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糖尿病肾病易感基因的研究现状

    作者:刘建;纪立农;韩学尧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及糖尿病病人寿命的延长,糖尿病肾病(DN)已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许多发达国家已为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占透析和肾移植病人的1/3[1].因此,如何确定DN的易感因素,对易感者及早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是当前DN研究的重要课题.

  • 透析患者心房利尿肽与左心室肥厚、血容量相关关系的研究

    作者:吴杏;叶任高;陈国伟;汪涛;彭文兴;余学清

    目的了解透析患者心房利尿肽(ANP)与左心室肥厚(LVH)、血容量(ECV)的相关关系.方法分别测量我院73例血液透析(HD)、46例腹膜透析(CAPD)、18例肾衰竭未行透析患者及16例健康人的超声心动图,以了解LVH的发病率,用Xitron 4200生物阻抗分析仪(BIA)分别测量研究对象的ECV,并予干体重标准化(nECV),检查血ANP水平,行相关关系研究.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D、CAPD、慢性肾衰竭患者LVH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以透析患者升高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01).CAPD组、HD组的ANP较慢性肾衰竭组和对照组明显增高,慢性肾衰竭组的ANP也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HD、CAPD和慢性肾衰竭患者的ECV均明显升高(P<0.001),以HD、CAPD两组ECV升高为明显.同时LVH与nECV、ANP均呈显著相关关系(r=0.54,P<0.05;r=0.844,P<0.001).结论透析患者ANP水平较高,与ECV和LVH的发生密切相关.提示ANP水平可预示透析患者LVH的发生率.

  • 透析患者甲状旁腺机能亢进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

    作者:吴杏;叶任高;汪涛;陈国伟;彭文兴;沈清瑞;吴培根;杨念生;余学清

    目的了解透析患者甲状旁腺机能亢进与左心室肥厚(LVH)的相关关系.方法分别测量我院46例腹膜透析(CAPD)患者、73例血液透析(HD)患者、18例透析前慢性肾衰竭患者及16例健康人的超声心动图,以了解左心室肥厚的发生率,并分别检查血甲状旁腺素(iPTH)、钙、磷水平,分析血钙、磷、iPTH与LVH之间的关系.结果CAPD组、HD组、肾衰竭组的iPTH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01),以肾衰竭组升高明显,并且与LVH呈显著正相关(r=0.705,P<0.001).CAPD组、HD组的血钙值、血磷值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而慢性肾衰竭组则血钙明显低下、血磷明显升高.结论尿毒症患者普遍存在甲状旁腺机能亢进,是导致透析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增高的原因之一.

  • 肾脏替代治疗对抗结核药物浓度的影响

    作者:范立萍;张悦凤;杨雪;白大鹏;姚晶瑞;易丽萍

    目的 探讨肾脏替代治疗(RRT)对一线抗结核药物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9年9月至2013年9月持续性RRT合并肺结核患者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18~75岁,规律RRT每周3次,每次4h.异烟肼300 mg空腹、顿服,利福平450 mg空腹、顿服,RRT前24 h服用吡嗪酰胺40 mg·kg-1·次.,顿服,3次/周.监测RRT前后药物血药浓度,连续监测4周以上.结果 在RRT前服药,所测得RRT前1~4周异烟肼的血药浓度分别为(1.62±0.44)、(1.67±0.38)、(1.63±0.41)和(1.48±0.38)mg/L,RRT治疗后分别为(0.57±0.22)、(0.60±0.24)、(0.56±0.20)和(0.56 ±0.15)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每周3次RRT,每次RRT前服用吡嗪酰胺,连续4周监测RRT前的血药浓度分别为(16.08±4.95)、(16.32±5.73)、(14.89±4.53)和(13.81±5.83) mg/L,RRT治疗后分别为(3.73±1.57)、(3.57±1.53)、(3.22±1.00)和(2.81±1.34)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每次RRT后服用吡嗪酰胺,连续4周监测下一次RRT前的血药浓度分别为(15.57±3.47)、(14.10±2.27)、(14.73±2.36)、(15.9±3.02) mg/L,RRT治疗后分别为(2.45±1.14)、(2.19±1.07)、(1.87±1.52)和(2.33±1.30)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吡嗪酰胺RRT前给药的MIC为12.5 mg/L.RRT前服用利福平,所测得RRT前1~4周的血药浓度分别为(3.44±1.17)、(3.72±1.24)、(3.68±1.16)和(3.44±1.22) mg/L,RRT治疗后分别为(2.96±1.10)、(3.28±1.04)、(3.17±1.02)和(2.96±1.05) mg/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RRT对一线抗结核药中异烟肼和吡嗪酰胺的血药浓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利福平的影响较小.利福平应在RRT前给药,异烟肼和吡嗪酰胺应在RRT后给药,可使药物达到了佳有效浓度,有效维持RRT合并肺结核患者的抗结核治疗效果.

