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恶性胶质瘤细胞株的蛋白质组差异表达分析

    作者:赵占考;姜忠敏;刘晓智;齐丽莎;秦晓静

    目的 寻找和鉴定恶性胶质瘤细胞株的蛋白质组差异蛋白表达谱,为以其为基础的相关研究提供必要参考.方法 提取3个恶性胶质瘤细胞株CHG-5、TJ899和TJ905的总蛋白,等比例混匀后行双向电泳,正常胶质细胞为平行对照,筛选和鉴定差异蛋白质点,并就其中部分蛋白质进行免疫细胞化学和实体瘤免疫组织化学验证.结果 共筛选出13个差异蛋白质点,其中10个得到成功鉴定,它们主要分属于细胞骨架蛋白、代谢相关蛋白、肿瘤细胞迁移,以及应激与炎性反应相关蛋白;免疫细胞化学和实体瘤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与蛋白质组技术结果相一致.结论 恶性胶质瘤细胞株与正常胶质细胞比较具有明显的多个差异蛋白表达,它们可能共同参与脑胶质细胞的瘤变过程.

  • 变性乙型肝炎病毒表面s抗原抗体的制备和应用

    作者:宗芳;田淑芳;陈红;王文;张陵林;王秀平;阮力

    在新型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s+pre s1,ss1)的研制中,对s抗原的免疫学鉴定至关重要,但我国现有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不能有效地用于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鉴定变性乙型肝炎病毒表面s抗原.常规的从SDS-PAGE凝胶上回收变性抗原多肽免疫动物,可诱导免疫应答,产生抗体,但从凝胶上回收的变性抗原量很少,无法用来大量制备抗血清;电泳结束后,切下含特异多肽的凝胶条,制成凝胶碎末,或凝胶转至硝基纤维素滤膜,剪下相应部分,溶于二甲基亚砜,再加佐剂免疫动物,整个方法操作步骤多、耗时长、切割相应多肽部位难以掌握精确[1].我们建立了一种新的抗变性乙型肝炎病毒(HBV)s抗原抗血清的制备方法,并把该方法制备的抗血清成功地应用于HBV s抗原的Western blot鉴定工作中.

  • 甲硝唑联合克痤隐酮治疗青少年痤疮疗效观察

    作者:魏文

    目的 对比克痤隐酮凝胶单用及联合甲硝唑凝胶治疗痤疮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方法 采用随机入组开放观察同样疗程单用克痤隐酮凝胶及联合甲硝唑治疗痤疮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治疗组患者采用克痤隐酮凝胶1:1混合甲硝唑凝胶外用2次/d治疗,对照组单用克痤隐酮凝胶2次/d外用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28 d时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基愈28例,显效20例;对照组基愈13例,显效21例.治疗组3例出现局部皮肤刺激性反应,对照组1例出现皮肤刺激性反应,但均能坚持治疗,不影响疗效观察.结论 治疗组患者的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两次微柱凝胶过滤定型法纠正误定血型2例分析

    作者:严京梅;栾建凤;雷千红;周同彬

    微柱凝胶过滤定型法是凝胶分子筛技术与血型血清学免疫技术有机结合,具有高度灵敏、双视野特点,在血型鉴定、交叉配血、抗体筛查等方面优越于传统的试管法.两次凝胶过滤方法[1]与试管法相结合,更有利于疑难血型的鉴定,有效杜绝误发报告,现对2例分析如下.

  • 富血小板血浆在口腔颌面外科中的应用

    作者:邵山;徐欣;马跃;蓝菁;黄海云

    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是把自体全血经过离心、分离而得到的血液制品,含有多种大量的自体生长因子,富含较高浓度的血小板,实质上是自体源性、浓缩的含血小板的血浆,故亦称之为血小板凝胶,富生长因子血小板或自体浓缩血小板.PRP能够释放多种大量的高浓度生长因子,主要有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等[1-2].由于PRP来源于自体血液,无毒性,无免疫源性,不会导致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PRP能显著促进软组织的愈合及骨组织的再生.

