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6例溺水、冻僵患者的急救护理

    作者:祝凤梅;王瑛娜

    1999年11月24日晚24时许,山东烟大轮船轮渡有限公司"大舜"号滚装船,因当晚风大浪高,动力丧失,在烟台市牟平区姜格庄养马岛附近海域搁浅倾斜,船上人员全部落水.我院参与了此次"海难"事故的现场抢救及护理,接诊74例不同程度的溺水、冻僵患者,其中对68例心跳停止者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等心肺复苏术10~20min,心电图仍呈心电静止,判断临床死亡;[1]6例经抢救护理后幸存,现报告如下.

  • <心肺复苏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应用

    作者:魏素兰;周厚秀

    近年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运用越来越广泛.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制作出高质量的课件是值得探讨的.<心肺复苏术>既准确形象地表达了心肺复苏术的知识原理和操作要点,又具有操作简便、教学性强、容错性强等特点,在各个层次的教学应用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 多元化心肺复苏培训结合督查考核在临床护士保持心肺复苏技能中的作用

    作者:姜金霞;彭幼清;施雁

    目的 探讨促进浦东新区一二级医院临床护士心肺复苏(CPR)技能保持的方法.方法 识别临床护士CPR技能保持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阻碍技能保持的原因,制订并实施多元化CPR培训及定期督查考核方案,将讲练互动、图片及碟片法的规范动作,转换成护士的CPR技能操作行为.结果 培训后15个月临床护士的CPR技能保持率良好.结论 多元化心肺复苏培训方法及定期督查考核方案是临床护士CPR技能保持的有效举措.

  • 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培训及效果分析

    作者:徐欣;陈肖敏;徐雪英

    目的 探讨对手术室护士实施急救能力培训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成立急救能力培训考核小组,采用理论授课、急救流程培训、急救技能操作训练、急救模拟情景训练等方法.制订手术室急救能力考核项目细则,每月进行考核与评价.结果 培训后护士的急救理论知识、急救操作技能、急救综合能力均较培训前有较大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注重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培训,可以强化手术室护士急救意识及急救操作技能,增强临床判断能力和急救能力、确保手术室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

  • 急诊科和ICU医护人员胸外心脏按压质量的评价

    作者:黄素芳;邹灯秀;严丽;张凤玲;绳宇

    目的 描述急诊科和ICU医护人员胸外心脏按压质量的现状,提出改进培训质量和效果的对策.方法 利用高级复苏模型及计算机技能报告系统监测临床医护人员胸外心脏按压定位、按压频率、按压深度、胸壁回弹、按压疲劳时间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大部分操作者疲劳时间短,按压深度不够,按压频率偏快,胸壁回弹不理想.结论 对医护人员进行心肺复苏急救培训时,应按照心肺复苏指南,注重实践操作培训,引入高级仿真模拟人及先进的监测反馈技术,重点培训薄弱环节,提高胸外心脏按压的培训效果.

  • 视频自学与课堂教学对公众心肺复苏技能获得与保持效果的荟萃分析

    作者:李佳;吴瑛;肖倩;岳鹏;张澍

    目的 评价视频自学(VSI)与传统课堂教学(TCI)对公众心肺复苏(CPR)技能获得与保持的效果.方法 采用荟萃分析(meta分析)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等数据库,收集公众CPR培训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后,应用RevMan 4.3软件进行敏感性和异质性分析,计算综合效应.结果 共纳入10篇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据meta分析结果显示,VSI组与TCI组CPR技能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29,95%CI(0.44,3.75),P>0.05].敏感性分析显示,研究对象年龄≥40岁者,VSI组CPR技能合格率明显优于TCI组[OR=4.66,95%CI(1.12,19.32),P<0.05].培训结束后2~3个月,VSI组CPR技能保持率优于TCI组[OR=2.25,95%CI(1.45,3.50),P<0.05];而培训结束后6~12个月,两组CPR技能保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55,95%CI(0.75,3.21),P>0.05].结论 VSI有利于年龄较大(≥40岁)者学习和掌握CPR技能;VSI比TCI更有利于公众短期CPR技能的保持,但对长期技能的保持效果并不能确定.建议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以进一步验证VSI对CPR技能的长期保持效果.

