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手法治疗颈性眩晕70例

    作者:王霞;吴福建;王广飞

    1 临床资料1.1 对象本组治疗颈性眩晕患者70例,男25例,女45例.年龄31~70岁,病程2 d~15年.诊断标准:参考<实用中医推拿学>有关内容,拟定以下标准:(1)颈部疼痛、酸楚不适;(2)眩晕症状出现.其程度随颈部体位改变而改变,同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耳鸣、眼花等症状;(3)颈椎X片显示有骨质增生,颈椎生理弧度变直;(4)TCD显示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70例经颈椎MRI检查:C3~C4、C4~C5椎间盘突出59例,钩椎关节及椎体前后缘不同程度增生42例.

  • 加强颈性眩晕的认识与防治提高生活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作者:宋其良;宋娟;吕茂霞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运动锻炼在减少,久坐伏案工作在增多,尤其是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紧张繁忙的工作状态,使相当一部分人的保健意识在淡化或不重视、被遗忘.当今是竞争激烈的时代,部分企、事业单位或个人为了追求学习、工作、经济效率,超负荷、超长时地加班加点工作,不惜损害身体健康为代价来换取工作、学习业绩,使一些年轻有为的高管、白领、员工身体出现亚健康、疲劳综合症、颈性眩晕,甚至过劳死的现象.这几年来我们经治过的颈性眩晕患者年龄更趋年轻化,患病率呈显著增加的趋势实在是令人担忧.

    关键词: 颈性眩晕 表现 防治
  •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

    作者:李万婷

    颈性眩晕是指椎动脉型颈椎病引起的眩晕,因椎动脉的颅外段受颈部病变的影响导致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障碍引起的眩晕综合征,本病发作时可伴有头痛、耳鸣和听力减退,严重时可出现短暂性晕厥,为临床常见病。其特点是眩晕多与头颈部活动有关,可反复发作,重则伴有恶心、呕吐、颈部不适等症状。好发于中老年人,近年来随着工作方式的转变,电脑、手机的普及,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笔者采用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 普洛迪与丽珠赛乐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比较

    作者:蔡丽娜;黄敏

    颈性眩晕是因颈椎疾患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脑缺血,产生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病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约占老年人眩晕的85%以上.我院运用普洛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盐酸丁咯地尔治疗颈性眩晕45例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史亚丽

    颈椎病是因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的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椎体的骨赘形成和黄韧带透明变性,引起脊髓、神经根和脑血液循环功能障碍.由颈椎病引起的颈性眩晕是一种中枢性眩晕,是由于颈椎病引起的椎动脉供血不足造成脑干缺血,使前庭神经核及纤维、内侧纵束受损而出现症状.我们2003年2月至2004年2月用盐酸丁咯地尔氯化钠注射液治疗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椎动脉颈椎病(颈性眩晕)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将资料完整的45例总结如下.

  • 颈椎手法推拿结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评价

    作者:张华萍

    目的:探讨对颈性眩晕患者采用颈椎手法推拿+针灸方法治疗后获得的疾病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03月~2018年06月收治的60例颈性眩晕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分组后进行颈性眩晕治疗方式的研究;参照组(30例):选择针灸方法进行疾病治疗;研究组(30例):选择颈椎手法推拿+针灸方法进行疾病治疗;终就两组颈性眩晕患者治疗效果以及眩晕评分展开对比.结果:同参照组颈性眩晕患者治疗效果(73.33%)进行比较,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提高程度显著(P<0.05);同参照组颈性眩晕患者眩晕评分进行比较,研究组呈现出显著降低(P<0.05).结论:医疗人员对于颈性眩晕在治疗期间,颈椎手法推拿+针灸方法的有效应用,在患者眩晕症状改善方面效果确切,从而促进颈性眩晕综合治疗水平以及生活品质的提升.

  • 电针颈夹脊穴配合风池、供血穴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作者:潘先明;段艳丽;杨洋;张礼

    目的:研究电针颈夹脊穴配合风池、供血穴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重庆市合川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康复科门诊接受治疗的颈性眩晕患者103例,选取时间为2016年11月-2017年10月,根据患者接受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患者52例,其接受电针颈夹脊穴治疗,观察组患者51例,其接受电针颈夹脊穴配合风池、供血穴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8.24%,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BA为(50.23±5.24)cm/s、LVA为(51.26±5.13)cm/s、RVA为(53.83±5.28)cm/s,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颈性眩晕患者接受电针颈夹脊穴配合风池、供血穴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病情好转,值得推广应用.