  • 脂多糖诱导黏蛋白MUC5AC表达上调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敏;田雨;吴硕东;李勇男

    一、黏蛋白(Mucin,MUC)和脂多糖的生化特性及作用MUC广泛分布于机体各组织黏膜上皮表面,对黏膜起润滑、保护的作用。MUC的分布有组织、器官和细胞特异性。目前已经报道的有20余种[1-4]。MUC是由其多肽基因(Muc gene)编码而成的,根据MUC存在形式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两类:分泌型和膜结合型。分泌型MUC包括MUC2、MUC5AC、MUC5B、MUC6、MUC7、MUC8、MUC9。其中MUC2、MUC5AC、MUC5B和MUC6位于染色体11p15.5[5],其结构与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有很高的一致性,这种结构特点被认为与MUC寡聚化形成凝胶有关。分泌型MUC另一个结构特点是C-半胱氨酸结(CK),此结构可能参与了MUC蛋白单体起始二聚化的过程。膜结合型MUC包括MUC1、MUC3A、MUC3B、MUC4、MUC12、MUC13、MUC16、MUC17和MUC20。这些MUC的共同结构是从氨基末端黏蛋白样结构(串联重复序列)-表皮生长因子(EGF)样区域-N-糖基化区域-第二个EGF样区域-疏水的跨末端及胞质内部的羧基末端。膜结合型MUC通过延伸到细胞表面顶部的外功能区形成保护性黏液凝胶,其胞质尾部含苏氨酸、酪氨酸和丝氨酸的潜在磷酸化位点,可能与增殖、分化和转移有关。

  • 北京市21株鼠伤寒沙门菌多重耐药和分子分型研究

    作者:张新;曲梅;黄瑛;刘桂荣;李爽;贾蕾;李锡太;黎新宇;王全意

    目的 对北京市2009~2010年鼠伤寒沙门菌进行多重耐药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研究.方法 对2009~2010年通过北京市肠道门诊监测系统分离到的21株鼠伤寒沙门菌进行生化鉴定、血清分型并应用WHO推荐的Kirby-Bauer法进行药敏试验,脉冲场凝胶电泳法进行PFGE分型.结果 21株鼠伤寒沙门菌中有13株多重耐药菌株(61.9%),其中2~ 3种抗生素耐药4株(30.77%),4~5种抗生素耐药2株(15.38%),6~7种抗生素耐药2株(15.38%),8~9种抗生素耐药5株(38.46%).21株鼠伤寒沙门菌可分为17个PFGE带型,其中3个PFGE型的菌株数超过1株.结论 北京市鼠伤寒沙门菌分离株多重耐药较为严重,此次PFGE型别较多,且存在差异明显的多个克隆系,但同一PFGE型菌株的耐药谱较为接近.

  • 类风湿关节炎滑膜成纤维样细胞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作者:张慧;邱潮林;瞿国英;宗明;孙立山;范列英

    目的 研究类风湿关节炎(RA)和骨性关节炎(OA)关节滑膜成纤维样细胞(FIS)蛋白质组的表达差异,分析差异蛋白在RA关节滑膜增生中的作用.方法 原代培养关节滑膜FLS,抽提细胞总蛋白并定量,通过高分辨双向电泳(2-DE)对RA和OA的滑膜FLs进行蛋白分离,找出其中表达差异的蛋白质点并进行质谱(MS)分析鉴定.结果 OA及RA滑膜FLS的2-DE图谱上分别显示有1324和1147个蛋白质点.其中47个蛋白质点在OA或RA滑膜FLS中有3倍以上的量变;12个蛋白质点只存在于OA滑膜FLS;15个蛋白质点只存在于RA滑膜FLS.选择54个蛋白质点进行MS,共成功鉴定34个蛋白质点.其中包括在OA中表达上升的人异天冬氨酸甲基转移酶(PIMT)和PIR(PIR),仅在RA中表达的硫氧还蛋白1(TRX-1)这三个与关节滑膜增生相关的蛋白质.结论 PIMT和PIR在RA中表达降低及TRX-1在RA中表达升高可能是RA关节滑膜增生,引起关节软骨破坏的原因之一.

  • 低浓度次氯酸钠联合乙二胺四乙酸凝胶在根管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作者:陈洪;何静

    根管治疗包括根管预备清理成形、化学消毒及根管充填三大步骤,任何一个步骤不够完善都会导致根管治疗的失败。根管清理是根管预备成形中的一个关键,单纯进行机械预备不能彻底清洁根管壁,必须使用化学药物辅助预备联合冲洗根管才能达到清洁的效果。临床上多使用3%过氧化氢和生理盐水进行交替冲洗根管,清洁效果不理想,笔者使用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 diamine tetraacetic acid,EDTA)凝胶辅助根管预备以及使用1%次氯酸钠冲洗根管,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 parC基因突变致环丙沙星不敏感化脓性链球菌及其同源性研究

