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的增效作用及安全性评价

    作者:李玮;穆少丽

    目的:探讨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伴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的增效作用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医院伴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奥氮平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3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丙戊酸镁缓释片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经不同治疗方法后对病情的增效作用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精神症状(TPRS)及外显行为攻击(MOAS)评分情况在治疗1周后开始有很大程度改善,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2周后开始有所改善,观察组患者TPRS及MO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2周后副反应量表( TESS )评分为(4.02±1.11)分,治疗4周后TESS评分为(5.02±1.1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86±1.75)分及(6.19±2.0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伴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可有效改善精神症状及外显行为,对治疗有增效作用,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

  • 奥氮平联合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30例

    作者:周鑫;侯媛媛;于海

    目的:探讨奥氮平联用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60例伴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奥氮平联用丙戊酸镁缓释片)30例,对照组(单用奥氮平)30例,疗程6周。两组采用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临床疗效,采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2,4,6周末各评定1次。结果两组的 MOAS 及 BPRS 量表评分在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 P ﹤0.01);MOAS 量表评分在治疗第2,4,6周末,两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01);BPRS 量表评分在治疗第2,4周末,两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05),在治疗第 6周末两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01),研究组评分下降得更显著。结论对伴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奥氮平合并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时比单用奥氮平临床疗效更好,不增加不良反应。

  • 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攻击行为的临床特征及护理对策

    作者:邓丽凤;谭小林

    目的 观察总结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攻击行为的临床特征及护理对策.方法 根据病历自行设计调查登记表收集资料,根据痛程送取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标准的72例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分为发作组(49例)和持续组(23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攻击行为多无攻击诱因(69.44%),攻击时间多在夜间(34.42%),攻击对象多为患者(40.28%),多使用暴力手段(86.11%),再次攻击率高(90.28%).发作组与持续组在攻击预谋(x2=17.444)、攻击动机(x2=11.282)、攻击地点(x2=8.482)、攻击后果(x2=29.048)和攻击后自我保护(x2=8.979)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患者总体显效率为77.78%,持续组显效率为52.17%,显著低于发作组的89.80%(x2=5.617,P<0.05).发作组攻击行为控制时间为(24.52±6.35)d,显著短于持续组的(45.63±8.26)d(t=10.844,P<0.01).结论 与以精神病性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发作组比较,以人格改变为主要表现的持续组多在现实动机下以报复为主要目的 进行攻击,因此在临床护理时应予高度重视,避免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 早年慢性应激对青春期大鼠攻击行为及下丘脑腹内侧核和前额皮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雷莉;张艳;胡华;秦光成;陈力学;屈远

    目的 探讨早年慢性应激对青春期大鼠攻击行为以及大脑下丘脑腹内侧核和前额皮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20只SD大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大鼠出生后21 d开始进行社会孤养、日夜颠倒、社会刺激性实验和居住-入侵实验等多种早年应激3周.免疫组化检测下丘脑腹内侧核和前额皮质BDNF的表达.结果 实验组在居住-入侵实验和中性环境实验中攻击/威胁比[分别为(12.45±9.27)、(10.84±4.93)]和攻击持续时间[分别为(333.10±76.34)、(322.20±57.67)s]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攻击潜伏期[分别为(15.20±11.07)、(18.30±11.32)s]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并且表现出暴力攻击行为.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下丘脑腹内侧核BDNF表达(0.20±0.09)高于对照组(P<0.05),前额皮质BDNF(0.19±0.08)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年慢性应激引起青春期大鼠暴力攻击行为以及下丘脑腹内侧核和前额皮质BDNF表达改变,提示青春期暴力攻击行为可能与早年慢性应激所致BDNF表达改变有关.

  • 中学生攻击行为与自感青春发动时相及学校因素的关系

    作者:俞荷俊;乔淮燕;张戎;周英;姚荣英

    目的 按不同性别探索中学生攻击行为与自感青春发动时相及学校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2 791名中学生进行青春发育状况、攻击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 不同自感青春发动时相中学生攻击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676,P<0.05);不同学校风气、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好朋友数中学生攻击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显示,男生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为学校风气、自感青春发动时相、师生关系(β分别为-0.134、-0.114、-0.098,P<0.05);女生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为师生关系、好朋友数、学校风气、自感青春发动时相(β分别为-0.120、-0.103、-0.102、-0.089,P<0.05).结论 自感青春发动时相及学校因素对中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在预防上应将时相偏离(提前或推迟)的男生,时相提前的女生列入重点对象.

