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小剂量丙戊酸镁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临床效果研究

    作者:陈朝晖

    目的 研究小剂量丙戊酸镁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临床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14年12月—2017年4月间诊疗的精神分裂症且存在攻击行为的120例患者,按照病历号奇偶数的差异,将患者分为对照组60例、实验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抗击精神病药物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小剂量丙戊酸镁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OAS评分(外显攻击行为量表评分)、PANSS评分(阴性和阳性症状量表评分).结果 治疗前,对照组患者MOAS评分为(9.67±2.93)分、PANSS评分为(84.53±5.97)分,实验组患者MOAS评分为(9.53±2.71)分、PANSS评分为(83.44±6.56)分,即两组患者MOAS评分、PANSS评分统计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PANSS评分较差于实验组患者,即两组患者PANSS评分对比,统计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若精神分裂症患者同时伴有攻击行为时,小剂量丙戊酸镁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模式,能够提升治疗安全性,改善患者MOAS评分、PANSS评分,存在临床应用价值.

  • 流浪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相关因素的研究

    作者:张少霞;袁丁;郑玉玲;梁光辉;杨茂增

    目的 探讨我市流浪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从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 收集在我院收容病区住院的流浪精神病患者200例,其中有攻击行为的100例为研究组,100例无攻击行为者为对照组,采用行为量表及自制的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自制调查表统计的一般资料发现,在既往攻击,住院情况方面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外显行为量表统计发现,研究组患者均有外显攻击行为;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统计发现,自知力障碍因子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因子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多种因素与流浪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有客观联系,多个调查量表综合分析能一定程度预测其攻击行为,为采取有效措施提供科学客观依据.

  • 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临床特点及护理

    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活动经常和正常人有所不同,患者常常存在严重紊乱的心理状态,会常常出现冲动和攻击性行为,不仅会给其自身带来伤害,对周围的亲属、医护人员等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对于精神病患者,应当在掌握其攻击行为的临床特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文章结合实际,简要分析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临床特点,并总结对其采取的护理方法,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 观察抗精神病药物联合小剂量丙戊酸镁对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的疗效

    目的:探究丙戊酸镁联合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我院具有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的患者150例,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利培酮+丙戊酸镁组(58例);b组喹硫平+丙戊酸镁组(48例);c组利培酮组(44例),只给予利培酮治疗。a组和b组都在治疗的同时联合丙戊酸镁(400~600mg/日)。在治疗前、治疗2周末和治疗4周末使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用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修订版)评定患者的攻击行为、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三组治疗后panss评分都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在治疗2周末,a组panss评分较b组、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在治疗4周末,三个组比较无差异(P>0.05);三组治疗后moas评分都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而在治疗4周后,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治疗2周后b组与a组、c组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tess评分在治疗4周末,a组、b组与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b组与a组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抗精神病药物联合小剂量的丙戊酸镁治疗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疗效显著,且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少。

  • 攻击行为测试:大鼠怒情绪评价方法的复测信度检验

    作者:薄纯光;魏盛;高兴笑;张惠云

    目的 探讨攻击行为测试参数作为怒情绪大鼠行为学评价方法的复测信度.方法 40只雄性Wistar大鼠,应用居住入侵配合社会隔离慢性应激造成大鼠出现典型“怒”情绪改变.通过组内相关系数(ICC)和一致性系数(Kappa)对实验进行复测信度检验,参数如下:潜伏期( latent time)、攻击次数(number of attacks)、攻击持续时间(attack durations)、撕咬次数(numberof bites)、攀压持续时间(on - top durations)、混和攻击行为得分(composite aggression).结果 ①Kappa结果表明,仅混和攻击行为得分( Kappa=0.662,P<0.001)具有高度的可信度,攻击持续时间(Kappa=0.533,P<0.001)具有中等的可信度,其余参数可信度较弱;②ICC结果表明,攻击次数(ICC=0.834,P<0.001),攻击持续时间(ICC=0.898,P<0.001)、混和攻击行为得分(ICC=0.910,P<0.001)具有极高的可信度,潜伏期(ICC =0.671,P<0.001)具有高度的可信度,其余参数可信度一般.结论 混和攻击行为得分可以作为怒情绪大鼠攻击行为评价的稳定参数,具有较好的复测信度;怒情绪大鼠攻击行为结果亦受环境因素和怒情绪本身亚型分类的影响.

