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毫米波针疗中的感传效应及其临床应用综述

    作者:钦耀坤

    毫米波针刺疗法基于低强度毫米波的各种生物效应,是传统中医(针灸)与现代生物电子学相结合的新疗法.根据病情辨证论治,按"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原则选定合适的治疗频率和照射穴位,病人会出现各种感传效应,即"得气"现象,从而提高疗效.本文对毫米波诊疗中感传效应的机理及其临床应用作了详细介绍.

  • 浅谈推拿治疗中得气、守气的运用

    作者:李帅林;吴嘉容

    得气与守气,向来被众多医家认为是针灸所独有,几乎没有文献记载推拿手法关于得气及得气之后守气的应用.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不仅针刺有得气,推拿在治疗疾病的手法操作时也会出现类似得气的感应,比如点按相关腧穴或者阿是穴,也会出现酸麻胀重的感觉,这其实也是得气的一种.针灸与推拿无论从源流上还是指导理论方面都有较多的共同点,得气、守气并非针灸所独有,推拿也有,并且在临床实际操作中,推拿医师也在大量运用得气、守气之法.

    关键词: 推拿 得气 守气
  • 得气对针刺疗效影响试验中需要思考的若干问题

    作者:张鹏;林驰;王培;赵珉一;胡妮娟;郝杰;胡尚卿;吴桂雯;朱江

    通过比较得气、气至、针感概念的区别,总结古今关于得气与针刺疗效关系的认识,分析得气对针刺疗效影响试验设计的关键和难点,并归纳其中需要思考的若干问题,以资为今后得气试验设计提供借鉴。传统针灸理论认为得气可能促进针刺疗效,现代针灸学研究对得气与针刺疗效的关系尚无统一结论。将针感视作得气或将达到一定强度的针感视作得气是目前得气判断的两种思路。得气判断的特点在于需要细化针感成分、强度、持续时间、传导距离;需要兼顾患者和医者两端;需要结合主客观评价工具。得气与针刺疗效关系研究设计应考虑纳入患者的年龄、研究的角度、经穴效应间的交互作用、疾病自然病程、结局指标的客观性及纳入的样本量。得气与针刺疗效的关系试验设计难点在于针刺过程的标准化、随机分组的实现方法、对照组的设计和干预方式的选择。得气问题的研究,涉及传统针灸学理论的核心内容,很多相关概念本身并无清晰的理解和明确的结论,为其现代研究造成了诸多障碍。

    关键词: 得气 针感 试验设计
  • 释"得气"

    作者:李磊

    本文以<内经>所述为根据,探讨了"得气"的实际内涵.认为<内经>中并无把"得气"与患者的酸痛等反应相联系的论述."得气"是指针刺时在患者穴位中出现的气聚现象,取决于医者自身对患者穴位中气机变化的客观体察."调气"是<内经>治疗疾病的根本大法,而"调气"必须先要"得气".另一方面,治疗后把握和维持平调的气机,守护正气,抗拒邪气,同样也是"得气"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得气 气至 调气
  • 针灸临床科学的探讨:关于得气的客观化的研究

    作者:森和;佐佐木和郎;王晓明;廖世新;浦田繁;铃木聪;张文平;郭叉;张伯礼

    目的:探讨得气对脑的机能,特别是脑波、阳电子放射断层摄影法的脑机能图(PET)的影响效果.方法:应用脑波学、核医学进行研究.对象为健康成年志愿者30例,各种疾病患者90例.刺激方法为针刺激、电针刺激、低周波穴位刺激.刺激部位为临床上常用的重要穴位.测定方法采用事象关联电位ERP、脑波等电位分布图、阳电子放射断层摄影法.结果:(1)通过分析针刺激时的事象关联电位ERP得出:得气在脑内认知处理过程中作为特别的感觉被认知.(2)得气时的脑波等电位分布图的能量变化虽然涉及到全皮质领域,但从头顶叶到前头叶为显著.(3)通过PET脑机能图的分析得出:针刺激时的得气一过性地激活了旧皮质以及新皮质,从而明确了得气可以影响广泛围的脑细胞.(4)通过电针刺激,局部脑血流量rCBF的变化为平均15~20 mL/100 g脑组织/min.结论:针刺激时的得气具有赋活A10神经的分布领域,消除新旧皮质的差异,调整自然治愈力的中心-脑的机能的效果.

