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医药信息杂志

中医药信息

中医药信息杂志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중의약신식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黑龙江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 中华中医药学会,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影响因子: 1.2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2-2406
  • 国内刊号: 23-119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14-132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医药信息》编辑部
  • 出版地区: 黑龙江
  • 主编: 匡海学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行气解郁胶囊联合阿米替林治疗大学生隐匿性抑郁症的疗效观察

    作者:佟欣;赵法政;付琳;李和伟;王洋;佟子林

    目的:观察行气解郁胶囊联合阿米替林治疗伴有躯体症状的大学生隐匿性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大学生隐匿性抑郁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单用阿米替林(对照组)和行气解郁胶囊联合阿米替林(治疗组)治疗9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6、9周进行疗效评定.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于治疗后3、6、9周进行药物副反应评定.结果:行气解郁胶囊联合阿米替林组疗效优于单用阿米替林组(P<0.05),两组治疗后HAMD评分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药物副反应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行气解郁胶囊联合阿米替林治疗伴躯体症状的大学生隐匿性抑郁症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 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60例

    作者:张招英;赵明晶;邵成文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分为4型,寒哮、热哮、浊哮、风哮,每型均合用氨茶碱缓释片(100mg),每次200mg,每隔12h口服1次,分别给予温肺散寒、化痰平喘;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化浊除痰、降气平喘;疏风宣肺、化痰平喘.结果:治愈20例,好转3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肯定.

  • 膝康注射液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磁共振疗效观察

    作者:王丰;李晓陵;温颖;姚家琪;任树军;曹丹娜

    目的:探讨膝康注射液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磁共振(MRI)疗效.方法:符合纳入标准膝骨关节炎患者25人,病膝40例.关节腔内注射膝康注射液进行治疗,治疗前后进行MRI检查,对比分析关节腔积液、软骨下骨髓水肿、软骨破坏、滑膜增厚及半月板损伤的程度.结果:治疗后关节腔积液量、软骨下骨髓水肿范围明显好转,分别为80% (32/40)、75%( 30/40);关节软骨破坏得到控制67.5% (27/40),好转22.5% (9/40),仍有进展的为10% (4/40);半月板退行性改变程度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好转,但明显得到控制.滑膜增厚在治疗中得到控制占42.5%(17/40),进展和好转分别为7.5% (3/40)、50%(20/40).结论:膝康注射液可促进膝关节腔积液、软骨下骨髓水肿的吸收,延缓软骨的破坏、滑膜的增厚及半月板的退变.MRI检查是评价膝骨性关节炎疗效的理想方法.

  •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配合天麻素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

    作者:周义杰;廖美容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配合双侧风池穴注射天麻素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6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8例,治疗组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配合双侧风池穴注射天麻素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用西比灵胶囊及注射用长春西汀治疗,14天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其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1.66%,对照组有效率81.2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配合双侧风池穴注射天麻素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有明显疗效.

  • 自拟降压汤联合钙离子拮抗剂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丁海

    目的:观察自拟降压汤联合钙离子拮抗剂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探讨中药治疗高血压的临床优势.方法:将1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高血压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开放原则,分为对照组50例和治疗组50例,对照组口服钙离子拮抗剂尼群地平片,10mg/次,2次/日,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口服自拟降压汤,两组均治疗2个月,治疗前后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症状、体征及血压水平,根据症状、体征及血压变化评判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对照组总有效率72%,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2、4、6、8周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但是治疗组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速度更快,效果更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结论:自拟降压汤联合钙离子拮抗剂治疗高血压效果更好,可改善血液循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预防并发症出现,长期服用无明显毒副作用.

  • 多指标系统评价血塞通联合银杏叶制剂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郭炜

    目的:观察血塞通联合银杏叶制剂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差异,为治疗脑卒中优选中成药提供帮助和指导.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8例,对照组给予降纤、抗凝、扩容、抗氧自由基、抗炎等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滴血塞通与银杏叶针剂,两组均治疗14天,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5.59%,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88%,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是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的程度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全血低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血沉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静滴血塞通与银杏叶针剂联合治疗脑卒中,可起到协同作用,更好地降低血液黏度,抗氧自由基活性,减轻炎症损伤,改善血液流变学,恢复微循环,从而改善脑供血和保护脑细胞,达到恢复神经功能缺损的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中药雾化吸入在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

    作者:于倩;梁群

    目的:观察中药雾化吸入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24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雾化吸入,疗程为7天.比较两组症状、胸片改善情况,机械通气时间及脱机成功率.结果:观察组各方面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雾化吸入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治疗中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减少机械通气时间,提高脱机成功率.