  • 伴攻击行为酒精依赖患者的神经认知功能损害特征分析

    作者:周霞峰;周旭辉;郭育君;杨俊;黄赛平;张丽

    目的 分析伴攻击行为酒精依赖患者的神经认知功能损害特征.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湖南省脑科医院收治的酒精依赖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外显行为攻击量表评分分为两组,其中伴攻击行为的50例为观察组,不伴攻击行为的50例为对照组.根据韦氏成人智力量表、Stroop测验以及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比较两组患者的记忆功能、注意力以及执行功能等神经认知功能损害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韦氏成人智力量表平均得分、记忆商数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Stroop测验评分中,ST-CW测验评分、ST-C测验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分中,工作记忆能力评分、认知转移能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酒精依赖可以使患者的神志认识功能受到一定损害,而伴有攻击性行为的酒精依赖患者的神经认识功能损害更严重,多数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记忆功能、注意力以及执行功能降低.神志认识功能的损害也是导致患者出现攻击性行为的重要相关因素.

  • 精神病人发生攻击行为的护理对策

    作者:杨美云

    对精神科门诊和病区发生攻击行为28例病例进行分析后,采取一系列护理对策,包括充分了解病史、分析精神症状,实行保护性约束,做好基础护理,同时特别注意心理护理,配合医生给予安定类药物,缓解情绪,然后再实施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或电休克治疗.另外强调少数抑郁症病人,在"曲线自惩"病理思维驱动下而攻击他人的特殊情况应引起高度重视.

  • 住院精神病人攻击性暴力行为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作者:王珍敏;李梅英;安松梅

    目的 通过对住院精神病人发生攻击性暴力行为的临床原因,方式,特点和攻击对象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护理防范措施,以大限度地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保障病人,家属,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避免医院公共财务免受损失.

  • 精神分裂患者院前冲动攻击行为对院内激越症状发生情况的影响

    作者:何志球;黄玉婷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患者院前冲动共计行为对院内激越症状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3月 ~2016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80例精神分裂患者,根据患者院前是否存在冲动攻击行为分为攻击行为组(n=40例)和无攻击行为组(n=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激越症状的发生率,并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修改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与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的兴奋因子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指数及病程上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攻击行为组患者激越症状的发生率为34例(85.00%),无攻击行为组患者激越症状的发生率为19例(47.5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分裂患者的MOAS各因子及总分与PANSS-EC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精神分裂患者院前冲动攻击行为是导致患者院内出现激越症状的重要因素.

  • 利培酮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作者:穆博羽

    目的 探讨利培酮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00例精神分裂症伴有攻击行为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患者均给予利培酮治疗,治疗组在利培酮治疗基础上给予丙戊酸钠治疗,采用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与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测评治疗前和治疗后1、5、12周治疗效果,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MOAS治疗后治疗组1、5、12周评分低于对照组同时期评分(P<0.05),两组MOAS评分随着治疗时间逐渐降低(P<0.05);BPRS治疗后治疗组5、12周评分低于对照组同时期评分(P<0.05),两组BPRS评分随着治疗时间逐渐降低(P<0.05);治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2.0%,对照组为20.0%(P<0.05).结论 利培酮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可更快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与精神症状,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轻,患者可耐受.

  • 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攻击行为相关因素研究

    作者:屠丽君;张燕红;麻丽萍;端木欣荣;魏燕;赵月秋;徐国斌;谢世平;朱玲;周慧英;陈淑霞;刑芝青

    攻击行为是任何形式的有目的伤害另一生物体而为该生物体所不愿接受的行为[1],病人基于愤怒、敌意、憎恨和不满等情绪,伤害他人、自身及其它物品,包括言语攻击、对财产的攻击、自身攻击、体力攻击.攻击行为是精神分裂症病人住院期间经常发生的危险行为之一,攻击行为发生时引起病区内其他病人情绪激动、心情紧张,受到无谓的伤害,工作人员的身心也受到一定的伤害,有的甚至严重影响病区内正常的治疗护理秩序.给病区管理带来很大的威胁和困难.本研究旨在从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来探讨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发生的相关因素,对攻击行为进行有效Ё地预测,大限度的预防和降低攻击行为的发生,减低危害,提高护理水平.现将有关研究报告如下.

  • 来自孩子的家庭暴力

    作者:翟静

    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在家庭环境内所进行的暴力行为,以往常见的家庭暴力常为丈夫虐待妻子、父母殴打孩子,但是如今孩子对父母的暴力行为却屡见不鲜.前不久,有关部门曾对两所中学的1585名初中生及其家庭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初中生存在敌对、攻击行为的占5.1%,这些孩子在学校里多是讨老师喜欢的乖孩子或优秀学生,但是在家中确是小暴君;剖析暴力行为的原因,不难看出其根源是父母教育的失误.