  • 反社会行为始于青少年期和儿童期的暴力犯罪青少年童年受虐史、攻击行为的差异比较

    作者:马中锐;蒙华庆;胡华;邹志礼;王慧;杜莲;张洪银

    目的 比较反社会行为始于青少年期(adolescence-onset,AO)和始于儿童期(children-onset,CO)的暴力犯罪青少年童年受虐史、攻击行为差异;探索AO与CO攻击行为与受虐的关系.方法 选取14 ~ 18岁男性暴力犯罪青少年AO、CO各110例,选取14 ~ 18岁110例普通男性学生作为对照,采用一般情况问卷、儿童虐待问卷、忽视问卷、攻击问卷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结果 父母不良嗜好、社会风气、父母婚姻及关系、父母教育程度等家庭社会环境因素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儿童期受虐、被忽视各因子及总分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524、F=70.754,P<0.01),且AO组交流及躯体忽视得分高于CO组和对照组(P<0.05),AO组和CO组性虐待、虐待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攻击各因子及总分:CO组>AO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4.887,P<O.01);AO组、CO组攻击行为与童年虐待均呈显著正相关(rAO =0.44、rCO=0.78,P<0.01).结论 AO较CO暴力犯罪青少年童年期家庭社会环境更差,童年受虐、被忽视程度更严重,但CO暴力犯罪青少年攻击行为更强,提示未来对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干预需根据其类型特征采取不同措施.

  • 攻击行为相关因素的研究现状与干预

    作者:杨林;杨德兰

    攻击行为是指伤害或试图伤害另一个体的心理、躯体状态或破坏其他目标(如物体)的行为.其极端表现为暴力行为.随着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地区间差距的扩大,所带来的旧矛盾的激化、新矛盾的大量产生和各种不稳定因素的急剧增加,势必导致新的攻击行为的产生和暴力升级.攻击行为的研究已成为犯罪学、心理学、精神病学、流行病学、社会学等领域的活跃课题,对其发生的社会心理学及生物学相关因素和干预措施进行大量研究,旨在将攻击行为的危害降至低.本文就攻击行为相关因素的研究现状与干预做一综述.

  • 住院老年痴呆患者激越行为的调查及护理对策

    作者:杨波

    痴呆患者的行为问题中,常见的行为异常表现为激越行为,国外文献报道,痴呆患者激越行为的发生率可达50%~90%以上[1].激越行为可归纳为以下几种常见的行为:(1)语言激越行为,如重复、反复说、问相同或无意义的话;(2)身体非攻击行为,如徘徊、不恰当穿着、脱衣服、藏东西、收集废品、不恰当处理物品;(3)攻击行为,如攻击他人或自己.

  • 丙戊酸钠治疗精神病患者的攻击行为

    作者:刘智

    目的 了解丙戊酸钠对精神病患者冲动攻击行为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36名具攻击行为的住院精神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原用药物不变情况下,分别加用含丙戊酸钠或不含丙戊酸钠的胶囊治疗,用修订的外显攻击量表(MOAS)和BPRS定期作盲式评定.结果 研究组控制冲动攻击行为的有效率为63.2%,明显比对照组23.5%高(P<0.01),未出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对具有攻击行为的精神病患者,可加用丙戊酸钠来降低患者的激怒和冲动行为.

  • 卡马西平治疗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对照研究

    作者:何小平;孙林

    目的:探讨卡马西平治疗精神病人冲动攻击行为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2例具有攻击行为的住院精神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在原用药物不变情况下,分别加用含卡马西平或不含卡马西平的胶囊治疗,用修订的外显攻击量表(MOAs)和简明精神症状量表(BPRs)定期作盲式评定.结果:研究组控制冲动攻击行为的有效率65.0%,明显比对照组22.7%高(P<0.01),未出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对具有攻击行为的精神病人,可加用卡马西平来降低病人的激怒和冲动行为.