  • 溃结灵Ⅳ号保留灌肠对实验性UC大鼠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程丽敏

    目的:观察溃结灵Ⅳ号对TNBS诱导大鼠UC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法制作UC大鼠模型,采用溃结灵Ⅳ号高、中、低3个剂量,保留灌肠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美沙拉嗪进行灌肠给药,于用药后3、7、14、21天处死大鼠,光镜下观察结肠的形态,检测血清中谷氨酰胺(GLN)以及结肠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EGF)、白介素-4的含量.结论:21天时HE染色可见,模型组及溃结灵Ⅳ号低剂量组粘膜退变坏死,粘膜下大量炎细胞弥漫浸润,溃结灵Ⅳ号高剂量、美沙拉嗪组可见大鼠结肠粘膜上皮基本完整,腺体排列较规则,粘膜下无明显充血.给药7天时,美沙拉嗪组GLN、IL -4升高(P<0.05),溃结灵Ⅳ高剂量GLN升高(P<0.05);给药14天时,与模型组比较,溃结灵Ⅳ号高剂量组、美沙拉嗪组GLN、IL -4、EGF均升高(P<0.05);给药21天时,各组GLN、IL -4、EGF均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溃结灵Ⅳ号中、低剂量升高(P<0.05),而溃结灵Ⅳ号高剂量、美沙拉嗪组升高明显(P<0.01),而溃结灵Ⅳ号低剂量组在给药7、14、21天时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 养心颗粒对药物诱发的快速型心律失常模型心肌ATP敏感性钾通道影响的研究

    作者:客蕊;周亚滨;孙静

    目的:通过观察养心颗粒对实验性快速型心律失常动物模型心电图以及ATP敏感性钾通道的影响,探讨其防治心律失常的确切作用机制,为今后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高脂饮食喂养8周后的28只家兔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养心颗粒防治组、养心颗粒治疗组、胺碘酮对照组,每组各7只,另取7只家兔做为空白对照组,于末次灌胃1h后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常规观察Ⅱ导联心电图心律失常出现的时间、持续时间;RT-PCR法测定心肌ATP敏感性钾通道的表达情况.结果:1)心电图显示:养心颗粒能延缓家兔快速型心律失常模型的出现时间,减少持续时间,且养心颗粒防治组与养心颗粒治疗组、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胺碘酮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RT- PCR检测显示:养心颗粒治疗组、养心颗粒防治组和胺碘酮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KATP mRNA/β - actin mRNA比值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尤以养心颗粒防治组和胺碘酮组疗效为佳.结论:养心颗粒能够明显延缓高脂饮食并肾上腺素诱发家兔实验性心律失常出现的时间、缩短其恢复时间并可下调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 mRNA的表达,起到防治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作用.

  • 莱菔硫烷对膀胱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作者:冯雪;李宝龙;郜明明;何灿霞;潘萌;黄睿;王凤前;单毓娟

    目的:探讨莱菔硫烷(sulforaphane,SFN)对膀胱癌细胞侵袭性及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常规培养膀胱癌细胞株T24后,采用Transwell侵袭小室法观察SFN对T24细胞体外侵袭能力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SFN作用T24细胞后EMT标志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10μmol/L SFN作用24h后的T24细胞穿透能力显著下降,明显诱导EMT标志蛋白E- cadherin的表达增高并下调vimentin的表达(P<0.05).结论:SFN能降低膀胱癌细胞的侵袭能力,其作用机制与抑制膀胱癌细胞EMT过程有关.

  • 沙棘叶对小鼠胃排空和家兔离体肠管运动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康天济;王一;戴临风;蒋爱丽;滕晓萍;田明

    目的:探索沙棘叶对小鼠胃排空和家兔离体肠管的影响.方法:以小鼠为研究对象,采用灌胃给药,以小鼠胃酚红排空法,观察不同浓度的沙棘叶水提取液对小鼠胃酚红残留量的影响;采用离体肠管镇痛恒温仪、BL -420F生物机能实验系统,以家兔十二指肠收缩强度为指标,观察不同浓度的沙棘叶水提取液对肠道平滑肌收缩的影响.结果:沙棘叶水提取液低、中、高剂量组可明显加快小鼠胃排空的速率,酚红的吸收度及残留率与正常组比较明显减少,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增强家兔离体十二指肠收缩强度,十二指肠收缩大张力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沙棘叶水提取液具有较好的促进小鼠胃排空和增强家兔离体十二指肠收缩强度作用.

