果 调查对象孕前BMI为(20.8±2.7),产后BMI为(23.4±3.2),体重滞留数随时间逐渐减小.但至产后第4~8个月,仍有78.4%的女性体重滞留,且有53.4%的女性体重滞留数超过5 kg.孕期增重与产后体重滞留相关(P =0.015).体重滞留者中学历较高者比例较大(P =0.044).结论 中国产后女性存在较为严重的体重滞留问题,孕期过度增重与产后体重滞留关系密切,对围产期女性从怀孕伊始即进行全方位的指导有助于改善体重滞留的现状.

  • 北京市妇女产后体重滞留的影响因素调查

    作者:庞学红;滕越;王杰;张泽琛;赖建强

    目的 探讨北京妇女产后体重滞留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在北京市某妇幼保健院纳入待分娩孕妇420名,并于产后6、12和18个月进行追踪调查,观察指标包括一般情况、孕前体重、孕期增重和产后各调查时间点的体重.结果 产后6、12和18个月的调查人数分别为113、152和107人.调查对象孕期增重平均为(16.6±4.8)kg,孕期增重不足、适量和过多的比例分别为9.5%、40.2%和50.3%.产后6、12和18个月体重滞留量分别为4 kg、4 kg和2.9kg.孕前BMI和孕期增重与妇女产后体重滞留密切相关,孕前BMI越低,孕期增重越多,产后体重滞留越多.结论 孕期增重过多是造成妇女产后体重滞留重要的原因.

  • 城乡产后妇女体重滞留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潘丽莉;赖建强;曾果;李增宁;孙要武;段一凡;闫玲;荫士安

    目的 探讨城乡产后妇女体重滞留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以石家庄、成都和齐齐哈尔市区和农村0~36月龄2791名儿童的母亲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获得儿童母亲的人口经济学特征、儿童喂养情况以及母亲身高与孕前、分娩时和产后的体重.结果 城市孕妇孕期平均体重增加(17.8kg)显著高于农村(14.0kg)(P<0.01),产后平均滞留体重(3.2kg)显著高于农村(2.3kg) (P <0.01);随着产后时间的增加调查妇女体重恢复率呈现增加趋势(P<0.01),产后9个月时体重恢复率达到三分之一;城市和农村妇女产后超重和肥胖率分别是孕前的2.3和1.92倍;影响产后妇女体重滞留因素主要有母亲孕期、生产胎次、产后月龄、孕前体重、分娩体重以及母亲是否为监护人(P<0.05).结论 科学指导孕期妇女的合理膳食、适宜的身体活动,获得合理的体重增加,可以预防产后体重滞留和肥胖的发生.

  • 孕期增重与产后1年内体重滞留的关系分析

    作者:关美云;施尧

    目的 探讨孕期增重对妇女产后1年内体重滞留的影响. 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选取在某妇幼保健机构参加体检的产妇作为观察对象,采用四分位数法对孕期增重进行分组,在产后3个月体检时发放问卷调查,调查表为自制问卷,建立观察队列.通过查找孕期保健手册和问卷调查获取基线资料和孕前体重.产后第3个月、第6个月、第9个月、第12个月通过体重秤测量获取产后体重.主要观察指标包括孕前体重、孕期增重和产后体重滞留. 结果 孕妇产后第3、6、9、12个月平均体重滞留值为(8.06±5.6)kg、(6.42 ±5.2) kg、(4.69 ±5.9) kg、(3.35 ±4.5)kg.孕期增重过多组产后3、6、9、12个月的体重滞留值均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孕前BMI、身高、年龄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期增重过多组产后第12个月体重滞留过多的危险性增加(OR=3.08,95% CI:1.78 ~ 5.33). 结论 孕期增重与产后1年内的体重滞留有正相关性,孕妇应合理摄入营养,防止孕期增重过多,减少产后体重滞留,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 孕妇产后1年内体力活动对体重滞留影响的研究

    作者:汪秋伟;陈亮;胡传来;邵子瑜;王燕;李李

    目的 了解孕妇产后体重滞留情况,探索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合肥市某妇幼保健院作为研究现场,2011年9月对608名产后42 d的产妇建立基线,从合肥市孕产妇信息管理系统获取孕前体重、分娩信息.分别于产后3、6、9、1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体力活动等指标,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和混合效应模型分析产后体力活动与体重滞留的关系.结果 随访608名产妇,产后3、6、9、12个月获得有效数据为502、476、469、434份.研究对象孕前体重为(54.26±8.11)kg,产后42 d和3、6、9、12个月的体重滞留分别为(7.83±5.12)、(6.58±5.21)、(5.10±5.19)、(4.07±4.96)、(3.43±4.98)kg.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的体重滞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时间的体力活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混合效应模型显示调整孕前BMI、哺乳方式、分娩方式等混杂因素后,产后体力活动与产后体重滞留有统计学关联(P<0.001),分步调整混杂因素显示混合效应模型结果稳定.结论 体力活动水平是影响产后体重滞留重要因素.