  • 针刺得气与不同机体状态下风池穴压痛阈关系的探究

    作者:段多喜;郝歆宇;郑倩华;周思远;侯廷惠;杨羚;李瑛

    目的:客观评价针刺得气与不同机体状态下受试者风池穴压痛阈值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7年11月期间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和住院纳入的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入受试者60例,其中健康者30例,颈痛患者30例.根据受试者的入组的先后顺序由同一名针灸医师进行一次针灸治疗,并进行针刺得气感的评价.运用SLY-HFM手持式测痛仪在受试者接受针刺治疗前对受试者的颈部风池穴的压痛阈值进行测量.结果:颈痛患者的风池穴压痛阈值比健康受试者风池穴压痛阈值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组受试者风池穴压痛阈存在性别差异,女性压痛阈值更低(P<0.05).患者得气感痛感存在性别差异,女性更容易出现痛感(P<0.05).结论:机体不同状态疾病特异性腧穴压痛阈值不同,以患者压痛阈值更低;患者得气感痛感及压痛阈值存在性别差异,两者之间并无相关性.

    关键词: 针刺 得气 颈痛 压痛阈
  • 得气对寒湿凝滞证原发性痛经患者镇痛效应的影响

    作者:王培;张鹏;吴桂雯;胡尚卿;李静;孙俊俊;王亚峰;赵珉一;胡妮娟;朱江

    目的:探讨针刺三阴交穴得气对寒湿凝滞证原发性痛经(PD)患者腹痛强度的影响.方法:将68例寒凝证PD患者按1∶3比例随机分为期望得气组17例和期望不得气组51例.于痛经发作第1天,腹痛视觉模拟量尺(VAS)≥40 mm时,使用毫针对患者双侧三阴交穴进行针刺,期望得气组采用粗针、深刺并施手法尽量使患者得气,期望不得气组则采用细针、浅刺、不施手法尽量避免其得气,30 min起针后采用0~4级得气量表评价患者实际得气与否,据此将期望得气组患者二次分为期望得气实际得气组和期望得气实际不得气组,期望不得气组分为期望不得气实际得气组和期望不得气实际不得气组,采用VAS测量患者针刺前后及针后10、20和30 min时的腹痛强度.结果:期望得气组实际得气率高于期望不得气组(P<0.05).与针刺前比较,各组起针后各时点腹痛VAS评分均降低(P<0.01).期望得气实际得气组患者的腹痛VAS值低于期望不得气实际不得气组(P<0.05),且起针30 min时前者腹痛VAS低于后者(P<0.05);期望得气实际得气组患者的腹痛VAS值亦低于期望不得气实际得气组(P<0.05),总实际得气组的腹痛VAS值低于总实际不得气组(P<0.05).结论:粗针、深刺、施手法的针刺强刺激比细针、浅刺、不施手法的弱刺激更容易诱导患者得气,且得气比不得气对寒凝证PD患者的镇痛效应更佳.

  • 关于针刺得气中枢响应的fMRI研究现状与思索

    作者:张青;余玲玲;刘诗琴;黄光英;徐沙贝;王伟

    针刺得气的客观化研究成为针灸领域热点,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是观察得气在脑部活动反应常用的技术之一.本研究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针刺得气引起中枢响应的fMRI研究进行整理,以探讨针刺得气对脑中枢作用的可能机制.目前研究认为,得气的中枢响应主要表现为边缘-旁边缘脑区结构的负激活,针刺得气可引起部分脑区的显著激活效应并参与针刺疗效机制;此外,不同性质的得气感在脑区的反应存在差异.

  • 国外对针刺得气的研究进展

    作者:林驰;苑鸿雯;张鹏;刘玉祁;李春华;李静;辛思源;齐丹丹;朱江

    传统针灸理论认为得气是针灸治疗的重要环节,与疗效密切相关.结合在Pubmed上检索到的英文文献,笔者对国外学者研究针刺得气的概况进行了归纳总结.目前,国外学者主要从得气的定性定量,得气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以及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观察得气的脑中枢效应等方面展开研究.首先,一些学者制定出了能将得气区分和量化的量表,同时就心理因素、以往经验、文化背景对得气的影响做了研究.其次,得气与针刺临床疗效是否存在相关性尚存在争议.再次,运用fMRI技术观察针刺得气后的脑部血氧合水平依赖信号的转变,部分研究报道得气时大脑边缘叶—旁边缘叶—新皮层系统等处呈现负激活现象,岛叶和体感区皮层呈现正激活现象,并且发现效应脑区同内在的脑功能网络区域有联系.随着各种量表和fMRI技术的使用,对得气的评估更加客观,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其作用机制.

  • 针刺引起结缔组织效应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迪;丁光宏;沈雪勇;王凌;刘畅

    近年来,国际上各学科的研究者从不同途径提出了多种针刺疗法机制的假说.本文结合了当前以细胞生物学和生理学为基础的相关资料,主要对近年研究针刺引起结缔组织效应的有关文献作以回顾,内容涉及了针刺得气现象与结缔组织的密切关系以及针刺引起结缔组织细胞间及细胞与基质间信号传导的研究,以说明结缔组织和针刺及其疗效所具有的相关性.

