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的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了解IFN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选择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0例为治疗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2例为对照组,治疗组及对照组均采用6 MU WN-α隔日一次肌肉注射,疗程48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及疗程完成时及之后24周的ALT、HBeAg、HBV DNA、纤维化四项定量指标.结果 疗程完成后24周,治疗组36人有效,有效率72%,高于对照组(X2=5.43,P<0.05),对照组26人有效,有效率50%;治疗组及对照组肝纤维化四项定量指标治疗前后均下降明显(t=2.365,P<0.05).结论 6 MU IFN-α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效果好,较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明显;IFN有显著阻断或延缓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作用.
-
人类单纯疱疹病毒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人类单纯疱疹病毒(HSV)是能够引起皮肤病和性病的病原体,常感染生殖器皮肤黏膜、口腔、眼结膜等部位,并可在所有年龄段产生全年感染,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特别是艾滋病患者几乎同时伴随着HSV的感染,导致艾滋病治疗难度增加,复发率提升.此文主要对HSV检测方法,如直接涂片法、细胞培养法、血清学检测方法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等进行阐述.
-
肠道菌群与肥胖发生机制及干预研究进展
肥胖与超重是导致慢性代谢紊乱的主要病因,具有促进多种其他慢性疾病发生的倾向,也可以引起多系统的疾病及增加肿瘤的发生率.目前肠道菌群被认为是这些代谢性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肥胖人群存在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失调及多样性减少,对肠道菌群进行干预可预防或控制体重增加及机体代谢异常.本文就此进展进行综述.
-
布鲁杆菌病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布鲁杆菌易侵犯全身,可引起多系统的复杂病变,其并发症以骨关节系统受累常见,心内膜炎和脑膜炎是其常见的死因.此文介绍了布鲁杆菌病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影像、实验室检查及治疗.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机制
近年来,由于院内感染控制、抗菌药物使用严格管理等因素,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检出率有所下降,但耐药形势仍十分严峻.近来研究发现,MRSA除了携带常见的mecA基因外,小部分携带mecA同源基因mecC基因,新耐药机制为MRSA的检测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对MRSA主要耐药机制包括青霉素结合蛋白、mecA基因、mecC基因、fem基因家族、主动外排系统等进行综述.
关键词: 抗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机制 耐药基因 -
B细胞与T细胞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免疫调控中的作用
HBV感染是造成肝脏炎症损伤、肝硬化以及肝细胞肝癌的重要原因,每年全世界有约100万人死于乙型肝炎所导致的终末期肝病及肝癌等疾病.HBV清除与否以及肝脏炎症损伤的程度,均取决于机体的免疫应答.HBV感染过程中,机体固有免疫主要快速抑制病毒的复制,而病毒终的清除主要依赖于适应性免疫中B细胞产生的特异性抗体,以及HBV特异性T细胞的杀伤作用.本文就HBV感染过程中机体B细胞和T细胞免疫特点做一综述.
-
男男性行为者HIV感染相关风险因素
在目前新发的HIV感染病例中,性传播已成为主要传播途径,其中男男性行为者(MSM)传播占比逐渐增加,MSM人群HIV感染的风险因素包括性行为特征、社会心理因素、助兴药物的使用、无保护性行为、人口学因素、HIV检测次数低、性传播疾病等.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探讨HIV感染的危险因素,希望为MSM人群HIV防控工作的开展和相关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
多发性骨髓瘤流行病学及病因分析
多发性骨髓瘤(MM)又称浆细胞瘤,是起源于骨髓中浆细胞的恶性肿瘤.目前,MM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尚缺乏MM的流行病学研究资料.该病发病相关因素众多,病因尚不明确.相较于患病率和死亡率而言,MM发病率及发病因素的变化更为敏感.因此,探讨MM的发病率及相关发病因素具有重大临床意义.以文对国内外MM的地区和时间分布、年龄分布、性别分布、种族分布及相关发病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为MM的相关研究提供信息.
-
利妥昔单抗治疗致淋巴瘤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机制及预防
既往HBV感染的淋巴瘤患者给予利妥昔单抗治疗期间,有发生HBV再激活的风险.国内外的各个指南和专家共识均推荐,此类人群治疗前需要进行HBV血清学检测,在应用利妥昔单抗之前或同时,需要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进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直到停用利妥昔单抗12~18个月;在治疗过程中也需要监测患者的HBV DNA载量和肝功能.此文就HBV再激活的定义、HBV与淋巴瘤的关系、HBV再激活流行病学特征和危险因素、临床特点、监测、预防和治疗等进行综述.
-
人巨细胞病毒UL/b'基因分子特征与疾病的相关性
人巨细胞病毒(HCMV)在人群中感染率极高,尤其在先天性感染及免疫缺陷患者中危害较大.HCMV具有不同的致病性,患者临床表现相差甚大,推测其机制与人体免疫状态及病毒基因型的不同有关.在HCMV的众多基因中,UL/b'区基因被认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尤其是在先天性HCMV感染、病毒入侵致病、潜伏活化、免疫逃逸以及致畸致癌中都发挥重要作用,此文就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外泌体及其在肝脏相关疾病中的作用
外泌体是大多数细胞能分泌的膜状囊泡,其包含的蛋白质、miRNA、mRNA等在细胞间信息传递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肝实质细胞、肝星状细胞、成人肝干细胞以及肝窦内皮细胞都能释放和接受外泌体.肝炎病毒(HBV、HCV等)感染肝细胞后,外泌体能够携带肝脏细胞内的某些核酸、蛋白,甚至某些病毒成分在肝实质(或非实质)细胞之间传递,从而影响疾病的进展.此外,外泌体也能影响肝纤维化、肝脏肿瘤的发生发展.因此,研究外泌体及其内容物,对寻找肝脏疾病相关的生物学标志物,甚至分子靶向治疗位点以及基因疫苗,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