  • 麝香加骨水泥对实验性兔股骨头坏死骨密度的影响

    作者:王树人;王淑梅;王秀珍;程慧

    目的:观察麝香加骨水泥对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探索麝香加骨水泥对股骨头坏死机理的作用,为临床有效地治疗股骨头坏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择新西兰家兔60只,采用液态氮制做白兔股骨头冷冻致其坏死的动物模型,动物模型成功后按随机分配法将其随机分为麝香加骨水泥组;麝香组;骨水泥组;模型组.结果:麝香加骨水泥组与麝香组、骨水泥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麝香加骨水泥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麝香组、骨水泥组分别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说明麝香加骨水泥可以增进骨密度,对骨坏死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 不同结构黄酮类化合物对人血清白蛋白亲和力的影响

    作者:陆国弟;马宏跃;萧伟;刘立;唐于平;华永庆;吴德康

    目的:研究三种不同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亲和力关系.方法:采用荧光法,双波长方程计算黄酮类化合物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研究结构对亲和力的影响.结果:化合物B环、C环上羟基数目不同,对亲和力影响很大,其中B环上羟基越多,亲和力越高;C环上羟基的存在会降低亲和力;糖基化会降低亲和力;C2=C3被氢化后,与人血清白蛋白的亲和力降低.结论:黄酮类化合物不同的结构,对其亲和力有明显的影响.

  • 刺五加叶中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作者:王知斌;姜海;夏永刚;杨炳友;匡海学

    目的:分离、鉴定刺五加叶中的香豆素类化合物.方法:采用硅胶柱、ODS开放柱和制备液相等色谱方法分离,并通过NMR和MS等谱分析确定结构.结果与讨论:从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香豆素类化合物,分别异嗪皮啶(1),6,7 -二甲氧基香豆素(2),东莨菪内酯(3),7-羟基香豆素(4),7-羟基-8-甲氧基香豆素(5),香豆素-7-O-β-D-葡萄糖苷(6),8-甲氧基香豆素-7 -O-β-D-葡萄糖苷(7),7-羟基-香豆素-8 -O-β-D -葡萄糖苷(8).

  • 吴茱萸多糖和吴茱萸内酯抗胃溃疡作用的研究

    作者:杨炳友;宋佳欣;孟永海;匡海学

    目的:研究吴茱萸多糖和吴茱萸内酯对实验性胃溃疡的作用.方法:采用冷水应激和幽门结扎法制造大鼠胃溃疡模型.实验动物分为12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吴茱萸水煎液组,吴茱萸多糖高、中、低剂量组,吴茱萸内酯高、中、低剂量组,(多糖+内酯)高、中、低剂量组,连续给药14天,第14天造模后处死大鼠并观察胃溃疡指数.结果:冷水应激实验中,水煎液组,多糖高、中、低剂量组,内酯高、中剂量组,(多糖+内酯)高、中、低剂量组的溃疡指数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幽门结扎实验中,水煎液组,多糖高剂量组,内酯高、中、低剂量组,(多糖+内酯)高、中、低剂量组的溃疡指数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吴茱萸多糖和吴茱萸内酯能显著降低溃疡指数.结论:吴茱萸多糖和吴茱萸内酯对胃溃疡有治疗作用.

  • 枳实和白术及其配伍药对的现代研究

    作者:夏文晓;张学顺;梁彤

    枳实、白术配伍具有行气消痞的功效,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查阅近几年来的相关文献,对枳实、白术及其配伍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临床应用等各方面文献进行了研究.目前,还没有该药对配伍后化学成分变化方面的报道,今后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枳实 白术 药对 配伍
  • 糖尿病足辨证分型与血液循环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修丽梅;汪卫东;仝小林;王芳;付英杰;刘喜明;楚晓燕;温金莉;施萍;严雪梅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患者血液循环检测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测定糖尿病足组56例与健康对照组22例的激光多普勒血流检查、血糖、血脂水平,并按中医辨证将糖尿病足患者分为寒湿阻络、血脉瘀阻及湿热毒盛组.结果:激光多普勒血流检查:糖尿病足三组血管灌注量较正常对照组均有显著下降(P <0.05或P<0.01),且三组间比较,灌注量由多至少:寒湿阻络组>血脉瘀阻组>湿热毒盛组,亦有显著差异(P <0.05或P<0.01);血糖与血脂水平检测:糖尿病足三组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及甘油三酯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相对偏低,且三组间比较亦多有显著差异.结论:糖尿痛足患者的激光多普勒血流检查、血糖、血脂水平均与中医的辩证分型有较密切的联系,有助于中医辨证客观化.