  • 慢性肾脏病患者血脂异常特点及治疗进展

    作者:李月红;窦红宇

    血脂代谢异常可发生在慢性肾脏病(CKD)的各个阶段。CKD患者氧化应激增加、炎症状态、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同型半胱氨酸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影响血脂代谢。CKD和透析患者常见血脂异常是高甘油三酯血症,总胆固醇浓度可正常或偏低。他汀类药物用于慢性肾脏病3a-4期患者的降脂治疗,可减少心血管并发症,但在血液透析患者存在争议,腹膜透析和肾移植患者应用证据偏少。

  • 两种尿微量蛋白对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诊断价值

    作者:闫宝臣;宋海宏

    高血压病并发肾损害发病率为42%,是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已成为终末期肾脏病的重要原因,占透析与肾移植患者的1/3.高血压病肾损害的早期诊治对预后极为重要.本文探讨尿微量白蛋白(AIb)、α1-微球蛋白(α1-MG)测定对高血压病肾损害的早期诊断价值.

  • 高龄维持性透析患者疑难透析血管通路1例

    作者:高飞;朱蓓;柏云;张涛;杨宏宇;赵卫红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发展,高龄透析患者数量日益增多.血管通路是透析患者的生命线,但高龄患者血管通路的选择和建立都较困难,围术期及术后并发症多,远期通畅率较低,长期维护过程中存在诸多挑战.本文通过分析1例我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诊治过程,探讨高龄患者血管通路的特点以及有效的干预措施,为后续血管通路的建立和维护提供经验.

  • 透析在慢性肾功能不全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翟红霞;李良;殷亚昕;刘润梅;张津津;陈海威;夏云峰

    目的 探讨透析在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冠心病患者行介入治疗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冠心病患者,PCI术前给予水化和碱化:连续口服碳酸氢钠片1g,3次/d×3d,术前3~12h内静脉缓慢输入氯化钠1000~1500ml,3~10ml/( kg·h).PCI术后留置动脉穿刺鞘管,立即进行4h的透析治疗保护肾功能,观察手术前后肾功能的变化.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进行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1个月内无明显手术并发症,未出现支架内血栓.58例患者中有56例血浆肌酐水平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1例患者血浆肌酐升高,1例患者术后需要永久性透析.结论 合并肾功能不全的冠心病患者并非是介入治疗的禁忌症.透析可以有效的预防造影剂相关性肾病的发生,安全地进行介入治疗.

  • 老年人尿酸性肾病的临床特点与防治

    作者:梅长林;高翔

    尿酸性肾病是指尿酸盐在肾组织(主要包括肾髓质、间质或远端集合管)沉积所致的肾损害.该病是西方国家的常见病,据欧洲透析与移植协会资料显示,各种原因所致终末期肾病中,尿酸性肾病所占比例为0.6%~1.0%.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尿酸性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

  • 持续性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激活剂治疗慢性肾脏病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和安全性的开放、随机、对照、多中心研究