  • 平均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评估院内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质量和预后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斌;寿松涛;李晨

    目的 探讨平均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评估院内心搏骤停(IHCA)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和预后临床价值.方法 纳入2014年2月至2016年6月在本院急诊医学科发生IHCA的患者76例,实施心肺复苏(CPR)并行PETCO2监测.按照ROSC、入住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24 h生存和死亡、存活出院和死亡分组,分别比较各组IHCA患者的平均PETCO2.结果 ROSC组PETCO2明显高于无ROS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63±13.20)mmHg vs.(18.48±10.11)mmHg,P<0.001],入住EICU 24 h存活组PETCO2明显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24±11.20)mmHg vs.(20.09±10.54)mmHg,P<0.001],存活出院组PETCO2明显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21±11.40)mmHg vs.(21.71±12.15)mmHg,P<0.001].平均PETCO2判断IHCA患者ROSC的佳临界值为22 mmHg.结论平均PETCO2可以作为评估IHCA患者CPR质量和预后的指标.

  • 腹部按压心肺复苏方法对呼吸骤停猪肺通气的观察

    作者:马立芝;王立祥;李秀满;刘亚华;孙鲲;郭晓东;韩淑贞;陈充杼

    目的观察腹部按压心肺复苏(CPR)方法对呼吸骤停猪肺通气的影响.方法 健康家猪8头,窒息法建立呼吸骤停模型后进行腹部按压复苏,测定并比较8头猪在基础状态下和呼吸停止行腹部按压复苏时的潮气量值(VT),呼气末二氧化碳值(PETCO2)和经皮血氧饱和度值(SpO2).结果 腹部按压产生的VT达到基础值50%左右,与基础状态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TCO2达正常值范围,SpO2达90%左右,与基础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呼吸骤停猪模型中,腹部按压可以提供一定的肺通气.

  • 山莨菪碱对心肺复苏大鼠心脏结构和心肌微血管血流量变化的影响

    作者:贾立静;沈洪;陈威;计达;赵秀梅;刘秀华

    目的 探讨山莨菪碱(Ani)对心脏停搏大鼠心脏结构和心肌血流量变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电击致大鼠心脏停搏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只.心脏停搏后4 min行呼吸机辅助呼吸、胸外心脏按压,4 min后静脉给药,生理盐水对照组不用复苏药物;肾上腺素组(Epi组)静脉注射肾上腺素200 μg/kg;山莨菪碱组(Ani组)静脉注射肾上腺素200 μg/kg并Ani 10 mg/kg.计算自主循环恢复率和复苏成功率;测量左心室容积(LVV)和心室间隔厚度(VST);利用激光多普勒血流量图像仪测量心肌组织血流量.结果 Ani组大鼠自主循环恢复率和复苏成功率(90%,80%)>Epi组(75%,50%)>对照组(50%,30%),三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Ani组LVV的变化较Epi组轻;Ani组心肌组织血液灌注量在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30 min、45 min、60 min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Ep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苏早期应用Ani干预可望减轻Epi引起的负面影响,提高组织灌注量,从而改善复苏后的器官功能,可能会提高复苏的成功率.

  • 持续性冷生理盐水灌注全身性亚低温对大鼠心肺脑复苏效果的影响

    作者:顾国嵘;施东伟;姚晨玲;童朝阳

    目的 通过观察冷生理盐水灌注全身性亚低温对大鼠生存率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乳酸含量的改变,探索全身性亚低温对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改良的窒息法制备大鼠复苏模型,6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常温组和亚低温组.分别观察各组24 h生存率,并于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1 5 h、3 h、6 h、12 h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乳酸含量.结果 冷生理盐水灌注全身性亚低温组生存时间明显短于常温组(P<0.05).亚低温1 5 h、6 h时脑组织含水量明显低于常温组(78.59%±0.62%,78.91%±0.13%vs.79.41%±0.39%,80.52%±0.87%,P<0 05).和常温组相比,亚低温组1 5 h时超氧化物歧化酶明显升高[(148.53±17.05)U/ml vs.(123.98±12.72)U/ml,P<0.05]、丙二醛及乳酸明显下降[(3.47 ±0.17)mnd/L vs.(4.36 ±0.41)nmol/L;(2.26±0.06)nmol/L vs.(5.72±2.79)nmol/L,P<0.05,但ROSC后3 h、6 h、12 h时亚低温组和常温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短时间的冷生理盐水灌注全身性亚低温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但是过长时间的全身性亚低温是有害的.