  • 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作者:张燕;杨会生;姜国华

    从牵引治疗、手法治疗、针灸、穴位注射、物理疗法、小针刀等方面就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方法进行详述,并阐述了笔者在临床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些体会,展望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趋势.

  •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震洲;张旭

    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近年肺癌治疗的相关文献报道,从病因病机研究、中医辨证治疗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综述了肺癌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指出肺癌病机是多因素、多系统参与的复杂的生物过程,实践证明,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在改善临床症状、减毒增效、防复发转移、延长带瘤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 快速性心律失常中医药治疗现状研究

    作者:李冀;闫东;滕林

    心律失常(cardiac arrhythmia)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快速性心律失常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中医学并无“快速性心律失常”这一名称.该病属中医学“心悸”范畴.中医药治疗心悸历史悠久,通过对中医药治疗心率失常的再挖掘,整理总结系统的中医药治疗方案.

  • 中医脉图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于波;崔龙涛;许家佗

    脉诊作为传统中医药具特色的诊法之一,是千百年来中医临床诊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和依据.近年来脉诊客观化取得重要进展,脉图作为一项灵敏的生理、病理信息,是具有中医特色的客观诊断技术.对近10年脉图诊断在生理评价、临床病证诊疗应用方面进行了综述,对脉诊客观化今后的研究发展进行了展望.

  • 神经根型颈椎病疼痛症状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梅荣军;赵虎;宋兢民;沈银飞

    神经根型颈椎病为临床常见疾病,疼痛是其主要的症状之一.通过对近些年来神经根型颈椎病疼痛症状治疗的文献进行整理,发现各医家在疼痛的研究方法上各不相同,因此从疼痛的部位和疼痛程度评定两方面进行归纳总结,期为临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四君子汤、四物汤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梁华;朱明雪;孙燕佩;王晓璐;徐静

    现代研究表明,补益剂对机体不仅具有补益作用,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综述了补气方四君子汤,补血方四物汤两首补益方剂对免疫系统中某些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以及免疫因子含量的调节作用.目的是寻找出两首补益方剂对机体免疫调节作用的靶点,为进一步研究经典补益剂延缓衰老免疫学机制做出理论指导,从而确定基础研究方向.

  • 浅论中医治痫八法

    作者:程光宇

    癫痫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疾病,具有病机复杂,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日久致残的特点.现就癫痫发生的风、火、痰、瘀、郁、虚、水、毒的八种病机变化,探讨其相应的八种治病方法,即熄风、泻火、蠲痰、理气、活血、扶正、利水、解毒八法.治痫之时,应辨证施治,八法互参,灵活运用,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补虚泻实才能安神定志,达到治痫目的.

    关键词: 癫痫 病机 治疗八法
  • 解“方从法出”之“法”

    作者:王烨燃;王艳丽;马育轩;李冀

    对“方从法出”之“法”的内涵给予阐析,并探讨“组方法则”、“组方方法”、“治法”三者之关系.“组方法则”是对“组方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归纳与总结.“方从法出”之“法”包括“治法”与“组方法则”两方面.方剂的组成是“治法”与“组方法则”共同发挥指导作用的结果.

  • “分消走泄”法理论探源

    作者:马伯艳;张福利;张吉芳;刘春红;高恩宇;张洋

    “分消走泄”法为清代叶天士于《温热论》中提出,后世多有发挥和应用,是临床常用治法.在长期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基础上,就“分消走泄”之意,以及其源流进行阐释.

    关键词: 分消走泄 源流 释义
  • 便秘的治则治法探讨

    作者:汪潮湖;林秋贤;刁娜;白建杰;袁立霞

    目的:探讨历代医家治疗便秘的原则及方法,启发辨证思路,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通过整理和分析历代医家有关便秘论治的相关文献,进行论述.结果与结论:历代医家诸多理论及方药迄今仍广泛应用,对临床治疗便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北柴胡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柳;王雪莹;刘畅;姜海

    北柴胡(Bupleurumchinense DC.)为伞形科柴胡属植物,性味辛、苦,微寒;具有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之功效.通过查阅近年来有关资料,对北柴胡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北柴胡提供依据.

  • 黄芩属植物的药用价值研究

    作者:厍士芳

    黄芩(Lamiaceae)植物种属众多,广泛分布于欧洲、北美和东亚,传统应用多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现有的化学成分研究表明,其中黄酮和二萜为其主要活性成分.近十几年,有大量体内体外药理实验对黄芩属植物单体化合物的活性或提取物组分的药效进行了筛选,黄芩属植物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如抗肿瘤、抗血管生成、保肝、抗氧化、抗惊厥、抗菌抗病毒等活性,这些数据不仅支持了黄芩属植物的传统临床应用,而且也为从中开发新的药物打下了良好基础.