  • 自拟活血化痰通络汤治疗颈性眩晕观察

    作者:秦永洪

    目的:观察自拟活血化痰通络汤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地芬尼多常规治疗,观察组用活血化痰通络汤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7.75%、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结论:活血化痰通络汤治疗颈性眩晕有较好疗效.

  • 定眩通络汤配合中医药外治法治疗颈性眩晕的分析

    作者:宋少飞

    目的:探究临床当中施定眩通络汤结合中医药外治法对颈性眩晕病症的治疗效果.方法:2016年9月-2018年8月间,治疗颈性眩晕病患数量为80人.对次全部病患进行临床治疗,观察效果.结果:病患80人中治愈病患数量为57人,治疗效果显著病患人数为18人,治疗无效病患5人.治疗总有效率为93%.采取本研究中治疗方式效果明显优于入院前.结论:临床中采取定眩通络汤结合中医药治疗效果明显,病患症状得以改善,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浅谈蔡以生主任治疗颈性眩晕的经验

    作者:雍金鹏;蔡以生

    颈性眩晕是由于颈椎错位或椎间盘突出压迫推动脉使椎动脉管腔变细血流量减少而引起脑供血不足继发眩晕症,病情进一步发展,终至不愈.蔡主任对颈性眩晕的治疗有着个人独特的见解,对颈性眩晕病的辨证主要围绕肝、脾、肾三脏,注重脏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整体观念,治疗时善用活血药、佐以通络药及引经药物以增强疗效,无论证候虚实都注重中焦脾胃的气机升降,在治疗眩晕病时辨证准确,用药精益求精,常取得显著疗效.

  • 心理干预对提高针刀治疗颈性眩晕患者参与性的影响

    作者:张莲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提高针刀治疗颈性[1]眩晕患者参与度的影响.方法:将27例实施针刀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SGB)治疗的病原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与30例实施针刀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SGB)治疗的病原实施常规护理进行对比.结果:心理干预组患者主动参与有效率:90%,对照组主动参与有效率77.8%.结论:心理干预能提高针刀治疗颈性眩晕患者主动参与治疗.

  • 推拿椎枕后小深机群起止点治疗颈性眩晕40例疗效观察

    作者:张庆勇

    目的:观察推拿枕后小沈肌群对颈源性眩晕的治疗效果.方法:40例颈性眩晕患者推拿在枕骨下小深肌群起止点治疗,15次为一疗程.结果:30例痊愈,总有效率96%.结论:推拿小深肌群起止点治疗颈性眩晕方便、安全、高效,值得推广.

  • 中耳手术后并发颈性眩晕的临床分析

    作者:张登云

    目的:分析和研究中耳手术后并发颈性眩晕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我们选取2009年9月-2011年9月中耳手术并发颈性眩晕患者28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结果:28例患者在发生眩晕时,均与其颈部位扭转有关,且还伴有不同程度的颈椎疼痛感,颈性掩震与颈扭曲试验均呈现阳性,临床治疗时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物理治疗,10天内患者眩晕症状均治愈.结论:眩晕的发作同头部位的转动关系密切,并且伴有颈都疼痛的症状,这两点是对颈性眩晕诊断的关键.造成这一并发症的原因为:术中患者的头位进度的偏曲.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比较明显,且无复发,中耳术后的颈性眩晕同迷路损伤引起的眩晕鉴别在临床上有重要的意义.

  • 颈晕停汤治疗痰湿中阻型颈性眩晕40例临床观察

    作者:陈璐;冉磊

    目的 观察颈晕停汤治疗痰湿中阻型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颈性眩晕(痰湿中阻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服用西比灵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颈晕停汤治疗.7d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眩晕评分.结果 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对照组为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眩晕症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晕停汤联合西比灵治疗痰湿中阻型颈性眩晕疗效优于单用西比灵治疗.

