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磁共振导航定位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发作的初步研究

    作者:胡希文;李轶;马洁华;董介正;菊轩;刘健;谭忠林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治疗中应用磁共振导航定位与"标准5 cm法"定位的位置差异.方法 对12例抑郁发作患者分别采用磁共振导航定位和5 cm定位法定位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比较两者位置的差异,并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观察抗抑郁治疗效果.结果 磁共振引导下定位与传统定位的DLPFC相距平均(17.42±9.62)mm,该距离具有统计学意义(t=6.00,P<0.01).共有9例患者接受超过5次rTMS治疗(少6次,多25次),rTMS治疗前后的HAMD分别为(24.56±4.50)分与(7.78±4.7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20,P<0.01),其中有4例患者达到临床痊愈.结论 磁共振导航定位与标准5 cm方法定位的位置存在明显差异,在rTMS抗抑郁治疗研究中采用磁共振引导定位,能够更精准定位DLPFC区域.

  • 抑郁发作中有无焦虑症状的临床对照分析

    作者:叶青;卞加德;沙维伟

    目的了解抑郁发作中伴焦虑症状患者的临床特点、疗效和复发情况.方法对47例伴有焦虑症状的抑郁发作病人和32例不伴焦虑症状的抑郁发作病人进行临床对照分析.结果伴有焦虑症状的抑郁发作患者自杀率高、疗效差且复发率较高.结论焦虑症状是抑郁发作病人自杀和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积极治疗焦虑症状可降低抑郁发作患者的自杀率,提高抑郁发作的疗效和降低复发率.

  • 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的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李在望;胡伟;唐荣华

    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症状的发生率高达40%~50%[1],但其机制尚未明了.有学者提出帕金森病伴发抑郁是由于帕金森病患者脑内神经无变性导致一系列神经递质功能异常所致,与抑郁症发病机制不同[2],两者的临床特点也可能存在差异.

  • 抑郁症患者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相互关系的对照研究

    作者:侯钢;张心保;陈珏;姚辉;张石宁;翟书涛

    本研究通过对抑郁症患者脑脊液5-羟色胺(5-HT)代谢产物5-羟吲哚乙酸(5-HIAA)、去甲肾上腺素(NE)代谢产物3-甲基-4-羟-苯乙二醇(MHPG)和多巴胺(DA)代谢产物高香草酸(HVA)浓度的测定,比较三种物质相互之间的比值和相关系数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从而探讨抑郁症患者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相互关系.1资料1.1 研究对象:抑郁症组,为本院精神科1997年9月至1998年2月、年龄18~60岁的住院患者24人,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CCMD-2-R)中抑郁发作诊断标准,抑郁自评量表(CESD)总分≥20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总分(前17项)≥18分,尚未使用抗抑郁剂治疗或停用抗抑郁剂l周以上.其中男13例、女11例,平均年龄(39±11)岁,双相抑郁6例、反复发作抑郁7例,首次发作抑郁11例,总病程0.1~22年(中位数1.8年),本次病程1~24月(中位数3个月),CESD总分平均(40±9)分,HAMD总分平均(29±6)分.对照组,为同期同年龄组南京市某医院外科行腰麻手术患者25人,既往无精神疾病史,无精神疾病家族史,术前经过精神病筛选表排除情感性精神障碍及其它功能性和器质性精神障碍,术后现状精神检查无异常.其中男15例,女10例,平均年龄(40±10)岁.

  • 双相抑郁的药物治疗现状及新探索

    作者:马云;毛佩贤;任艳萍;汤宜朗

    对双相障碍中抑郁发作的研究尤为重要,其原因在于:①躁狂发作往往为时短暂,且现有的治疗相当有效,可使患者短时间内缓解;②抑郁发作更为常见,在双相障碍发作周期中所占的时间远远长于躁狂,且往往缺乏有效的治疗[1-2].在过去10余年里,双相障碍的治疗取得一些积极进展,但总的状况依然不尽如人意.研究表明,大多数接受规范治疗的双相障碍患者很难达到临床痊愈水平.