  • 美沙拉嗪联合“于氏头针”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杨沈秋;郑丽红;张禹;王楠楠;刘定;姚丹

    目的:探讨美沙拉嗪联合“于氏头针”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0例给予口服美沙拉嗪片1.0g,4次/天,同时针刺“于氏头针”额区;对照组30例给予口服美沙拉嗪片1.0g,4次/天.两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的症状改善情况及SDS评分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3.3%,对照组7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美沙拉嗪联合“于氏头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

  • 头体针配穴治疗偏头痛160例临床研究

    作者:李书霖

    目的:探讨头体针配穴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6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治疗组采用头体针配穴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西比灵胶囊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在头痛指数评定方面,治疗后两组的头痛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减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头痛指数和差值均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治疗组在缓解头痛症状上优于对照组.在总体疗效评定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1.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7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体针配穴疗法可明显改善偏头痛患者的疼痛程度、疼痛持续时间和发作次数,且优于对照组.头体针配穴疗法治疗偏头痛在总有效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 针刺“百会”、“大椎”、“足三里”穴对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脑组织内MAO、NOS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吉锡;张宏男;张玉瑶;韩泰哲;刘洋;徐强;李霞;姜国华

    目的:探讨电针对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脑组织内MAO、NOS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Wistar雄性大鼠50只,进行行为学测试后,选取其中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D模型组、电针治疗组.造模方法采用微量注射每侧侧脑室10%链脲霉素10ul建立AD模型,电针组经电针刺激大鼠“百会”、“大椎”、“足三里”穴.应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手段,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脑组织中MAO、NOS的表达情况.结果:电针组大鼠平台搜寻时间明显缩短(P<0.01),跨越平台象限的时间百分比显著升高(P<0.01),并且治疗后电针组大鼠脑组织内MAO活性降低、NOS活力升高,与AD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结果:电针治疗后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显著改善,针刺可增加AD大鼠脑组织内NOS活力,降低MAO活性表达,说明针刺对AD大鼠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 导引术结合推拿疗法消除单板U型场地滑雪项目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宇飞;李晓琳;孙智博;刘继志;王宏坤

    目的:探讨导引术结合推拿疗法对单板U型场地滑雪项目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消除作用.方法:以单板U型场地滑雪项目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人,在大强度训练后通过观察CK、LDH、SOD、BUN等指标的变化,探讨导引术结合推拿手法消除单板U型场地滑雪项目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结果:导引术结合推拿疗法能降低运动后CK、LDH值,保持SOD活性,抑制BUN生成.结论:单板U型场地运动员在大强度训练后,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进行体能恢复,否则易导致疲劳累积.导引术结合推拿疗法能有效促进单板U型场地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消除.

  • 眼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72h大鼠海马组织ICAM-1表达的影响

    作者:孙宏伟;马贤德;潘茜;赵金茹;王莹;高原;于丹;王哲;关洪全

    目的:观察眼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脑组织细胞间黏附因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ICAM -1)表达的影响.方法:6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未处理)、假手术组(同模型组,仅鱼线插入深度1cm)、模型组(应用线栓法复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鱼线插入深度1.820cm)和眼针组(模型成功后取肝区、上焦区、下焦区、肾区进行眼针治疗20min,每日2次),每组16只.于再灌注后72h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Q PCR)方法测定海马组织ICAM -1蛋白及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眼针治疗后可使大鼠脑梗死灶体积减小,并显著降低海马组织ICAM -1蛋白及mRNA表达(P<0.01).结论:眼针具有明显的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其机制与下调海马组织ICAM -1表达有关.

  • 针刺曲池穴得气和捻转补泻手法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

    作者:睢明河;王朝阳;马文珠

    目的:观察针刺曲池穴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化,评价不得气、得气、捻转补法和捻转泻法的效应.方法:采用单盲、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93例患者随机分为不得气组、得气组、得气左转组和得气右转组,分别于针刺前、进针10min、起针即刻和起针10min测量血压.结果:与针刺前相比,针刺后各组血压明显降低(P<0.01);得气组、得气左转组、得气右转组、虚补实泻(“得气左转组”中的虚证和“得气右转组”中的实证)、虚泻实补(“得气左转”中的实证和“得气右转”中的虚证)的降压效果明显优于不得气组(P<0.01);得气组、得气左转组、得气右转组、虚补实泻、虚泻实补之间的降压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针刺治疗中,不得气也有效,但得气比不得气效果好;以针的捻转方向的不同来区分的捻转补泻手法即“左转为补,右转为泻”在本研究中未显示相应的补泻效应.