    作者:张晓飞;胡云建;池丹;胡燕燕;周宏伟;张嵘

    目的 研究环丙沙星不敏感化脓性链球菌的耐药机制及其同源性.方法 对2012年3月北京地区分离自猩红热患者的48株化脓性链球菌采用稀释法检测环丙沙星及临床常用7种抗生素的MIC.对环丙沙星MIC ≥4 mg/L的13株化脓性链球菌检测氟喹诺酮染色体介导的耐药基因gyrA,gyrB,parC,parE的突变,同时以环丙沙星MIC≤0.25 mg/L的4株化脓性链球菌做比对.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分离自北京不同地区的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化脓性链球菌对左氧氟沙星、氨苄西林和青霉素的敏感率均为100%.对四环素、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1.7% (44/48)、91.7% (44/48)和89.6% (43/48).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的MIC50分别为2 mg/L、1 mg/L和≤0.25 mg/L;MIC90分别为4 mg/L、2 mg/L和0.5 mg/L.48株化脓性链球菌中有12株对环丙沙星MIC为4 mg/L,1株MIC为8 mg/L,菌株来自北京朝阳区.对这13株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12株在parC基因上出现79位丝氨酸突变为苯丙氨酸或酪氨酸(Ser79Phe/Tyr),10株在parC基因的121位出现丙氨酸突变为缬氨酸(Ala121Val).发现1株在parC基因上Ser79Phe突变合并parE基因上371位丝氨酸突变为亮氨酸(Ser371Leu)的化脓性链球菌,但该菌株对环丙沙星的MIC未显著增高(MIC=4 mg/L).17株试验菌株的PFGE结果显示为7个克隆,其中克隆A均为环丙沙星MIC≥4 mg/L的菌株,主要分布在朝阳区、大兴区、丰台区、顺义区和石景山区,占MIC≥4 mg/L菌株的69.2%.克隆C菌株也为环丙沙星MIC ≥4 mg/L菌株,均分布在怀柔区.克隆B、D、E、F和G分别分散在不同地区.结论 parC基因突变是北京地区分离的化脓性链球菌对环丙沙星MIC略有升高的主要原因,PFGE分析显示化脓性链球菌感染在北京部分地区有小范围流行.

  • 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流行病学及碳青霉烯酶类型的研究

    作者:杨青;徐小微;俞云松;孔海深;徐根云;钟步云

    目的了解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同源性及碳青霉烯酶类型.方法收集本院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45株,浓度梯度法(Etest)测定低抑菌浓度(MIC);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同源性;通过等电点聚焦电泳(IEF)、三维试验、2-巯基丙酸抑制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克隆测序等方法分析碳青霉烯酶类型.结果 45株细菌均为多重耐药株,仅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较低分别为2.2%和6.5%,敏感率分别为63.0%和43.5%.45株菌株PFGE图谱分为A、B两型,A型是主要流行株(44株),主要集中在重症监护病房(ICU).B型1株来自血液科病房.45株菌中有43株产碳青霉烯酶 ,其中16号株(PFGE为B型)等电点有6.6、7.2两个条带,pI 6.6为OXA-23,其余42株(A1~A4亚型)pIs均有6.4、7.0两个条带,均不被克拉维酸、氯唑西林及2-巯基丙酸抑制,PCR方法也未能检出OXA-23、OXA-24系列的基因.结论本院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流行主要为医院感染所致,该流行株呈多重耐药,未发现金属酶,仅1株产OXA型碳青霉烯酶,为OXA-23.