  • 双相抑郁障碍的临床特征研究进展(下)

    作者:徐贵云;苗国栋;党亚梅

    双相抑郁障碍除了具有人口学、病程及临床症状等特征外,各种抑郁综合征如非典型抑郁、混合性抑郁等都与双相障碍密切相关,也是双相障碍的特异件指征.大量的研究还显示,双相障碍与单相抑郁症的共病率都很高,放本文从共病角度对双相障碍区别于单相抑郁症的临床特征进行综述.

  • 双相抑郁障碍的临床特征研究进展(中)

    作者:徐贵云;苗国栋;党亚梅

    双相抑郁障碍除了具有发病年龄、双相障碍家族史、抑郁发作次数、发病特点及症状表现等临床特征之外,还有其他的特点.本文将对双相障碍与各种综合征的关系进行综述.

  • 曲唑酮与阿米替林合用引起5-羟色胺综合征1例

    作者:贺佳丽

    患者女性,35岁.1997年以来出现精神异常,情绪高涨低落交替出现,缓解期能工作.近1个月来因情绪低落、不语、拒食、拒水、悲观厌世,想掐死亲生儿子,于1999年1月6日入院.诊断:情感精神障碍,抑郁发作.给予曲唑酮100 mg/d治疗.1周后抑郁症状无缓解,加用阿米替林,逐渐增量至200 mg/d,抑郁症状有所改善.

  • 抗抑郁治疗前后抑郁症患者的actiwatch监测对比分析

    作者:李雪丽;周江燕;贾福军;张斌

    目的 应用actiwatch监测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昼夜节律和睡眠情况的变化,探讨其在抑郁症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符合DSM-IV抑郁发作的46例患者,应用actiwatch进行持续的昼夜节律监测,比较治疗前、后患者昼夜节律的差异.结果 46例患者有8例中途退组,38例完成测试.与治疗前比,治疗后患者活动度增加(P=0.022),睡眠时间延长[(465.05±35.93)vs.(446.45±44.79),P=0.043)]、入睡后觉醒时间缩短[(91.26±37.17)vs.(111.76±44.46),P=0.035)]、睡眠效率增加[(83.69±6.39)vs.(80.04±7.71),P=0.030].结论 抗抑郁治疗前后,患者的活动度和睡眠结构存在明显的变化,actiwatch监测能够反映患者的抑郁状态及治疗的疗效.

  • 抑郁发作和复发性抑郁障碍心境合并躯体疾病的临床分析

    作者:吴振国;朱颀峰;贾玉娟;郭捧艳;郭新字;乔君;孙默

    目的 分析抑郁发作和复发性抑郁障碍患者合并躯体疾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3年期间接受住院治疗并确诊为抑郁发作和复发性抑郁障碍患者中合并躯体疾病的863例进行分析.结果 接受住院治疗的抑郁发作和复发性抑郁障碍中合并躯体疾病患者863例,其中合并1种躯体疾病的328例,合并2种躯体疾病的236例,合并3~5种躯体疾病的289例,合并6~11种躯体疾病的10例.结论 抑郁发作和复发性抑郁障碍患者合并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胃肠炎、电解质紊乱、贫血、白细胞减少症、呼吸系统疾病、癌症、病毒性乙型肝炎、子宫肌瘤、乳腺增生等多种躯体疾病,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所占比例较多,入院后不但要积极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控制躯体疾病的加重也尤为重要,相关科室之间的联络会诊显得特别关键.

  • 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基因多态性与抑郁发作及冠心病的关系

    作者:林志雄;颜海锋;林举达;邹晓波

    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物抑制-1(PAI-1)基因4G/5G多态性与抑郁发作和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抑郁发作患者42例、冠心病患者65例和健康个体132例,分别组成抑郁发作组、冠心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的方法了解各组PAI-1基因4G/5G多态性情况.结果 抑郁发作组和冠心病组的4G/4G基因型频率和4G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 (P<0.05),抑郁发作组与冠心病组PAI-1基因-675位点的4G/4G基因型频率和4G等位基因频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AI-1基因4G/4G基因型和4G基因可能与抑郁发作与冠心病都有关,推测与两者伴发有一定联系.