  • 头穴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法治疗核上性眼肌麻痹疗效观察

    作者:郑永慧;周海纯;王和平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法治疗核上性眼肌麻痹的疗效.方法:2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核上性眼肌麻痹患者,选取头穴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法于中顶前区,项区,枕区针刺并配以电针治疗.结果:治愈8例,好转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91%.结论:头穴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法配以电针可促使核上性眼肌麻痹功能恢复,疗效显著.

  • 早搏灵胶囊对快速性心律失常家兔模型心肌L型钙通道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陈波;张春男;吴艳春;林红

    目的:通过观察快速性心律失常家兔模型心电图变化和心肌组织L型钙通道αlC亚基mRNA的表达水平,探讨早搏灵胶囊防治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方法:将新西兰家兔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组、模型组、早搏灵组、维拉帕米对照组,每组6只.采用静脉注射乌头碱的方法复制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家兔模型,观察记录每组家兔室性心律失常出现时间,并采用RT- PCR技术测定家兔心肌组织L型钙通道mRNA表达水平.结果:早搏灵组、维拉帕米组比模型组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的时间均延迟,早搏灵组更明显.模型组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心肌组织L型钙通道mRNA表达明显上调;早搏灵组、维拉帕米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明显下调;早搏灵组与维拉帕米相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早搏灵胶囊能够干预乌头碱导致的心肌组织L型钙通道mRNA表达水平上调,可明显延缓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 肠愈宁对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黏膜NF-κB 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谢晶日;陆振华;刘朝霞;李明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肠愈宁对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对患者肠粘膜内NFκB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5例,随机分成中药组,西药组,中西药组.中药组给予肠愈宁,西药组给予艾迪莎口服,中西药组给予肠愈宁和艾迪莎口服.连续给药4周后进行炎症活动指数(DAI)评价,再用PCR法检测组织中NF - κB mRNA的表达.结果:经肠愈宁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症状上与西药组无明显差异,均好转;中药组结肠粘膜内NF - κB mRNA表达显著下降,与西药组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其结肠炎症明显减轻.结论:肠愈宁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药物,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NF - κB mRNA的表达而实现的.

  • 菌毒清颗粒的解热作用研究

    作者:赵伟国;李运景;彭侠彪

    目的:研究菌毒清颗粒的解热作用.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菌毒清高、中、低剂量组(36g/kg/d、18g/kg/d、9g/kg/d).灌胃给药,观察大鼠外观体态及二便情况,注射干酵母后10h内体温变化情况.结果: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均有降低干酵母所致的大鼠发热作用.结论:菌毒清颗粒具有较好的解热作用.

  • 心脑通络液对脑梗塞大鼠脑组织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作者:陈鹏;吴限;陈曦

    目的:探讨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细胞凋亡率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复制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以步长脑心通为阳性对照药,于造模成功48h后观察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细胞凋亡率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心脑通络液各剂量组脑组织细胞凋亡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以高剂量组降低为显著,高、低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心脑通络液可抑制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急性期细胞凋亡率.

  • 养心颗粒对缺血缺氧心室肌细胞延迟整流钾电流的影响

    作者:张春芳;孟涛;赵志诚;汪洋;客蕊;周亚滨

    目的:通过观察养心颗粒含药血清对缺血缺氧单个豚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外向延迟整流K电流的影响,探讨养心颗粒在离子通道水平的作用机制.方法:酶解法分离单个豚鼠心室肌细胞,实验分为模型组、养心颗粒含药血清2%、4%、8%组,采用全细胞膜片钳的方法,记录养心颗粒对模型豚鼠动作电位、外向延迟整流K电流的影响.结果:养心颗粒8%组可延长APD90,其对应峰值钾电流为(14.00±1.0),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养心颗粒通过抑制延迟整流 K+通道来延长ADP90,从而延长有效不应期,发挥其抗缺血缺氧致心律失常的作用.

  • 康脉胶囊对人乳癌MCF-7细胞葡萄糖调解蛋白78表达的影响

    作者:邵青

    目的:为进一步探讨康脉胶囊治疗和预防恶性肿瘤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的机制.方法:以人乳癌细胞系MCF -7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流式细胞仪分别研究了葡萄糖调解蛋白78(GRP78)在MCF -7细胞中的表达状况和GRP78在MCF -7细胞膜上的表达状况,以及康脉胶囊对其表达的影响.结果与结论:GRP78在MCF -7细胞中和细胞膜上均高度表达;中药康脉胶囊对GRP78在MCF -7细胞膜上的表达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而对GRP78在MCF -7细胞中的表达没有影响.