  • 探讨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分析及护理对策

    作者:邓红欣;王冲;张宪宾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方法 对192例发生攻击行为的住院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复习及分析。结果 以精神分裂症多见,本组资料共130例,占67.71%;攻击对象以患者及医护人员为主;既往有攻击行为者再住院时出现攻击行为较常见,占66.67%;另外,青壮年患者出现攻击行为占多数,为63.54%;患者住院次数亦与攻击行为有关,以首次发生率高。结论 根据引起攻击行为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可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 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分析及护理进展

    作者:范喜英

    攻击是任何形式的有目的伤害另一生物体,而该生物体所不愿意接受的行为.攻击行为包括:躯体攻击、语言攻击、物体攻击和自身攻击[1].攻击的极端形式称为暴力行为,可造成严重伤害或危及生命[2].住院精神病人由于受其精神症状或其它诱发因素的影响,常常突然发生直接伤害他人或物体的攻击行为,对患 者本身、他人及周围环境可能造成不良后果.

  • 对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防范及护理对策

    作者:毛绍刚;苗夕芝;袁利明

    目的:针对精神病人的攻击行为,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尽量减轻攻击造成的后果。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住院的58例出现攻击行为的精神病人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多受自身精神症状支配(91.38%),患者诊断中以精神分裂症相对较多。结论医护人员应加强防范攻击行为的意识,维护自身安全,保证患者安全。

  • 抗精神病药物联合小剂量丙戊酸镁治疗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的对照研究

    作者:李雁

    目的:研究小剂量丙戊酸镁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选择201例具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三组,1组患者运用丙戊酸镁+利培酮进行治疗,2组患者运用丙戊酸镁+利培酮进行治疗,3组患者单纯应用利培酮进行治疗。前两组患者均在开始治疗时就联合应用丙戊酸镁,分别在治疗前后的2周及治疗后4周评定患者的阳性率及阴性症状。结果:三组患者经过治疗后PANSS评分均比治疗前低,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治疗两周末,2组比其他两组的PANSS评分更具差异性,4周末未见明显差异。三组患者经过治疗后,MD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过两周及四周的治疗后,前两组患者的效果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过四周的治疗后,前两组患者的TE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前两组的差异也较为显著(P<0.01)。结论:对伴有攻击性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治疗时,应选择联合应用小剂量丙戊酸镁进行治疗,这样不但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同时还能够明显的降低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

  • 躁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分析及护理对策

    作者:陈云香

    目的:探讨躁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及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4例躁狂症患者按照有无攻击行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精神症状及治疗依从性等进行调查分析,根据调查结果介入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并观察护理后患者躁狂量表(BRMS)评分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及经济条件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观察组的躁狂症状严重、不遵循医嘱、攻击行为2次以上、治疗效果差及不良环境因素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BRMS量表评分显著低于护理前,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析躁狂症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减少患者躁狂症状和攻击行为,在临床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浅谈品行障碍患儿的家庭教养方式问题

    作者:孙小华;孙雪花

    品行障碍是指18岁以下儿童青少年持久出现的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道德规范准则,侵犯他人或公众利益的行为障碍,包括反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和对抗性行为.其形成与家庭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及文化因素有关,发生率为2.9%-13.6%.7-8周岁学龄期和青春期是高发阶段,一般男孩多于女孩,男孩多表现为躯体性改变行为,女孩多表现为语言攻击行为.

  • 山西省青少年暴力犯攻击行为及领悟社会支持的心理干预

    作者:何志晶;王志中;樊鑫;耿军亮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干预对青成年暴力犯攻击行为及领悟社会支持的影响。方法采取问卷调查法测评青成年暴力犯的攻击性及领悟社会支持,分析6次团体干预训练对青成年暴力犯的影响效果。结果团体心理干预训练后,青成年暴力犯的攻击行为和领悟社会支持有明显的效果。结论团体心理干预是降低青成年暴力犯攻击行为和领悟社会支持的一种有效方式。

  • 精神病住院患者攻击行为的护理干预分析

    作者:张莹

    目的 分析精神病住院患者的攻击行为的高危因素,探讨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1年10月133例出现攻击行为的住院精神病患者的病历资料,将有攻击行为的精神病患者分为针对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常规护理组61例患者采用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常规护理,针对护理组72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及针对患者攻击行为的高危因素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两组患者均采取相同的药物治疗措施,干预4周后对比两组的效果.结果 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原因是患者情绪波动,占43.61%;病友是患者攻击行为的主要目标,占66.46%;攻击方式以徒手为主,占59.40%;干预4周后针对护理组的BPRS评分和MOAS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 积极的药物治疗及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利于缓解及稳定患者的情绪,防止攻击行为.

550 条记录 7/28 页 « 12...45678910...272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