  • 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金海淼;胡斌;张咏梅;陈美英;魏丹;夏贤卿;龚发金

    目的 探讨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与发作和疗效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及前瞻性自身对照设计.对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患者(n=30)给予治疗[包括情绪稳定剂、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及改良电抽搐治疗(MECT)],并随访治疗4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第4周末及江西省精神病院职工(对照组)(n=30)的血清BDNF水平,并对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第4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症状程度.结果 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治疗前血清BDNF水平[(18.65±6.13)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24.87±6.08)ng/mL] (t=3.941,P=0.000),并与治疗前HAMD总分呈负相关(r=-0.413,P=0.023);治疗第4周末血清BDNF水平[(22.56±6.56)ng/mL]显著高于治疗前(t=-4.089,P=0.000),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与治疗后HAMD总分呈负相关(r=-0.619,P=0.000);治疗4周末血清BDNF增加率与HAMD减分率呈正相关(r=0.372,P=0.043).结论 血清BDNF水平低下与双相障碍抑郁发作密切相关,可能是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状态指标;血清BDNF水平升高可能为双相障碍抑郁发作临床疗效的参考指标之一.

  • 头体电针配合治疗抑郁发作肝气郁结型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刘会英;李群;于子茗

    目的 分析头体电针配合治疗肝气郁结型抑郁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在本院治疗的60例肝气郁结型抑郁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头体电针配合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常规治疗组)30例,观察治疗后的效果.结果 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汉密尔顿量表评分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结果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 0.05);治疗组匹兹堡睡眠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头体电针配合治疗抑郁发作能有效缓解患者的抑郁程度,改善患者的睡眠,操作简便,适合临床广泛推广.

  • 更年期女性抑郁症患者心理护理效果观察

    作者:马丽;王佳佳;陈祉

    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对更年期女性抑郁症患者的干预效果,为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参考.观察心理护理对更年期女性抑郁症患者的干预效果,为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参考.方法:2015年2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90例更年期女性抑郁症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试验组进行心理护理,观察不同干预方法前后患者的抑郁改善率、焦虑评分、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对照组与试验组更年期女性抑郁患者干预前后抑郁改善率、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心理护理可改善更年期女性患者的抑郁症状,降低患者的焦虑评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腹型肥胖对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作者:程小燕;吕钦谕;鲍晨曦;耿瑞杰;王颖怡;顾琪;陆燕华;张平;易正辉

    目的 探讨腹型肥胖对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门诊或住院部的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43例,按腰围分为非腹型肥胖组(BP1组)33例和腹型肥胖组(BP2组)10例,同时选取无腹型肥胖的健康对照(HC组)45例,收集三组受检者的临床资料,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杨氏躁狂量表(YMRS)、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患者症状严重程度,检测并比较各组受检者的外周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 BP1组、BP2组和HC组受检者的SOD[(126.06±16.28)nmol/mL、(122.77±18.45)nmol/mL、(137.24±12.25)nmol/mL]、GSH-Px[(180.05±31.54)U、(189.27±32.28)U、(150.68±20.13)U]和MDA[(4.21±1.87)U/mL、(4.51±2.13)U/mL、(2.83±0.60)U/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BP2组和BP1组患者的外周血中GSH-Px和MDA的含量均明显高于H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OD的含量均低于H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P1组、BP2组和HC组受检者的CAT含量分别为(1.33±0.59)U/mL、(1.44±0.85)U/mL、(1.24±0.49)U/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P2组患者住院次数为(1.90±2.18)次、PANSS总分为(63.8±18.64)分,较BP1组患者的(0.52±0.76)次和(57.24±10.32)分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P1和BP2组患者的HAMD-17总分分别为(24.03±6.29)分、(20.6±6.84)分,YMRS总分分别为(3.85±6.24)分、(1.8±1.9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存在氧化和抗氧化失衡,但未发现腹型肥胖对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氧化应激水平有影响,但双相障碍患者共病腹型肥胖较未共病腹型肥胖者临床症状更加严重,医疗负担增加.