  •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雪梅

    近年来随着对颈性眩晕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治疗方法亦有所不同且各具特色。结合已有文献对颈性眩晕的常用治法综述如下。
      1 单纯针刺
      郭严[1]运用刺法治疗颈性眩晕78例,取穴以风池、风府和颈椎夹脊穴为主,头晕伴视物不清加百会、头痛加太阳,手指麻木取后溪、合谷,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948%。陆菁等[2]取穴风池、太冲、合谷、百会,风池穴向鼻尖方向斜刺05~1寸,太冲、合谷直刺,百会平刺,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891%。管怀玉[3]采用腹针治疗眩晕42例,主穴为中脘、下脘、气海、关元,辅穴为水分、滑肉门,再配体穴百会、内关、三阴交、足三里,体穴为每次取2穴配合治疗,主穴和辅穴每次治疗必取,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953%。于颂华等[4]采用"调理脾胃"针法治疗颈性眩晕33例,治疗组单纯采用针刺治疗,上午仰卧位取中脘、曲池(双)、合谷(双)、足三里(双)、阴陵泉(双)、丰隆(双)、三阴交(双)、太冲(双)、血海(双),下午侧卧位取风池(双)、颈夹脊穴,对照组采用葡萄糖注射液加盐酸培他啶静脉点滴,口服眩晕停,结果显示针刺改善程度优于药物组。姜布平等[5]采用毫针、刃针联合治疗颈性眩晕,毫针取穴为双侧的血管舒缩区、双头维穴、双中渚穴、双肩井穴、双太阳穴等穴,刃针取穴为双风池穴、哑门穴和大椎穴,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925%。陈煜民等[6]采用通阳五针法治疗颈性眩晕,主穴为大椎、百会、风池、内关,配穴为颈部肌紧张明显时加双侧肩中俞或颈百劳;一侧头晕头痛明显时加同侧角孙或头维,交替使用;颈肩部畏寒者大椎加温针灸,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958%。

  • 针灸联合加味益气聪明汤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作者:杨金生;李玲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加味益气聪明汤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单用针灸治疗,观察组用针灸联合加味益气聪明汤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情况、椎-基底动脉收缩期大血流流速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症状总积分、椎-基底动脉收缩期大血流流速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总积分、椎-基底动脉收缩期大血流流速都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得更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5.4%,高于对照组的73.2%(P<0.05).结论针灸联合加味益气聪明汤治疗颈性眩晕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联合牵引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 临床疗效

    作者:祝志强;殷继超;孙晴;孙义军;李佳;白丽君

    目的 探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联合牵引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31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14 d的牵引手法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参芎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两组治疗前、后使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CVSFAS)评估临床疗效并使用TCD超声检查两侧椎-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CVS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VSFAS评分均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LVA、RVA、BA平均血流速度均改善,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普通牵引手法治疗比较,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联合牵引手法治疗可明显改善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并缓解眩晕、颈肩痛等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 加味益气聪明汤联合针灸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效果

    作者:邱坤文;任雅妮

    目的 分析加味益气聪明汤联合针灸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治疗的110例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加味益气聪明汤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TC、Fib、椎-基底动脉血流、眩晕评分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加味益气聪明汤联合针灸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脊柱微调手法联合针刺项三穴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

    作者:肖卫

    目的 探讨脊柱微调手法联合针刺项三穴治疗颈性眩晕的效果.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86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脊柱微调手法联合针刺项三穴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两组的基底动脉及左、右椎动脉血流速度、BI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脊柱微调手法联合针刺项三穴治疗颈性眩晕的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基底动脉及左、右椎动脉的血流速度,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 颈性眩晕的护理

    作者:覃玉芬;贲春艳

    颈性眩晕主要原因是颈椎病变,即颈椎骨刺及退行性关节炎,椎间病变,椎动脉本身粥样硬化[1]当突然转动颈部时椎动脉受压而供血不足,或颈部病变使颈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受刺激而产生各种眩晕病状[2].我科于2000年1月-2003年7月收治了102例均有反复发作性眩晕伴恶心、呕吐、冷汗、面色苍白,上肢麻木,头痛,无意识障碍,经过综合性护理及临床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关键词: 颈性眩晕 护理
1524 条记录 1/77 页 « 12345678...767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