  • 上海地区成人患者肺炎链球菌分子流行病学的分析

    作者:蒋浩琴;陈明亮;李天铭;田月如;朱元军;刘红;李敏

    目的 研究上海地区成人患者分离的肺炎链球菌耐药、克隆分型、血清分型、毒力因子携带及生物膜形成等分子特征,为感染控制及治疗提供临床流行病学信息.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上海华山医院37株来自门诊和住院成人患者感染分离的非重复肺炎链球菌,用K-B纸片法或E-test法测定对9种常用抗生素(青霉素、万古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左氧氟沙星、头孢丙烯、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利奈唑胺)的敏感性;用PCR与肺炎链球菌荚膜型血清凝集法确定血清型;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分析不同血清型菌株的基因组特征;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进行克隆分型;采用半定量生物膜形成试验分析其生物膜形成.PCR和凝胶电泳法检测10个主要肺炎链球菌的毒力基因(cbpA、pspA、cps2A、lytA、nanA、pavA、piaA、ply、psaA、spxB).采用Stata统计软件用Fisher's exact test进行相关性统计.结果 37株肺炎链球菌主要血清型包括19F(13.5%),23F(13.5%),14(10.8%),19A(10.8%),青霉素耐药的肺炎链球菌(PRSP)占64.9%.血清型19F、19A、23F与青霉素耐药有明显相关(x2 =5.89,P=0.015)并且都是多重耐药菌(MDR).克隆分型呈多态性,ST81、ST271对包括青霉素在内的抗生素耐药率较高(x2=4.57,P=0.033).生物膜阳性与血清型19A(x2=5.55,P=0.018)、克隆型ST320(x2=4.33,P=0.037)有明显相关,与青霉素耐药等没有明显相关(x2 =0.16,P=0.686).毒力基因检测中lytA、pavA、ply、psaA、spxB均阳性.结论 成人肺炎链球菌青霉素耐药率呈上升趋势.特定的血清型、流行克隆分型与抗生素耐药密切相关,为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毒力因子PspA等将是未来研制新型疫苗降低肺炎链球菌感染的新型靶标.

  • 上海地区急性细菌感染性腹泻儿童弯曲菌感染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何磊燕;王传清;王爱敏;薛健昌;宋建明;付盼;许学斌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急性细菌感染性腹泻患儿中弯曲菌感染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流行病学调查。收集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门诊及住院临床诊断为急性细菌感染性腹泻患儿6641例的粪便标本6641份,在微需氧环境下对患儿粪便标本进行弯曲菌分离培养,采用多重PCR及基质辅助激光解析/吸附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 MALDI-TOF )对弯曲菌进行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药物敏感性试验判断标准采用欧洲抗生素药物敏感试验委员会( EUCAST)标准。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 PFGE)进行分型。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到305株弯曲菌,感染率为4.6%(305/6641),其中空肠弯曲菌感染率3.6%(240株);结肠弯曲菌感染率1.0%(65株)。1岁以上儿童感染率为6.2%(209/3385),明显高于1岁以内儿童2.9%(96/3256),χ2=35.98,P<0.001。冬春季感染率为6.8%(138/2040),明显高于其他月份3.6%(167/4601),χ2=28.59,P<0.001。弯曲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为91.5%(279/305),对红霉素的耐药率为11.8%(36/305)。检测到A~I 9种空肠弯曲菌PFGE分型。相似度分别为A型65.1%~100.0%,B型67.6%~100.0%,C型61.7%~100.0%,D型59.0%~100.0%,F型2株71.4%,H型2株80.0%,Ⅰ型54.4%~90.9%, E型和G型仅1株。结论弯曲菌是上海地区急性细菌性感染儿童主要致病菌之一,1岁以上儿童为易感人群,冬春季高发,以多克隆散发感染为特点。该致病菌对环丙沙星已高度耐药,对红霉素仍较敏感。(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37:743-747)

  •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基因检测

    作者:李茹;徐晓刚;李敏;蒋晓飞;魏取好;吕元

    目的 调查上海华山医院2007-2009年间VRE的分离率,并对耐药菌株的分子特性进行研究,为本地区VRE的预防和控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法 通过琼脂平板稀释法(ADSP)从临床鉴定的890株肠球菌中筛选VRE菌株,并通过微量肉汤稀释实验测其对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的MIC;采用PCR及测序方法检测万古霉素耐药基因以及可能毒力基因esp,hyl;运用MLST对VRE进行克隆分型并通过PFGE分型技术进行验证.结果 ADSP法及微量肉汤稀释实验共筛选出13株VRE菌株.其中6株VRE(2007-2008年)只对万古霉素耐药,但对于替考拉宁敏感(万古霉素MIC64~256μg/ml);耐药基因PCR产物测序结果提示这6株VRE均携带同一种可能导致万古霉素耐药的新型基因,该基因序列与已报道的耐药基因均不同;MLST及PFGE分型提示其属于不同型别.另外7株VRE(2009年1-7月)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MIC结果分别为32~64μg/ml和16~32 μg/ml,耐药基因检测均为vanA.MLST分型结果提示13株VRE共分为4个不同的ST型,其中11株均属克隆复合型CC-17.13株VRE毒力基因esp和hyl的阳性率分别为69.2%和30.8%.结论 上海华山医院VRE克隆分型以CC17为主,同时发现上海华山医院存在一种可能导致万古霉素耐药的新型基因介导的VRE,该新基因的功能和定位尚待进一步研究.