    作者:陈楠;钱家麒;梅长林;张爱华;邢昌赢;王莉;刘文虎;王梅;陈江华;刘必成;侯凡凡;陈香美;左力;史伟;于凌博;张怡

    目的 观察每4周1次皮下注射持续性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激活剂(C.E.R.A.)维持慢性肾脏病(CKD)透析贫血患者Hb水平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开放、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方法.选择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且已接受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的CKD贫血成年患者,在6周的预治疗期接受EPO-β3每周1~3次皮下注射,维持Hb于100~120 g/L.其后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以2∶1比例随机接受C.E.R.A.每4周1次皮下注射(C.E.R.A.组,187例)或EPO-β每周1~3次皮下注射(EPO组,94例)持续治疗28周(包括20周剂量滴定期和8周疗效评估期).C.E.R.A.的起始剂量根据首次给药前1周内使用的EPO-β剂量换算而定.主要研究终点为疗效评估期Hb值相对基线水平的变化.结果 共253例患者完成了28周的治疗.C.E.R.A.组在疗效评估期Hb值相对基线的变化为+2.57 g/L,EPO组为+1.23 g/L,两组差异为1.34 g/L(95%CI-1.11 ~3.78 g/L),其95% CI的下限大于预设的非劣效性界值-7.5 g/L(P<0.0001),故认为C.E.R.A.每4周1次皮下注射对CKD透析贫血患者维持Hb水平的疗效非劣于EPO-β.C.E.R.A.组和EPO组平均Hb值维持于目标值的患者比例相当(69.0%比68.9%).C.E.R A.组和EPO组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相似(41.7%比46.2%),安全性结果与研究人群的基础疾病有关.结论 在已接受EPO治疗的CKD透析贫血患者中,换用C.E.R.A.每4周1次皮下注射可有效维持Hb水平,且非劣效于EPO-β治疗.CKD透析贫血患者对于皮下注射C.E.R.A.总体上耐受良好.

  • 如何改善慢性肾衰竭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预后

    作者:侯凡凡

    心血管疾病是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常见的并发症.ESRD患者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是一般人群的16.6~17.7倍.据美国肾脏病资料系统(USRDS)1999年统计,由心血管疾病所致的死亡占ESRD总病死率的45%.我国ESRD的原发病因和年龄分布与西方国家有很大差异,但同年中华肾脏病学会公布的肾脏透析移植登记报告表明,ESRD患者由心血管疾病所致的病死率亦高达50%.因此,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影响ESRD患者生存率和致残率的为重要的因素.

  • 蛋白质糖化氧化修饰产物参与慢性肾脏病进展

    作者:郭志坚;侯凡凡

    慢性肾脏病(CKD)是一组进行性的慢性疾病群,其终后果是发展至终末期肾病(ESRD).ESRD患者虽能依赖肾替代治疗(透析或肾移植)生存,仉耗费大量医疗资源.据统计,在美国CKD患者占医疗人群的6%,但其治疗费用却占医疗总预算的24%[1].

  • 肾脏纤维化的进展与挑战

    作者:刘必成;伍敏

    肾脏纤维化是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病(CKD)进展至终末期肾病(ESRD)的共同病理特征,包括肾小球硬化、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和血管硬化.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全球成人CKD患病率高达10%以上,而其中大约1%患者不可避免地发展为ESRD.CKD进展至ESRD后,患者必须依赖肾脏替代治疗(透析或肾移植)维持生命,不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而且耗费大量医疗资源.因此,阐明肾脏纤维化发生机制对于CKD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慢性肾脏病的心血管并发症

    作者:侯凡凡

    慢性肾脏病(CKD)是世界性公共健康问题.CKD常见的后果是肾衰竭.1998年美国需要透析和移植的肾衰竭病人数为32.0万,预计2010年将超过65.0万.中华肾脏病学会1999年登记的我国透析和肾移植病人数已超过8.0万,并正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

  • 慢性肾脏疾病与心房颤动的患病率

    作者:王骄;陈一川;杜华安;李晓丽;梅霞;殷跃辉

    目的 心房颤动(房颤)是普通人群中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与慢性肾脏疾病(CKD)具有一些共同的危险因素,探讨我国CKD与罹患房颤的关系.方法 1168例CKD住院患者被纳入研究,平均年龄(63.3±14.2)岁,男性占54.5%.房颤由心电图或既往确切病史判定.比较不同年龄、性别及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各亚组房颤的患病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与房颤发生的关联因素.结果 平均eGFR为(22.2±19.7) ml·min-1·1.73 m-2,84.2%的研究对象eGFR≤45 ml·min-1·1.73 m-2,38.5%的为血液透析患者.60岁以上的患者占66.9%,房颤患病率为17.2%.与eGFR>45 ml· min-1· 1.73 m-2患者相比,eGFR≤45 ml·min-1·1.73 m-2患者房颤的患病率更高(15.8%比5.4%,P<0.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体质指数、心力衰竭、左房前后径、eGFR和透析与房颤发生显著相关;性别、吸烟、高血压、糖尿病与房颤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年龄、体质指数、心力衰竭、左心房径、eGFR和透析与房颤显著相关.

