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巯基乙酸皮肤毒性的实验研究

    作者:尹立红;浦跃朴;韩运双

    巯基乙酸(thioglycolic acid,TGA)是化学烫发剂的重要组成成分,同时也应用在脱毛剂等其他化妆品中.在其应用于化妆品中的半个多世纪里,曾有资料报道动物实验结果表明TGA有皮肤毒性,具有一定的生殖毒性,并可产生致突变效应等[1-3];人群资料显示可引起接触性皮炎、血液系统改变等[4,5].

  • 鼠脑缺血神经元DNA单链断裂和双链断裂的比较性研究

    作者:俞英欣;万琪;张瑞国

    目的研究类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神经元DNA单链和双链断裂的损伤情况.判断早期DNA损伤形式并讨论其意义.方法以培养的皮质神经元类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TUNEL法和Klenow法对缺血再灌注各时间点培养的神经元进行检测,并应用图像分析仪对Klenow法检测结果进行平均灰度检测.结果 TUNEL法检测发现,未经缺血处理的对照组神经元阳性细胞比率为(10.5±1.29)%,随缺血时间延长,其阳性细胞比率明显增加,在6 h时阳性细胞数达高峰[(86.5±4.72)%];Klenow法检测发现,未经缺血处理的对照组神经元平均灰度为72.4±1.00,在2 h达高峰为135.5±1.3l,之后又逐渐降低.结论在培养的皮质神经元缺血再灌注模型中发现,DNA早期损伤以DNA单链断裂为主,大约在再灌注2 h达高峰,再灌注6 h则为DNA双链断裂的高峰.

  • 裂片核素内照射诱导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单链断裂

    作者:张军宁;洪承皎;朱寿彭

    目的探讨混合裂变产物致癌的分子机理和混合裂变产物内污染诱发免疫细胞的放射免疫毒理效应.方法应用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观察了混合裂变产物急性染毒时对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结果裂片核素内照射对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具有明显的损伤作用,慧星细胞率和DNA的损伤程度随染毒时间的延长、累积剂量增大而逐渐加重,且存在较好的剂量-效应关系.结论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的DNA单链断裂可作为毒物对健康影响的早期生物学指标.

  • 氧化型染发剂主要成分对大鼠皮肤角朊细胞DNA损伤作用的研究

    作者:吕冬梅;浦跃朴;尹立红;李云晖;戴修道;杨薇;周德灏

    应用大鼠皮肤角朊细胞的原代培养技术并结合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氧化型染发剂的两种主要成分双氧水(H2O2)、对苯二胺(PPD)及二者混合物致大鼠皮肤角朊细胞DNA的单链断裂作用.结果表明,染发剂及其组分均能使大鼠角朊细胞DNA发生单链断裂,染毒剂量与慧尾长度呈剂量-反应关系(rH2O2=0.978,rPPD=0.993,rH2O2-PPD=0.996),说明DNA单链断裂是氧化型染发剂对皮肤细胞产生遗传毒作用的一种方式.

  • γ射线外照射诱发DNA损伤的研究

    作者:洪承皎;张军宁;朱寿彭

    [目的] 研究γ射线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效应.[方法] 分别应用中性、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不同剂量γ射线外照射诱导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单链和双链断裂.[结果] 0、1.0、5.0、10.0、15.0、20.0、30.0、40.0、60.0 Gy γ射线照射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后,因DNA双链断裂而发生迁移的细胞比率分别为3.9%、9.0%、28.0%、32.0%、44.0%、56.0%、64.0%、96.0%、96.0%,细胞DNA迁移长度分别为(23.42±1.32)μm、(30.50±2.14)μm、(37.43±0.75)μm、(47.87±1.50)μm、(54.33±0.33)μm、(60.72±1.93)μm、(71.66±0.68)μm、(74.00±1.86)μm、(66.41±3.68)μm.0、0.5、1.0、3.0、5.0、10.0 Gy γ射线照射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后,因DNA单链断裂而发生迁移的细胞比率分别为1.80%、7.20%、8.10%、10.90%、23.68%、27.77%,细胞DNA迁移长度分别为(21.59±0.49)μm、(25.58±1.13)μm、(27.09±0.5)μm、(27.18±0.66)μm、(36.25±1.15)μm、(53.28±0.13)μm.γ射线外照射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具有明显的损伤作用,彗星细胞百分率显著增加,DNA电泳迁移,且迁移的距离与照射剂量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 单细胞凝胶电泳不但能用于检测辐射所致离体细胞DNA单链的损伤效应,还能用来研究离体细胞DNA双链的辐射损伤和修复作用,并有望成为新一代生物剂量计.