  • 针刺操作技术标准化考核之构想——来自欧美外科技术定量评估的启示

    作者:李靖;Mary X Wu

    针刺操作技术是针刺治疗的核心.传统针刺操作技术考核主要基于专家的主观判断,缺乏必要的信度及效度.我国针刺操作的量化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距离建立完善的标准化考核体系仍有较大差距.外科技术的定量评估在欧美早已广泛开展,针刺治疗作为一种微创外科治疗手段,可以借鉴国外外科技术评估中成熟的理论及方法,例如运用量表评估针刺操作行为、运用精密仪器测试针刺操作主要技术指标等;在此基础上建立常用针刺手法标准数据库;同时应当根据针刺操作的特点,积极设计高仿真人体模型或训练标准化病人以客观评估“得气感”,从而逐步建立起适合针刺操作技术的标准化考核体系.

  • 浅析《内经》《难经》后之著述在“得气”上的几点认识

    作者:郝杰;朱江;张鹏;齐丹丹;胡妮娟;林驰;王培;赵泯一;胡尚卿

    查阅清末前历代针灸古籍,并以《针灸大成》《针经指南》《针灸大全》等近20本典籍所著为据,结合近现代针灸名家的学术观点,梳理历代医家对“得气”的认识,分析其流变,进一步深入了解后世对“得气”的认识.《内经》《难经》后历代医家丰富了针刺得气中神气相随、如何候其气至、如何辨其气至而施法、对得气感的描述、得气与理解浅深刺法、气未至不可出针的论点.自《内经》《难经》后至清末前,各家对“得气”认识虽不尽相同,但“得气”理论得到了更丰富的延续与阐释.

  • 也说《内经》中"气至"

    作者:李志刚;刘书坤

    本文总结了<内经>对气至的认识,提出气至即是气调,在<内经>中可分三种情况.气至可通过医者感觉和患者感觉体现出来.<内经>把气至作为针刺取效的关键,故明确气至的实质,对于针灸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气至 得气 内经
  • 用肌骨超声技术探索针刺足三里穴“得气”相关的局部组织特征

    作者:伍晓鸣;毛翔;周熙;谢昭鹏;郑元义;徐建众;王竹行

    目的:采用高频肌骨超声技术实时动态观察针刺人体足三里穴“得气”的过程,对针刺“得气”时针体所触及的经穴局部组织结构特征及周围组织进行相关性研究,为临床和教学提供针刺“得气”现象的客观证据.方法:选取健康志愿者60名(男、女各30名),针刺双侧足三里穴至“得气”状态,在肌骨超声技术实时、动态观察下,记录强“得气”感时针尖与皮肤表面、胫骨的距离,在各解剖层次位置分布特点以及受性别、左右侧的影响.结果:针刺60名受试者双侧足三里穴共120个穴位点,肌骨超声图像显示“得气”强时针尖与皮肤表面的垂直距离为(25.32±5.82)mm,与胫骨的距离为(5.45±0.55)mm;针尖所处局部组织结构层次主要分布为:胫骨前肌肌层靠近深筋膜处46个,胫骨前肌与趾长伸肌相交处筋膜上62个,共108个穴点(108/120,90%);针尖位于胫骨前肌与趾长伸肌相交处筋膜上或胫骨前肌肌层靠近筋膜处获得强“得气”感,其中52个为男性,56个为女性,53个属左侧经穴,55个属右侧经穴.结论:当针尖位于肌筋膜旁及筋膜集中处“得气”感强,提示针刺足三里穴“得气”的主要组织结构是肌筋膜,这种相关性与性别、部位(左右侧)的差异不明显.

  • 基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针刺得气脑机制

    作者:史宇;吴文;张珊珊;刘自平;郭世贵;杨建明;赵红炜

    目的: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技术,探讨针刺委中穴得气状态下的脑网络变化及针刺镇痛机制.方法:采用飞利浦3.0T Achieva磁共振成像仪分别采集16名健康志愿者在正常状态及针刺右委中穴得气状态下fMRI数据.利用静息态fMRI数据处理助手软件计算受试者在正常及得气状态下脑功能连接图像,用种子相关分析法,以后扣带回为种子点(ROI),分析其与全脑的功能连接图谱,比较得气与正常状态之间的差异.结果:针刺状态下明显出现酸痛、酸感、压感、麻木等得气感觉;针刺得气状态下在默认模式网络(前额叶、后扣带回、角回),疼痛矩阵(第二躯体感觉区、岛叶、前扣带回、额叶、顶叶)产生了较强而广泛的功能连接降低,另外苍白球、豆状核、尾状核、左小脑后叶也出现功能连接降低,而后扣带回与右小脑扁桃体、左脑海马旁回区、丘脑、辅助运动区功能连接增强[P<0.05,false discovery rate(FDR)<0.05].结论:针刺委中穴产生明显得气感觉,在此状态下默认模式网络及“疼痛矩阵”产生广泛的功能连接减弱效应,推测该效应是通过边缘叶-旁边缘叶-新皮层系统这一内在的脑功能网络发挥调节作用,这可能与针刺得气镇痛中枢机制有关.