  • 透析中低血压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吴春林

    目的:探究分析在透析过程中低血压的患者产生的预后影响。方法对在我院诊疗的30例常规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常规的血液透析,并分析透析中低血压发生对患者以后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在透析中出现低血压对患者产生的预后影响包括短期影响和远期影响。结论要降低透析中低血压对患者的预后影响,就要在透析时保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做好预防和护理措施。

  •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不同透析时间尿毒症患者左室功能评价

    作者:赵芳;芦芳

    目的 通过采用对不同透析时间尿毒症患者进行左室收缩功能评价.方法 选取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30例根据不同透析时间将其分为3组:①透析时间<1年(A组)10例;②1年≤透析时间≤3年(B组)10例;透析时间>3年(C组)10例.同期选取健康志愿者30例设为正常对照组(N组);采集并储存清晰的心尖四腔、心尖三腔、心尖两腔及左室短轴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心尖水平的二维动态图像,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分析并测量左室各节段收缩期纵向、径向以及环向的应变峰值.结果 本研究中病例组各组整体纵向应变峰值及短轴整体径向应变峰值均较对照组减低,A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整体环向应变峰值测量:B组与对照组、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能够准确地对不同透析时间尿毒症患者左室收缩功能进行早期评价,帮助临床医生对于长时间透析造成左室功能损害的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及治疗.

  • 肾病伴高血压患者透析治疗的临床护理

    作者:彭欣

    目的:讨论肾病伴高血压患者透析治疗的临床护理,为日后的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8月收治的肾病伴高血压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予以舒适护理,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成果。结果经过临床统计,观察组患者的白蛋白为(41.6±3.2)g/L,血红蛋白为(80.6±6.1)g/L,出现高血压的患者为5例(6.7%),出现低血糖的患者为4例(5.3%);对照组患者的白蛋白为(31.2±1.7)g/L,血红蛋白为(61.2±3.2)g/L,出现高血压的患者为16例(21.3%),出现低血糖的患者为17例(22.7%),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病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需应用舒适护理,并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将某一项护理作为重点展开,一方面防止患者的病情恶化,另一方面提高康复水平,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 肾病 高血压 透析 护理
  • 动静脉内瘘穿刺肿胀后的应用及效果研究

    作者:黄雪琴

    动静脉内瘘是尿毒症患者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对于患者来说如果需要长期血液透析的话必须保持良好的内瘘,这个是保证血液透析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在我院,动静脉内瘘常见的并发症是穿刺失败或首次使用内瘘的患者,医务人员宣教不到位或新护士拔针后按压不当等造成内瘘皮下组织血肿,如果穿刺失败或拨针后按压不当,或者患者依从性不高,肿胀后24 h内使用热敷或使用内瘘穿刺侧肢体提重物等均可导致动静脉内瘘皮下组织血肿并发明显的疼痛及肿胀,如处理不当可造成内瘘血流量下降,透析不充分,甚至引起内瘘闭塞等严重并发症,使血透治疗无法进行,从而需要重新建立血管通路,如重新建立动静脉内瘘术或插临时导管,等待动静脉内瘘皮下组织血肿完全消退后,再重新使用内瘘.给病人带来经济负担和肌体的疼痛[1].目前,国内外对动静脉内瘘穿刺后皮下血肿处理的基本原则是第1个24 h用冰敷,24 h后给予热敷[2].而在我院,对动静脉内瘘穿刺后皮下血肿处理的基本原则是,24 h后内瘘肿胀程度直径>5 cm或者肿胀程度直径波及到患者整个前臂或者整个内瘘侧肢体,在患者动静脉内瘘震颤良好的情况下,继续采用动静脉内瘘做为血管通路进行透析治疗,上机后立即使用远红外线治疗仪为患者照射动静脉内瘘30 min,提高了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减轻患者疼痛.

  • 血液透析心血管并发症-高血压

    作者:王璐

    高血压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具有很高的发病率(约80%),慢性肾衰血液透析的患者高血压很普遍,而且不易控制.高血压与冠状动脉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脑血管并发症和病死率有关,是血液透析患者脑实质损害的早期原因.

1284 条记录 11/65 页 « 12...891011121314...646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