  • 住院精神患者攻击行为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

    作者:黄慧玲

    精神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攻击行为往往难以预料,是精神病房管理的难点之一.行为医学认为,攻击是基于愤怒、敌意、憎恨和不满等情绪,对他人、自身和其他目标所采取的破坏性行为[1].由于精神病患者的攻击行为具有突发性、冲动性及盲目性的特点[2],被攻击者往往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掌握此类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原因、先兆、时间,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是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自身安全的重要环节.现对我院68例有攻击行为的精神病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给临床护理提供有利的帮助.

  • 如何与痴呆患者进行有效沟通

    作者:陈才秀

    痴呆进展到一定的程度,患者的记忆力、注意力、定向力、理解力、情绪控制等高级神经功能活动就会发生严重障碍,其与人沟通和社会适应能力显著下降.痴呆患者的思维能力、听力和视力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障碍,他们的言语往往含混不清或词不达意,所包含的信息是混乱的,甚至是错误的;他们通常借用手势、面部表情、身体姿势或狂暴的攻击行为来表达思想感情,而且对医护人员的表情变化也很敏感.因此,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要与痴呆患者进行有效的交流,应注意以下几点.

  • 青少年冷漠无情特质、大五人格对攻击行为的影响研究

    作者:罗贵明

    目的 研究冷漠无情特质、大五人格与攻击行为的关系,探讨冷漠无情特质对攻击行为的影响.方法 对749名青少年问卷调查,施测青少年冷漠无情特质问卷、大五人格量表与攻击行为问卷,进行相关分析、差异分析、回归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1)青少年冷漠无情特质中,冷酷因子性别效应[F(1,743)=84.05,P<0.001],年龄效应[F(2,743)=9.58,P=0.003],性别与年龄交互效应[F(2,743)=7.01,P=0.005]有统计学意义;淡漠因子性别效应[F(1,743)=30.71,P <0.001],年龄效应[F(2,743)=24.96,P<0.001],性别与年龄交互效应[F(2,743)=5.1,P=0.008]有统计学意义;无情因子性别效应[F(1,743)=84.05,P<0.001],年龄效应[F(2,743)=7.58,P=0.004],性别与年龄交互效应[F(2,743)=3.65,P=0.043]有统计学意义.(2)冷漠无情特质与攻击行为、大五人格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3)冷漠无情特质对攻击行为解释变异增加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冷漠无情特质、大五人格是攻击行为的有效预测变量.

  • 辽宁省男犯攻击行为心理探析

    作者:李丽;席焕久;牛志民;温有锋

    [目的]探讨影响辽宁男犯攻击行为的心理因素,构建心理健康等因素与攻击行为的关系模型.[方法]采用修订后攻击问卷、症状自评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气质调查表和防御方式问卷对262名辽宁男犯进行心理测量.[结果]除内外倾和成熟防御机制外,男犯暴力倾向组与对照组攻击行为、心理健康、人格、防御方式有显著差异.暴力倾向组与对照组气质类型有统计学差异(X<'2>=17.08,P=0.002).男犯攻击行为与心理健康、人格、气质、防御方式等因素存在显著相关.以攻击总分为因变量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有显著性意义的因子为不成熟防御机制、敌对、精神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结论]不成熟防御机制、敌对、精神质、多血质和抑郁质预测男犯可能有较高的攻击行为,黏液质预测攻击行为较低.

  • 短串联重复序列基因座与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的关联研究

    作者:杨春;巴华杰;谭兴起;赵汉清;张书友;余海鹰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与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STR)基因座的关联情况.方法 应用PowerPlex?R 21 System荧光标记复合扩增体系对123例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与489例无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20个STR基因座(D3S1368、D1S1656、D6S1043、D13S317、Penta E、D16S639、D18S51、D2S1338、CSF1PO、Penta D、T H01、vWA、D21S11、D7S820、D5S818、T POX、D8S1179、D12S391、D19S433、FGA)进行聚合酶链反应复合扩增,应用AB3500xL型基因分析系统对扩增产物进行基因分型,观察2组基因座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的差异.结果 20个S T R基因座均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P>0.05);Penta D基因座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分布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等位基因:P=0.042;基因型:P=0.014),其余19个S T R基因座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分布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Penta D基因座等位基因10和基因型10-12的频率分布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7,P=0.0001),OR值分别为1.81(95%CI:1.22~2.67)和4.33(95%CI:1.95~9.59).结论 Penta D基因座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的发生可能相关联;Penta D基因座等位基因10和基因型10-12可能为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的发生的易感因素.