  • 产妇久坐行为对产后一年体重滞留影响的研究

    作者:秦凤云;罗艳;胡传来;邵子瑜;阮仁之;李李

    目的:分析孕妇产后久坐行为对产后体重滞留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12年5月至2013年8月在合肥市妇幼保健所收集1220名产后42 d产妇建立基线资料,从该市孕产妇信息管理系统获取孕前体重及分娩信息,分别于产后3、6、9、12个月随访,观察产妇久坐时间等指标,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和混合效应模型分析产妇久坐与体重滞留的关系。结果1220名产妇终追踪到有效数据者1141名。该研究人群孕前体重为(53.22±6.88)kg,产后42 d和3、6、9、12个月的体重(kg)滞留分别为7.85±5.11、7.51±5.40、5.79±5.18、4.42±4.91、3.26±4.65。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孕妇产后不同时间段体重滞留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混合效应模型显示,分步调整孕前BMI、哺乳方式、分娩方式等混杂因素后,产妇久坐行为与产后体重滞留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逐步调整混杂因素后显示混合效应模型结果稳定。结论产妇久坐是影响产后体重滞留重要因素之一。

  • 2013年中国乳母产后体重滞留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王杰;杨振宇;庞学红;段一凡;姜珊;赵丽云;荫士安;赖建强

    目的:分析2013年中国乳母产后体重滞留程度及影响因素。方法数据来源于2013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调查对象为中国内地除西藏自治区以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个县(市/区)产后0~24个月的乳母,共计12514名。采用问卷调查收集乳母基本情况、身体活动、生活方式、饮食、怀孕前体重、分娩前体重、孕期疾病、分娩日期、分娩方式、产次、母乳喂养等信息,测量乳母当前的身高与体重,以当前体重与怀孕前体重的差值作为产后体重滞留量。以体重滞留≥5 kg作为高体重滞留。根据抽样设计和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2岁以下儿童数据,进行复杂抽样加权处理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产后高体重滞留的因素。结果本研究有9972名乳母资料纳入分析。乳母的产后体重滞留量P50(P25~P75)为3.6(0.2~7.3) kg,高体重滞留率为41.5%(4134/9972)。复杂加权后,产后体重滞留量[ xˉ( sxˉ)]为3.5(0.1) kg,乳母在产后0~<3、3~<6、6~<9、9~<12、12~<18、18~<24个月的体重滞留量[ xˉ( sxˉ)]分别为5.3(0.2)、4.5(0.2)、3.8(0.2)、3.1(0.2)、2.8(0.2)和3.0(0.2) kg;高体重滞留率为37.4%(95%CI:36.0%~38.9%)。相对于年龄<25岁乳母,年龄>30岁乳母高体重滞留OR值为1.31;相对于产后18~<24个月,产后0~<3、3~<6和6~<9个月乳母高体重滞留OR值分别为2.67、1.61和1.31;相对于孕前BMI为18.5~<25.0 kg/m2乳母,孕前BMI<18.5 kg/m2和≥25.0 kg/m2乳母高体重滞留OR值分别为1.30和0.67;相对于孕期增重适宜乳母,孕期增重过少和过多乳母高体重滞留OR值分别为0.47和2.24;相对于职业为农林牧渔水利业乳母,职业为家务乳母的高体重滞留OR值为1.44;P值均<0.05。结论中国乳母产后体重滞留量处于中等水平;高体重滞留主要受乳母年龄、产后时间、孕前BMI、孕期增重和职业的影响;控制孕期增重是降低产后体重滞留的关键措施,产后1年内是体重恢复的关键时期。