  • 针刺治疗绝经过渡期绝经相关症状的临床研究

    作者:温秀云;吴倩;符文彬;刘志顺

    目的:客观评价针刺对绝经过渡期(MT)绝经相关症状的疗效以及针感得气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配到针刺组(30例)、安慰针组(30例)和穴位浅刺组(30例).采用平均24h烘热积分、绝经症状评价量表(MRS)作为主要评价指标进行评价.结果:①3组患者的平均24h烘热积分、MRS量表得分经多元方差分析,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3组患者平均24h烘热积分各时点两两比较的结果显示,针刺组与穴位浅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针刺组、穴位浅刺组分别与安慰针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3组患者MRS量表各时点两两比较,治疗第4周,针刺组与安慰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浅刺组分别与针刺组、安慰针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时点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针刺组降分幅度大,浅刺组次之,安慰针组小.结论:针刺治疗MT绝经相关症状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针刺得气与否可影响针刺的疗效.

  • 初探得气对健康受试者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作者:林驰;王培;吴桂雯;胡妮娟;郝杰;胡尚卿;齐丹丹;赵珉一;孙俊俊

    目的:探索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s)客观量化得气的可行性.方法:随机对照交叉试验,纳入健康受试者15名,分为“得气”组和“不得气”组,记录针刺前、中、后SLSEPs,量表测评得气情况,观察三阴交穴得气与否对电位的影响.结果:针刺单穴得气与否均对电位没有影响.“得气”组P60-N75的相对潜伏期较“不得气”组明显缩短(P<0.05).多种得气感成分与电位的波幅、潜伏期变化相关.结论:P60-N75相对潜伏期可能是区别得气与否的客观指标.

  • 对“得气”法语翻译的探讨

    作者:张善纲;李晓梅;岳建辉;王晓红;熊楚梅

    目的:比较针灸“得气”两种法语翻译Deqi和Courant的实用性.方法:分别询问针灸治疗中的法语患者是否Deqi和Courant,针灸医师根据经验也对是否“得气”进行判断,以患者表述与医师判断的符合程度,来评定哪种译法更适合患者的文化背景.结果:两种译法中,患者对得气的判定与医师的判定具有相关性(R=0.31-0.91,P<0.05),且患者与医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urant与实际“得气”的相关系数在0.52-0.91之间,其灵敏度为0.90,特异度为0.96,Kappa系数为0.82,ROC曲线下面积为0.93,较Deqi高.结论:建议在学术交流中使用“Deqi”这个词,在国际病人的日常诊疗中,使用“Courant”这个词.

    关键词: 得气 翻译 针灸
  • “得气”“气至”“针感”概念之我见

    作者:林驰;马良宵;苑鸿雯;张鹏;齐丹丹;李静;辛思源;胡妮娟;郝杰

    得气、气至、针感,三者的概念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得气和气至均有“针与经气相得”和“经气调和”之意,同时气至还有针前气至和气至病所的涵义.针感包括患者针感和医者手下感.其中,患者针感既包括反映针下得气的,也包括能反映气至气调的,还包括与经气变化无关的针感.因此气至的概念包含得气,而针感的概念与气至和得气均有交叠之处.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得气”,应理解为“针与经气相得”,主要研究方向有文献研究、得气与临床疗效关系研究以及得气的客观量化研究.针感作为体察得气的重要指征,是目前研究的主要切入点.

    关键词: 得气 气至 针感
  • 谈谈针刺的“深浅在志”

    作者:凌建维

    针刺的或深或浅,除了影响医疗安全外,更关系到临床疗效.对此,在中医典籍中也早有告诫.目前关于如何提高针刺疗效的研究角度与方法不胜枚举,但对于经络循行的深度以及针刺深浅对疗效的影响这一基本的问题,并未予以足够的重视.文章从经典出发,结合笔者的临床实践,试图从针刺深浅与经络的关系,与病情病位的关系,与得气的关系等方面揭示掌握好进针深浅的重要意义,强调深浅不当的害处,认为得气并不一定是有效的标志,刺激量也并不等同于疗效,同时,也介绍了如何把握好针刺深浅的基本方法.

187 条记录 1/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