  • 15个短串联重复序列基因座与攻击行为的关联研究

    作者:杨春;巴华杰;余海鹰;高志勤;赵汉清;孙剑

    目的 探讨攻击行为与15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STRs)基因座的关联情况.方法 应用AmpFlSTR IdentifilerTM荧光标记复合扩增体系对541例攻击行为者(研究组)与459名非攻击行为个体(对照组)的15个STR基因座(CSF1PO、D2S1338、D3S1358、D5S818、D7S820、D8S1179、D13S317、D16S539、D18S51、D19S433、D21S11、FGA、THO1、TPOX、vWA)进行聚合酶链反应复合扩增,然后应用ABI3130XL型基因分析系统对扩增产物进行电泳和基因检测,观察两组15个STR基因座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的差异.结果 15个STR基因座中,D2S1338、D19S433基因座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D2S1338基因座等位基因16及基因型19-22、22-24和D19S433基因座基因型13-14.2的频率分布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8、P=0.0001、P=0.0003、P=0.0000),OR值分别为7.380(95%CI:1.701~32.028)、0.051(95%CI:0.007~0.388)、13.933(95%CI:1.845~105.717)、0.349(95%CI:0.216~0.564);其他STR基因座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2S1338和D19S433基因座与攻击行为的发生可能相关联;D2S1338基因座等位基因16、基因型22-24可能为攻击行为发生的易感因素,D2S1338基因座的基因型19-22和D19S433基因座基因型13-14.2可能为攻击行为发生的抗性因素.

  • 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护理对策

    作者:江道群

    目的:探讨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护理重点.方法:将42例有攻击行为的精神病患者和42例无攻击行为的精神病患者分别组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显示文化程度低、既往有攻击行为、缺乏社会家庭支持.攻击行为的可能原因为被害妄想、情绪易激惹、命令性幻听、思维障碍、牵连观念、对住院条件不满意、对工作人员态度不满等.结论:对有攻击行为的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护理重在预防.

  • 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与单胺氧化酶A、色氨酸羟化酶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

    作者:王从辉;石玉中;王丽莉;田甜;甄龙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与单胺氧化酶A(MAOA)、色氨酸羟化酶(TPH)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 参照ICD - 10诊断标准,选取21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进行评定,98例MOAS加权总分≥4分者纳入有攻击行为组(研究组),114例MOAS加权总分0分者为无攻击行为组(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单胺氧化酶A基因、色氨酸羟化酶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进行关联分析.结果 MAOA、TPH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有攻击行为患者组与无攻击行为患者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单胺氧化酶A、色氨酸羟化酶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无关联.

  • 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研究

    作者:王洪明;胡世辉;段明君;黎举红

    目的 探讨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为社区预防精神分裂症的攻击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对象为成都市金牛区各社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年龄18~60岁.其中男性178例,女性122例.分别采用外显攻击行为量表、PANSS、生活事件量表、社会支持量表、MMPI及自编调查表对有攻击行为的患者进行评定、调查,内容包括时间、地点、攻击的对象、方式、原因以及攻击行为造成的危害等;统计方法采用方差分析、直线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与既往攻击行为史、精神病理分、生活事件量表分、社会支持量表分、MMPI的偏执等因子分相关,与性别、年龄等社会人口学指标无关.结论 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是偏执冲动人格、心理社会因素、精神症状交互作用的结果.预防或减少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需患者家庭、社区、精神卫生工作者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 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攻击行为与部分血脂水平的关系

    作者:王小全;王晓峰;周海晓;张永录

    目的探讨血清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与精神分裂症病人攻击行为的关系.方法从既往史中有无攻击行为和采用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分以区分有攻击行为者(研究组)和无攻击行为者(对照组),并比较两组上述血脂的水平;同时采用BPRS量表评定精神症状以比较与血脂水平变化的关系.结果研究组的胆固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及BPRS量表的总分及激活性、敌对猜疑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攻击行为可能与胆固醇水平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高有关.

550 条记录 23/28 页 « 12...20212223242526272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