  • 2013年中国足月单胎产妇孕期增重情况及适宜范围探讨

    作者:王杰;段一凡;庞学红;姜珊;荫士安;杨振宇;赖建强

    目的 分析中国足月单胎产妇孕期增重情况,探讨孕期增重适宜范围.方法 于2013年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查对象为中国内地除西藏自治区以外的30个省份的55个县(市/区)产后0~24个月的足月单胎母婴,共计8323对.问卷调查乳母怀孕前体重、分娩前体重、孕期疾病、有无产后大出血,以及儿童出生体重和身长等妊娠结局信息;测量乳母身高和体重,以及儿童身长和体重.根据中国《成人体重判定》,将乳母划分为孕前低体重(BMI<18.5 kg/m2)、正常体重(BMI 18.5~23.9 kg/m2)、超重(BMI 24.0~27.9 kg/m2)和肥胖(BMI≥28.0 kg/m2);根据美国医学研究所(IOM)2009年孕期体重增加推荐值评价孕期增重适宜情况;根据不同水平孕期增重与不良妊娠结局及不良母婴体格状况的关系,以及具有良好妊娠结局和良好母婴体格状况的乳母孕期增重的P25~P75推算我国足月单胎产妇的孕期增重适宜范围;同时根据计算的孕期增重适宜范围对孕期增重进行再评价.结果8323名乳母孕期增重的P50(P25~P75)为15.0(10.0~19.0)kg,依据IOM推荐值,孕期增重不足、适宜和过多的检出率分别为27.2%(2263名)、36.2%(3016名)和36.6%(3044名).孕前低体重、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孕妇孕期增重适宜范围分别为11.5~18.0、10.0~15.0、8.0~14.0和5.0~11.5 kg.以本研究获得的孕期增重适宜范围为标准,则样本人群中孕期增重不足、适宜和过多的检出率分别为15.7%(1303名)、45.0%(3744名)和39.3%(3276名),与根据IOM标准计算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5.36,P<0.001).结论 中国乳母的孕期增重P50为15.0 kg,处于较高水平.本研究初步为中国足月单胎女性建立了孕期增重适宜范围,此适宜范围低于IOM的推荐值.

  • 中医综合治疗对女性产后体重滞留的影响

    作者:张慧敏;姜超;史榕荇;白克江

    目的 观察中医综合治疗对产后体重滞留女性的体重滞留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方法 将71例产后体重滞留女性按意愿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不进行干预,治疗组由产后6周开始给予中医综合治疗,包括中医健康生活方式宣教、营养指导和穴位埋线,于产妇第6周及24周时观察两组产妇体重、体重滞留、体质指数(BMI)、体脂百分比、腰围、腰臀比和HPLP-Ⅱ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中各亚项的评分.结果 与产后6周比较,两组体重、体重滞留、BMI、体脂百分比、腰围和腰臀比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或P<0.01).与本组产后6周时相比,产后24周时HPLP-Ⅱ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评分治疗组人际关系、压力管理、营养、健康责任、体育运动和精神成长评分均明显增加(P <0.05或P<0.01);且产后24周时治疗组营养、健康责任、体育运动、精神成长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中医综合治疗对产后体重滞留女性的体重有降低作用,对腰围和腰臀比的改善作用更明显,同时对产妇的健康生活方式有明显促进作用.

  • 孕前体重指数与孕期增重及产褥期体重关系的研究

    作者:邓寒羽;郑修霞;宫玉花;单晋平;范瑾;鲁扬

    目的:了解孕前体重指数(BMI)与孕期增重、产后42天体重恢复情况及影响产后体重恢复的因素.方法:采用方便取样,对产后42天复查的产妇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①不同孕前BMI妇女孕期平均增重均大于12.50 kg;②不同孕前BMI者产后42天体重均存在滞留现象,平均滞留7.50 kg(中位数);③影响产后体重恢复的相关因素有孕前BMI、孕期增重、喂养方式等.结论:产后体重恢复受多种因素影响,针对这些相关因素指导妇女顺利渡过孕产期,促进产后恢复.

  • 基于广义估计方程探讨长沙市开福区产妇产后体重滞留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李玲;颜艳;沙婷婷;高晓;何琼;陈橙;程港;吴霞玲;田倩伶;杨帆;刘世平;曾广宇;晏强

    目的:了解长沙市开福区产妇产后体重滞留(postpartum weight retention,PPWR)的现状,基于广义估计方程探讨PPWR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2015年1至12月在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3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娩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终纳入研究的样本为783例.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应用自制调查问卷收集产妇产后1,3,6及8个月的PPWR资料;并进一步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PPWR的影响因素.结果:产妇PPWR随产后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降低,有34.6%的妇女在产后8个月恢复到孕前体重.由广义估计方程结果可知,产后体重滞留的影响因素有孕期增重、孕前体重指数、分娩方式及喂养方式(P<0.05),尚未发现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收入、产次和产后抑郁与PPWR有关(P>0.05).结论:孕期增重是影响PPWR的重要因素.减少PPWR的关键在于监控孕期增重.重视对孕产妇身心健康的宣传教育和科学指导,加强对妇女产后1年内的体重管理,尤其是剖宫产和母乳喂养的产妇,有利于减小因PPWR带来的超重或肥胖的风险.