  •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甲状腺功能水平的分析

    作者:靳佳佳;冉柳毅;王我;何静澜;况利

    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躁狂/轻躁狂发作、抑郁发作与混合发作患者甲状腺功能.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来自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双相情感障碍躁狂/轻躁狂发作患者(62例)、抑郁发作患者(71例)与混合发作患者(26例)以及该院体检中心203名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对照组)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T3)及甲状腺素(thyroxine,T4)水平.结果:双相情感障碍躁狂/轻躁狂发作者TSH水平低于[1.650(0.803,2.400)vs.2.100(1.610,3.030),P<0.01]、FT4水平高于[18.420(15.530,20.060) vs.16.600(14.890,17.640),P<0.01]对照组;抑郁发作者T3、T4水平[1.580(1.180,1.890) vs.1.770(1.610,1.990),84.170(62.540,97.940) vs.95.54(86.020,109.500),P<0.01]均低于对照组;混合发作者T3水平[1.440(1.273,1.783)vs.1.770(1.610,1.990),P<0.01]低于对照组.与躁狂/轻躁狂发作者相比,抑郁发作者T4、FT4水平均更低[96.39 (76.768,123.040) vs.84.170 (62.540,97.940),18.420(15.530,20.060) vs.16.520(13.670,19.080),P<0.05].有双相家族史患者血浆中TSH水平高于无家族史双相患者(2.735±2.240 vs.1.892±1.276,P=-0.039);女性双相患者T3、T4水平均低于正常女性对照(1.362±0.674 vs.1.769±0.290,78.407±39.180 vs.96.396±22.635,P=0.000).结论: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混合发作时甲状腺功能均有异常,但三者的改变各不相同.

  •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发作95例

    作者:李明重;郑钺琦

    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发作的疗效.方法:用随机分组法将187例患者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选用阿咪替林或氟西汀等西医综合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上述治疗的同时,再配合中医辨证治疗,根据中医辨证分型采用不同的方剂.结果:中西医结合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经卡方检验有显著差异.结论:对抑郁发作应推广中西医结合治疗.

  • 心境障碍三种亚型DXS1113多态性分析

    作者:胡纪泽;吴怀安;邓小敏;闫小华

    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s, MD)亦称情感障碍(affectivedisorders, AD),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和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由于心境障碍病因尚未阐明,对该病的某些概念和更好的分类方法未能取得一致意见,因此,目前仍根据临床与精神病理学来划分[1].Kraepelin(1896)将其称之为躁狂抑郁精神病,Leonhard(1975)首先按情感的相位特征把情感障碍分为两大类:即有躁狂又有抑郁发作者称为双相情感障碍,反复出现躁狂或抑郁发作而无相反相位者称为单相情感障碍[1].

  • 喹硫平与帕罗西汀治疗抑郁发作的对照研究

    作者:刘顺发;秦霞

    目的 探讨喹硫平与帕罗西汀治疗抑郁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150例抑郁发作患者分为喹硫平组和帕罗西汀组各75例,疗程8周,使用Montgomery-Asberg抑郁量表(MADR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以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8周两组MADRS、HAMD量表评分相当(P均>0.05),喹硫平组有效率为49例(65.3%),帕罗西汀组有效率为48例(65.8%);喹硫平组无转躁患者,而帕罗西汀组转躁4例;喹硫平组头晕、口干、便秘、体重增加的发生率明显多于帕罗西汀组.结论 喹硫平与帕罗西汀治疗抑郁发作的疗效相当,无转躁现象,但前者头晕、口干、便秘、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较多见.

  • 抑郁发作患者的持续性注意功能障碍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吴天诚;顾秀华;陈强;蒋彩霞

    目的探索抑郁发作患者的持续性注意功能障碍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30例抑郁发作(DE)患者进行持续性操作测验(CPT)检查,分析临床症状、药物剂量等因素对CPT指标的影响,并以32例精神正常者(NC)作为对照.结果 DE中绝大多数的CPT指标(舍弃数、漏答数、误答数、平均反应时间和变异系数)均显著高于NC(P<0.05~0.001);其HAMD总分和绝大多数因子分与CPT指标均无显著相关;精神药物剂量(抗抑郁药丙咪嗪等效剂量,镇静催眠药安定等效剂量和抗精神病药氯丙嗪等效剂量)与CPT指标多无显著相关.结论抑郁发作患者中存在着持续性注意缺陷.由于这一现象难以完全用临床症状或药物影响等因素来加以解释.因此,对CPT缺陷有可能是该病一种遗传标志的说法提供了支持性依据.

236 条记录 10/12 页 « 12...45678910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