  • 低钾血症诱发Brugada综合征猝死一例

    作者:李长江;刘敏;尹作民;王敬东;孙鹏鹏;肖华;颜廷立

    患者男,33岁,于下午工作中突然出现呼吸浅慢,意识丧失,约8 min后送至附近医院急诊室,途中其同事给予胸外按压,至急诊室后立即心肺复苏术,胸外按压,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心电图示室颤,给予360 J电除颤2次,抢救30 min心跳、呼吸恢复,当时心电图无典型BrS样改变(图1A)。抢救过程中化验血钾2.1 mmol/L,给予静脉补钾治疗。意识不清,呈深昏迷,频繁癫痫大发作样抽搐,复苏成功5 h后转入我院重症监护室,给予密达唑仑镇静治疗控制抽搐发作。复苏后7 h心电图呈典型BrSⅠ型穹窿样改变(图1B),伴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当时血钾2.9 mmol/L。复苏后15 h血钾4.8 mmol/L,抽搐停止,19 h后心电图BrS样表现不典型(图1C)。患者逐渐好转,呈痴呆状,对人、时间等均不能辨识,经高压氧治疗2 d后意识清晰,智力基本恢复正常。颅脑CT、冠状动脉造影、心脏超声检查均未见器质性改变,考虑为 BrS低钾血症诱发室颤猝死,患者转院行电生理检查安装植入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

  •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和神经元烯醇化酶对心脏骤停大鼠复苏后脑损伤评价的研究

    作者:侯安然;康秀文;陈晓兵;王言理;刘克喜

    目的:观察高迁移率族蛋白 B1(HMGB1)和神经元烯醇化酶(NSE)在心脏骤停大鼠复苏后海马组织和血清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可能意义。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复苏组(按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后2、6、12、24和48 h各时间点分5亚组)。在相应的时间点断头处死,取海马组织,HE染色观察海马病理变化,干湿称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Western blot检测海马HMGB1变化,ELISA法分别检测血清HMGB1、NSE表达变化。结果假手术组海马组织结构未见明显变化,复苏组存在缺血病理改变,24 h为显著。与假手术组比较:复苏组脑组织含水量、血清中HMGB1和NSE表达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4 h达峰值(P<0.01);复苏组海马组织HMGB1表达在自主循环恢复后2 h显著降低,6、12 h逐渐增高,24 h达到峰值(P<0.01)。结论 HMGB1和 NSE水平对评价心肺复苏后大鼠的脑损伤程度具有诊断意义,两者联合动态观察,对严重而持续的脑损伤更有诊断价值。

  • 除颤和心肺复苏在院外心脏骤停发生时实施先后顺序对复苏成功影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作者:张蓓;甄玲玲;秦静;马莉;王小红;宋菲

    目的 评价在抢救院外心脏骤停时除颤和心肺复苏(CPR)实施顺序对患者复苏成功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万方数据库.纳入所有有关常规抢救方案与除颤前先行CPR比较抢救院外心脏骤停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根据Cochrane Handbook 4.2.6质量评价标准评价,并用RevMan 5.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终纳入3个研究(66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抢救方案相比,除颤前先行CPR在抢救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出院存活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在自主循环恢复(Rose)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1年生存率方面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49).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出院存活率和ROSC方面,不论医护人员到达现场时间>5 min或≤5 min,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现有临床证据表明,除颤前先行CPR不论医护人员到达现场时间>5 min或≤5 min,其复苏疗效在出院存活率,ROSC及1年生存率方面与常规抢救方案无差异.由于纳入研究样本量所限,该结论尚需大样本、高质量RCT进一步证实.