  • 妊娠后久坐状况对妇女体重影响的研究

    作者:韩贞艳;关红琼

    目的:探讨产后久坐行为对体重滞留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期间于海南农垦总医院孕产检并分娩的54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调查其产后42 d、3、6、9和12个月的体重及产后久坐行为,将产后1年体重超过孕前体重5 kg者归为体重滞留组,其余归为无体重滞留组,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讨产后久坐行为与体重滞留的关系。结果产后42 d、3、6、9和12个月的平均体重滞留值分别为(7.90±5.21)、(7.59±5.52)、(6.02±5.23)、(4.83±4.26)和(3.92±4.01)kg,产后1年有36.1%产妇出现体重滞留。产后1年的每日久坐时间<5 h、5~7 h和>7 h者分别为22.6%、39.6%和37.8%,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久坐时间分组的产后体重滞留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喂养方式、每日久坐时间是产妇发生产后体重滞留的独立影响因素(<0.05)。结论孕妇产后体重滞留状况不容乐观,久坐时间过长可明显增加其发生风险,应大力宣传产后减少久坐时间、适度运动的重要性。

  • 孕期增重以及产后软饮料的摄入对产后体重滞留的影响

    作者:周雅琳;朱小语;张敏佳;刘伟;李雍;秦勇;黄汉明;许雅君

    目的 研究孕期增重以及产后膳食对产后体重滞留的影响 方法 采用队列研究的方法,以在北京北方医院进行产后复查的产妇为研究对象,分别在产后1个月、6个月进行追踪随访,调查研究对象的一般信息、孕前、分娩前、产后1个月、6个月的体重;用半定量的食物频数法,收集研究对象的膳食摄入信息.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孕期增重以及膳食摄入量与产后体重滞留的关系.结果 孕期增重(β=0.73,95%CI:0.52~ 0.71,β=0.67,95%CI:0.51~0.77)、软饮料摄入量(β=0.14,95%CI:0.14~1.34,β=0.15,95%CI:0.05~ 1.53)与产后1、6个月体重滞留呈正相关关系,关联具有统计学意义;按照喂养方式分层后,孕期增重、软饮料摄入与产后1个月、6个月喂养方式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结论 孕期增重与产后软饮料摄入与产后体重滞留有关,与软饮料摄入量相比,孕期增重是产后体重滞留更重要的预测因子.

  • 产妇体力活动和睡眠时长对产后体重滞留影响的观察研究

    作者:马艳玲;李丽佳;朱梦;刘刚;邵子瑜;范良乐;胡传来

    目的 通过监测妇女产后2年内体重滞留变化,探讨孕妇产后体力活动和睡眠时长等因素对产后体重滞留的影响,为慢性病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将2012年7月至2013年1月在合肥市妇幼保健院参加产后42天体检的418名妇女纳入研究,建立基线资料.于产后42 d、3、6、9、12、18、24个月对其进行随访调查.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各影响因素与体重滞留的关系.结果 产后42 d、3月、6月、9月、12月、18月和24月获得有效数据分别为418、314、299、278、264、229和193例.研究对象的孕前体重为(53.46±6.70) kg,产后42 d、6月、12月、18月和24月体重滞留分别为(7.14±4.04) kg、(6.81±5.02)kg、(5.19±3.82)kg、(5.35±4.52)kg和(5.15±3.68)kg.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孕妇产后不同时间段体重滞留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时间的体力活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时间的睡眠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产后体力活动和睡眠时长是影响产后体重滞留的重要因素.

  • 北京市顺义区产妇产后1年体重滞留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黄丹;孙彦华;张凤格;冯国双;周雪阳

    目的 分析北京市顺义区产妇产后1年体重滞留的现状及相关因素.方法 调查对象为2016年11月至2017年1月在北京市顺义区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产妇,从孕产妇保健手册了解孕前体重、身高、年龄等资料,实地测量其入院待产时的体重,待分娩后记录其分娩方式、产次及合并症,待产妇出院后电话追访其喂养方式及产后1年的体重,建立统计分析表.后通过统计学软件分析顺义区产妇产后1年体重滞留的情况及与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加、年龄、分娩方式、产次、喂养方式、孕期合并症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产后1年体重滞留平均值为(1.99±7.92)kg,高体重滞留率为34.3%.年龄小于25岁组产后1年体重滞留较其余年龄组高;孕前低体重组产后1年体重滞留高,孕前肥胖组产后1年体重滞留低;孕期体重增加过少的产妇产后1年体重滞留低;自然分娩的产妇比剖宫产的产妇产后1年体重滞留更高;第1胎的产妇产后1年体重滞留比第2胎更高;人工喂养比母乳喂养及混合喂养产后1年体重滞留均更高;孕期合并妊娠期糖尿病的产妇产后1年体重滞留更高(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加及喂养方式与产后1年体重滞留相关.结论 北京市顺义区妇女产后1年体重滞留量为国内外的中等水平,体重滞留与孕前体重指数呈负相关,与孕期体重增加呈正相关,母乳喂养为保护性因素.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