  • 上海地区五所医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及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张祎博;韩立中;褚海青;蒋燕群;孙阳;张泓;倪语星

    目的 了解上海地区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耐药性及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从上海5所医院收集140株MRSA,采用琼脂稀释法和肉汤稀释法检测其耐药性;利用PCR方法检测MRSA的PVL基因和SCCmec型别;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对MRSA做同源性分析并且将主要流行型别的39株MRSA进行spa分型.结果 140株MRSA对庆大霉素、磺胺甲嚼唑和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8.6%(138/140)、98.6%(138/140)和97.9%(137/140);对红霉素、环丙沙星和四环素的耐药率均在80%以上,对利福平的耐药率为10.7%(15/140);未发现对达托霉素、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菌株MRSA PvL均为阴性,以SCCmecⅢ为主,达45.7%(64/140);其他型别依次为SCCmecⅢ a 25.0%(35/140)、SCCmecⅢb 14.3%(20/140)、SCCmecⅢ10.7%(15/140).SCCmecⅣ少,占4.3%(6/140).PFGE图谱有16种类型(A~P型),以C型[30.7%(43/140)]、B型[13.6%(191140)]和Ⅰ型[10.7%(15/140)]为主;对主要流行克隆的39株MRSA进行spa分型,共得到t002[33.33%(13/39)]、t030[12.82%(5/39)]、t037[51.28%(20/39)]、t459[2.57%(1/39)]4种类型.结论 上海地区5所医院MRSA共有16种流行克隆株和4种spa型,其中PVL阴性、SCCmecⅢ对红霉素、环丙沙星、克林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磺胺甲唑耐药的MRSA克隆可能是上海地区HA-MRSA主要流行克隆株,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点,因此临床医生在治疗HA-MRSA感染患者时,要谨慎使用抗菌药物.

  •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髓系白血病分化研究及白血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王伟佳;张秀明;王前;温冬梅

    目的 探讨白血病细胞粒细胞系、单核细胞系两系分化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分析差异表达蛋白质在白血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ATRA和甾体类新药(编号:NSC67657)诱导髓系白血病HL60细胞,构建白血病细胞粒细胞系和单核细胞系分化模型.采用双向电泳技术,分离HL60细胞向粒细胞系、单细胞系分化前后差异表达蛋白质分子,经MALDI-TOF MS鉴定.对EF1A1、TLE1、NME3这3个差异表达蛋白质分子进行RT-PCR和WB验证.收集临床5例白血病患者和1名健康人的骨髓标本,研究3个差异表达蛋白质分子在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WB分析发现细胞分化前后NME3蛋白质表达下降(对照组A=0.227,NSC67657处理组A=0.079,ATRA处理组A=0.064,2种药物处理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在4份白血病患者标本中NME3表达水平高于健康人骨髓标本(健康人A=0.082,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患者A=0.274、0.269,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患者A=0.297,1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A=0.258,与健康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另1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A=0.121,与健康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蛋白质组学技术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是个阶段性的过程,本研究通过对筛选所得分化相关蛋白质NME3在白血病患者骨髓中的表达分析,为后续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白血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 VanB表型-vanA基因型VRE分子特征及遗传背景研究

    作者:许宏涛;陈东科;肖飞;陶凤蓉;艾效曼;胡云建;李金明

    目的 探讨VanB表型-vanA基因型VRE耐药转座子结构、分子特征及遗传背景,并与VanA表型-vanA基因型VRE进行比较分析,以确定基因型与表型不一致的形成机制.方法 收集2008年3月至2009年1月卫生部北京医院临床标本中21株VRE菌株,用Etest法对10种抗生紊进行MIC测定,并通过PCR、序列测定、接合试验、耐药转座子结构、PFGE及MLST进行分子特征和遗传背景研究.结果 21株VRE均为vanA基因型,其中3株菌呈现VanB表型(万古霉素耐药,替考拉宁敏感);21株菌属于9个不同PFGE型,6个不同MIST型;多对引物对转座子的不同区域PCR扩增并进行序列拼接、比对,发现Tn1546结构中vanX、vanY的缺失及ISEfa4的插入与VanB表型-vanA基因型VRE菌株形成相关.结论 VanB表型-vanA基因型VRE菌株在国内较为罕见,Tn1546结构的改变与菌株的基因型与表型不一致相关.