  • 张凤山教授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经验

    作者:王晓东;于慧敏

    张凤山教授认为,纤维肌痛综合征属郁痹证,多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郁血瘀,痹阻经络而发病.临床治疗中常以“通”字立法.以疏肝解郁,行气活血,通络定痛为治疗大法.用越鞠汤合身痛逐瘀汤加减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取得了良好疗效.

  • 李同军教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验

    作者:于志国;李迪;李同军

    介绍李同军教授运用综合疗法分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验.李教授将该病分为三期:急性期、缓解期、恢复期,并针对不同分期进行相应治疗.

  • 孙伟正教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学术思想研究

    作者:罗正凯;江利民;孙岸弢;孙劲晖;刘富成;孙伟正

    孙伟正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中西医结合特殊贡献奖获得者、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从医40余年,尤其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其学术思想独树一帜,受到广泛的肯定与认可.孙伟正教授提出了中西医结合不泥古,辨病遣方创新功;平调阴阳滋肝肾,血安络宁得平安;离经之血则为瘀,活血方得新血生;顽症亦需祛外邪,清热解毒可告捷等学术观点.

  • 段富津教授治疗月经期手足厥寒验案举隅

    作者:段凤丽;孔菲;梁雪;段富津

    段富津教授运用四逆散和当归四逆汤治疗月经期手足厥寒取得显著疗效.段富津教授认为,月经期手足厥寒多属血虚气结,寒血凝滞为病.肝失疏泄,气机郁阻,可致阴阳气不相顺接而为手足逆冷;血虚不荣,寒血凝滞,四末失于温养则手足厥寒.四逆散疏肝解郁,调畅气机;当归四逆汤养血和血,温通经脉,使气血调和,经脉温通则手足温和.

  • HPLC法测定痛可舒水丸中丹参酮ⅡA含量

    作者:陈惠铮;王秀霞

    建立痛可舒水丸中丹参酮ⅡA含量测定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依利特C18(150mm ×4.6mm,5μm);流动相:甲醇-水(80:20);检测波长:270nm;柱温:室温;流速:1.0m1/min.结果:丹参酮ⅡA在0.02~0.16μ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9,n=5),平均回收率为98.25%,RSD=1.53%.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准确性和重现性好,可作为痛可舒水丸中丹参酮ⅡA质量控制方法.

  • 鸡树条荚蒾叶绿原酸的佳提取工艺研究

    作者:孟鑫;胥莉莉;王磊;邹海曼;李彦冰

    目的:确定鸡树条荚蒾叶中绿原酸的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不同方法和条件提取鸡树条荚蒾树叶中的绿原酸,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提取到的绿原酸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由测得的数据显示,鸡树条荚蒾叶中绿原酸佳提取工艺为A2B2C2.结论:提取鸡树条荚蒾树叶中绿原酸的佳条件是:加入10倍量的50%乙醇回流2次,每次回流1h.

  • HPLC法测定茯苓中茯苓酸的含量

    作者:方东军;赵润琴;张晓娟

    目的:建立测定茯苓药材中茯苓酸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50nm.结果:茯苓酸进样浓度在50~3000μg/mL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53%,RSD(n =6)为2.24%.结论:HPLC法可作为茯苓质量控制的一个有效方法.

  • 炙甘草汤加减治疗频发室性早搏60例

    作者:王华伟;梁洪文;常毓颖

    目的:观察炙甘草汤加减治疗频发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频发室早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可达龙治疗,治疗组在口服可达龙(胺碘酮)基础上加用炙甘草汤加减,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6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炙甘草汤加减治疗频发室性早搏临床疗效确切.

  • 经方中茯苓配伍刍议

    作者:王世友;段富津

    通过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所有含茯苓的方剂进行统计和归纳,阐释茯苓与不同药物之间的配伍意义,且其作用机理亦存在一定的差别,从而为临床正确高效使用茯苓提供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茯苓 配伍 方剂 经方
  • 慢性肾衰竭证治方药的古代文献研究

    作者:张蕾;刘旭生

    目的:梳理慢性肾衰竭古籍文献的证治方药,同时对古籍研究方法进行初步探索.方法:通过初定中医病名,对条文进行分类,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与慢性肾衰竭相关度较高的条文进行归纳总结,对慢性肾衰竭证治方药进行梳理.结果:慢性肾衰竭古代治则以补益肾元,调治五脏;辨阴阳气血虚实为主.治法主要有通腑泄浊法,泄肺生水,燥脾升精,温膀胱化气或滋膀胱泄热法和苦寒复咸寒法.治疗方药中通腑泄浊方药和滋肾类方药较多.结论:慢性肾衰竭古代方药仍有大部分未在临床应用或研究,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优势有待进一步挖掘,古籍研究的方法仍需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 汉唐止痛方剂的复杂网络方法分析