  • 急诊科不同层次医学生心肺复苏再培训效果评价

    作者:刘英;雷贤英;胡迎春;钟武

    目的:评价急诊科不同层次实习医学生接受心肺复苏再培训的效果。方法将急诊科接受过统一心肺复苏培训的324名不同层次的医学生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在进入急诊科实习时给予再次心肺复苏培训,对照组未接受再次培训,对比两组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团队合作意识、手法正确率等综合运用能力。结果接受心肺复苏再培训与未接受再培训的学生比较:理论、操作考核成绩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综合运用能力:团队合作意识、手法正确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不同学历层次医学生理论、操作考核及综合运用能力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诊科入科时心肺复苏再培训针对性强,可更新和巩固理论及操作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在理论、操作考核和综合实践中均优于未接受再培训组,且不受实习医学生学历层次影响,可提高心肺复苏培训效果,值得推广。

  • 温州地区开展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

    作者:雷远丽;卢颖如;陈寿权;李章平;李惠萍;许华清;孙来芳;尤荣开;陈新国;阮战伟;刘晓;金细众;陈朴;徐良志;黄增峰;吴小明

    目的 探讨温州地区推广亚低温治疗(HT)对心肺复苏(CPR)后昏迷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温州地区成立1家推广示范基地及10家推广基地,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对CPR后昏迷患者实施HT.记录所有患者亚低温治疗相关信息,比较推广期间3年患者ICU出院存活率、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率及严重致残率.结果 推广期间共对133例CPR后昏迷患者实施HT,推广第1年、第2年、第3年分别为28、46、59例.推广第1年、第2年、第3年达到目标体温时间[8.0(3.0,18.8)、10.0(4.8,20.0)、6.0(2.0,12.0)h]、药物使用率[17(60.7%)、43(93.5%)、42(71.2%)]及肌松剂使用率[0(0%)、1(2.2%)、13(22.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10.475,P=0.005;χ2=12.250,P=0.002;χ2=17.647,P<0.001).推广期间ICU出院存活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严重致残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3年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537,P=0.281;χ2=0.308,P=0.857).推广3年间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32,P=0.002),且推广第3年较第1年及第2年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率更高[16(27.1%)、1(3.6%)、3(6.5%),P均<0.017].结论 规范化的HT能有效地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 不同心肺复苏培训模式在大学生中应用效果的研究

    作者:白伟民;秦历杰

    目的:评价不同心肺复苏(CPR)培训模式在大学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接受CPR培训的大学生随机分为传统教学模式组(346人)、视频指导自学模式组(354人)和模拟急救场景模式组(348人)。对比三组培训时长、理论考核成绩以及操作考核成绩等综合运用能力。结果传统教学模式组、视频指导自学模式组和模拟急救场景模式组每次培训时间分别为(1.12±0.11)、(0.80±0.00)和(2.32±0.26)h,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673,P<0.05);且传统教学模式组与视频指导自学模式组,模拟急救场景模式组与视频指导自学模式组培训时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传统教学模式组、视频指导自学模式组和模拟急救场景模式组的理论考核成绩分别为(80.1±2.6)、(79.2±4.4)和(81.4±3.1)分,以模拟急救场景模式组较高,但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24,P=0.525);操作考核成绩中传统教学模式组、视频指导自学模式组和模拟急救场景模式组分别为(80.1±2.3)、(81.3±5.0)和(78.9±3.5)分,以视频指导自学模式组较高,但同样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00,P=0.439)。三组学员的考核通过率分别为72.6%、69.8%和75.4%,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18,P>0.05)。结论通过视频指导自学模式进行CPR培训,大学生能有效掌握CPR技能,并能节省培训时间,简化培训流程,值得在大学生CPR培训中推广应用。

  • 我国心肺复苏网络化培训与应急社区构架建立的探讨

    作者:潘建;陆远强

    心脏骤停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射血功能突然停止,常同时伴有呼吸停止,如不及时进行有效地生命复苏,患者将不可避免地在几分钟内死亡,这是临床紧急的情况,也是目前全世界大部分地区的头号死亡原因[1].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就是目前为止对此所采取的有效的急救措施,尽早进行有效地心肺复苏是成功抢救,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目前国内院外进行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很低,主要原因在于国内没有相关的培训计划和机构,而常规培训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普及率低、培训效果差,所以非常有必要在新的媒体工具辅助下探寻更加有效的培训方法,使更多的非专业人员掌握心肺复苏术.