  • 表皮葡萄球菌对大环内酯-林可酰胺-链阳菌素B的耐药基因型及同源性分析

    作者:贾宁;徐志凯;白立彦;索继江;邢玉斌

    目的 深入了解引发医院感染的表皮葡萄球菌(简称"表葡菌")对大环内酯-林可酰胺-链阳菌素B(MLSB)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方法 收集2003-2004年北京3家综合医院126株引发医院感染的表葡菌,检测其在红霉素(ERY)、克林霉素(CLI)、喹努普丁/达福普丁中的MIC;用D试验区分诱导型(iMLSB)和泵出型(MS)耐药菌株.采用PCR检测ermA、ermB、ermC、msrA和mecA耐药基因,并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126株菌株对ERY和CLI耐药率高(分别为92.8%和84.1%);在结构型(cMLSB)中,耐甲氧西林表葡菌(MRSE)占78.5%,而iMLSB中甲氧西林敏感株(MSSE)较多,占69.2%;ermC不仅在MRSE和MSSE中是常见的耐药基因(70.8%和56.8%),而且在iMLSB型和cMLSB型中也占多数(76.9%和90.3%);所有MS型菌株均检测出msrA;在ERY敏感菌株中未检测出相关耐药基因.PFGE分析显示,无特异的流行株;99.2%MLSs耐药表型相同的菌株分布于A~F型中,且无显著集中趋势.结论 导致医院感染的126株菌株对MLSB类抗生素耐药率高,ermC是其常见耐药基因,对MLSB抗生素使用需谨慎、合理.

  • 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前后蛋白质组学的比较分析

    作者:郭芳;王江华;饶慧瑛;王松霞;管文莉;孙焱;王豪;魏来

    目的 比较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ADV)治疗前后有病毒学应答患者和无病毒学应答患者血清蛋白质组学变化差异,探讨预测ADV治疗效果的特异性的标志.方法 利用双向凝胶电泳-质谱技术获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蛋白表达图谱,并寻找ADV治疗后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结果经与治疗前比较,有病毒学应答组触珠蛋白、触珠蛋白2α、α-1-抗胰蛋白酶前体在治疗后上调;因子B、转甲状腺素B链、谷胱甘肽过氧化酶、α-2-巯基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前体、载脂蛋白、载脂蛋白A-I前体在治疗后下调.无病毒学应答组转甲状腺素在治疗后上调;富含亮氨酸α-2-糖蛋白、触珠蛋白、α-2-肌动蛋白、载脂蛋白A-I前体在治疗后下调.两组相比:治疗后载脂蛋白A-I前体呈相同下调趋势;触珠蛋白、转甲状腺素表达呈相反变化趋势.结论 双向电泳-质谱技术可发现ADV治疗过程后有病毒学应答组触珠蛋白、转甲状腺素表达与无病毒学应答组比较呈相反变化趋势,从而为寻找ADV治疗有效的预测指标奠定基础.

  • 表皮葡萄球菌附属基因调节子对生物膜形成的调节作用

    作者:李敏;高谦;王建平;蒋晓飞;徐琳;阮斐怡;吕元

    目的研究表皮葡萄球菌agr对其生物膜形成的调节作用,并探讨其调节机制,以期发现新的生物膜形成调节途径,完善agr调节网络.方法用同源重组方法构建表皮葡萄球菌agr阴性突变株,从体外、体内不同角度观察agr阴性突变株与其agr阳性野生株生物膜形成能力和致病力的差异.结果表皮葡萄球菌agr阴性突变株与其agr阳性野生株相比,黏附能力、致病力均明显增强;在agr阴性突变株中许多蛋白表达是增加的,如ClpP(ATP-dependent Clp protease)、DadL(D-alanine-D-alanine ligase)等;在agr阴性突变株中基因clpP、atlE 和 dadL mRNA的表达分别是agr阳性野生株的6.4、7.6和3.9倍.而fbe、ica mRNA的表达在agr阴性突变株和agr阳性野生株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gr基因可以下调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是生物膜形成的抑制因子.agr基因对生物膜的下调作用可能不但通过下调atlE的表达,还可能同时下调clpP的表达; agr对生物膜的下调作用并不通过调节fbe和ica途径;首次发现agr可以通过调节dadL来调节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1002 条记录 5/51 页 « 12345678...505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