  • 电离辐射诱发小鼠脾细胞DNA链断裂及修复

    作者:王芹;岳井银;李进;穆传杰;樊飞跃

    目的 通过观察γ射线照射后IRM-2辐射抗性小鼠DNA链的断裂及修复,探讨IRM-2小鼠辐射抗性产生的可能机理.方法 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法,测定不同剂量γ射线诱发IRM-2小鼠及其亲本ICR/JCL和615小鼠脾细胞DNA单、双链断裂及照射后不同时间DNA链断裂的修复动力学.结果 对照组IRM-2小鼠本底DNA损伤较低,即ssb和dsb的数目低于未照射的亲本ICR 和615小鼠(P<0.01).不同剂量(1、2、4 和 8 Gy)照射后,IRM-2小鼠ssb 和dsb的数量均明显低于经相同剂量照射的亲本ICR 和 615小鼠(P<0.05和P<0.01).在较低剂量2 Gy 时,IRM-2 小鼠与亲本小鼠相比,dsb和ssb修复无统计学差异;当分别接受4、8 Gy大剂量照射后,IRM-2 小鼠表现出较高的修复效率,即IRM-2 小鼠0.5h 和1h dsb、ssb修复速率比亲本小鼠快(P<0.05和P<0.01),而且修复后剩余的损伤远低于亲本小鼠.结论 电离辐射后IRM-2小鼠DNA链断裂量较低,DNA链断裂的修复速率比亲本小鼠快,因此能及时快速地抵抗辐射造成的损伤,具有较强的辐射抗性.

  •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DNA单链断裂与XRCC1的表达变化

    作者:方传勤;周华东;高长跃;邓娟

    目的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XRCC1表达、DNA单链断裂,探索它们的关系.方法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免疫组化检测XRCC1蛋白表达;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细胞DNA单链断裂.结果基底节XRCC1在缺血再灌注10 min后即出现降低,1 h后整个大脑中动脉供血区XRCC1进一步下降,一直持续到48 h.单细胞凝胶电泳显示缺血再灌注10 min基底节区出现DNA单链断裂,12 h达到高峰,48 h仍有DNA单链断裂.结论在脑缺血再灌注中,XRCC1早期降低是DNA单链断裂无法修复的机制之一.

  • 类缺血再灌注小鼠皮质神经元DNA单链损伤与Bax表达的关系

    作者:俞英欣;万琪;张瑞国;孙文萍

    目的: 研究神经元类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DNA单链损伤和Bax的表达情况, 探讨神经元类缺血再灌注时DNA单链损伤与Bax表达的关系. 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仪对小鼠皮质神经元类缺血再灌注损伤后Bax的表达进行检测. 应用Klenow法对缺血再灌注各时间点培养的神经元DNA单链损伤进行检测和半定量分析. 结果: 类缺血处理后再灌注不同时间点Bax的表达不同,再灌注2 h强,而后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Bax的表达下降. Klenow法检测发现未经缺血处理的对照组神经元平均灰度为72.4±1.0,到达2 h达高峰135.5±1.3,而后又逐渐降低. 再灌注不同时间点Bax表达的阳性率与Klenow法检测的平均灰度成线性相关. 结论: 神经元类缺血再灌注2 h为Bax表达和DNA单链损伤的高峰,提示DNA单链损伤与Bax的表达密切相关.

  •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小鼠成纤维细胞DNA的氧化损伤及修复

    作者:陈忻;西田浩志;小西徹也

    目的 观察小鼠成纤维细胞由过氧化氢(H2O2)引起的DNA损伤及其修复,并详细介绍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方法 培养NIH3T3细胞,H2O2造成细胞氧化损伤,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CGE,Comet Assay)检测细胞DNA的损伤情况.结果 ①建立了H2O2致NIH3T3细胞DNA损伤的分级图谱;②H2O2引起的小鼠成纤维细胞DNA单链断裂与H2O2的浓度呈依赖性关系;③细胞在除去H2O2后15 min已出现明显修复,多数修复可在1 h内完成,但少数修复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结论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是一种简便、敏感的检测DNA氧化损伤的方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