  • 吸气阻力阀联合心肺复苏术对心脏骤停患者疗效的Meta分析

    作者:范志宽;柴艳芬;李晨

    目的:系统评价应用吸气阻力阀(ITD)联合心肺复苏术(CPR)对心脏骤停患者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ISI WOK平台数据库、Science Online、Nature、中文生物医学文献库(CMCC)、万方数据资源、CNKI中国知网、维普电子资源数据库中关于应用ITD和未使用ITD进行CPR的临床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为2000年至2015年6月。由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估后,采用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项研究,共包括138992例心脏骤停患者,其中应用ITD组(ITD组)患者7056例,未应用ITD(对照组)患者693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自主循环恢复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3,95%CI(0.96,1.11),Z=0.93,P=0.35],复苏后改良Rankin评分≤3的比例ITD组明显优于对照组[OR=1.74,95%CI(1.11,2.73),Z=2.40,P=0.02],复苏后存活出院率ITD组优于对照组[OR=1.40,95%CI(1.04,1.91),Z=2.18,P=0.03]。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应用ITD联合主动胸外按压-减压心肺复苏术(ACD-CPR)(ITD+ACD-CPR)组的自主循环恢复率[OR=1.13,95%CI (1.01,1.26),Z=2.11,P=0.03]、复苏后改良Rankin评分≤3的比例[OR=1.53,95%CI(1.22,1.93),Z=3.67,P<0.001]及复苏后存活出院率[OR=1.25,95%CI(1.04,1.49), Z=2.38,P=0.02]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吸气阻力阀联合ACD-CPR可以提高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

  • 重症超声在心肺复苏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段军;丛鲁红;陈德生;李刚

    近年来,重症超声的应用呈爆发式增长,临床用以引导操作、确定诊断、指导治疗等,同样也可用于心肺复苏中.在心肺复苏中,首先重症超声可用来判断患者是否发生心脏骤停;其次,能帮助施救者判断心脏骤停的类型,尤其是区分心室颤动和心搏停止;后,重症超声还能识别假性无脉电活动,及时发现并鉴别其原因,再采取针对性救治措施,避免患者发生真性心脏骤停.目标导向超声生命支持评估流程将重症超声与心肺复苏流程进行整合,大程度上避免了干扰心肺复苏过程,得到了2015版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的推荐.

  • 体外膜肺氧合对心脏术后心肺复苏患者的应用

    作者:党海明;宋跃;曹剑;吴立松;贾明;侯晓彤;董然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在成年心脏手术后心肺复苏(CPR)困难患者的应用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期间,7例心脏手术后因CPR困难应用ECMO救治的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42~ 65岁,平均(54±7)岁,其中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6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全部患者均经股动静脉插管建立ECMO辅助.结果:7例患者CPR时间40~65 min,平均(53±7)min,建立ECMO辅助后全部患者均恢复自主心律,ECMO辅助时间36 ~ 128 h,平均(85±26)h,监护室停留时间2~8d,平均(5±1)d.辅助24h后患者平均动脉压(MBP)、血乳酸(Lac)及正性肌力药物评分(IS)均明显改善.6例(85.7%)患者成功撤离ECMO辅助,其中3例(42.9%)存活出院,l例患者因无法脱机而死亡,3例成功脱机后因感染及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死亡;4例患者同时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3例进行肾替代治疗(CRRT).结论:体外膜肺心肺复苏(ECPR)可以提供紧急生命支持,挽救部分常规方法复苏困难的心脏术后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命.

917 条记录 8/46 页 « 12...567891011...454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