    作者:李明;佟琳;张伟娜;李敬华

    疼痛作为人类敏感的疾病,是中医学长期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在古代,方剂是治疗疼痛常用的方法.选取《伤寒论》、《金匮要略》、《肘后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六部古代医方书中主治出现疼痛的方剂1556首,运用复杂网络的数据挖掘方法对汉唐止痛方剂的核心药物,药物配伍规律以及用药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汉唐时期止痛类方剂核心用药主要为温经活血、通络止痛为主.

  • 浅论《医学心悟》药对运用

    作者:钱旭武;蒋婴;张冉;段富津

    《医学心悟》是一本综合性临床医学著作,分析《医学心悟》内科、妇科涉及的205首方剂,利用计算机统计整理书中199组药对,根据药对功效可分为宣散配对、升降配对、补益配对、补泻配对、理气配对、理血配对、气血配对、除湿配对等八种不同类型配伍,《医学心悟》大量运用药对配伍提高方剂疗效.

    关键词: 医学心悟 配伍 药对
  • 《五十二病方》中酒疗法的运用浅析

    作者:杨天仁;刘云平

    酒用于医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古代关于酒疗病制药的应用早见于《五十二病方》.书中共记载酒疗方40首,分别用于内、外科疾病的治疗.通过仔细分析该书中条文,引用古今资料佐证,阐述《五十二病方》中酒辛散温通、御寒气、杀百邪、去恶气、宣导药势等功效.以及酒制药材,剖析其引经、增加药物疗效、矫臭矫味等功效.

  • 从脾论治慢性乙型肝病验案一则

    作者:杨净麟;孙建光;徐玮

    慢性乙型肝病以其迁延难愈性困扰着临床医师及患者.笔者有幸师从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孙建光教授学习,对其临床辨治慢性乙型肝病的经验有所感悟,现介绍如下.中医学理论中并无乙肝的概念,更谈不上对乙肝病毒实质的认识,孙建光认为[1],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乙型肝炎的特异性病原体,具有致病性、传染性、嗜肝性及潜伏性等特征,与吴又可《瘟疫论》中所论之"杂气"、"疫毒"有诸多相似.故在治疗上就往往涉及扶助正气的问题.

  • 骨性关节炎验案3则

    作者:周宝宽

    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又称退行性关节病、骨关节病或肥大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风湿性疾病.其病理特点为关节软骨损伤,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主要临床表现为缓慢发展的关节疼痛、僵硬、肿大伴活动受限.本病与中医学的"痹证"相似,可归属于"痹证"、"瘀证"、"痰证"、"骨痹"等范畴[1-4].

  • 中医“方、药、症”关联信息与自治计算

    作者:李力恒;桑希生;白晶;李敬孝;刘旭滨

    中医在治疗疾病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数据信息,就中医“方、药、症”的信息特点进行总结,并介绍了一种面向自治计算( Autonomy - Oriented Computing)的分布式数据挖掘方法,设计了自治计算体的状态空间,用于挖掘病症和药物之间的联系规律.

  • 以仝小林教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为例阐述一种名老中医病例数据挖掘的方法

    作者:周强;赵锡艳;赵林华;刘阳;仝小林

    以全小林教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为例,阐述一种名老中医病案数据挖掘的方法.设定以疾病为中心,运用数据统计进行挖掘,其内容主要包括选取病种、确立筛选病例标准、保存病例、数据标准化、设计和填写表格、建立EpiData数据库,数据录入、制定疗效评价标准、统计分析等.

  • 基于关联规则的古代针灸处方配穴规律研究

    作者:范越;闫朝升;李丹;孙忠人

    目的:探索针灸处方配穴规律的获取途径.方法:在古代针灸处方数据库系统基础上,利用关联规则挖掘技术和可视化编程语言,构建古代针灸处方数据关联规则挖掘系统.以中风病为案例,验证关联规则挖掘技术在古代针灸处方配穴规律研究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借助关联规则挖掘技术,发现古代针灸治疗中风病的腧穴配伍的特点和规律,实现了挖掘结果的管理与输出.结论:关联规则挖掘能够获取针灸处方中腧穴之间的配伍模式,为针灸配穴规律研究提供有效、可行的数据分析途径.

中医药信息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